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6043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docx

初三语文下册综合检测卷第四至六单元人教部编

综合检测卷

(二)(第四至六单元)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诘难(jié) 惆怅(chóu)

真挚(chì)信手拈来(niān)

B.瘦削(xiāo)睥睨(pì)

拘泥(nì)栩栩如生(xǔ)

C.诡谲(jué)囫囵(hún)

凝视(nínɡ)孜孜不倦(zhī)

D.藻饰(zǎo)契合(qì)

狡黠(xiá)味同嚼蜡(jiáo)

导析:

D A项,“挚”应读zhì;B项,“削”应读xuē;C项,“囫”应读hú,“孜”应读z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D )

A.炼达 旷远 神色张皇朝朝幕幕

B.拾辍渲染吹毛求疵断章取意

C.聪颖意蕴骂骂列列哗众取宠

D.劝诫要诀愤然而起雕梁画栋

导析:

D A项,炼达-练达,朝朝幕幕-朝朝暮暮;B项,拾辍-拾掇,断章取意—断章取义;C项,骂骂列列-骂骂咧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C )

A.公众不能只让环保部门孤军奋战拯救生态环境,自己也要为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

B.面对各路强手的围堵,足球劲旅巴西队想要夺取冠军也并非十拿

九稳。

C.小红喜欢寻章摘句做些美词美句的积累,这已经成了她的良好

习惯。

D.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导析:

C 寻章摘句:

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

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2分)( A )

A.“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B.能不能在今年6月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关键是看努力。

C.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你的一生,甚至可以带给你许多教益。

D.深圳博物馆正在展出几千年前刚出土的文物。

导析:

A B项,两面对一面,“能不能”表示两方面,与后面不对应;C项,语序不当,应把“影响你的一生”和“给你带来许多教益”调换位置;D项,语序

不当,应为“展出刚出土的几千年前的文物。

5.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的一项是(2分)( C )

我们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既要充分展示客观事实,又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

面目。

 

①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②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

③介绍中国文化,肯定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

④例如,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品味和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A.③④①②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D.①②④③

导析:

C 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

1.是否同一。

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

2.是否呼应。

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

3.是否协调。

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

此题注意:

③介绍中国文化浅层次方面(文化遗产),②一转,进入深领域的文化内涵,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①解释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即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④举例说明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因此选C。

6.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2分)( B )

A.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形象,他们分别是法国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英国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法国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和俄国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这一句是递进关系复句。

C.据说,在一千万只昆虫中才能发现一只这样的变异品种,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是正确的。

D.戏剧,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等。

导析

:

B B项,为并列关系复句。

7.请根据你的名著阅读积累,完成后面的习题。

(4分) 

“你们这样彼此紧贴着做得很对。

”我说,仿佛裂开的大树是有生命的东西,听得见我的话。

“我想,尽管你看上去遍体鳞伤,焦黑一片,但你身上一定还有细微的生命,从朴实忠诚的树根的黏合处冒出来。

你们再也不会吐出绿叶——再也看不到鸟儿在枝头筑巢,唱起悠闲的歌。

你们欢乐的相爱时刻已经逝去,但你们不会感到孤寂,在朽败中你们彼此都有同病相怜的伙伴。

”我抬头仰望树干,只见月亮瞬间出现在树干裂缝中的那一小片天空,血红的月轮被遮去了一半。

她似乎向我投来困惑、忧郁的一瞥,随后又躲进了厚厚的云层。

刹那之间,桑菲尔德一带的风势减弱了。

但远处的树林里和水面上,却响起了狂野凄厉的哀号,听起来叫人伤心,于是我便跑开了。

(1)文中的“我”是简·爱,该小说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

(2分)

(2)根据选文及你读的这本书的感受,说说“我”的性格特点。

(2分)

答案:

她虽其貌不扬,但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尊重生命,对爱情、生活、社会都采取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

(意思相近即可)

8.请在下面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5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词作中一腔豪气,思接千载,最后一句感叹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9分)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获如潮好评,节目当中的歌曲刷屏了各个社交媒体,在多个音乐平台上高居榜首。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更好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两会上提出“将《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推广到基层和全民”的提案。

郑晓龙、奚美娟、巩汉林、戚建波等17名政协委员也都大力支持。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贾平凹,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宽忍也大力点赞节目。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经典咏流传》时解读了“咏”字,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

看完节目后,陈宝生力赞节目是央视打造的一个品牌,教育部能为《经典咏流传》一炮打响提供一点支持,参与到里面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感到特别高兴,希望节目里的诸多经典诗歌能够进入校园,成为大课间啦啦操的配乐,成为学生们平时随口道来、

张口就唱的作品。

(1)依据以上新闻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

(3分)

导析:

拟写一句话新闻,是压缩语段的一种传统题型。

要做到读懂原文,答题时内容无损原意,不能丢掉语段中重要的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语言简洁明快;言简意赅。

可抓住关键句进行整理。

如抓住“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获如潮好评,节目当中的歌曲刷屏了各个社交媒体,在多个音乐平台上高居榜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希望经典更多走进校园”压缩整理即可。

答案:

《经典咏流传》获好评 教育部长希望经典进校园

(2)为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传承的教育,学校举办了经典诗词诵读活动,请你为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3分)

导析:

宣传标语,感情要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字数要适中,内容要积极,用语要通俗,句式要整齐,修辞要显明。

特别是主题要鲜明,一定不能脱离“经典诗词诵读”这一活动的主题。

答案:

(示例)走进诗词乐园 书写诗意人生

(3)你作为中学生代表,对《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走进校园的提案,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3分)

导析:

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

的、想法。

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

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建议的针对性要强,要针对“《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走进校园”这一新生事物提建议。

建议的具体内容可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

建议要具体明白,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

答案:

(示例)《经典咏流传》式的美育教育进校园,能让青少年受到各种美的熏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文化。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5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0.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

(2分)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一生,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11.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做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

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1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2)望其旗靡(倒下)

(3)三军可夺气(士气)

(4)朝气锐[锐利(饱满)]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

他们的士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译文:

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意思对即可)

1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

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3分)

答案:

要点:

(第一问)战争中要善于

分析敌情,掌握士气,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满腔的热情;遇到困难时,要善于分析,并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

参考译文:

【乙】因此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

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

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

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

不要去攻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习题。

(10分)

成 功

季羡林

什么叫成功?

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

“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肆批判天才。

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韩愈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愈。

他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5.阅读全文,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分)

答案:

如:

成功是靠天资、勤奋和机遇得来的,而勤奋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

(意思接近即可。

答出“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或“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得1分)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3分)

答案:

作者先指出词典中成功的释义,并阐释自己对词典中成功释义的看法;接着从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天资”“机遇”“勤奋”入手分析,论证了勤奋的重要性,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17.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说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2分)

答案:

(示例)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作用:

举例论证,作者举清华大学派自己到德国留学的例子,论证了机遇对人的成功影响巨大,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道理(引用)论证,作者引用韩文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这些名言,论证了勤奋的重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王国维的名言加以分析亦可)

对比论证,作者将勤奋的人和不勤奋的人进行对比,论证了勤奋的重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方法1分,作用1分)

18.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请就“天资”或“机遇”任选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答案:

(示例)

(1)天资方面

同意的理由是:

人不可能决定自己的天赋。

不同意的理由是:

经过后天的努力,人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2)机遇方面

同意的理由是:

人不可能随意地创造机遇。

不同意的理由是:

机遇虽然总是“不期而来”,但能否“抓住”“把握”机遇,就要靠主观努力。

(说明:

答同意或不同意1分,分析2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4分)

当冰冷与温暖相遇

①《国家宝藏》自2017年12月3日播出后,豆瓣评分一度高达9.5分。

②这个节目简单来说,就是一档介绍国宝的文博类节目。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国家宝藏》在用“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③在节目中,既有全国九大博物馆的馆长前来坐镇,也有一众明星嘉宾担当“国宝守护人”,通过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故事。

此外,节目还以文物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在明星演绎宝物的前世故事之余,邀请画家、志愿者等亲临节目现场讲述宝藏的“今生”。

各种嘉宾的联合演绎和诠释使文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就像节目的宣传词那样,文物也变得“活”了起来。

④在第一期节目里,最打动我的“国宝守护人”当属梁家辉先生。

⑤1982年,24岁的梁家辉每天从西苑出发,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故宫,拍《垂帘听政》。

电影里,一身龙袍的梁家辉(饰演咸丰帝)站在太和殿外的城墙上,月色晕染着故宫的轮廓,也投映出清王朝末日的凄清剪影。

⑥“我那个时候就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就在这个角落看自己

的家?

⑦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⑧梁家辉那天所悟的,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共同的感慨。

穿上戏服的梁家辉一眼便窥探到了前朝旧事,而“月”在这里似乎也成了一个亘古共通的符号和意象。

⑨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文化即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在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河里,桨声灯影、横斜月色、巍然肃静的故宫城墙和穿越千年

的国家宝藏沉淀在一起,而人却生生不息,隔着旧时月色与传统文化遥相对望,一起构成了时代的记忆。

⑩在文物的“今生”故事里,有一位嘉宾也姓梁。

他叫梁金生,是一位典型的“故宫人”。

69岁的梁金生在故宫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其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均先后就职于清宫和故宫博物院,可谓是家学渊源。

在石鼓南迁的过程中,梁金生的爷爷、奶奶和哥哥随文物去了台湾,从此一家人分隔两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团圆。

而梁金生兄弟姐妹五人的名字,也分别取自南迁路上的地名,是一代故宫人引以为傲的印记。

1933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热河,窥伺华北。

考虑到故宫等机构保藏的文物有被焚毁或劫掠的可能,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等有识之士电

告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尽快将故宫文物南迁,以策安全的意见。

一番周折后,国民政府终于批准。

自1933年初到1949年元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先后经过南迁、西上、东归、北运、迁台,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

其间经历了战乱、流寇、火灾、车祸,上百万件的文物却无一丢失

《国家宝藏》正是基于此历史背景,给我们介绍了石鼓和守护石鼓安然迁徙的梁家三代故宫人的故事。

它将人物的悲欢离合置于历史大背景之下,以故宫人的家族故事为主线,于不动声色之间勾勒出氤氲苦难和乡愁之下的故宫人的坚守之姿。

在《国家宝藏》里,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关于“人”与“传承”的故事。

在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讲解员里,古稀之年的王佐诗老人已经在故宫志愿工作了11年,为游客志愿讲解了1100多个小时。

曾任飞机发动机修理师的闵莉华说,她希望自己四岁的外孙女长大后能继续在故宫当志愿者。

故宫之美,不仅美在文物,更美在薪火相传,美在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观众看完节目,无不被“国之重器”惊艳,但更让人们感动的,其实是精雕细琢、妙笔生花的古代艺术家,是筚路蓝缕、坚守岗位的数代故宫人,还有那些不求回报、助力于文化传承的志愿者们。

国之重器,本性凉。

因为人,才更有温度。

(摘自知著网,有删改)

19.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3分)

答案:

梁家辉在故宫拍戏时有所感悟;梁家三代人守护石鼓安然迁徙;故宫志愿者们不求回报,助力于薪火相传、文化传承。

(意思接近,语句流畅即可得分)

20.第

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分)承接了上文故宫人的“家族故事”与“坚守之姿”,(1分)引出下文对“人”与“传承”故事的叙述。

(1分)

21.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标题“当冰冷与温暖相遇”的理解。

(3分)

答案:

“冰冷”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代指文

物;“温暖”是指围绕文物的各种“人”的活动。

(1分)题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文物的创造、守护及传承的过程中,古代艺术家、数代故宫人及志愿者们所做的突出贡献,(1分)表达对节目创意的赞美,对中华文化的骄傲与自信。

(1分)(从对比入手赏析亦可)

22.仿照第

段加点词语造句。

(2分)

故宫之美,不仅美在文物,更美在薪火相传,美在使文脉得以沿袭、文明得以发扬的人们。

春天之美,不仅美在大地,更美在人们绽开的笑脸上,美在每个人的心里。

23.国宝是时光凝练的传奇,记录着我们的过去,也昭示着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代代守护与传承。

读了本文后,请结合文章及生活实际写出你的感受。

(3分)

答案:

(示例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是“国之重器”。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力量。

但文化的创造、传承不应该是少数精英的责任,而是每个人都应肩负的使命。

作为中学生,也要担负起传承的使命。

只有当文化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它才能焕发真正的活力与生命力。

(示例二)文中梁金生

一家几代人在故宫工作多年,不遗余力地守护国宝。

生活中,正是这一个个人、一个个家庭,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得以千年传承。

他们的坚守,让历史文物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彰显,他们的坚守,也向世界宣扬着我们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引以为豪,并努力为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合文章1分、生活实际1分,语句流畅、感受真挚1分)

三、写作(50分)

24.恒久的中华美德浸润着我们的灵魂,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着我们的性情,良好的家风家训濡染着我们的言行。

不知不觉中,我们将这一切传承。

请以“传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参考例文:

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

举世瞩目的APEC国际贸易部长会议在江南古镇周庄召开,龙永图是这样解释原因的:

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共在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中,仍很好地保留了民族的传统文化。

的确,在这科技量子发展的时代,历史文化遗产如同散落五洲四海的夺目珍珠弥足珍贵,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文化的传承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悠久绵长的历史长河,淘洗了不尽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长城、故宫,西安的秦陵、兵马俑,山东的泰山,苏州的园林,江浙的同里,乌镇自不必说,即便是开埠百年的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城隍老街的弄堂石路,哪一样不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足迹。

在万千璀璨的明珠中,最具影响力的还是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位于西安临潼以东的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

兵马俑是一个气势恢宏的地下艺术殿堂。

从挖掘出的兵马俑来看,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兵马俑也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兵阵,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

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

由威武雄壮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多年前横扫六国,统一全国,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

土骊山隈。

”大诗人李白的诗句,既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又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更反映了七十多万劳动人民为了修建帝王陵墓而付出的艰辛劳动和牺牲。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劳动人民历时38年用血汗换来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