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982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9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docx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

简单急救常识的处理及预防

现场急救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

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提高伤者愈后的生存质量。

▪原则:

快抢、快救、快送,即“三快”。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救类型:

▪一、心跳、呼吸骤停急救处理

▪二、电击伤

▪三、紧急止血法

▪四、烧烫伤的处理

▪五、中暑急救

一、心跳、呼吸骤停急救处理

1、心跳骤停的概念

基本定义:

指患者在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导至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2、心跳骤停的原因

很多原因可造成心跳骤停,在引起心跳骤停的常见原因是意外事故。

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人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电击伤、窒息、创伤,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

引起呼吸骤停并进而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外,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型颅脑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失血、药物或毒物中毒、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或低血钾等。

3、心跳骤停的分类

(1)心室纤维颤动(室颤):

心电图上QRS波群消失,代之以振幅较低、形态不一、快慢不一的基线摆动,每分钟达到250-500次。

这一类型在心跳骤停中约占91%。

(2)心室停顿:

心电图上QRS波群完全消失,而是一直线。

此时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功能。

心室停顿(图)

(3)电—机械分离:

心电图可以显示为正常波群的窦性节律,也可以是各种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或室性自主心律(慢而宽大畸型的QRS波群)等,但心肌无收缩功能。

心脏不能有效排血,测不到血压和脉搏,听不到心音。

此型少见,复苏困难。

无脉搏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图)

4、临床死亡判定及后果

心跳骤停后随之即发生呼吸停止,心跳呼吸均停止则称为临床死亡。

期限一般为4—6分钟,心脏骤停时血液循环停止,各重要脏器失去氧供,如不能在数分钟恢复血供,大脑等生命重要器官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3秒钟之后,人就会因脑缺氧感到头晕;10至20秒钟后,人就会意识丧失;30至45秒钟后,瞳孔就会散大;1分钟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

由于心脏骤停,患者立刻失去知觉,已处于临床死亡阶段。

一般人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6分钟,如果在4分钟之内得不到抢救,患者随即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生还希望就极为渺茫。

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不要“争分夺秒”地去医院,应就地抢救。

5、临床症状

●突然晕厥、意识丧失、四肢抽搐。

●心音、脉搏、血压突然消失。

●呼吸停止。

●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出现紫绀

6、诊断要点

●神志丧失。

●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叹息样呼吸,如不能紧急恢复血液循环,很快就呼吸停止。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心电图表现:

①心室颤动或扑动,约占91%;②心室静止,呈无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

心室颤动超过4分钟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③心电-机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频率20-30次/min,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

●心跳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和准确,最好能在30秒钟内明确诊断,以下为诊断标准:

①神志突然消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

其中前两条最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跳骤停的发生。

切忌对怀疑心跳骤停的病人进行反复的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或等待ECG描计而延误抢救时机。

7、现场急救

7、1心肺脑复苏:

使心跳、呼吸骤停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脑功能所采取的抢救措施。

复苏分为三个时期:

●初级复苏:

就地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为基础生命支持;

●二期复苏:

在一期复苏的基础上用药物和器械进一步支持生命;

●脑复苏及复苏后处理:

主要为保护脑细胞和治疗因缺氧引起的大脑细胞损害,以及其它方面的处理。

7、2初级复苏包括

1)、(A)心跳骤停的判断、

2)、(B)保持呼吸道通畅、

3)、(C)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7、3现场判断心跳骤停

7、3、1、判断有无呼吸:

●畅通呼吸道后要立即判断病人有无呼吸,抢救者将脸贴近病人的口鼻,感受有无气息进出,

●同时眼睛侧视病人胸部,观察其有无起伏,若都无反应则说明病人没有呼吸,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一看二听三感觉:

“看”:

眼看——胸部起伏;“听”:

耳听——气流;“感觉”:

面感——气息;

●发现昏迷倒地的病人后,轻摇病人的肩部并高声喊叫:

“喂,你怎么了?

”若无反应,立即掐压人中、合谷5秒钟。

若病人仍未苏醒,立即向周围呼救并打急救电话,然后立即将患者放置成复苏体位:

即病人仰卧,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置躯干两侧。

7、3、2、判断病人有无脉搏。

●颈动脉位于颈部气管与颈部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处。

●抢救者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病人颈动脉,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子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靠近抢救者的一侧滑移2-3厘米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凹陷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现场判断心跳骤停(强调)

心跳骤停的诊断必须迅速和准确,最好能在30秒钟内明确诊断,以下为诊断标准:

①神志突然消失,呼之不应;②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

其中前两条最重要,凭此即可确诊心跳骤停的发生。

切忌对怀疑心跳骤停的病人进行反复的血压测量和心音听诊,或等待ECG描计而延误抢救时机。

瞳孔散大虽然是心跳骤停的重要指征,但反应滞后且药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临床上不应等待瞳孔发生变化时才确诊心跳骤停。

7、4初级复苏

心脏骤停常迅速伴有呼吸骤停,因此一般应心肺复苏同时进行。

按A、B、C三步进行。

●7、4、1、A保持呼吸道通畅

心跳停止后,由于意识消失,全身肌肉松弛,下颌及舌根后坠,导致上呼吸道堵塞,因此,维持气道通畅是心肺复苏的首要条件。

具体方法:

头适度后仰,托下颌或将颈部抬起,可保持气道通畅。

对误吸食物而致气管堵塞者,可采用在病人上腹部猛压,迫使肺部排除足量的空气,形成人工咳嗽,使气道内的堵塞物排除。

A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分类:

●仰面抬颈法

●仰面举颏法

有头颈部外伤者,不应抬颈,以免造成颈部脊髓损伤。

7、4、2、B口对口人工呼吸

●口对口人工呼吸是徒手人工呼吸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无需器械设备,操作简单易学。

●操作方法包括

(1)首先打开气道;

(2)抢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孔;

(3)操作者深吸气,张大嘴对病人行口对口吹气,可见到胸廓扩张,呼气时胸廓回复原位;

(4)先连续吹气三至四次。

●吹气时注意:

吹入气流过大或过速,可使空气入胃,引起胃膨胀,造成返流误吸。

正确的方法是减慢吹气频率,吹气时间增至1.5-2秒,吹气时间延长,吹入气流压力要低,不超过食管开放压,防止返流误吸的机会。

每次吹入量为800-1200ml,频率每分钟14至16次为宜。

●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分类

口对鼻人工呼吸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7、4、3、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依传统的观点是“心泵机制”,即在胸外按压时,心脏在胸骨和脊柱之间挤压,使左右心室受压而泵出血液;放松压迫后,心室舒张,血液回心。

近年临床观察证明,人工循环的动力不单是心泵机制,主要还是来自胸腔内压增减的变化,提出了“胸泵机制”的新概念。

●7、4、3、1、心前区捶击:

右手空握空心拳,用小鱼际肌朝向患者胸壁,距离20-35CM高度,垂直向下捶击胸骨下段1-2次,每次为1-2秒,力量中等。

如没有恢复心跳,则立即进行心脏胸外按压。

●7、4、3、2、胸外心脏按压部位

●病人仰卧在硬板上或平地上,操作者位于病人一侧,首先确定正确按压部位,即用食指和中指尖沿肋弓摸到胸骨剑突,在剑突上两横指,相当于胸骨下1/3处,

●成人:

胸骨下1/3处或剑突上二横指

●小孩:

胸骨中段

●一手确定按压部位后,用另一支手的手掌根部,其长轴平行,手指手心翘起,另一支手交叉重叠在该手手背上,以减少手掌接触胸壁的面积,保持下压力量集中在胸骨,不要偏移或错位,以免造成多发性肋骨骨折、肝破裂或压及充盈胃引起呕吐误吸等并发症。

●操作者双肘绷直,双肩应在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借操作者身体重力前倾,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下段,要求胸骨下陷深度为3.5-4厘米,按压后即刻放松,使胸骨自行弹回,放松时,手掌根仍不离开胸壁,以免改变按压位置或出现“拍打”胸壁现象。

●7、4、3、3、成人小儿及婴儿心脏按压方法

成人小儿<8岁)婴儿<1岁)

按压方法双手掌根一只手掌根食、中指尖

下陷深度3.5-4cm2-3cm1-2cm

按压频率80-100100次/分120次/分

按压/吹气15∶2

 (双人)5∶1  

现在的观点30:

2

按压部位胸骨下3/1胸骨中部胸骨中部

●7、4、3、4、初级复苏(有效指标)

复苏成功指征为:

按压时应在颈根部能触到脉搏;收缩压在60mmHg以上;开始有自主呼吸体征,口唇转红;瞳孔逐渐缩小,神志恢复。

在操作期间,随时观测上述指征。

●7、4、3、5、初级复苏(注意事项)

(一)开放气道行仰头举颌法时,注意手指不要压迫病人颈前部、颌下软组织,也不要使颈过伸。

(二)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否则易造成胃内大量充气。

(三)判断有无脉搏时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秒钟。

(四)胸外心脏按压用力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也不能忽快忽慢,禁止做冲击式猛压,按压时手指不要压在胸壁上,否则易引起肋骨或肋软骨骨折。

(五)按压时用力应垂直向下(特别是肘关节要伸直),不要左右摆动,双手掌要重叠放置,不可交叉放置,按压后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可离开胸骨定位点。

 

二、电击伤

●人体接触电流或电弧可引起电击伤,8-12毫安电流通过身体时,肌肉自动收缩,可有“一击”感觉,无明显损害。

超过20毫安可导致接触部位皮肤灼伤,25毫安以上电流可致心室纤颤及死亡。

220~1000伏的电压可致心脏和呼吸同时麻痹。

电击伤临床表现

●轻度电击伤者仅出现恶心、心浮、头晕或短暂的意识丧失,恢复后多不遗留症状。

●严重电击伤者可致电休克、心室纤颤或呼吸、心跳骤停,甚至死亡。

●电休克恢复后可留有头晕、心悸、耳鸣、眼花、听力或视力障碍等症,多可自行恢复。

电击伤还可引起内脏损伤或破裂。

●电击伤的局部损伤主要为烧伤。

急救措施

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作为救助者必须争分夺秒,充分利用当时当地的现有条件,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

绝不可用手直接去拉触电者,这样不仅使触电者再次充当导体增加了电流的损伤,而且使救助者自身的生命安全受到电击的威胁。

正确的救护方法是:

首先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关闭电源:

如触电发生在家中,可迅速采取拔去电源插座、关闭电源开关、拉开电源总闸刀的办法切断电流。

●b、斩断电路:

如果在野外郊游、施工时因碰触被刮断在地的电线而触电,可用木柄干燥的大刀、斧头、铁锹等斩断电线,中断电流。

●c、挑开电线:

如果人的躯体因触及下垂的电线被击倒,电线与躯体连接下很紧密,附近又无法找到电源开关,救助者可站在干燥的木板或塑料等绝缘物上,用干燥的木棒、扁担、竹竿、手杖等绝缘物将接触人身体的电线挑开。

●d、拉开触电者:

触电者的手部如果与电线连接紧密,无法挑开,可用大的干燥木棒将触电者拨离触电处。

●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往往神志不清,救助者应立即进行下一步的抢救。

松解影响呼吸的上衣领口和平腰带,使其呈仰卧位,头向后仰,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取下假牙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发现呼吸停止、颈动脉处触及不到搏动,要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并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不能轻易放弃抢救。

●出现神志昏迷不清者可针刺或指压人中、中冲等穴位。

●电击伤就地急救十分重要,在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要设法与附近的医院取得联系,以便为伤员争取到更好的抢救条件。

●电击伤的局部治疗以暴露疗法为好,其原则和方法同一般烧伤。

●对电击伤还应注意对症治疗,因缺氧所致脑水肿可使用甘露醇、50%葡萄糖等脱水。

出于电击伤而致肢体肌肉强烈收缩,可针对骨折、脱位等治疗。

预防:

●严格规章制度,普及用电知识,可减少电击伤的发生。

 

三、紧急止血法

一)、止血

1、指压法:

通常是将中等或较大的动脉压在骨的浅面。

例如,将颈总动脉压向第五颈椎横突,将肱动脉压在肱骨干上。

此法仅能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血流。

应随即继用其他止血法。

2、 压迫包扎法:

常用于一般的伤口出血。

注意应将裹伤的无菌面贴向伤口,包扎要松紧适度。

3、 加垫屈肢法:

在肘、膝等侧加垫,屈曲肢体,再用三角巾等缚紧固定,可控制关节远侧流血。

适用于四肢出血,但已有或疑有骨关节损伤者禁用。

4、填塞法:

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

先用1—2层大的无菌纱布铺盖伤口,以纱布条、绷带等其充填其中,外面加压包扎。

此法的缺点是止血不够彻底,且增加感染机会。

5、止血带法:

能有效的制止四肢出血。

但用后可能引起或加重肢端坏死、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主要用于暂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的出血。

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必须作出显著标志(如红色布条),注明和计算时间,优先后送伤员。

连续阻断血流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小时,勿用绳索、电线等缚扎;用橡胶管(带)时应先在缚扎处垫上1-2层布。

还可用帆布带或其他结实的布带,。

止血带位置应接近伤口(减少缺血组织范围)。

但上臂止血带不应缚在中1/3处,以免损伤桡神经。

二)、包扎:

●目的:

是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

●常用的材料是绷带和三角巾;抢救中也可将衣裤、巾单等裁开作包扎用。

无论何种包扎法,均要求包好后固定不移和松紧适度。

1、绷带卷包扎法:

有环行、螺旋反折包扎,“8”字形包扎。

包扎时要掌握“三点一走行”,即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多在伤处)和走行方向顺序。

2、  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制作较为方便,包扎时操作简捷,且能适应各个部位,但不便于加压,也不够牢固。

三)、固定:

骨关节损伤时均必须固定制动,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片损伤血管和神经等,并能帮助法治休克。

较重的软组织损伤,也宜将局部固定。

固定前,应尽可能牵引伤肢和矫正畸形;然后将伤肢放到适当位置,固定于夹板或其他支架(可就地取材如用木板、竹竿、树枝等)。

固定范围一般应包括骨折处远和近的两个关节,既要牢靠不移,又不可过紧。

急救中如缺乏固定材料,可行自体固定法。

如将受伤上肢缚在胸廓上,或将下肢固定于健肢。

四)、搬运:

背、夹、拖、抬、架。

注意事项:

对骨折、特别是脊柱损伤的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伤处稳定,切勿弯曲或扭动。

对昏迷伤员,搬运时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烧烫伤

 

●可分为烧伤和水烫伤两种类型。

生活中,以火焰烧伤和热水、热油等热液烫伤最为多见。

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开水和火焰、蒸气等高温灼伤外,还包括工业上的强酸、强碱等化学灼伤,电流、放射线和核能等物理灼伤。

面积愈大,深度愈深,对全身和局部的影响也愈大、愈严重。

●烫伤的程度:

烫伤可分为

  一度烫伤(红斑性,皮肤变红,并有火辣辣的刺痛感);

  二度烫伤(水泡性,患处产生水泡);

  三度烫伤(坏死性,皮肤剥落),对局部较小面积轻度烫伤,可在家中施治,在清洁创面后,可外涂京万红、美宝润湿烧伤膏等。

对大面积烫伤,宜尽早送医院治疗。

●许多患者在受伤之后直接在创面上涂抹香油、酱油、黄酱、牙膏等物品后便急急忙忙到医院就医,但这些日用品并无任何治疗烧烫伤的作用,且只能增加医生治疗的困难。

若涂抹紫药水,因其着色重、不易洗净而影响医生判断伤情。

●烫伤的处理:

  烫伤处理的原则是首先除去热源,迅速离开现场,用各种灭火方法,如水浸、水淋、就地卧倒翻滚等,立即将湿衣服脱去或剪破衣服淋冷水,肢体浸泡在冷水中,直到疼痛消失为止。

还可用湿毛巾或床单盖在伤处,再往上喷洒冷水。

不要弄破水泡。

发生烧烫伤后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局部降温,凉水冲洗是最切实、最可行的方法。

冲洗的时间越早越好,即使烧烫伤当时即已造成表皮脱落,也同样应以凉水冲洗,不要惧怕感染而不敢冲洗。

冲洗时间可持续半小时左右,以脱离冷源后疼痛已显著减轻为准。

如不能迅速接近水源,也可以用冰块、冰棍儿甚至冰箱里保存的冻猪肉冷敷。

如采取的冷疗措施得当,可显著减轻局部渗出、挽救未完全毁损的组织细胞,若在到达医院之后才采取这一措施,在多数情况下已丧失了冷疗的最佳时机。

对于酸、碱造成的化学性烧伤,早期处理也是以清水冲洗,且应以大量的流动清水冲洗,而不必一定要找到这种化学物质的中和剂。

过早应用中和剂,会因为酸碱中和产热而加重局部组织损伤。

烫伤的创面处理最为重要,先剃除伤区及其附近的毛发,剪除过长的指甲。

创面周围健康皮肤用肥皂水及清水洗净,再用0.1%新洁尔灭液或75%酒精擦洗消毒。

创面用等渗盐水清洗,去除创面上的异物、污垢等。

保护小水泡勿损破,大水泡可用注射空针抽出血泡液,或在低位剪破放出水泡液。

已破的水泡或污染较重者,应剪除泡皮,创面用纱布轻轻辗开,上面覆盖一层液体石蜡纱布或薄层凡士林油纱布,外加多层脱脂纱布及棉垫,用绷带均匀加压包扎。

烫伤还可采用包扎疗法、暴露疗法等。

烫伤常易并发感染,故宜加用抗菌素,还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烧烫伤预防

大面积烫伤的治疗护理要求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且往往遗留广泛疤痕,造成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所以务必注意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对居民、儿童的防火教育,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并制订严格的防火管理制度。

 

五、中暑急救

 

●概念:

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为正常。

当高气温、高湿度通风不良,致使环境气温过高时,使体内大量失水、失盐、积聚大量余热,并出现机体代谢紊乱现象称为中暑。

●主症:

1.前兆:

患者大汗、口渴、头晕、耳鸣、恶心、心慌、四肢无力、疲惫、精神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这是发生中暑的前兆。

2.轻度中暑:

除有以上症状外,病人面色潮红或苍白,胸闷,皮肤灼热,体温38.5℃以上。

3.重度中暑:

患者谵妄、痉挛、昏迷、皮干无汗、体温在40℃以上或出现休克。

●急救:

1.速离高温现场到阴凉处,使患者平卧。

2.松开衣服,头、腋下、大腿根等部用冷水、冰水或用白酒擦身,并吹风

3.喝淡盐水、饮料、绿豆汤等。

4.口服人丹、十滴水,太阳穴擦清凉油。

5.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

救醒后的患者,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

●预防:

1.夏季露天活动时尽量安排在早晚,延长中午休息,带帽子,衣服要透风。

2.要有充分的凉开水、饮料,并加少量盐,以补充体内盐分。

3.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室内要通风。

4.准备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