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5086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ocx

第七章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章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佚名点击数:

328更新日期:

2006-4-17

 本章摘要: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本章主要介绍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和步骤,探讨中小学教师在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如何对地方课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一节  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

 

一、地方课程的含义

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

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地说,地方课程应界定为由省、地(市)或县级组织的、在一定区域内实施的课程。

它的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应该是针对特定地域的、反映地方特色的、带有一定共性的教育内容。

地方课程的设置及其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教师的培训等均由相应的地方教育部门组织。

我国地方课程的开发,始于1993年实行的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它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课程教材体系正向“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转变。

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课程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样,就使地方和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使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自由。

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与课程专家合作,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目前,各地开发的地方课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⑴地方(社区)的历史、地理、经济、人文、自然、资源、环境等;⑵教育部规定的,但尚未进入国家课程中的教育内容,如人口、国防、安全、法制、禁毒、环境、防震、职业指导、青春期教育等;⑶农职业技术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在农村中学实施的绿色证书课程;⑷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实用知识、技能的内容;⑸根据统编教材改编、补充、整理的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参考资料等等。

例如,陕西省就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力争在2010年前培育和构建起区域性、本土化、有特色的陕西中小学地方课程新体系。

地方课程设置包括省情教育、健康教育、科技教育、综合教育四部分。

其中省情教育包括初、高中《陕西历史》、《陕西地理》、《陕西生物》。

 二、中小学地方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

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地方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怎样建立关于课程管理的地方分权机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机制转换亟待解决的政策性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清地方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起着何种作用?

1.促进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地方课程的设立,为地方提供了参与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机会,调动了地方对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过去国家的课表规定得很严格,地方一点调节的余地都没有,虽然有一点乡土课程,但只是在本学科内作些补充,还没有成为整体的课程统筹安排的一部分。

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地方的权力逐渐增大,地方课程的空间也逐渐扩大。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分配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比例。

例如,前苏联曾规定,国家课程占41.3%,各加盟共和国课程占41.9%,学校选修课程占16.8%。

俄罗斯在1993年制定的基础教育计划规定,全国统一的必修课占73.68%,校级选修课、个人兴趣课占26.32%。

我国台湾地区除了特别规定的弹性教学节数(占总节数的20%)之外,还规定选修课占10%-30%的节数。

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另外,我国国家课程建设的队伍很薄弱,地方的力量尤为薄弱。

通过地方课程的建设,地方课程建设的队伍将逐渐成熟起来,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校长和教师们对课程建设有更多的发言权,从而使我国课程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落到实处。

2.进一步推进课程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之间的经济、文化和自然等方面差异较大。

地方课程的设立,可使地方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和民族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开设一定数量的课程,或对已有的课程进行某些完善、补充和改编,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更加了解本民族、热爱本民族,从而立志将来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为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而贡献力量。

同时还有助于克服课程、教材脱离实际的弊病,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用的一致。

3.有利于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

我国地大物博,教育资源丰富,且各地具有各自的特色。

开发地方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尚未被开发的地方教育资源,为当地教育服务。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各地建立自己的课程资源中心,有些资源可以挖掘出来,有些资源还可以共享。

如美国加州大学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共享的中心。

它为美国整个旧金山湾区的学校服务,名叫劳伦斯科学馆。

馆里设有一些供学生学习的课程,也有为教师开设的课程,还有展览等内容。

馆里集中了一批好教师和好设备,还配备了装有图书和设备的“大棚车”,送教到校,竭诚为周围学校服务。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做法。

建立课程资源中心是一项新举措,当然,它不仅是地方课程开发的需要,也可围绕国家课程来建立中心,但地方课程资源中心应具有地方特色。

4.促进地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众所周知,课程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核心问题。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为了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课程问题更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

因为课程从宏观上进,它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层面上,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主导和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总之,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地方课程的建设,将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为完整,使三级课程建设和管理落到实处。

它不仅是地方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而且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此外,地方课程还具有国家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以及地方性强、更能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

这一切,都有利于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实现,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提高。

5.能够提高地方文化品位

基础教育具有为发展国家主流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功能。

它不仅要正视现实文化、服务于对现实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而且要为促进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优秀文化的发展服务。

因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其特色、水平、倾向互有差异。

地方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既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又是分支与主导的关系。

不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文化差异较大,而且有些地方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差异也很大。

只有坚持发展国家主流文化与地方优秀文化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文化发展方针。

地方课程自然要承担发展和提升地方文化素质的职能,为地方文化向先进文化攀升铺设阶梯,为地方文化与主导文化相融合提供载体。

6.传承地方的优良传统

基础教育具有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优良传统的功能。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是我国各民族优良传统的有机融合。

离开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就不复存在。

同时,每个地方又有可能存在一些落后习俗,这些正是教育和文化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地方课程在弘扬地方优良传统和改造落后习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地方课程必须积极吸收本地优良传统,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增强适应环境和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成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一代新人。

二、地方课的基本特征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看,地方课程具有以下区别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

(一)地方课程的地域性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特定的地方课程只适用于特定的地方和社区中小学。

我国幅员辽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同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要求迥异,不同地域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各地方、甚至各社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地方实际,开发适合本地、本社区的地方课程,以便优化中小学宏观课程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发地方课程成为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建设的时代要求。

因而,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挖掘地方课程资源,设计体现地域特色的课程。

(二)地方课程的针对性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

地方课程设计应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19世纪末,美国教育家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乡土历史探讨、社区经济研究等课程。

这些课在目标上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外,还针对时代发展的需要,密切学生与社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各县市中小学课程结构中,曾设计过有关地方课程,如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地方课程,编订了适合不同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教材。

这些课程满足了不同时代的需要,在课程目标上具有一定针对性。

(三)地方课程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时代性和现实性主要反映在内容上。

从内容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它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联系,充分利用社区课程资源,以专题等各种形式设计反映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现实的课程内容,体现地方特色,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会生活是地方课程的一大特色。

同时,在内容设计上,地方课程具有突出的现实性,以专题综合的形式组织内容。

地方课程的内容以区域、地方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的现实为依据加以系统设计。

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还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因此,地方课程在课程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四)地方课程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

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社区现实问题,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社区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同时,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社区服务等各种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地方课程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课程开发中,开发者要注意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地方课程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系统;要建立和完善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机制,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课程的规划、研究和开发。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地方课程实施纲要或方案,明确规定地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科目、课程形态。

课时分配、课程实施办法、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一般来说,地方课程的内容应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地方课程的实施,应以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为主,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模式,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地方课程的评价可以进行必要的考试和考查,但以考查为主。

要重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重视学生作业、活动产品和相关业绩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对课程自身的评价。

加强地方课程的教材建设。

防止以单一的教科书为教材的现象,形成富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材系列。

 

第二节    中小学地方课程的实施

 

一、中小学地方课程开发的步骤

(一)挖掘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

具体地说,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校内外的硬件,还包括校内外的无形部分——软件。

课程资源具有广阔性、综合性等特征。

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

地方课程与其课程资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地方课程可言,开发地方课程的重要条件就是充分挖掘其课程资源。

为此,要着力于以下几点:

1.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地方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程度决定着地方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强调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然而,由于长期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的原因,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在职培训,都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

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于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澄清地方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地方课程资源。

要清楚地意识到:

地方课程所提供的很多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不要硬把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

2.理性筛选课程资源。

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趋势看,凡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但究竟哪些资源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地方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理性筛选过滤才能确定。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在理性筛选中有三个着眼点:

一是地方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理想和培养宗旨,反映社会、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二是地方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外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三是地方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同时,地方课程资源的筛选还需要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如对于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及社会为个人施展才能所提供的种种机会进行综合的了解,做出恰当的判断,筛选出重点内容并优先运用于课程;针对当前小学的安全教育、家乡教育、生产生活教育这些课程内容重复设置的问题,考虑将它们开发成一门综合的地方课程;也可以通过总结和提高原有校本课程中带普遍性的课程资源,将其开发成地方课程等等。

3.寻找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路径。

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显然,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校外课程资源,它的开发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基本路径:

一是开展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方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二是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地方课程素材;三是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的合理建设;四是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确定地方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五是鉴别和利用校外地方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工厂、农村、部队、企事业单位、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六是建立网络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地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努力提高使用效率。

(二)确立设计理念

开发地方课程必须确立现代设计理念。

只有明白现代课程设计理念,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当前地方课程的设计。

地方课程开发在设计理念上除了要坚持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外,还要从实现地方课程的特有功能出发,树立适合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的设计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因此,在地方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的设计理念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是地方课程开发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地方课程开发必须面向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条件,又要科学估计学生未来发展的最大可能,或者说,地方课程的开发设计要“目中有人”,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例如,学生发展不在于学生记住多少知识,关键在于让他们学会求知的方法;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不在于求知的结果,而在于求知的过程等等。

地方课程伴随“具体的儿童”而来并将后者引入由成人把持的教育殿堂。

由于成人世界不同于儿童世界,如果地方课程的设计以成人的观念来分析、确定儿童的需要,那么必然会使课程目标偏离儿童的实际需要。

地方课程的设计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有科学的课程目标。

学生的发展要求地方课程开发要“以育人为本”,离开了育人,任何一种课程开发都将是毫无价值的。

2.关注回归生活的设计理念。

地方课程注重回归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这是当代地方课程开发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21世纪基础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

回归生活世界的地方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地方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地方课程的基本来源。

这就意味着地方课程必须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意味着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意味着科学、道德和艺术现实的、具体的统一。

坚持这一设计理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适应地方和学生需要的角度看,地方课程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国家课程更强,更易贴近本地学生文化和思维的现实基础,渗透在课程中的创新思想和能力开发内容更易被学生所体验与接受,更能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和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体验到创新意识、能力、过程的价值。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在地方课程建构上贴近现实生活,深入实际。

地方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同样具有独特优势,它可以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互相吻合,使之与学生对实践的理解相接近。

3.关注个性特色的设计理念。

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体的个性潜能,但在传统的单一国家课程体制下,一本大纲、一套教材、一张试卷往往就规定着每门课程从形式到内容以至评价的所有工作,教师是课程的传声筒,学生是单纯的接收器,教育过程中许多个性生命化的东西被抹杀。

与国家统一课程的形态单一、共性、均衡性形成明显对比的是,地方课程开发把个性特色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这在地方课程开发设计理念中具体表现为:

一是满足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强调构建地方特色课程;二是在编制和开发地方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将得到体现,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情感也将被渗透,并体现在情感课程中,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和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三是在注重发展广大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个体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显示与发挥,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需求。

同时,地方课程设计还要体现出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同时把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劳动者作为农村地方课程开发的出发点。

(三)培育教师能力:

地方课程开发的关键

没有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就没有地方课程的开发;同样,空有课程设计理念,没有课程开发的能力,地方课程开发仍然无法进行。

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不仅造成了各级地方、广大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的淡薄和陈旧,而且导致了他们课程开发能力的萎缩和丧失。

因此,提高各级地方主体及学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地方课程开发的最基础性和最紧迫的工作之一,成为能否使地方课程开发到位的关键环节。

培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育教师课程开发的认识能力。

地方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仍然是教师,地方课程能否顺利开发,与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识息息相关。

长期以来,有相当部分教师不能正确理解课程开发,认为课程开发是“上面”的事,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参与。

而且,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参与课程开发并不是他们日常所熟悉和习惯的职业生活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因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经验准备。

要确保地方课程开发成功,广大教师必须树立开拓创新、科学求实的态度,照搬照抄,等、靠、拿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外地的课程再好,也不能替代本地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虽然能体现一些地方特色,但毕竟有局限,因此,要积极自主地开发本地课程。

课程开发不单是编教材,课程方案不仅体现在教材上,也体现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学习方式等方面,这些问题既制约着地方课程方案的制定,也制约着地方课程方案的执行。

培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首要的是提高其认识能力。

2.培育教师课程开发的综合能力。

进行地方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有基于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并对其加以有效组织的综合能力,这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根据地方课程确立的目标,选择、确定的课程内容必然要与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连,必须是在教师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地方、社区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问题。

地方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一个简单加法,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并列在一起,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融合。

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并摆脱学科的痕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同时,地方课程目标确定后,摆在教师面前可供选择的内容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时候教师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单是按照成人的经验即内容的逻辑顺序来定,教师必须努力在两者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

3.培育教师课程开发的合作能力。

课程开发本来就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地方课程开发更是如此。

教师作为地方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就必须加强多方面的合作:

包括教师与地方行政人员的合作、教师与社区人员的合作、教师与校长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的合作、教师与教研人员和课程专家的合作等等。

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靠一个人的力量独立解决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的课堂生活与其他教师相互隔离而不是相互依赖。

教师的这种“专业个人主义”的特征,有可能会阻碍教师在进行地方课程开发时与他人合作,并最终导致地方课程开发沦落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

因此,作为早期的探索性质的地方课程开发,应当建立以地方、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多方面人员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

在这个小组中,来自不同方面的人员各自发挥特长,共同完成开发的任务。

这样的小组合作有助于使课程开发成为一个教师不断提高其开发能力的过程。

在整个地方课程开发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