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5227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5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docx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

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

    一 引言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对于中国的转型经济而言,保持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技术进步是一个重要的内生因素。

从长期来看,只有技术进步(表现为TFP的持续增长)才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

    TFP的增长来源于本国研发能力和对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

长期以来,中国的研发(R&D)投入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从R&D占GDP的比重来看,2007年瑞典、芬兰和日本分别为%、%和%,居世界前三位,美国达到了%,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

从R&D绝对投资额来看,2008年美国的R&D活动投资额达到了3437亿美元,远远高出中国的R&D投资额(OECD,2009)。

在国内R&D综合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吸收海外研发资本的知识溢出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依赖持续的技术进步,这就要求中国在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逐步加强对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的吸收能力。

事实上,海外研发资本也通过诸多渠道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中国的技术进步。

那么,海外研发资本的知识溢出是否对中国技术进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FDI和进口贸易外,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的其他渠道对技术进步作用的机理如何?

这些均是中国实现合理吸收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促进自身技术进步,从而实现经济长期增长所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 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综述

    

(一)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

    关于国际贸易的溢出问题,Coe和Helpman(1995)做了开创性研究(简称C-H模型),后续研究对C-H模型从两个方面提出改进。

第一是计量技术角度的改进,Kao等(1999)使用动态最小二乘方法(DOLS)进行研究,发现国外R&D资本存量的弹性系数不再稳健,而且统计上不显著;Muller与Nettekoven(1999)对C-H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提出应该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第二是权重选择角度的改进,Lichtenberg与VanPottelsberghe(1998)认为Coe和Helpman(1995)测算的国外R&D资本存量的方法存在潜在的计总偏差,如果某国的贸易伙伴合并,即使伙伴国的R&D资本存量和贸易量均不变,但计总时产生溢出效应的国外R&D资本存量也可能会增加。

Lichtenberg与VanPottelsberghe(1998)利用GDP代替C-H模型的贸易量权数以克服潜在的计总偏差,但结论和C-H没有差别。

由于其运用的方法对数据汇总不敏感,因而成为目前主流的分析框架(高凌云和王永中,2008)。

    关于进口贸易溢出效应,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经验研究。

如李小平和朱钟棣(2006)利用1999-2003年32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验证了国际研发资本通过国际贸易溢出的存在性,研究结果发现国际研发资本通过进口贸易显著促进了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二)区域间知识溢出

    有关区域间知识溢出效应问题,Romer(1986)认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由此导致了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

Caniels(2000)和Keilbach(2000)建立了多区域的知识溢出经济增长模型。

Grossman和Helpman(1995)认为一个地区的知识溢出会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

Griliches(1986)对有关R&D溢出效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R&D的溢出效应普遍存在,并且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Anselin等(1997)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考虑经济要素地理空间的影响,引入空间滞后变量,对生产函数进行扩展,使用美国大学1982年研发和高新技术创新的数据对R&D外溢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发现R&D外溢超越了地理边界。

Funke和Niebuhr(2000)使用原西德地区1976-1996年的数据对R&D溢出效应进行了检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尽管学者们使用的方法和数据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研究结果都发现:

R&D的溢出效应普遍存在,且对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有重要的贡献。

    国内学者就研发溢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寥寥无几,王铮(2003)利用1990-1999年中美数据检验了R&D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美国R&D溢出对中国的GDP增长作用是显著的。

苏方林(2006)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R&D知识溢出的空间范围和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均发现R&D知识生产存在空间依赖性,一个区域R&D知识生产不仅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存量,而且还会外溢到邻近区域,引起邻近区域知识存量的增加。

吴玉鸣和徐建华(2004)采用考虑了空间自相关的空间误差模型,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趋同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研究,发现中国省域经济的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地理因素和空间效应均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张继红等(2007)利用2004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数据对省际专利授权总数及三种类型专利各自授权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研究发现:

专利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贡献;一个区域的专利创新有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贡献。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渠道的研究大多局限在FDI和进口贸易,不够系统全面。

更为重要的是,学界已有的研究并没有将海外研发资本的度量作为研究前提,而是直接将FDI或者进口贸易的当年金额作为解释因素进行检验,显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Mohnen(2001)的研究可知,国际技术溢出可以通过FDI、商品的国际贸易、移民、出版发明和专利转让、国际合作和并购以及购买外国技术等多个渠道实现。

在已有R&D溢出渠道的理论和经验分析中,一般都是从某一个渠道的角度着手深入分析,并且主要集中在FDI和进口贸易两方面,很少考虑其他渠道的技术溢出效应,没有将多个渠道涵盖在一个模型中。

本文拟在Coe和Helpman建立的知识溢出模型的框架下,拓展和优化解释变量及其权重选择,将知识资本的溢出渠道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种,考虑多种渠道下的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且将海外研发资本作为知识溢出发生的前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4个R&D高投入国家,度量了海外研发资本的存量,按照各个渠道的权重计算得到各自的知识溢出效应。

基于此,我们度量了包括FDI和进口贸易在内的5个溢出渠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

    三 基于知识驱动内生增长模型的推导和扩展

    

(一)基本模型解释

    本文以知识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借鉴Coe和Helpman(1995)、Keller(1998)及Lichtenberg与VanPottelsberghe(1998)分析知识溢出的回归方法,假定一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与该国的R&D资本有关,也与其他国家的R&D资本有关。

定义全要素生产率:

    

    考虑到入口资本品与消费品带来的溢出效应可能会存在不同,本文进一步将入口渠道拆分为资本品入口渠道和消费品入口渠道。

其二是中国企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行为,通过竞争效应、人材流动效应等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其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投资的进程中,雇佣本地的科研人员,与本地企业进行竞争等,都会提升企业在母国(中国)的技术水平。

基于此,本文将海外研发资本跨国间接溢出进一步概念为:

    

    

    四 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效应的经验分析

    

(一)模型与数据

    根据第三部分的理论推导以及相关渠道的测算,本文借鉴C-H模型,将海外研发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知识溢出效应的回归方程设定为:

    

    通过观察海外研发资本的地域散布和中国主要的进出口贸易伙伴、FDI来源国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国,咱们最终选取了24个国家作为海外R&D资本的来源地,包括主要经济合作组织(OECD)国家:

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瑞典、土耳其、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希腊、爱尔兰、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韩国、匈牙利、波兰和非OECD的新加坡、俄罗斯联邦等国家。

这些国家是与中国有进出口贸易,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R&D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主要国家,具有代表性,且占据了各项金额的绝大比重。

    

    

    

别离是i省通过消费品入口、资本品入口吸收的其他国家的R&D资本存量,按照本文第三部份采用的方式计算。

其中资本品和消费品的分类按照BEC(BroadEconomicCategories,商品按经济大类进行划分)国际贸易商品分类准则肯定。

在联合国统计司发布BEC准则下,资本品包括机械设备与其他资本品(运输设备除外);工业用运输设备;消费品包括家庭消费用的低级食物和饮料,家庭消费用的经加工的食物和饮料;非工业用运输工具;其他未具体说明的消费品。

在数据处置中,中国从j国入口的资本品和消费品数据是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制订的SITC标准转换计算BEC准则下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入口;中国i省的入口则按照海关商品分类转换计算BEC准则下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入口。

转换方式参照了联合国M系列第53号订正4号出版物(即M/53/,UN,2002)。

中国从j国入口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和j国资本品消费品的出口总额数据来源于UNCTAD统计数据库,中国整体消费品和资本品入口数据、i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入口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库。

    

指i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取得的海外R&D资本存量。

依据第三部份的计算方式,采用了各个省份FDI的流量,以1992年为基期,5%为折旧率进行计算。

数据中j国投资到中国的数据和j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数据来源于UNCTAD统计数据库,中国整体FDI数据、i省的FDI数据来源于2004-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若是用基期的生产技术来衡量资本深化,那么上式又能够写为:

    

    TFP的计算数据中,投入要素为各地域资本存量K和就业人数L,产出指标则为各地域GDP,指标的选择为:

资本存量采用各地域昔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就业人数采用各地域按三次产业分就业总人数、GDP即为各地域生产总值。

其中K和GDP均依照相应的价钱指数进行平减,换算为1990年不变价钱水平,所有数据来源于2003-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图1 经济增加的分解

    

(二)中国技术进步水平的测算与分解

    本文采用软件进行DEA分析,测算各个地区2003-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情况,如表1所示。

    

    (Malmquist指数)

    由表1中发现,2003-2007年总体上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稳步提高的水平,平均增长率为%,技术效率除在2006年下降外,均处于上升状态,平均增长率达到了%。

但是技术进步的变化(TEch)出现了一些波动。

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衡量除了资本、劳动以外其他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海外R&D资本对中国技术进步的贡献。

除此之外,观察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变化,能够更加深入和细致地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变迁过程,因此,本文也在式(7)的基础上,将技术效率变化(EFch)和技术进步变化(TEch)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比较研究。

    

    (三)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效应的分析

    本文通过对中国30个省级区域样本(考虑数据的获得性,剔除了西藏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省的样本)进行检验,分析各项溢出渠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考虑到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口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其他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本文测算了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

    从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以下,但是比较明显的是,FDI与

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这主如果因为中国大量资本的入口是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因此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

本文将在下一步的经验查验中进一步讨论那个问题。

    

    本文利用软件对2003-2007年的情形进行回归分析,为消除截面异方差的影响,利用横截面(cross-section)的赋权方式,同时为了规避研发投入与TFP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咱们将

引入模型。

按照Hausman查验,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模型1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直接渠道中的技术合同引进,间接渠道中的消费品进口并没有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外商直接投资渠道和跨国公司直接R&D在10%的水平上显著,其中国内研发资本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回归系数在各个变量中也最大,资本品进口和外商在华直接R&D投资同样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FDI则出现了比较弱的显著性。

另外,考虑到已有研究大多局限在分析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溢出,加之本文采用了新的途径测算了海外研发资本通过资本品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溢出,因此得到了模型3的回归结果。

在这里,还需要比较FDI与资本品进口两个渠道的显著性大小。

从模型3的3个模型结果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资本品进口贸易而言,溢出的效果要弱很多,由此可见,资本品的进口在间接渠道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上述的检验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国内研发资本积累和5个溢出渠道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中国本土R&D资本是决定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表4的回归结果中可以发现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对TFP、技术效率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变化都起到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只是在影响的细节上有些差异。

本土研发资本主要通过影响技术进步的变化来影响TFP,对于技术效率的变化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只能将本土研发资本作为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因素,而非效率提升的因素。

具体来说,R&D投入加速了新知识、新技术的诞生,这些新知识和新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及产品附加值、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起决定作用;同时,R&D投入催生了新的产品和新的行业,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新的工作岗位,产生新的社会分工;R&D投入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从而使得生产以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

此外,大量科学技术人员在R&D活动中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带动了全体劳动者效率的提高。

然而,这种作用机制受到了R&D资本的投入结构不恰当、R&D投入效率不高等因素的限制(李小平和朱钟棣,2006;肖文等,2009;谢建国和周露昭,2009)。

    2.资本品进口贸易是重要的间接溢出渠道,消费品进口贸易作用不显著。

从表4的3个模型回归结果来看,资本品进口渠道的海外研发资本的知识溢出对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有正的促进作用,且在5%水平下显著。

消费品的进口对3个被解释变量的作用都不显著。

资本品进口渠道的知识溢出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关联机制和模仿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面临质量较好、技术较高的进口资本品,本地厂商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竞争优势,或在学习模仿进口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来保持自身的市场势力。

进口商也通常从接受国外出口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指导培训中获得知识溢出。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品的进口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并不存在显著作用。

因此,相比于以往学者只关注贸易总量本身对技术进步的溢出作用而言,消费品的存在显然会影响整体溢出效应的作用强度。

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海外研发资本通过进口产生的外溢效应,需要进一步区分消费品和资本品进口的不同,两者对技术进步的作用强度和渠道也有较大的不同。

    3.在华研发直接投资是重要的直接溢出渠道,对技术效率的贡献显著。

从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海外研发直接投资渠道的知识溢出对TFP有正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在5%的水平下显著,但是作用的强度并没有资本品进口贸易大;在华研发直接投资对于技术效率变化呈现显著积极的作用,而对于技术进步变化的贡献并不显著。

    4.外商直接投资渠道海外研发资本溢出效应不应被高估。

从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渠道的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对TFP的作用是所有溢出渠道中作用最小的,而且对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变化的影响显著程度也十分有限,因此该渠道的溢出效应不应被高估。

    5.技术引进合同没有发挥溢出的作用。

技术引进合同渠道的海外研发资本的知识溢出对TFP、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的作用不显著,不能构成对技术进步的溢出作用。

技术引进合同渠道的知识溢出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技术注入。

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本国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技术注入机制、知识流动机制、人员机制等3个溢出渠道产生的。

但技术引进合同的知识溢出作用在以往的文献中几乎没有被提到,在本文的检验结果中作用也不明显。

本文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技术引进合同市场的成交金额较小,其获取的海外研发资本的知识溢出受合同限制,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有限,从而使从中获取的知识溢出无法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生较明显的作用。

    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非促进技术进步的因素。

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渠道的海外研发资本的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结果,其原因之一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并非技术寻求。

理论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逆向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是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但在中国这一动机并不十分明显,很多企业走出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肖文和侯田,2009)。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某种战略意义,或为了在跨国公司的竞争性冲击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策略性的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挤占对方市场,保护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因此,中国非技术导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知识溢出积极作用不明显。

    五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并对Coe和Helpman的R&D溢出模型进行推导和扩展,明确提出了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的5个渠道,并进一步将进口渠道分解为资本品进口和消费品进口渠道做比较分析。

在经验研究方面,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4个R&D高投入国家,度量了海外研发资本的存量,按照各个渠道的权重计算得到各自的知识溢出效应,并运用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3-2007年的数据进行经验检验,我们发现本国R&D资本和资本品进口渠道的海外研发资本知识溢出,对技术进步具有较显著和较强的正面作用,海外R&D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次之,消费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合同的作用不明显。

    本文对进口、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3个间接渠道的处理建立在等效外溢的基础之上,如何打破这个假设,也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