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5061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docx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

录入:

梁甜  来源:

地区科   2010-9-30  人气:

471

 

目  录

 

 

前  言

一、规划依据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鄂发[2009]15号)中“沿江各市(州)相应编制本地相关规划”的精神,与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决定》,特编制本规划与《咸宁长江经济带项目库》。

本规划编制的法律法规和上位规划依据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征求意见稿)》

《长江流域(片)水资源综合规划》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送审稿)》

《湖北长江河道岸线规划(送审稿)》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五个专项规划。

本规划编制所参考的关联规划有:

咸宁市“十一五”规划与其中期评估报告等

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经济社会、土地、水利、生态等发展规划等。

二、规划范围

咸宁市区、赤壁市、嘉鱼县行政区域范围,共4243.8平方公里。

三、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8年,近中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现状基础

(一)基本情况

咸宁长江经济带是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咸安区、赤壁市、嘉鱼县3个县市区构成,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武汉城市圈“1小时交通圈”范围。

北靠武汉大都市,东与黄石大冶、阳新接壤,西北与荆州洪湖隔江相望,西南临近洞庭岳阳。

为南北要冲,东西节点,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

2008年咸宁长江经济带总人口147.68万,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总人口的51.24%、8.38%;面积4243.8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43%、7.86%;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32亿元,分别占全市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74.4%、3.79%;拥有长江岸线121.7公里,占全省长江岸线总长的11.45%。

 

表1  咸宁长江经济带概况(2008)

 

县市区

年末总人口(万人)

土地面积

(平方公里)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长江岸线长度(公里)

咸安区

59.52

1503.8

99.24

0

赤壁市

51.26

1723

102.16

12.4

嘉鱼县

36.9

1017

59.92

109.3

合  计

147.68

4243.8

261.32

121.7

 

 

(二)资源条件

一是气候与水资源。

气候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水资源丰沛,区域内河流众多。

除长江干流外,主要有淦水、陆水、金水三大水系,汇纳众多中小河流。

年平均降雨量达1516.3毫米。

二是土地矿产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地势南高北低,地貌以冲积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为主。

目前国土开发强度较低,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近年来,全市共整理出可耕地15万亩,约占全省的一半,咸宁低岗丘陵占有量居全省第一,为咸宁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富集,目前已发现矿产37种之多。

地热、金、石灰石、煤、锰和钒等储量较大。

三是岸线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长江岸线达120多公里,利用率大大低于武汉岸线的开发程度。

咸宁港作为武汉新港的组成部分,开发潜力巨大。

同时,陆水河与陆水水库岸线资源可开发程度也较高。

四是物产资源。

森林覆盖面积达52%,境内拥有珍稀名贵树种和我国特产树种达30多种;还是闻名全国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苎麻之乡”、“茶叶之乡”、“温泉之乡”,被原国家林业部列为国家花卉基地。

五是旅游资源。

咸宁长江经济带素有“三国赤壁故地”、“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旅游资源构成类型丰富,涵盖了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表中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全部八大主类,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

(三)基础设施概况

1.交通基础设施

——港口航道。

咸宁长江经济带现有嘉鱼港和赤壁港两个港口。

嘉鱼港为湖北省重要港口,现辖5个港区,共有码头36个:

潘家湾港区6个、鱼岳港区9个、石矶头港区7个、陆溪口港区4个和簰洲港区10个。

赤壁港现辖4个港区,共有码头16个:

长江赤壁港区8个、陆水河蒲圻港区2个、陆水湖大坝港区5个和新店河铁山咀港区1个。

目前,咸宁港(嘉鱼港+赤壁港)已纳入武汉新港的规划范围,正积极推进港口的整合与改造,建设葛洲坝水泥专用码头、核电重件货物码头等多个专用码头。

——公路与铁路。

经过境内的公路主要包括107国道、武咸快速通道(一级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和大广高速公路。

铁路主要有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和武咸城际铁路。

还有规划中的咸宁至灵乡铁路,咸宁至宜春铁路。

2.能源、信息与水利基础设施

能源基础方面,有国家重点项目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输油管道、西电东送80万伏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信息设施方面,2008年固定电话用户28.7万户,移动电话50.4万户,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4.3亿元。

在长江堤防建设方面,1998年大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现有的105.788公里长江堤防已达到了防御1954年洪水的标准。

(四)经济社会概况

1.经济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较快,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居中上游水平。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达88.8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3.88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9亿元。

农业基础良好,形成了以水稻、蔬菜、油菜、茶叶、油茶和苎麻等种植业为主,林业和养殖业全面发展的格局;工业发展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森工造纸、冶金建材、食品饮料为主的支柱产业和化工医药、高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服务业以旅游业为主,商贸物流、文化产业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2008年咸宁长江经济带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9.4∶45.8∶34.8,优于咸宁市的整体水平(见图1-1)。

 

图1-1 咸宁长江经济带与咸宁市产业结构比较

 

咸宁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建设力度较大,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正在形成。

通过推广园中园、园外园、一区多园等模式,已建设武汉东湖高新区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湖北咸宁广东工业园、台商(咸宁)工业园等园区,正在策划咸宁临江临港工业园和物流园等园区。

2008年以来,咸宁长江经济带通过园区招商成效显著,吸引投资增速在全省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名列前茅。

2.社会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拥有普通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3.07万人,中职教育发展形势良好。

科技事业发展较快,“三项经费”稳步增长。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拥有图书馆4个,文化站36个,广播覆盖率98%,电视人口覆盖率97%。

卫生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有新发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82.87万人。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200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1‰,控制在计划值以内。

3. 生态城市建设

2004年,咸宁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城市。

其生态环境在湖北省内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常年稳定在52以下,达到Ⅱ级,,质量标准;水污染程度较轻,江河湖泊水质良好,土壤种类繁多,生物和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湖北长,江经济带其他市比较,咸宁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小,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吸引不少武汉与其他地区市民来观光旅游甚至购置第二住宅。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

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

咸宁长江经济带可以抓住机遇,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充分考虑资源、生态等方面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承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调整。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扩大内需,中央改变了长期实行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

中央和省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咸宁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批重大的产业与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和提前实施,如投资将达650亿元的“内陆首核”——咸宁核电站,投资87亿元的赤壁火电二期,投资超过160亿元晨鸣百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广高速铁路咸宁段、杭瑞高速咸宁段等。

这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将会直接拉动咸宁经济快速起飞。

——国家区域政策的新完善。

十七大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咸宁长江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将是我国今后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之一,其聚集人口和经济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

今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正式提出建设“湖南、湖北、江西城市群”,即长江中游城市群。

由于在这个城市群中居于三省交界处,咸宁的区位优势立即凸显,由过去武汉城市圈的边缘地区转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区。

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国家将在省际间较为密集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给咸宁加快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

咸宁整体属于武汉城市圈。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奋斗目标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圈内“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上升为构建“两型”社会,为全国提供试验示范。

武汉城市圈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掀起新的建设高潮。

仅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启动项目就有177项,投资总规模近13000亿元。

众多项目直接惠与咸宁。

如启动了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咸城际铁路建设,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武汉新港已正式将咸宁港纳入其中,还有中部职教城的成功申报并获得省财政专项资助等。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给咸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开发。

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在全省形成以武汉市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区域发展”新格局。

与上一轮开放开发的空间范围相比,湖北长江经济带唯一增加了咸宁市区,这为咸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我国国土开发正进入沿海沿江并重新时代,咸宁抢乘长江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巨轮,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借势发力,强势推进,用“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培植增长板块,努力为湖北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做出贡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新地位。

咸宁市是湖北省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所辖的赤壁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同志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

中央、省委试点的落户,极大地提高了咸宁的地位。

不仅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而且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咸宁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全市上下洋溢着一个“想干事、干大事”的氛围,充满昂扬向上的斗志,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挑战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任务十分艰巨。

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咸宁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第一,由于受产业升级规律的支配,靠农业发展的出路已经越来越窄。

目前,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任务还十分艰巨。

第二,工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多制约,原有传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依赖资源消耗进行粗放式生产经营,发展生态工业以与高新技术产业,又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与市场基础不够,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第三,服务业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而旅游业亟需上档升级;其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业等发展还很不够。

第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突出表现为,与省内其他地级城市相比,中心城区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明显偏低;咸宁长江经济带城镇近年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虽然发展很快,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区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武汉城市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给咸宁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城市间、区域间激烈的竞争。

第一,虽然咸宁可以在大武汉扩散效应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短期内也可能受到大武汉的强力冲击,出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以与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向大武汉集聚的趋势。

第二,虽然咸宁市与武汉、黄石、鄂州相比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但与省内其他城市比如黄冈、宜昌等在物产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了竞争态势。

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就与省内不少地区存在竞争关系,仅从“三国文化”旅游方面来看,位于湖北地区的三国遗址就有140多处,分布在全省多数市州,各地都在打“三国”牌,竞争十分激烈。

第三,在与省内外相邻大城市竞争中,地位稍逊一筹。

由于咸宁基础薄弱,既不是国家级的增长中心,也不是省级增长极。

而邻近的几个城市地位相对较高,岳阳被定位为湖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九江被定位为江西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本省的黄石市则被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受这些城市的挤压,咸宁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维护生态安全责任十分重大。

虽然咸宁长江经济带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有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或短期内难以再生资源,是很多企业直接投资开发利用的主要原料,比如森林资源等。

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咸宁长江经济带资源保护难度加大,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三、重要意义

——推进“两型”社会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于探索两型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

2008年7月,咸宁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科学发展目标,即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五个一”目标:

全市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

咸宁长江经济带是咸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部分,加快开放开发,有利于提升咸宁整体竞争力,加速实现鄂南经济强市发展目标。

再经过两个五年规划,舞动咸宁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带动全市的经济建设提速,在鄂南崛起“核电新城”和旅游名城,赶超赣北重镇九江、湘北重镇岳阳,形成咸宁、岳阳、九江的“三足鼎立”之势。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依托“黄金水道”,充分发挥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区位、资源和经济优势,健全对外开放体系,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与水平,进一步推动外贸出口,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以长江为纽带推动与沿江其他城市的紧密合作,加快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积极解决咸宁经济外向度偏低的问题,探索以内需拉动和外贸出口“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以港口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为切入点,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整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资源,打破行政区划束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咸宁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质量标准;水污染程度较轻,江河湖泊水质良好,土壤种类繁多,生物和植物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与湖北长,江经济带其他市比较,咸宁长江经济带人口密度较低,对自然环境的压力较小,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吸引不少武汉与其他地区市民来观光旅游甚至购置第二住宅。

二、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浪潮。

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

咸宁长江经济带可以抓住机遇,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在充分考虑资源、生态等方面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主动承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来推动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调整。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扩大内需,中央改变了长期实行的财政、货币双紧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的货币政策。

中央和省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咸宁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批重大的产业与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和提前实施,如投资将达650亿元的“内陆首核”——咸宁核电站,投资87亿元的赤壁火电二期,投资超过160亿元晨鸣百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广高速铁路咸宁段、杭瑞高速咸宁段等。

这些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将会直接拉动咸宁经济快速起飞。

——国家区域政策的新完善。

十七大要求“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咸宁长江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将是我国今后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战场之一,其聚集人口和经济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得到体现。

今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正式提出建设“湖南、湖北、江西城市群”,即长江中游城市群。

由于在这个城市群中居于三省交界处,咸宁的区位优势立即凸显,由过去武汉城市圈的边缘地区转变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区。

为了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国家将在省际间较为密集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给咸宁加快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

咸宁整体属于武汉城市圈。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奋斗目标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城市圈内“五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建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上升为构建“两型”社会,为全国提供试验示范。

武汉城市圈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掀起新的建设高潮。

仅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点启动项目就有177项,投资总规模近13000亿元。

众多项目直接惠与咸宁。

如启动了投资过100亿元的武咸城际铁路建设,总投资超过500亿元的武汉新港已正式将咸宁港纳入其中,还有中部职教城的成功申报并获得省财政专项资助等。

武汉城市圈的新建设,给咸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新开发。

200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在全省形成以武汉市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带两圈、区域发展”新格局。

与上一轮开放开发的空间范围相比,湖北长江经济带唯一增加了咸宁市区,这为咸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

我国国土开发正进入沿海沿江并重新时代,咸宁抢乘长江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巨轮,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借势发力,强势推进,用“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培植增长板块,努力为湖北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做出贡献。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的新地位。

咸宁市是湖北省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所辖的赤壁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贺国强同志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联系点。

中央、省委试点的落户,极大地提高了咸宁的地位。

不仅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而且对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咸宁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全市上下洋溢着一个“想干事、干大事”的氛围,充满昂扬向上的斗志,为咸宁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障、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挑战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任务十分艰巨。

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咸宁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型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第一,由于受产业升级规律的支配,靠农业发展的出路已经越来越窄。

目前,咸宁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任务还十分艰巨。

第二,工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多制约,原有传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企业依赖资源消耗进行粗放式生产经营,发展生态工业以与高新技术产业,又因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与市场基础不够,还面临一定的挑战。

第三,服务业发展以旅游业为主,而旅游业亟需上档升级;其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业等发展还很不够。

第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突出表现为,与省内其他地级城市相比,中心城区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明显偏低;咸宁长江经济带城镇近年来道路、供水、供电、排污、治污等虽然发展很快,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城市、区域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武汉城市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在给咸宁长江经济带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城市间、区域间激烈的竞争。

第一,虽然咸宁可以在大武汉扩散效应下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短期内也可能受到大武汉的强力冲击,出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以与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向大武汉集聚的趋势。

第二,虽然咸宁市与武汉、黄石、鄂州相比具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但与省内其他城市比如黄冈、宜昌等在物产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了竞争态势。

如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就与省内不少地区存在竞争关系,仅从“三国文化”旅游方面来看,位于湖北地区的三国遗址就有140多处,分布在全省多数市州,各地都在打“三国”牌,竞争十分激烈。

第三,在与省内外相邻大城市竞争中,地位稍逊一筹。

由于咸宁基础薄弱,既不是国家级的增长中心,也不是省级增长极。

而邻近的几个城市地位相对较高,岳阳被定位为湖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九江被定位为江西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而本省的黄石市则被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受这些城市的挤压,咸宁市发展空间的拓展面临较大的挑战。

——维护生态安全责任十分重大。

虽然咸宁长江经济带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有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或短期内难以再生资源,是很多企业直接投资开发利用的主要原料,比如森林资源等。

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咸宁长江经济带资源保护难度加大,生态安全面临挑战。

三、重要意义

——推进“两型”社会发展。

咸宁长江经济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于探索两型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

2008年7月,咸宁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科学发展目标,即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五个一”目标:

全市GDP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

咸宁长江经济带是咸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部分,加快开放开发,有利于提升咸宁整体竞争力,加速实现鄂南经济强市发展目标。

再经过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