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虎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41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蛮虎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野蛮虎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野蛮虎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野蛮虎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野蛮虎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蛮虎爸.docx

《野蛮虎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蛮虎爸.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蛮虎爸.docx

野蛮虎爸

“野蛮虎爸”姚国华:

谁绑架了我们的健康与智慧?

之一

朗朗宝贝乐园提供

 

继2009年4月腾讯博客推荐我的《东亚病夫的健康革命,从我儿子开始》,2011年3月武汉晚报发表《大学教师晒另类育儿经:

冬天裸体抗寒生病拒吃药》之后,最近海内外华文报纸、电视、网络又掀第三波关于我育儿理念的讨论,并冠我“虎爸”之名。

大多数媒体发表及转载的陈述未经我核实,存在诸多严重误解,有些电视节目剪辑有偏差,也为搞噱头。

为此,我针对各种质疑和批评给以回答,准确表达我的本意。

非专业人士挑战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和国民常识,这很荒诞,但荒诞的恐怕不是我!

之一,过度呵护造就一代弱夫!

 

你冬天扒光自己孩子衣服,用他稚嫩的身体搞创新,怎么下得了手的?

如果孩子有个七岁八岁还说得过去,才一岁就由你摆布,很多人听了都想揍你!

还有人要起诉你虐待儿童,要剥夺你对孩子的监护权。

在中国,很多人都用野蛮、残忍、虐待、不是亲爹、后妈养的之类的说辞骂我们。

还有些文化水平不低的人,文绉绉地批评我们不人道、走极端,拿孩子当实验品,当小白鼠等等。

但是,我们恰恰反过来,认为绝大多数中国父母客观上是愚蠢、麻木的,在以爱的名义扼杀自己孩子的天性,其结果残忍的。

如此巨大的观念裂缝,有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实验来判别?

有,很简单,而且绝对安全,孩子父母亲自尝试!

任何有起码判断力的人,立即能看到结果。

在冬天的阳光里,把一岁左右的宝宝(太大的中国孩子,已经被裹成病态,效果不明显)的衣服慢慢脱去,你看他是不是兴高采烈,是不是手舞足蹈。

孩子一有冷的反应,身体收缩,身上起鸡皮疙瘩时,立即用热乎乎的毛毯裹上他,确保不会有一丝感冒的风险!

你看他穿的最少衣服,是不是少得让你目瞪口呆!

在我孩子半岁之前,我们虽然没有捂得很严重,但穿衣量跟其他孩子没有明显区别。

一岁左右时,保健医生建议,多晒太阳可以补钙。

秋冬季节里,阳台上的阳光比较珍贵,我们尽可能多地把他手脚露出来接受紫外线,这才发现,露得再多,他也没有感觉到冷,脱衣服时总是很高兴,常常手舞足蹈。

于是,我们越来越大胆起来,将胳膊、大腿、屁股、后背一步步地交给阳光,最后直到完全脱光。

偶尔阳光没了,或者有冷风吹过,他会感觉到冷,身体开始收缩,皮肤有了小疙瘩,赶紧给他穿衣,却从来没有因此而感冒过。

我们这才意识到,婴儿惊人地不怕冷!

春天以后,我们干脆抱他就到山顶上去脱光了晒太阳。

一开始给他洗澡时也是小心翼翼,穿衣服时要开空调,生怕受凉,像别的孩子那样感冒、发烧。

可是,在我们发现孩子比大人更不怕冷之后,再也没有为他开过空调,即使有一分钟左右冷得发抖,浑身鸡皮疙瘩,也没有事!

偶尔稍稍冷过了头,流点鼻涕,有点鼻塞、喷嚏、咳嗽,通常一天,短时一两小时就好了。

 

你文章里用一些道听途说,证明孩子不怕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吗?

在几十年前,在没有现代消费主义的时候,没有对现代医疗体系的迷信和依赖之前,人更能适应自然的环境,人的天性在孩子身上尚未被扼杀。

我有孩子时超过四十岁,我对那个年代有更多经验和记忆。

孩提时代,我们在旷野,在烈日里,在风雨里,玩得很快乐。

孩子的感受跟大人的观念相冲突,孩子玩得高兴时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晒,用我今天的立场来看,孩子大多是对的。

我文章里例举了在哈尔滨长大的邻居听说过的俄罗斯人的风俗:

把新生婴儿往冰窟窿里浸一下,以后就不感冒。

对于这个传闻,以后我获得一张照片做为印证,一位白俄罗斯的母亲,抱着自己女儿,走进冰天雪地中凿开的湖里,因为她相信,人的体质与寒冷的耐受性有关,提高抗寒能力会增强人的体质。

还有一位白俄罗斯少年在中国冬泳的照片。

最近,更获得了更能说明问题的一组照片:

一群只穿小短裤的俄罗斯幼儿,有男有女,跟老师一起,在冬天冰冻的湖面上,用冰水浇头。

场面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毫无痛苦、害怕、畏缩的表情。

倒是周围站着的一排穿着很厚冬装的孩子表情有些严肃,可能是要轮流上阵。

日本幼儿在冬天赤裸上身,男男女女嬉戏、喊叫、奔跑,韩国中小学生裸着上身在冰天雪地里接受军训,因为有大量照片和视频,没有人不相信是事实。

英国著名的伊顿公学的学生住在中世纪留下的没有空调的阴冷古堡里,早上赤裸上身运动,到井边取水洗漱,这也不是不能验证的孤立传说。

我小时听老祖母说过的故事,有传奇色彩,是从扼杀生命的极端走回来,有一点中国斯巴达方式的意味(但尚武的考虑与经济的考虑是不同的),既然可以别的传说里找到相同印证,尤其是与当代证据相呼应,也不妨摆出来作为参考:

旧时穷人家生了孩子养不起,放在篮子里挂在屋檐下活活冻死。

有的孩子生命力强,冻一夜僵而未死,人性未眠的父母只好养大他。

而这样的孩子一生少病!

中国民俗中的说法: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三分寒。

既然广为流传,当然可以做为经验依据。

还有农村与城市,少数民族与汉族,穷人与富人,前消费主义时代与现代,他们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比较,可以获得很多有启发性的结论。

 

 

有人说,你就一不懂现代科学,拒斥文明进步的神棍!

越是运用现代科学思维,越能给我的理念和方法以信心。

我是没有受过专业医学训练,但我有一个简单的计算,相信无懈可击:

我发现,当孩子的体重是我的八分之一的时候,他的食量已是我的一半,这些东西消化掉了都要转化成热量,要释放出来。

那么,他每单位体重要释放的能量是我的四倍,每单位面积的皮肤散发的热量是我的两倍!

所以他应该是比我不怕冷的。

我的计算太简单了,就是中学物理里的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难道医生不懂吗?

有那位理学博士、医学教授能推翻我的这个中学生水平的计算?

如果不能,那就老老实实,承认中国的儿童护理专业教科书上所说的“婴儿只要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错了,立即改为“婴儿至少要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

我只是走出三十年来大家陷入的误区中,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

一定要说我有创新,那也只是运用了中学物理和数学的常识,进行了一番计算,以确认方法的正确而已,中学毕业的农民就具备这个创新的能力。

 

冬天脱光孩子衣服晒太阳,夏天暴雨里嬉水,大家都认为你走了极端。

中国传统讲究中庸之道,你是学哲学的,应当懂得执两守中的智慧。

很多反对我们的人,无法否认我们的道理,只是说我们走了极端,过了度。

我一再反问,极端与适度,标准在哪里?

凭什么说是走极端?

没人说清楚,道明白。

他们无非是凭自己的感觉获得直观结论,冬天穿得少都冷,何况什么也不穿呢!

人受凉就会感冒,要防感冒就得穿暖些,天寒地冻时干脆少出门。

在上海电视台《超级家长会上》,我们对面的大多数小学生都表示,在暴雨里赤裸上身淋雨是不敢想象的。

有位家长也提议我守中庸之道,不走极端。

幸好,来自上海卢湾区奥林幼儿园的张颖园长以她专业的经验指出:

学龄前的孩子,一开始都是喜欢淋雨的,无论毛毛细雨,还是滂沱大雨,淋雨时都很兴奋。

很显然,小学生认为淋雨不可接受,是从小被大人劝阻和教育出来的结果。

正像当场一位不满6岁、还非常灵气的孩子,居然也崩出一句是大人教出来的话:

我觉得这位小朋友还有一个缺陷,只想到玩,忘记了同时还要学习。

在中国,绝大多数人理解的“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平均主义,这是消极的、庸俗的。

“中”应当理解为主体的感受、意愿,以及客观的、可实证的规律推论出的合理标准。

我与孩子一起去雨中嬉水,十分快乐;千百万年来人类都要经历日晒雨淋的;孩子运动时新陈代谢极快,冷对他根本不是负面的感受。

我这不就是“中庸”吗?

可见,中国传统智慧是可以与世界现代智慧对接的。

我要告诉许许多多反对我的人:

你们基于成人、老人的生理现实,从小就被捂大的人的感受,来衡量一个健康的幼儿,是错误的。

老人新陈代谢缓慢,怕冷是自然规律。

大多数老人无论怎样讲道理,也不可能摆脱其主观感受。

我自己在冬天的阳光下只穿单衣,也不感觉冷,何况比我新陈代谢快得多的孩子!

很多国人生命观念太老朽,只看到生命过程的一个片面,却看不到更为根本的道理:

人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御寒冷和炎热;人的适应能力需要不断地激发和锻炼;即使有一点感冒也完全有能力让自己康复;温室里长出的生命力只会越来越低,更容易受到外界变化的伤害。

 

千百年来,中国长辈的关爱都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你却反着来!

传统也不尽然,民间也有说法: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今天中国的孩子普遍吃得过多,营养过剩,这不是什么好事。

胎儿营养过多,长得太重,只有剖腹产。

小儿营养过剩,长成小胖墩,运动能力减弱,智力也会受影响。

我认为这是家长们一种没有文化的暴发户心理造成的,突然暴富起来之后,只是作为过去穷苦日子的一种补偿,生怕再饿着,无节制地填充自己和孩子早已不堪承受的胃,找不到生命中还有比消费,比贮蓄更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

受凉而引起的感冒容易好,穿衣太多捂出来的感冒却是灾难性的,很难康复。

人的体温高于正常水平五摄氏度就有生命危险,低于十度却不会死人。

遇冷时可以收缩自己,减少消耗,或者通过运动发热,即使四肢冰凉,也会尽量保持核心体温。

燥热时人就会心烦意乱,什么也不想做。

出汗可以将热能释放出去,可是在大汗之后一旦遇冷,舒张的身体突然浸于冰凉的水气里,更容易出问题!

人身体很像一台机器,动能消耗都要转化为热能。

散热不出去,会很不舒服,很多功能失灵。

电脑裹在被子里用,一定会提前报废。

婴儿湿疹很常见,原因可能很多,但似乎没有人考虑到这样一个因素:

中国婴儿都被裹得严严实实的,无法挣脱,体热散不出去,只有靠出汗来散发。

汗的成分基本上就是尿,可怜的孩子成天被裹在尿里,皮肤能不过敏吗?

中国大多数孩子背上都要夹一块能换洗的毛巾,可见大人们不是不知道孩子每天都在大量出汗,只得以换毛巾缓解一下恶化的皮肤环境。

但是,这能根本解决问题吗?

一天换洗几次毛巾呢?

为什么就不肯把多余的衣服脱下呢?

 

你曾在登山过程中把孩子衣服都脱掉,他要因此感冒你也会坚持吗?

我们让孩子穿得少,但并没有让他长时间冷着,也从不勉强他。

我们和孩子在野外活动时,都是很快乐、很兴奋、很积极的,大量照片可以作证。

孩子冷暖反应,他情绪的变化,父母是能感应的。

但是大多数中国父母,尤其是祖父祖母,由于生命力萎缩,却丧失了这种能力,变得很迟钝。

无数中国父母都有一个烦恼,孩子睡觉不老实,总是踢被子。

因此,大人给熟睡的孩子掖被,成为中国父母爱心的表达。

部队首长查夜,给小战士掖被,曾是经典的电影镜头。

没有人醒悟,打被子是儿童、少年、青年的特权!

我儿子常常一半身体露在被子外,外面半身皮肤是凉的,把他拉进被子里,不到半分钟,他就会使出巨大力气钻出来,比先前露得更多。

我们只好由他去,保守一点,只是不让他光着身子睡而已。

早上起床时给他穿衣服,要比晚上脱他衣服困难得多,经常不肯穿裤子,有时要裸奔个把小时才肯穿上。

 

你们自己穿羽绒服,把孩子脱光,为什么不一起脱?

我和妻子小时也都是里三层外三层捂过来的,所以经常感冒、发烧。

我上小学以后穿得比较少,因为男孩子要充英雄,深秋季节,北风呼啸,看谁穿得少,冷得直哆嗦,双手插在裤兜里,手臂紧紧夹着两肋,缩着脖子,就是不穿棉衣,直到其他男生都挺不住了,大家鼻子都堵上了,而女生们惊异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才有一种胜利的感觉。

有过这一个过程之后,身体才好了起来,这对我是一种拯救,再也不怕冷,而且很少生病。

我上大学在兰州,冬天室外气温一直在零度以下,从不穿棉衣,还常洗冷水澡。

冬天我可以穿得很少,我妻子怕冷一些,成人新陈代谢毕竟比孩子弱了。

《三字经》里说:

香九龄,能温席。

九岁的孩子黄香懂事了,给父母温暖被席,因此成为千年孝道的楷模。

可是,我孩子一两岁就为他妈暖被,这只是简单的生理原因,是自然现象,并无一丝道德因素。

孩子不怕冷,新陈代谢比大人快好几倍,发热量大,的确像一把燃烧着的火。

 

孩子现在不愿意脱衣服,不肯只穿小短裤,说明他小时是你的意志。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所处的公共环境里,所有的孩子们都是穿衣服的,习惯成了自然,他在公共场合再不肯光穿小短裤玩了,我们必须尊重他。

但在家里,他仍然没有顾忌,说明这不是身体上感觉冷的原因。

 

至少该戴个帽子吧?

头部保温很重要,人家日韩的抗寒训练都戴帽子。

戴帽子是有明显的保温作用,因为头部散热量最大。

越是低温状态下,人的头部散热量越大。

资料表明,在摄氏15度时,人头部散热量相当于全身的三分之一,摄氏4度时,头部散热量相当于全身一半,摄氏零下15度时,头部散热量想到于全身的四分之三,更低温度时,头部散热量达到五分之四。

合理的解释:

一是人的头部最为重要,血管多,恒温保持最好,手脚甚至身躯可以发凉,但头部不会凉。

二是寒冷时身体其他部位在都穿了厚厚衣服,而头部即使戴了帽子还是暴露较多,鼻子总得呼吸,眼睛要看,热量容易散失。

这一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数据,却成了不论春秋冬夏都要给孩子戴帽的依据。

人的肌体本身是发热的,散热和保温两方面要维持平衡,保持恒温。

保温当然重要,散热也不一定是坏事,热天满头大汗,就是为了尽快散热。

有文章很可笑,先以头部散热最多为据,说明戴帽的必要;后面又提醒说夏天的帽子要能透气,以免捂出痱子来。

他不说夏天最透气的办法是不戴帽子,肯定是卖帽子的。

 

齐鲁电视台嘉宾:

看你在暴雨里与孩子嬉水,我感觉五雷劈顶。

你有科学常识吗?

雷雨大作,树下躲雨都很危险,你还带孩子去淋雨,是要找死吗?

我记不清当时是否打雷。

不过,以我的知识,即使有雷击也不怕。

那个视频是我妻子从家里阳台上拍的,我们住的学校到处是高楼、大树,背后还有一座山,都有避雷作用,只要不身贴着树干,在路上行走和在家里一样安全。

科学迷信,就是相信片面的科学知识、方法、手段,却缺乏分析、综合、怀疑能力。

中国许多有科学知识的人,执迷于某些孤立的、片面的结论,并不具有科学的思维。

只相信科学,就没有科学,跟迷信没有区别。

 

南昌蒙台梭利专家:

孩子才一岁,无法选择,你就以你自己的想法给他残酷训练,你以为他快乐他就快乐?

你的孩子心理已经不正常了呀,他有朋友吗?

孩子快不快乐,还要大人以为吗?

孩子喜怒哀乐,做父母最有发言权。

即使在他没有语言时,他的情绪,他的神态,与父母之间就有天然的感应。

现在孩子不到五岁,这时他已经跟刚刚认识的叔叔阿姨们在玩了两个多小时了,没来打扰我们。

心理不健全的能这样玩吗?

所有跟我们孩子相处过一段时间的朋友,都觉得他比同龄的孩子懂事,观察、学习、动手、运动能力也很强。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一位教授,在一次节目前和节目间,虽然对我的观点有所保留,但他前后观察孩子两个多小时,最后也审慎地指出,从有限的观察来看,这孩子心理比较积极,心态比较阳光,对外部事物的兴趣比较开放,自我克制能力也比较好。

你跟孩子至多就打了一个照面,怎么判定他心理不正常的?

他与同学相处,几乎从来没有主动侵犯行为,因此他赢得很多朋友。

经常一起玩的同班孩子就有七八个,一半男生一半女生,平时路上见面,立即凑过去手拉手,如果有三个以上,还会抱成一团,甚至高兴得满地滚。

这不正常吗?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野蛮训练”说是媒体加给我们的。

训练与锻炼是有区别的,锻炼通常是指身体积极地保持活动状态,维持、发挥、发展综合性的身体能力。

训练的目的是追求特定的能力,是按照一套程式,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把人的某种潜能发挥到极限状态,获得一种超常发挥的能力。

比如运动员在经过专门训练,某一运动项目可以获得远远高出常人的能力。

这种不断重复的、超负荷的训练,常常会造成结构性的疲劳和损伤,为达到特定的目标,会消耗甚至摧毁其他方面的功能,持久的、单一的训练会牺牲全面的、综合性的发展。

我们并没有拔高孩子的身体能力,只是让他的潜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今天大多数中国孩子由于受到的是动物式的喂养,身体状况远低于他们应有的水平,于是我们正常生活并锻炼的结果,在他们看来是经过特殊训练了。

 

有报道说有次在远足过程中你孩子上吐下泻,远足也没有停止。

那是说今年夏天我们在泸沽湖的事。

原因并不清楚,有可能是吃了不太干净的食物,也有可能是那里温差太大,早上很冷,还下着大雨,把他淋湿了。

他是次日凌晨才呕吐的,后来拉了稀,下午就好了,我们当时在回程的车上。

倒是先两天,我们去过当地医院。

那是住进泸沽湖首夜,他由于兴奋,乐极生悲,在床上翻跟斗时,把手肘扭了,很疼,哭累后睡着,半夜还哭过,早晨醒来穿衣还疼,我们只好去找医院。

医生看了一下,确认没有骨折,我们放心了。

像肚子疼,甚至上吐下泻,我们都不会太紧张,只需要给孩子一些安慰。

孩子出生后几个月一直拉稀,很紧张,其实那是吃母乳的正常反应,根本不是病,当时急的每天拿着便样到医院去化验,医生根本化验不出什么结果来。

 

很多人相信,小时受寒,会留下了风湿、关节痰的病根,老来会发作。

很多老人都这样说,不断善意地提醒我们,山风好大呀!

如果真有这样的规律,在医学调查、统计上不难检验,可是现代医学并不存在这样的结论。

在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现在开讲》上,省社科院的一位社会学家在辩论时肯定地说,日本小学生病态的耐寒训练造成日本成年人风湿病比例居高不下。

我问她的资料依据在哪里,她说在美国社会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菊与刀》里,这是一部太平洋战争之后出版的社会学名著。

我回头搜遍该书,却连一个相关词都没找到。

问了多位在日本的朋友,他们从未听说过有这事。

这出于一位普通国民一厢情愿的臆测是可以理解的,但出自一位专业社会学家之口,就令人遗憾了。

 

那你是不是模仿欧美和日韩的育儿观念呢?

让孩子少穿衣服,多晒太阳,慎用抗生素和退烧药,都是我们探索的结果,探索的过程有很多偶然性因素。

关于欧美及日韩的了解,是给过我启发、参考和佐证的作用,但我没有刻意模仿和效法。

我的德国朋友虽然赞同我的理念,但他说今天也没看见德国人普遍这样做。

有时,我们自己为了说服周围的人,也确有刻意拿洋人做说明,其实也有用更大的迷信来克服当下的迷信之嫌。

有人因此认为我的育儿经是模仿外国人的,一听我和妻子都有在海外经历,更是确信如此。

有些电视节目,干脆称我们为“海归”,再配用大量影像资料呈现日韩小学生的抗寒训练。

有个给外国人卖图片的英文网站,找我要了十多幅照片,配以英文发表,说我们从国外回来,采用国外方法育儿,在中国引起轰动。

我看了很生气,要求改正,可人家只是暂时关闭,过不久便原样照开,真是奴性十足!

还有个卖药的网站,自以为是地在相关文章上冠以“仿效日韩育儿法”的标题。

这种中国人自我矮化的思维层出不穷,改不胜改,真令人愤怒。

 

你的母亲不能接受,你的妻子能忍心接受你这种方式吗?

孩子奶奶不能接受,我和我妈一生中,唯一一次大的母子冲突,就在这里,还酿成老人家生病。

不过,一回老家,全都过去了。

她看到孙子很健康,当然没有话说了。

每次冬天回老家,孩子穿得很少,周围邻居都啧啧称奇。

我们在我姐姐家里长住,我姐亲眼见识我们的方式,接受了我的理念,她现在做奶奶了,她带的双胞胎长得很好。

不过,姐夫持相对保留的态度。

我和妻子对生命的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共同的探索和思考之上。

她能接受我的分析与理解,她也有自己的探索,我们能共鸣,这很关键。

最重要的是,她是最能体会我们这种方式好处的人,我们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比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少受很多罪!

而那些罪,都是他们自找的!

 

你知道吗,你的一通蛊惑,导致多少家庭失和,甚至家庭战争?

少数先知先觉的人试图走出恶性的传统,不可避免地带来心灵的震荡,必然招致他人的反对,形成冲突,难免波及家庭和社会。

这不难理解,也不必忧虑。

就从一个家庭内部来说,为了下一代而发生一些冲突和交锋也不是坏事,有人意识到了必要的改变,总比延续一代代病夫的结局要好。

家庭冲突的原因千千万万,根本不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

有真爱,有教养,有理性的家庭,和而不同,分歧不会闹崩,反而会催生智慧,收获更多希望,越吵越和谐。

相反,如果缺乏理性和爱,只有专横、压抑、服从,同而不和,死水一潭,苟且一生,也谈不上幸福生活。

如果他们满足于此,别人说再多也充耳不闻。

如果他们不想一起过了,同样也无需别人给他们吵架的理由。

 

很多冲突发生在年轻父母和老人之间。

中国老人往往承担看护孙辈的重要工作,首先当然是好事。

老人既有闲暇,又有感情的渴望,与孙辈在一起,减轻了上班族父母的压力,三辈同堂,其乐融融。

但是,老人看孩子的一些弊端,也不能不作为一个问题认真对待。

一是老人的经验固然珍贵,但许多传统观念经不起理性的检验,老了之后观念保守,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差,不容易讲道理,与时代脱节。

二是老人小心谨慎,固然可以保障孩子安全,但老人生命节奏迟缓,驾驭不了孩子好动的天性,会给孩子约束太多,妨碍孩子自主发展。

三是老人耐心平和,可以给孩子更多关爱,但老人感情上的需要,会造成对孩子的一味顺从、溺爱,却会造成孩子放纵无礼,自私懒惰。

四是老人细心周到,固然可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但主要在物质消费上,一怕饥二怕寒,让孩子吃太多穿太暖,严重违背生命本身的规律。

一些年轻父母为了省心,把孩子全都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往往也求之不得。

但孩子一旦陷入上述祖孙关系的缺点里,又得不到纠正的话,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最后一点也没省心,而是带来无休止的恶魇,而且无法回头。

 

你肯定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就在你手里,大多数人真那么无知吗?

2010年夏我们一家在神农架一个小山村度假。

一天深夜,有人急切地敲门,是两位刚从武汉来的女士,她们带的一个五岁的孩子,白天淋了几滴冷雨,夜间发烧,急得到处找感冒药、退烧药。

我当然没有,那位妈妈又跑去请老板帮忙。

我缓过神来,赶紧出来劝她不要乱用药,以免给孩子伤害。

她说这道理她都懂,可孩子从小这样过来的,不用过不去。

那个晚上,我很难睡着,天明后出门一看,隔壁已经人去房空,老板说昨晚找了些药吃了,一大早就找医院去了。

道理她都懂,行动完全是另一套!

知与行不统一,在中国还真是个问题!

看上去那也是两位知识女性,有知识而没理性的父母,也在摧残孩子的健康。

很多走不出来的人,可能受过很高的教育,是知识分子,甚至专家,但是他们接受的知识也是有选择性的,而选择的依据就会渗杂有利益、习惯、感情、秉性的因素。

有的人知识渊博,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但他就是不肯接受要改变他生活方式的知识。

他害怕变化,因此会害怕真相,恐惧真理,甚至要扼杀真相,诅咒真理。

所以有人说,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有哲学家说,一个新的理论范式要被所有的人接受,只有等到反对的人都寿终正寝之后。

 

你向医学专业领域中的人请教吗?

他们怎么评价你的育儿方式?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医生是被动的。

敢说话的人、真正站在科学立场上说话的、不是站在利益的立场上说话的医生很少,但还是有的。

我所在的学校,包括一个全国著名的医学院,我给几位著名专家提交过我的《东亚病会的健康革命,从我儿子开始》一文,还把照片打印出来,希望他们和我一起来叫响“东亚病夫的健康革命”这个口号,但没有一人回应。

我给其中一位专家冒昧打过电话,她口头上慷慨激昂地支持我,反对抗生素滥用,但我请求她书面给我一个简单回答,但没有给我回应。

之所以会这样,我相信是因为这会触动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妨碍许许多多制药的,卖药人的生计。

湖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姜毅教授,以一位医务工作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第一位公开在报刊上肯定我做法的专家,我很感激!

还有广东青年医生吴帅在一系列媒体上发表文章《生病不吃药该怎么看》,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医院里导致过度医疗的各种原因,发人深省。

我应邀去常州市一家大医院做过两次文化讲演,有医生私下对话都说我是对的。

说我做的不对,并说出道理的人,几乎没有。

不过,医学问题还有一层特殊性:

普遍的道理,即使在100个人身上都验证了,也不能保证其他人都能验证。

因为人体是一个自主的系统。

哪怕有百分之一的例外,而且例外可能另有未知的原因,那也难以做一个简单的结论。

我听到最多的评论是“不能走极端”,这话永远是正确的!

可永远正确的话等同于废话,根本不是科学的语言,科学必须给出客观原则和实证标准。

谁都可以凭自己主观的标准,或人云亦云的标准,裁定某种方式为极端,但这不是科学。

 

孩子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