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64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7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教案.docx

《高等教育学》教案

《高等教育学》教案

主讲高飞

祝贺你们来到,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大学是民族的灵魂,教师是大学的灵魂。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大师是从普通老师开始的。

大学教师是职业,更是志业。

这门课的意义:

高等教育学是怎么回事,大学的由来与特性,大学的目的、功能。

大学对教师与学生意味着什么?

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大学的管理等。

对教材的说明:

因为有考试,不能离开教材,这本教材算一般,有一些亮点,也有很多问题或者说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在里面。

只有三个半天的时间,十二章,一次要讲三章。

水平有限,请多多包涵。

这门课首先要搞清楚高等教育是什么,大学是什么。

“教育”是动词,实施高级的教育的活动。

而大学则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场所。

耶鲁大学校长莱温说:

“世界上找不到两所同样的大学。

”对大学的认识有从学生角度谈的,“你们就是大学”(耶鲁大学)

戴着镣铐跳舞,很不习惯,我一般给学生开选修课,可以说点自己的东西。

但来这里是任务,没办法,应试教育害死人,老师自己既是应试教育的施行者,也是接受者。

第一讲 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大学的由来

古代“大学”与现代大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即高等教育。

作为大学的机构在《礼记·王制》中这样提到: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天子办的辟雍就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大学”这一名称主要指的是针对大人的教育。

古代一般有小学与大学之分。

宋儒朱熹,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划归为15岁以上的男子的学习教材,那时人们认为15岁以上的男子就属于“大人”了。

因而“大学”便是“大人之学”,《大学》中的“大”字,可解成“大人”,即成年人。

大人之学,也即学做大人。

“大人”在古代中国,也指为官之人,即“官老爷”。

“大人”指官员,“小的”则是老百姓的自称。

“大人之学”意味着是“为官之学”,“学而优则仕”。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后,朱熹的“四书”成了科举的必读教材,不读《大学》就做不成“大人”。

这也是“学而优则仕”的制度性保障。

这意味着在专制的社会,只有官老爷才称得上是作为成年人意义上的大人。

作为大学教师的任务,便是把学生培养成大人,有独立思维与独立行为能力的人,能为自己负责的人,能自立的人。

作为机构的大学:

书院。

西方古代的“大学”:

柏拉图办的academy阿克德米学园为“世界第一所大学”。

现代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现代大学。

现代大学与古代大学的区别:

博洛尼亚大学区别于岳麓书院的最显著特征是其专门性,学生研习专门的知识。

博洛尼亚最早出现的是法学院,并以其著称于世。

不久(于13世纪初)就建立了医学院。

欧洲古典大学传统的四大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哲学院)就发端于博洛尼亚大学。

巴黎大学“初设神学院,后设法学院、医学院及文学院”,并可授予学位。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由来

大学是中国的说法,西方古代叫学园,现在叫University本义是什么?

(Universitas即有行会之意)。

“在11世纪70-90年间,由学生和教师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协会式大学(Lostudio)”,“在大学里,学生和教师年龄相差不大,由学生进行管理,自主权十分广泛”,“大学没有固定授课地点,教师家里有地方,就到教师家里上课;教师家没地方,就由学生租用私人住宅,或是四处募捐,筹款建造教室”,“由学生筹钱,作为教师的生活津贴”,“大学与市政当局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由学生管理的体制延续了一百多年。

大学最初也就是作为演讲者和习讲者的行会出现的(Universitas即有行会之意)。

法国最早的大学是巴黎大学。

它是从12世纪由主教学校发展而来。

在巴黎讲学的著名教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此学习逻辑和辩证法的学生,他们决定根据惯例建立行会以保护他们彼此的利益。

英国最早的大学是牛津大学。

在牛津大学出现之前,英国学生横渡英吉利海峡去巴黎大学求学。

1167年英国学生被召回聚集牛津,遂创办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稍晚于牛津大学由师生建立起来,并于1218年获得英王认可。

德国最早的大学是海德堡大学,创建于1386年(维也纳大学、布拉格大学稍早于海德堡大学诞生),至今它仍然是德国高水平大学之一。

柏林大学则晚于19世纪初才建立。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教会的关系甚密。

教会与皇帝争相拉拢大学,给大学以特许状,大学是很神气的,动不动就是罢课,大学甚至有自己的法庭,处理大学与市民之间的纠纷。

美国最早的大学应首推哈佛大学,它创办于1636年,创建人为一牧师。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哈佛大学该校获得的捐赠资金已经高达349亿美元。

哈佛大学可以称得上“富可敌国”,因为它所获得的捐赠比世界上很多中小国家年生产总值都要高。

中国最早的大学。

1895年出现了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西学堂,次年有了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大学堂或南洋公学。

皆系盛宣怀奏请设办,前者为呈请北洋大臣王文韶奏准开办,后者由上海电报局、招商局拨款设之。

稍后便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清政府创办,即今日之北京大学。

更后,1912年,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举办了清华学校,即今日清华大学的前身。

这样两所在当今中国最有影响的大学皆为清政府所创办。

最早的这两所大学与意、英、法最初的大学相比,有两点十分不同,一是两所皆为工科大学;二是直接的政府背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一段时间所新建的大学有两个特点:

一是清一色的政府举办(至1952年,原有的私立大学全部消失),二是绝大多数为理工科,尤以工科为重(中国人民大学是少数例外,它又纯系文科)。

(后面内容知道一些基本的概念:

大众化,自由教育,普通教育,终身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后面再集中讲述)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本质

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而言的,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是指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而言,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个高等教育会议所给出的这个界定,主要是从外延上描述的。

P37

外延式定义可作为参考。

内涵式定义(即本质)。

高等教育即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

这一概念中,有三要点:

培养人才,高深学问,专门性。

或简称为教育性、学术性、专门性。

结论:

以研习高深学问为内容的培养专门人才的活动,称为高等教育;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

实施这一活动的机构称为高等学校。

仅仅是研究高深学问而主要任务不在培养人才者,可以是科研院所;只培养人才而并非以高深学问为内容者,可以是中等教育;既研习高深学问又培养人才但不具有专门性,则如岳麓书院,亦非大学。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缺乏专门性,尤其是在科学学基础上的学科划分。

大学与高等学校有什么区别吗?

与高等学校相对的是初等和中等学校。

大学属于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并不都是大学。

1998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皆列为高等学校,“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三个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该法第25条)。

1986年,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称大学者须符合:

(1)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

(2)在文科(含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法、财经、教育(含体育)、理科、工科、农林、医药等8个学科门类中,以3个以上不同学科为主要学科;(3)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和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4)全日制在校生计划规模在5000人以上。

文理学院是不是大学?

并不一定叫大学的学校才是大学。

世界上有一些水平极高的顶尖高等学校并不一定叫做大学University。

例如,我们常称的麻省理工大学,其原名并不是大学(University),而是Institute,实名为麻省工学院(MassachusettInsituteofTechnology,简称MIT)。

还有加州理工学院(CalifoniaInstituteofTechenology,简称CIT)。

1754年建立起来的达特茅斯学院按我们的标准亦可称大学,但是它仍然名为学院(DartmouthCollege)。

一、大人之学。

1、大人的共同体

学生共同体与教师共同体

大学正是由这样一群大人们组成的,学生已经成年,老师更不用说。

所以大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成年人的共同体,大学的教与学的活动,说到底是大人之间的活动。

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产生,就是一些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universitas”来自拉丁文,本义是“组合”、“行会”、“团体”的意思,后被用于学生和教师结合而成的团体——大学。

这也意味着在大学是由一群能独立作主的成年人建立起来的,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自己给聘请教师并给他们发薪水,他们在他们亲手建立的这样一个叫做大学的社团里面自由的学习,大学的历史正是由他们创造的。

二、大学问

布鲁贝克(J.S.Brubacher)《高等教育哲学》引用他人的,“大学是理性的堡垒,否则就不是大学。

”“对我们学院和大学理智领袖横加任何束缚都会葬送我们国家的未来”。

“大学是一个‘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独立的有机体’”。

“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要。

在人类种种的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最好的大学是最自由的大学”。

大学的“四个主要内容:

心智的培养;以事实和逻辑证据为基础的客观性;说理的法则而不是权力的法则;广阔的个人自由幅度。

”这些对大学的论述显得更具形而上的特点,却也不难理解。

“大学是一个大写的‘学’字”;“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大学,象牙塔和故纸堆共同安憩的地方”;“大学,使人大智大慧,大彻大悟的圣地”;“大学,最为保守(学术良知)又最为激进(学术自由)的社会机构”;“大学,最羞耻于人云亦云,最不齿于模仿和效法”;“大学,人的生命的一道光芒,它又反光照亮人的生命”;“大学,人类创造的至今仍无与伦比的机构”。

“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

第三节  与大学相关的主要概念

高等教育学中一些基本的、主要的词语称之为它的关键词。

例如,自由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大学素质教育等。

它们连同第一章介绍的高等教育、高等学校、大学等构成高等教育学的词语系统的基础。

自由教育

办学自主权,大学自治,学术自由,都涉及自由的问题。

自由教育与教育自由的含义很不相同。

这首先涉及到对自由学术概念的理解。

一、什么是自由学术?

自由学术是学术,是学术中的一部分。

自由学术指的是学术,自由学术是指怎样的学术呢?

沿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自由学术乃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是“研究原因的学术”,而“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

因此,我们将自由学术界定为关于研究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因和故的学术,或有关事物原理和原因的学术。

又可称为自由知识、自由学问。

掌握了这种学术的人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自由(思维上的自由)。

与自由学术相对的是指“不问原因的学术”,是“以官能的感觉为智慧”的知识,是“只凭经验的”,是“为其应用而探索的知识”。

因而,自由学术是“与经验相比较”的学术,与以感觉为基础的知识相对的,与实用知识相对的学术。

因此,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说道:

“所有其他学术,较之哲学确为更切实用,但任何学术均不比哲学为更佳”。

“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包含的范围很广,如今日之数学、物理学在当时就属于哲学,那时的物理学被称为“第二哲学”。

那时的“数学充当哲学”。

直至牛顿时代,物理学仍被称为自然哲学的分支。

但物理学的主体已是关于原理和原因的学问了,从这一实质内容看,它便也属于自由学术。

二、什么是自由教育?

所谓自由教育(有时被称为博雅教育),即特别看重自由学术(或自由知识)的教育。

进一步说自由教育就是主要以传承和探究自由学术为己任的教育。

有时亦以文雅教育、博雅教育相称。

生活在19世纪的英国教育家纽曼(J.H.Newman,1801-1890)在《大学的理想》,针对专业教育迅速发展,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种知识应被称做自由知识”,“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这种知识,应把它纳入大学范畴”,这种知识即他所“特别指称的哲学或更广意义上的科学”,而“当知识带有哲学的特性时,它就是格外自由或尤其自足的”。

相对而言,“知识按其程度变得越来越特殊时,知识就越不能成其为知识”。

纽曼将自由与奴性相对,而“奴工”一词表示的是“体力劳动、机械劳作以及诸如此类的工作,很少需要或根本不需要心智活动参与”。

20世纪的赫钦斯(R.M.Hulchins,1899-1977),曾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长达22年。

他对自由教育的论述特别集中于《美国高等教育》(1936)和《民族社会中教育的冲突》(1953)这两部著作之中。

他“坚信大学所要解决的是思辨的问题”。

他本人就倡导了一个名著运动,这就是以自由学术为基础的自由教育。

赫钦斯认为“大学唯一的生存理由,即在不受功利或‘结果’的压力牵制的情况下,为追求真理提供一个天堂”,“教育的目的是将人与人、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增进人类的思维”。

他的永恒知识、永恒主义教育观作为自由教育的一种体现也呈现出时代的特点。

中国的大学可以说是在服务实业、讲求时务中诞生的。

但蔡元培和梅贻琦在分别执掌北大、清华的时期,可能是彰显自由教育思想的一个有代表意义的时期。

蔡元培主张自由和谐发展,主张发展个性,崇尚自然,主张教育独立,大力推进“兼容并蓄、学术自由”以及“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等。

这些事实使得人们比较容易注意到他对学术自由的重视而忽略了他对自由学术的价值的看重,注意到了他对教育自由的捍卫而忽略了他对自由教育的崇尚。

自觉的自由教育理念在大学排行,是产生大师级人物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进入上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大规模发展的是工科、农科,大力凸显工科的地位,有一定自由教育传统的清华也变成了纯工科大学,而新建的院校除个别外大都是工科(或农林医)院校,甚至整个学校成了催生某个专业的院校,诸如纺织学院、公路学院、铁路学院、煤炭学院、石油学院、化工学院、粮食学院、地质学院、矿冶学院、水产学院、畜牧学院、……这些学校把知识变成了一种技能,割裂了与哲学的关系,人们只需要掌握运用就够,不需要知道原因。

典型地培养工具人,这也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缺少大师级人物的原因。

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甚至缺少五四时期我们自己曾有的熊十力、冯友兰、陈寅恪这样的大师?

少诺贝尔奖获得者。

职业教育

三、职业

职业是社会学的概念,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职业显然与社会分工有关,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社会发展速率的加快,使得一个人一生中转换职业的机会也增大。

职业教育开初主要存在于中等教育阶段,后逐渐进入高等教育,并特称为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在中国,主要存在于职业技术学院。

在美国,大量存在于两年制的社区学院。

不少国家有进行职业培训的短期大学,自然也属于职业教育的范围。

职业教育其实也是专业教育,但它是更靠近职业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并不是与职业不相关联,但它不讲究与职业的对应对口,越往上走,越不讲究对应。

第三节通识教育

本科生刚进校头两年不确定专业,待进入第三年时再予明确。

模糊了专业,增大了学生选择的机会。

学生进校时,或进入某个含有多种专业的学院,两年后再在学院内选定专业;或者经由某个学院再转另外的学院从事后两年的专业学习。

打破了一开始就进入专业学习的原有格局。

某些大学在文科还尝试过实行文史哲打通的大文科培养方式,亦可视为实施通识教育的尝试。

通识教育并不在于突破单一专业,不在于要使学生具有多专业的本领,而在于强调不只是考虑专业需要或未来就业的需要。

学生可以在一个专业上学习,然而,在知识选取上不只学与此专业有关的知识。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而言的,通过知识结构的调整使所有学生都在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

通识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之外的一种教育,它存在于各个专业。

通识教育并不是说无论什么知识学生通统都要去学,而是无论什么学生通统都要学的某一类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

在我国,近50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大块划分,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就是两大部分(后两者实际上皆为专业知识)。

但这并不表明我们一直有很明确的通识教育观念。

我们的公共课只包含这样两方面:

一方面是所谓工具性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知识等;另一方面是以政治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的知识。

按通识教育的观念,无论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都应当设置通识课程,体现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

自由教育一词与通识教育常常混在一起。

辞典上在注释通识教育时有“见‘自由教育’”的陈述,而自由教育又被“意译为‘通才教育’或‘文雅教育’,以别于学习各种专门知识的专业教育”。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常交互使用。

然而,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不完全是一回事。

自由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而存在的,自由教育的理念正是通过通识教育的形式而得以体现的;形式上是通识教育,精神实质上是自由教育。

由此,我们确实可称自由教育为通识教育的灵魂。

中国大学开始重视通识教育,一些大学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实施,例如复旦大学设立了复旦学院。

但自由教育精神并未被普遍意识到。

第四节普通教育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划分中,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相互区别,函授、电视大学、夜大学等实施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常常既有成人教育性质又有普通教育性质;另一种是作为职业教育的相对面来理解的,甚至“与‘专业教育’相对”。

第五节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有特别的意义,相关问题的讨论对于了解中国高等教育也十分必要。

一、大学素质教育的产生

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出晚于中小学,其背景也有所不同。

中小学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素质教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展开,而大学的素质教育则出现在90年代中期,其相对意义也不同,大学里尚不存在有广泛影响的“应试教育”,如今的“考研”热,其影响的广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如“高考”。

中小学倡导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本身,不是否认考试作为一个必要的教学环节的意义,它所反对的是把考试本身作为目的,反对置教育的根本目的于不顾而一切围绕着应对考试来打转转。

素质教育要解决知识与能力的问题。

“知识爆炸”时代,如此骤增的巨大知识信息库,何以能有效传授?

知识和能力,孰更为重?

接受知识的能力还是创造知识的能力。

人不仅具有认知能力,还有体验,情与意的进一步作用,如此,才融化为人自身的东西,成为素质的一部分。

人若主要是模仿、复制、背诵或者简单的机械重复,则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它的进一步内化也需要有更多复杂的、多种的心理活动的作用。

如此,也才进一步融化为人自身的东西,成为素质的一部分。

可以说,素质教育所关心的主要是这一内化过程。

有一些能力,大学生更应具备的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关联就很间接了。

例如,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组织与协调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以及较之更为重要的想象力,直觉的能力,对他人、自然与社会关爱的能力(关爱不只是态度与情感),等等。

二、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并不是高等教育特有的,但对于高等教育是很特别的。

人文教育,一方面可以是指人文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指直接关乎人的教育;一则从知识上讲,另一则从目的上讲。

从目的上讲,人文教育即人的教育或人自身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人文教育的原因由此即可有所了解。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包括语言学、文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等。

其相关知识便是人文知识。

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分类。

哲学常常在我们这里被视为社会科学,事实上并非如此。

哲学乃人文知识,属于人文科学。

在许多著名的世界大学里,哲学是置于文学院的。

人的关系,避免大学教育的工具化倾向,教育要关注人本身,避免人的工具化倾向。

 

大学与经济

经济对大学的影响是不是决定性的呢?

大学(包括教育)是否经济的产物呢?

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这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这是唯物质主义。

并非凡唯物主义皆正确,唯物质主义就走得更远了,更离谱了。

人们在自己所研究的高等教育学中持的是怎样的主义呢?

先后关系并不能说明关系到一切,先有老子,后有儿子,然而,儿子可以在个性上完全不同于老子。

马克思说:

人不只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还是可意识到自身的,意识到自己乃有意识存在物的存在物,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人自身来看人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即“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的方法。

我们教育学(包括高等教育学)的思想方法是怎样的呢?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这里有一个先后关系,不是逻辑上的必然。

人们只要吃饱穿暖就立即会有精神活动,人在饥寒交迫之中仍有文化活动的存在。

经济本身便是人的产物,人的需要决定了经济;文化当然是人的产物,人的需要决定了文化。

如果说文化是经济的产物,这就大大低估了文化的意义,也就大大轻看了人本身,或者说是错看了人。

(错误观念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

文化与经济都是人的产物,并且人的文化活动、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并不会有片刻的等待,等待经济发展到何种高度再去行动的,它不是经济的附属物。

以为只有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文化才可能发展到何种程度的观点,在简单的历史事实面前就失去了立足点。

古长城、金字塔不是靠机械化施工建成的,不是利用现代水准仪和起重机修起来的。

今日物质生活已极丰富的人们仍然念诵着两千多年前的《离骚》、荷马史诗,今日经济生活已十分富裕的人们仍然知道孔孟哲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所包含的另一种富裕(精神的、文化的富裕)。

今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只是两千多年前的十倍、百倍了吧,然而,谁能说今日的思想文化已十倍、百倍于这些文化先圣了呢?

19世纪的美国并不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如所已知,1820年其GDP只占世界的1.8%),但它已开始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哈佛、耶鲁。

最初的大学(如欧洲古典大学)并不是应经济之需而产生出来的,从大学的历史来看,它的经济功能是衍生性的,是随着大学的生成而后生的。

具体说来,大学主要是从事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当物质生产中越来越依靠精神生产时,当精神生产本身的经济意义越来越突出时,也就是精神生产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时,大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必然显著提高,作用越来越大。

大学对经济的这种影响的增强将具有不可遏制的持续性。

大学与经济的关系实际上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大学生产精神,经济生产物质。

从大学办学要钱,要有足够的钱这一点来说,大学当然要靠经济(?

),然而,经济的发展更要靠大学,并且越来越依赖大学,依赖大学而使社会资本不断增加。

人是经济的主宰者,有一些所谓唯物主义观,把这种关系弄颠倒了。

人同样是大学的主宰者,人通过大学强有力地影响经济。

在大学与经济的相互影响中,前者影响越来越大,后者越来越依赖前者。

大学并不是企业,大学并不是一个纯经济体。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时候,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由物质需要向精神需要方面的提升和上扬,并且,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这种提升和上扬。

人类十分低下的物质生产水平之下就已伴随了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

为什么在某些并非当时世界最高经济水平的国度或地区里最早出现了以更高精神活动为己任的大学?

有一种所谓唯物主义观,它所强调到极至的是物质。

这种主义最好称之为唯物质主义,在这种主义下,人被物化了,大学被物化了。

经济越来越依赖大学

为什么?

因为是人的大脑决定了人的行动,决定了人的行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