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882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技课程标准全.docx

劳技课程标准全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导言

1.课程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

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课程理念

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根本使命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

(1)提高技术素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求奠定基础。

(2)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劳动技术课程以构建起一个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

课程内容以手工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为线索,让学生在这些领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加强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内容。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

使课程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

(3)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技术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的手段,技术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日用生活等技术领域。

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开发创造潜能。

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5)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注重学生多方位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

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及评价的行为主体等各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3.设计思路

(1)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

导言

课程定位

课程理念

设计思路

课程性质、地位、作用

课程目标

内容与要求

实施建议

(意见)

总目标

阶段目标

基础型课程部分

拓展型课程部分

研究(探究)型

课程部分

教材编写

教学过程

学习训练

学习评价

学科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设想及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

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内容主题,学习水平,活动建议

内容主题,学习水平,活动建议

课程说明,内容设计,案例举萃

关于落实目标、精选内容、内容组织、重视实践体验过程、加强应用、多样化呈现方式的意见

保障措施

体现学科特点,结合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主体性、主动性

设计原则和改革的主要方面

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学业评价,提供多种评价方式,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具有学科特点的设备设施,学科教师必备的重要条件,其他需要保障的条件

(2)《课程标准》结构的简要说明

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贯彻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线的基本思路。

——在课程总体目标引导下,分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分层递进,实现课程目标。

——在认知领域,分“初步了解”、“知道”两级水平。

“初步了解”指技术知识的常识性了解或识记,能辨识工具仪器、材料、图形等;“知道”指明了技术知识的含意,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技术知识的内涵,并能指导操作实践。

——在技能领域,分“初步学会”、“学会”(或“会”)两级水平。

“初步学会”指依据教师语言示范、文字、图像语言等的引导,进行操作,并逐步能独立操作;“学会”指能独立完成操作,并能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在情意领域,分“接受或认识”,、“养成或形成”两级水平。

“接受或认识”指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在思想上能引起共鸣,在行为上能有接受的意愿;“养成或形成”指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课程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是主要学习内容。

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可替代部分基础性内容。

——为了保障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师资、设备、材料等的管理和整体优化。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描述。

一、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的基础知识;学会加工、制作、表达的基本技能;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

二、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阶段目标

小学阶段目标

小学作为技术素养形成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身边常见事物的基本技术内容及制作的简单加工方法

了解若干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加工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根据设想选择材料

能正确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工具,并能合理的选择工具

能识读一些简单的图样,并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

二、过程与方法

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

通过对各种想法的选择制订出一个设计草案并能给出选择的理由

通过语言、文字或简单的图示对设想或作品进行描述或介绍

根据设想及使用情况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估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习惯

形成对技术问题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诚实、负责、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养成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

初中

该阶段对小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着重于培养基本的技术素养,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材料的特性,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

●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简单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制作。

●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能作出多方面的有一定根据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发现需求,确定设计要求,构思方案,并能用文字或图样表达示意图。

●初步学会发现和提出技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原来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高中

该阶段着重于发展学生对技术的深刻理解,着重于培养在现实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具并能应用自身的技术素养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生活、生产中常见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能从质量、效益、环保等多角度分析比较,选用合适的材料。

●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设备,了解一些比较先进的现代工具、设备。

●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制作。

●知道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

设计、加工与制作、检测与使用、评价与改进。

●了解技术的多元因素:

“系统”、“资源”(包括工具和机器、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等)、“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

(2)过程与方法

●在技术活动中,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高级思维。

●能够依据技术图样,使用工具设备,安排工艺,进行实际加工和装配,完成作品制作任务。

●能够根据技术要求,通过调查分析需求,并根据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和文字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联系科学与社会,认识到技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关注国内外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

●树立尊重技术、尊重技术人才的价值观,为进入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

●增强劳动观念,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

●养成积极、负责、严谨、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

●勇于技术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实事求是。

三、课程设置

1.学段设置

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

四、五年级。

第二学段:

六至九年级。

第三学段:

十至十二年级。

2.课时安排

基础型课程部分的课时安排:

第一学段:

共68课时。

第二学段:

共170课时。

第三学段:

共136课时。

四至五年级每课时以35分钟计,六至十二年级每课时以40分钟计。

一至十一年级每学年以34周计,十二年级以30周计。

说明:

各学科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是指令性的,各校要严格执行。

在指定的学段范围内,各学科课程的课时具体安排(各周课时安排,起始年级的确定等),由学校统筹。

四、内容与要求

1.四至五年级

Ø基础型课程部分

Ø基础型课程部分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问题与设想

设想的产生与确定

设想的表达

工艺的选择与确定

加工与制作

材料与工具

加工与组装

使用与维护

自评与互评

·问题与设想

问题与设想部分为设计入门前的启蒙教育,主要从产生并确定需求、收集信息、提出并选择设想、表达设想、选择工具与材料、拟定工艺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原本隐含在技术活动内部的线索,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反复训练,转化为学生显性且规范的活动习惯,并最终转化为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

主题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及说明

♦发现问题、明确需求

♦收集信息

♦提出设想并选择

♦识读图纸及表达设想

♦选择材料与工具

♦能尝试通过发现事物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需要解决的简单技术问题的需求与愿望

♦初步学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能考虑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能将所获取的信息真实地记录下来

♦能根据问题和资料尽可能多地提出设想

♦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想

♦能识读简单的加工图和相关的说明书

♦能绘制简单的草图

♦初步学会综合设想和限制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工具或材料

♦例为了完善某个物品的功能,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改进的方向

♦例收集信息的常见渠道有:

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采访等,每一种方法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例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收集每一种有特点的设想,然后通过较全面的讨论与分析,选出切合实际的设想

♦例1阅读一个玩具的安装说明书以了解其方法,或阅读一个台灯的使用说明书以了解其功能

♦例2绘制一个作品的草图,来听取他人的意见

♦例选择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材料的性能是否满足要求,还要考虑当时有哪

♦拟定工艺

♦初步学会安排加工制作的流程

些材料可供选择等限制条件

♦例合理的流程可以提高材料的利用效率、工具的使用效率,减少时间和人力的浪费

·加工与制作

加工与制作部分为加工制作入门前的启蒙教育,主要从认识材料和工具、加工方法、组装、反思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原本杂乱无序的利用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的实践操作,通过有目的的分类与指导,让学生从本部分所划分的主题内容角度加以提炼和升华,为问题与设想部分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主题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及说明

♦认识材料

♦认识工具

♦加工材料

♦组合与装配

♦自评与互评

♦初步了解简单材料性能和用途,知道常用粘合材料和连接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加工工具

♦初步学会利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式制作,并能按图纸正确、安全地操作

♦初步学会根据设想草图将材料或部件组合、装配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当在组装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时,能设法加以解决,或主动寻求帮助

♦初步学会对设想与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自评

♦初步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评价,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

♦例简单材料比较容易加工,主要有:

纸、铁丝、小木片或木块、单股细导线、电池、薄金属片等;常用粘合材料和连接材料有:

胶水、白胶、小铁钉、小螺丝钉等

♦例简单加工工具主要有:

美工刀、剪刀、钢丝钳、小榔头、手工锯、砂纸、剥线钳等

♦例裁剪纸张可用美工刀或剪刀,美工刀适合切割直线,而剪刀则适合切割弧线

♦例木片的连接可以用白胶或小铁钉;只用白胶连接较方便准确但不够牢固、加工时间长;只用小铁钉连接较牢固、加工时间短,但操作较白胶困难、使用寿命较短。

两和方法视学生情况而定,或分别使用,或同时使用可以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白胶会挥发出少量有害气体

♦例1保存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所有记录,有助于评价

♦例2对作品的评价可以从设想、选材、制作等方面分别进行

Ø拓展型课程部分

·问题与设想

主题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及说明

♦方案优化

♦初步学会通过测试、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或比较他人的设想,来改进、优化自己的设想

♦例测试作品能否达到设想要求、能否正常工作

·加工与制作

主题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及说明

♦模型测试

♦作品美化

♦初步学会利用更简单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模型制作

♦制作成功后,能对作品的外观加以美化润色

♦例一个木结构的作品在制作前,可先用硬纸板制作一个模型,以测试其结构是否合理

♦例在一个木结构的作品上画上个性色彩,或为一个电路作品添加卡通形象

·交流与评价

主题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及说明

♦设想表达

♦完成评价报告

♦能识读加工图,并知道其中符号的含义

♦能绘制较规划的图

♦能根据设想要求对设计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评价报告

♦能对现有的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评价报告

♦例1阅读电视机的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功能及控制键的标准符号

♦例2重新设计一个电视遥控器,并采用标准的控制符号

♦例1完成自己作品的评价报告

♦例2为一件家用小电器写一份评价报告

Ø探究型部分

劳技学科把技术教育作为学科的主功能,强调以学生为技术活动的主体。

从本质上说,劳技教学具有很强的探究性。

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加工的活动,都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想象和探究的空间。

劳技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技术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状态中,并随时进行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劳动技术学科的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已学习的劳动技术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应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以个人或小组团体的形式,将学生置于中心位置,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共同参与探究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适当的服务。

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发现问题,提出具有改进或有一定创新的、实现需求的方案,并判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价值观等,在分析过程中,优化设计,建立探究型课题。

学会选择材料、工具、元器件等。

合理应用加工技术,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技学科探究型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为根本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和实践能力,着重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拘泥于某一项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作品精巧程度等。

小学生在学习了初步的设计、简单材料的加工与制作、简易电器安装等一些项目后,结合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解决日常生活的某些技术性的改进问题或制作一定创意的作品。

这类活动的目的是满足学生自我需要,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技术问题,它是在对技术原理的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运用。

涉及到的主要是以下几种探究:

观察分析或比较探究、试验探索探究、功能扩展型探究等。

课题主要来源于下列几个角度:

课题可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技术原理运用中的联想及对生活中观察、查寻中想解决的问题;或进行改进设计;或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所设计的制作课题。

在这类活动中,学生和教师需关注的是:

1)观察过程中的耐心细致;2)提出的观察方法的合理性;3)工具材料使用是否适当;4)测量方法是否合理;5)图形表达是否明确;6)制作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7)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8)是否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9)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10)对于小组分配的工作是否热情、具有合作精神;

课题(例举)

说明

1.常用文具的改制

此类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最理想。

研究的过程一般是:

确定合适的设计课题→调查和查寻资料→设计与交流方案→完整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工具→选择加工方法→组装和调试→作品鉴定评价。

进行此类活动的着眼点是提升学生对技术的理解。

由于此类中的某些研究涉及到学生要将设计转为事实的过程,可能需要教师在技术方面加强指导,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制作。

2.日常生活中支架的应用

3.生日礼品的包装与设计

4.书签的设计与制作

……

[案例]

劳动技术工具盒:

工具盒的设计与制作是在学生学习了四年级第一册纸盒设计与制作的基础上而设计的,注重调动学生对已有经验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解决问题,以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问题解决的方式为教学重点。

因此,可融合下列教学方法

(1)在情景中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亲身去观察问题。

“面对操作台上一堆工具,有什么好办法能加以整理?

(2)引导认识工具盒,除让学生自行观察、记录外,教师应指导其进行设计所必须的分析与比较。

(3)为设计而教学,以解决设计和制作为教学主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判断及评价。

为设计和制作而教学的教学法可以采用师生调查及解决新学校设计为主的个案研究、小组讨论、价值澄清、及问卷调查等教学方式。

由于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因此不只是概念的认知,所以更需要学生走出教室、亲身经验与体验,才能在生活中实践出来。

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

让学生尽可能的尝试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照相机、等各种工具和设备学习、设计、制作。

尽可能的学校和家里现有的资源,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体现教学的人文特色,树立正确的态度观、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假设、论证、体验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引进各种教学手段,如调查、参观、访问、交流、讨论、制作模型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工具盒设计的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表现能力。

尽可能的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进行创作。

整个教学过程分2——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设计需求

1.将平时上课制作时一个小组所要用到的工具(如:

剪刀、美工刀、直尺

镊子、胶水、双面胶、透明胶带等堆在操作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的工具对操作使用的影响,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进行整理?

学生通过观察后,会想出很多办法:

归类放置在操作台中央、把工具

放在教室的一角要用时去取、每个组员随身携带、用一个工具盒装起来……

2.引导学生讨论选择哪个办法最合理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会得出:

用工具盒放置最方便(取用最容易、又不会占据更多操作台的空间)

二.进一步明确设计目的,制订设计、制作方案

1.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放置工具的纸盒。

2.为了更好的完成设计、制作需要制订一个设计、制作方案

(1)寻找合作伙伴,组成设计小组

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讨论设计构思

引导学生讨论:

要设计一个工具盒该从哪些角度去思考?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

工具盒的功能(放置哪些工具)

结构(如何放置)

材料(如何加工制作)

此时,学生也提出:

1.为了设计、制作需要了解更多工具盒的情况。

2.他们见到过一些在市场上销售的工具箱,能否去调查一下那些工具箱的功能和结构呢?

三.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教师设计一张调查情况表、一张记录表(附表)

提出明确的调查目的:

工具盒的功能、结构、材料

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

第二——第三课时

一.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