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23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docx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

在职研究生《行政学原理》考前复习重点

参考书目:

《行政学原理》,孙荣、徐红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注:

标△为综合理解和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

1、管理的含义:

所谓管理,就是把人力和资源,通过运用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法来完成一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2、行政的含义:

所谓行政就是指政府行政组织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地,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3、行政学的含义:

行政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职能、管辖范围、工作方法、机构设置等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行政学的理论不是僵死的教条,它必须根据社会实践、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来丰富和发展,以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以美国泰罗为代表的,着重生产过程和行政控制的古典管理理论。

第二,以梅奥为代表的,着重于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

第三,以西蒙为代表的,着重于管理科学和系统分析的现代管理理论。

5、西方行政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行政学作为一门现实性、政治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起源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

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独立的学科,严格地说是起源于美国,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行政学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准备、正式确立和改革发展三个阶段。

第二章行政原理

1、行政原理的涵义

行政原理是行政管理规律的升华,是研究对象和内容的本质反映,是科学理论宝库的组成部分,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2、人本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与人的积极性。

因此,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这就是管理的“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要做好整个管理工作,要管理好财、物、时间、信息等,都必须紧紧抓住做好人的工作这个根本,使全体人员明确整体目标、自己的职责、工作的意义、相互的关系等。

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遵循“人本”原理就是反对和防止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技术不重人,靠权力不靠人等错误的认识、做法。

违反“人本”原理,不可能做到科学管理。

(1)能级原则。

能量既有大小,就可以分级。

所谓分级,就是建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标准。

这就是管理的能级原则。

因此,应实现能级管理、不同能级应该表现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种类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

(2)动力原则。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正确地运用动力,使管理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则。

一般地说,在管理中有三种不同又相互联系着的动力。

1)物质动力,物质动力就是以适量的物质刺激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2)精神动力。

所谓精神动力,就是用精神的力量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3)信息动力,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产生的动力。

(3)行为原则。

管理者对管理对象中的各类人员的各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则。

△3、动态原理及其相应原则

动态原理要求每个管理者从认识上明确,管理的对象、目标都在发展、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它们,用一个不变的老框子去套。

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要把握管理对象在运动、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注意调节,实现整体目标。

(1)反馈原则。

面对瞬息万变的管理对象,管理者要把握动向、控制局面以保证不偏离目标,就需要遵循与动态原理相应的反馈原则和弹性原则。

(2)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要求我们的管理过程或者管理措施都要适应客观情况变化的能力。

因为环境经常变化,考虑计划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点,防止到时间计划安排不周,失去了工作方向。

第三章行政环境

1、行政环境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或影响行政管理主体及其活动过程、活动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

行政环境的特点:

(1)广泛性;

(2)复杂性;(3)差异性;(4)变化性;(5)互动性。

2、研究行政环境的意义:

研究行政环境,对于行政系统更加正确地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环境,适用环境以求生存和发展,适时进行行政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实现行政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是发展行政学的需要;

(2)是认识和改造环境的需要;(3)是提高公务员管理水平的需要;(4)是创造良好环境的需要。

3、行政环境的内容: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3)文化环境;(4)社会环境;(5)自然环境;(6)国际环境。

第四章行政职能

1、行政的基本职能包括: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职能部门四项。

2、行政职能转变和必然性:

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指行政职能重点的转移、政府履行职能方式的转变,具体表现为行政职能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质量上的弱化或强化,以及结构上的集中或分散。

行政职能的转变,既是政府内部各种管理因素变化的结果,又牵涉到政府和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调整。

其形式上表现为政府管理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实际上,行政职能转变的本质是行政权力的转移,因为权力总是和职能、职责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

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理解。

(1)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深化,传统的计划经济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代替;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政府管理经济的内容和方式随之也要调整,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职能就要相应转变。

(2)社会矛盾运动的表现和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

行政职能也有一个不断产生、壮大、衰减或消失的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行政管理事务日益复杂化,一些新事物的出现,如环保问题必然导致政府某些职能的增加,同时某些职能也必然相对弱化。

此外,从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发展来看,行政职能转变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

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由政府职能所决定,只有在职能分解的基础上,顺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才能真正搞好机构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的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3、加快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2) 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改善经济调节,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

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

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各级政府的财力,增强地方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4) 合理界定政府部门职能,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

第五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的含义与特点

行政领导,是指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由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者通过行使行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的决策、指挥、组织、控制、协调等行政活动的过程。

特点:

(1)行政领导具有政治性。

(2)行政领导具有强制性。

(3)行政领导具有综合性。

2、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与职责

所谓职位,是指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和行政领导的工作岗位,它是权力机关或人事部门要把有关法律或规定,按程序选举或任命行政领导者的担任的职务。

所谓行政职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工作职务。

职权:

所谓职权,是指处在一定的职位上所相应拥有的权力。

行政领导者的职责:

所谓职责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国家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所承担的一定工作任务及应负有的责任。

△3、行政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领导素质,就是指在先天心理生理的基础上,通过领导者后天学习、教育和锻炼而逐渐形成的,在其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和处在的要素,它是领导者政治、首先、品格、知识、情操、能力、体质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不外乎内在素质和外在技能两大方面。

行政领导者的内在素质主要包括行政领导者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态度和身体状况等个人内在的素质。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方面。

(2)品德方面。

(3)体质方面。

行政领导者的外在技能主要包括行政领导者的知识、智能、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等等。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水平。

(2)智能水平。

(3)决策能力。

(4)组织、控制能力。

(5)协调能力。

(6)用人能力。

3、领导艺术的涵义和特点

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领导技能。

它是领导者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也是领导活动中技巧性和科学性的完整统一。

领导艺术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多样性;2、可变性;3、现实性。

第六章行政组织

1、行政组织的特征和构成要素

行政组织的特征主要包括:

(1)政治性。

(2)社会性。

(3)合法性。

(4)权威性。

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要素。

(2)制度要素。

(3)人员要素。

(4)物质要素。

(5)观念要素。

2、行政组织的基本种类:

(1)领导机关;

(2)职能机关;(3)辅助机关;(4)直属机关;(5)派出机关。

3、行政部门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行政组织的基本结构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方面。

行政组织的上下层级之间,存在着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这种排列方式称为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同一层级之中的各部门之间,是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平等关系,这种组合方式称为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4、行政组织体制的种类及特征

行政组织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种类:

1、首长制与合议制;2、集权制与分权制;3、完整制与分离制;层级制和职能制;5、矩阵组织体制。

第七章人事行政

1、人事行政与人事制度

人事行政就是指国家行政部门为了最大限度地罗致人才和发挥所属成员的内在功能,以完成所担负的国家行政管理任务,而在政府行政人员的选拔、任用、奖惩、权益等方面所制定和形成的一整套规章、制度、标准、政策、管理方法和艺术的总和。

人事制度常指公务员制度或文官制度等等,其特征是静态的,多偏重于成员的法定权责关系以及法令规章的制定。

2、人事行政的原则

人事行政具有一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下列七个方面内容:

1、选贤任能原则;2、激励竞争原则;3、成绩主义原则;4、适才适位原则;5、智能互补原则;6、民主监督原则;7、依法管理原则。

△3、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发展、主要特点和弊端

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中世纪,英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国王集立法和行政大权于一身,所有官员都是国王的臣仆,一切听命于国王,官吏的任命和升迁完全取决于门第出身和对国王的忠诚,而个人的品德和才学则无足轻重。

这种人事行政制度就是所谓的“恩赐官爵制”。

17世纪80年代末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最后胜利,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国王权力受到极大削弱,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随后建立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体制。

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党派掌握了对政府中重要官员的任免权。

于是,在议会选举中取胜而上台的党派,便把政府官职看作是“战利品”,合法地、公开地进行论功行赏,加以分配,这就是所谓的“政党分肥制”。

随着执政党的不断更替和内阁的频繁变迁,政府行政工作人员不断的大换班,引发政治周期性的震荡和资产阶级的重重矛盾,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这一现实促使资产阶级下决心改革旧的官吏制度,探索新的人事行政制度。

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805年英国财政部就设立了常务次官,随后一些重要部门也相继设立常务次官,到1833年政府所有部门都设立了常务次官。

“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大类的“两官分途”体制由此发轫。

政务官包括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负责制定政策,并随政党进退而进退;事务官包括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助理次官等,负责执行政策,不与内阁共进退。

这一做法,有效地保证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政局的稳定性。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英国许多政治性报刊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主张实行中国式的文官考试。

1833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

1853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3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

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拨优秀文官等等。

英国政府以枢密院令的形式公布了这个报告,并决定成立了3人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试、录用事宜。

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2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

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

建国后的美国,政治上实行多党制,但“政党分肥制”所带来的政局不稳和官员素质低下问题丝毫不逊色于英国。

例如1841年,哈里森当选美国总统,一个月后便因忙于职位分配劳累而死;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分官使他精疲力尽,他形容说“如果前院起火,我都无法去救”。

1881年,因分官不均,导致菲尔德总统被刺事件发生,使资产阶级异常震惊,为了克服“政党分肥”的种种弊端,1883年1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由议员彭德尔顿提出的《文官制度法案》(史称《彭德尔顿法》),该法确立的原则主要有:

用功绩制取代分肥制;文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为职业官员,除非渎职,不得被解雇;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在政党政治中必须保持中立;依法成立3人文官委员会,负责联邦文官的统一管理活动。

与英美不同,法国、德国和日本在历史上都曾存在过强大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法国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就建立了庞大的官吏队伍,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执政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政府体制,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建立了以天皇为权力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

1946年,法国颁布了统一的公务员法,开始将文官的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1947年日本通过了《国家公务员法》,其主要内容有文官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实行功绩制等;1949年,联邦德国制定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对帝国的官吏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确立了“考试用人”、“机会均等”、“文官常任”等原则,1950年又颁布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公务员法》,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文官制度。

(三)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文官制度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在工业生产、国际贸易等方面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蓬勃兴起,西方国家开始进入所谓的“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

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给政府管理以极大的影响,政府管理手段越来越走向办公自动化和电子计算机化,文官越来越趋向职业化和专门化。

在此情况下,传统的文官制度在许多方面相对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挑战的需要。

为此,西方一些国家着手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促进了文官制度的大发展。

在英国,1968年,以苏塞克斯大学名誉副校长福尔顿勋爵为首的12人委员会提出了改革文官制度的报告。

这份报告共158项,主要内容有:

精简文官层次,打破行政官员系统的封闭性,建立开放的、统一的分类制度;成立文官事务部,代替财政部行使文官管理权限,改革对文官的管理办法;重视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成立文官学院,专门从事对文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等等。

报告建议具体,操作性强,其中大部分建议被采纳和实行,大大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发展。

在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文官制度的法律,其中职位分类是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

职位分类注重职位的性质和对职位的工作要求,强调职位与责任、职位与能力的有机统一,职位分类的实行,有助于科学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提高文官的素质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1978年10月,卡特政府提出并由国会通过了《公务员改革法》,对联邦政府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九项成绩制原则、改革人事管理机构、推行成绩工资、改革考核制度等,其核心是推进按工作表现付酬的成绩制,以达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目的。

上述改革措施,促进了文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官制度正在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这就是录用形式趋向多样化;越来越重视文官的专业化;越来越重视文官的权利保障;实行开放式管理,强化文官的流动性;强化职业培训的终身化;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作用等等。

(四)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

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经历100多年的风雨磨砺,沧桑变化。

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法规条款差异明显,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即绝大多数文官都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政府任何一级文官职位,都要向成绩优秀者开放。

西方各国几乎都用立法的形式把考试的内容、方式、条件、机构等方面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例如日本法律规定,所有公务员都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进入国家机关,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轻者罚款10万日元以上,重者处以一年徒刑。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度地有效贯彻,对于建立一支精干、稳定和高水平的文官队伍,保持行政系统的连续性和高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严格考核,晋升唯功。

考核是文官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

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文官的考核工作,一般都坚持以下3个原则,即职责一致的原则、奖惩结合的原则、公平对待的原则;考核内容详细、全面,例如英国对文官的考核包括工作知识、人格性情、判断力、责任心、创造力、可靠性、机敏适应性、监督能力、热心情形、行为道德等10个方面,每项按5等打分,再以5等总评。

美国除了对文官定期考核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适应能力之外,还非常重视平时考核,禁止文官在办公室看报、吸烟、聊天、会客、写私人信函等等,每天都要撰写工作报告,准确记录工作内容和数量,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西方各国普遍要求文官必须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得介入党派活动,不得参加党派竞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文官的工作与党派完全分开。

西方国家一般把政府官员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政务官,他们往往随党派竞选的胜败而进退,主要担任各部、委的行政首长,构成内阁成员,有一定的任期限制;另一类为事务官,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文官,他们一般被录用后,就按工作成绩逐年提升,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实行职位的常任制,只要没有过失,就可以终身任职,有终身的职业保障。

第四,官纪严明,待遇优厚。

西方各国对文官普遍具有严格的纪律要求,例如要求文官必须忠于国家,忠于政府,严守国家机密,不得参与任何商业性的盈利活动等等。

与此同时,各国都有比较完备的关于文官的法律、法规,对文官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做出了十分详备的规定。

所谓法律保障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对文官的权利做出明确的规定;二是当他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或因违反纪律受到不适当处分时,有权向司法机关或有关专门机构提出申诉,并受到法律和法律程序的保障。

西方各国文官待遇普遍比较优厚。

除了较高的工资外,还有职务津贴、住房津贴、子女抚养补贴等等,退休后享有来源固定的、较为丰厚的退休金。

然而,必须看到,西方文官制度并非完美无缺。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

例如在各行政部门中,作为外部调任的行政首长(政务官)往往没有多大实权,各部门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常务次长手中,而常务次长往往有自己的一套人马,形成拥有实权的小官僚集团,他们以实力对抗行政首长,造成文官的实际地位高于政务官的局面,加大了政策执行的难度。

再如尽管官纪严格,但也经常发生一些财团、企业通过拉拢或收买握有实权的文官来为自己谋利益,文官之间串通一起,常常能够直接影响政策的制订和执行等等。

4、我国公务员的含义

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这包括三要素:

(1)依法履行公职;

(2)纳入国家行政编制;(3)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5、我国《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原则

立法宗旨:

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这是《公务员法》的立法宗旨。

基本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分类管理原则;法治的原则。

第八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作用

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行政决策是行政活动的中心环节。

(2)行政决策是行政领导的首要职责。

(3)行政决策是行政效能的重要体现。

2、行政决策的分类:

(1)按照决策的方法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按照决策的性质可以分为战略决策、策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3)根据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4)根据行政决策本身的形式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3、行政决策的原则和程序:

(1)目标原则;

(2)信息原则;(3)预测原则;(4)择优原则(5)可行原则;(6)动态原则。

行政决策科学化应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把握科学的决策方法。

行政决策的程序是:

(1)确定目标;

(2)拟定方案;(3)最佳抉择;(4)追踪决策等。

第九章行政信息

1、行政信息的含义和意义

信息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通过物质载体发出的信号、消息、情报、数据、图形、指令中所包含的一切有价值的内容。

意义:

1、信息系统本身是行政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是行政计划与行政决策的立足点。

3、信息是行政与行政控制的根本保障。

4、信息是行政沟通和行政协调的纽带和桥梁。

2、信息沟通的类型:

沟通的类型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种,正式沟通又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三种主要类型。

3,沟通的主要障碍:

所谓沟通障碍,就是指那些不利于沟通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影响因素。

常的沟通障碍主要有:

(1)个人因素;

(2)人际因素;(3)结构因素;(4)技术因素。

第十章行政法制

行政法规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进行行政立法所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1)行政法规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高于其他各级行政部门制定的行政法律文件,其效力涉及全国范围,对全体公民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行政法规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实施条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