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4388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docx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

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与转型

——以浙江义乌两个典型村庄为例

 

摘要:

创业早期作为一种经济和商业中的重要现象,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而作为创业中的核心要素“创业精神”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创业精神在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推动同样适用于部分乡村地区,只是彼此之间所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本文以“创业精神”的视角入手,将乡村“创业精神”定义为乡村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将乡村资源更为有效的利用进而为乡村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以浙江省义乌市的两个村庄为例,从产业经济、空间形态、社会文化角度探讨在乡村创业者带领下乡村的变革与转型,分析不同时期下“创业精神”主导下两种不同的乡村转型路径。

关键词:

企业家,创业精神,浙江省,何斯路,小六石

 

1引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创业已经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推动力,在早期创业是作为一种在经济和商业活动中的重要现象,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部署后,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得到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创业者群体也在不断扩大[1],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企业家创业的鼓励进一步也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增长[2]。

近年来,我国也颁发了一系列以改善创业环境、提高创业能力的金融扶持政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文件表示应支持、鼓励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营造良好的环境。

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国家创业环境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精神对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不仅体现在国家的金融政策层面,现下还在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下的乡村发展建设中有所呈现。

本文在通过以“创业精神”视角对乡村建设的研究中发现,在浙江省义乌市就有个别乡村通过创业精神的主导下走出一条较为成功的发展之路,同样呈现出在传统的创业精神和新时期创业精神主导下所形成不同的乡村转型模式。

为了针对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建设的研究,本文选取了何斯路和小六石两个村庄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在了解村庄的发展历史、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空间形态、社会文化之间动态耦合的角度,总结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特征。

1理论探讨:

企业家、创业精神与乡村变革

1.1企业家与创业精神

“企业家”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特伦(RichardCantillon)1775年的《商业概论》[3],认为企业家是承担经营风险的人。

在不同领域学者研究的创业理论中,对于企业家的定位也有所不同,在领导学派中,学者赋予了企业家更多的职能包括管理、创新和承担不确定性[4];在“创新”学派中则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有办法促使人们去完成这些事情,认为创业即为经济本身的主要推动力[5]。

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需要依赖于企业家的“创造性破坏”活动,也正是由于企业家精神从而促成经济的“创造性毁灭”、新产业及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6],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一系列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家精神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Beugelsdijk和Noorderhaven[7]在对战后欧洲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分析研究下,发现企业家精神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学者李宏彬[8]等人在对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他借鉴Hébert和Link[9]的研究将企业家精神具体的分为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实证研究出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提出企业家精神越集中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

在李志刚[10]对中国郊区转型的研究中,通过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实证提出创业精神是中国郊区转化本质的内在基础。

依据上述观点可证明,创业精神不仅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还可以主导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1.2基于创业精神主导下的乡村变革

创业精神不仅在城市经济增长方面的正向推动作用较为明显,实际上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变革中,创业精神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陈佳在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乡村研究中发现袁家村采用社区自发领导农户的集体旅游开发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村镇旅游地[11];赖敬予在对台南市土沟村研究中发现当地青年为解决乡村发展困境自发成立营造协会,联合村民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农村社区营造,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支撑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12];张京祥在对南京市武家嘴村乡村复兴的研究中,在村组织的带领下,村民凭借乡村自然条件和传统优势,以造船水运业为突破口,通过对村庄内部整合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13]。

上述乡村都是依靠自身力量在创业精神的主导下转型变革,因此本文将创业精神理解为乡村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合理高效利用乡村资源进而为乡村创造出新的价值,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创业者还同时具备开创性的思想、积极性和领导力等要素。

在浙江省义乌的部分乡村的建设发展中,也体现出了创业精神的概念主导,并以此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发展之路。

笔者通过创业精神视角分析两个乡村发展状况,试图探讨创业精神对乡村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调研对象选取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的何斯路村和佛堂镇的小六石村(图1-2)。

从区位条件来看,以义乌主城区为坐标原点,何斯路村距离义乌市区12km,具有较好的交通优势。

小六石距离佛堂镇5km,距离义乌市区14km,乡村所处区位偏僻,交通相对闭塞。

何斯路村和小六石发展初期都呈现出“空心村”特征,村内大部分村民选择到城区或省外打工,村内中老年和小孩人数居多,外来人口较少。

两个乡村的经济特征均表现为围绕乡村观光旅游相关产业,其乡村原始条件相近,村内还保留着村级集体组织管理结构(表1)。

图1研究区域与调查对象

图2两个乡村的空间范围

表12017年村庄基本情况

村庄

所属街道

户籍

村民户数

户籍

村民人口

外来人口

耕地面积

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

村合作社资源分配的主要途

小康比例

村庄主要产业

何斯

路村

城西街道

442

986

35

360亩

本地乡村企

业收入

按股分配

90%

乡村观光

休闲产业

小六

石村

佛堂镇

116

280

0

260亩

本地乡村企

业收入

家庭经营为

主的利益

80%

乡村观光

休闲产业

2.2研究数据

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基于在何斯路村和小六石村的实地调研。

调研初期,研究者分别在2个村针对村内村民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属性与经济特征,以及对所在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又通过多次进村现场走访和面对面访谈,与乡村村两委及主要村干部组织进行了访谈,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与观察,访谈的目的在于获取有关本地乡村经济结构、物质建设、相关政策等方面变迁的数据信息,形成了创业精神主导下乡村发展的感性认识。

3传统创业精神主导下的生态型村庄:

何斯路村

3.1产业经济

(1)传统创业精神主导型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何斯路村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图3)。

第一阶段:

乡村初始阶段(1980年-2000年)。

自1980年,何斯路村出现个体工商户经营群体,本地青壮年人口大多外出从事贸易。

到1990年,为响应贸工联动、以商转工,小商品制造业蓬勃发展,本地人口逐渐出现流失现象。

第二阶段:

乡村停滞阶段(2001年-2007年)。

到2001年,何斯路村“空心村”现象加剧,村内耕地较少,村内剩余劳动力多以小孩和老人为主。

第三阶段:

乡村转变阶段(2008年-2017年)。

何斯路村的转变以2008年何允辉担任村领导干部为节点,何允辉上任后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产业,提出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生态观光旅游品牌,并个人投资500余万元用于村内设施布局全面规划和村庄环境整治。

2009

年,何允辉和村两委在保留村民生活所需传统种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100亩荒地发展以薰

衣草为主要作物的生态农业,到2011年成功引种薰衣草田,吸引大量游客观光游览,薰衣草园给村民带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4年村内花费3800万打造集餐饮、住宿、会务一体的“斯路何庄”酒店,也成为了村内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图3何斯路村发展历程

(2)经营策略的多样化、品牌化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产品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品牌的竞争[14]。

何斯路在薰衣草的产

业发展策划就具备清晰的产品和市场意识,提早规划出两条路线发展薰衣草产业链,一方面通过观光门票获取收入,另一方面则提前申请注册约200个产品品牌,引入文化及创客相关联的企业和乡土产品设计公司加工和销售薰衣草系列产品,扩大经营规模,深化构建完整的薰衣草产业链,提升村庄的影响力;何斯路村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同时打造为游客提供住宿、休闲、娱乐的“斯路何庄”酒店,不仅充分表现了当地的文化魅力,也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何斯路村还利用村中一度衰落的家酿黄酒传统产业,动员村民恢复传统酿酒工艺,并举办黄酒节活动,通过游客口碑和媒体宣传报道,为村内村民带来巨大收益,同时黄酒酿造工艺得以传承[15]。

3.2空间形态

(1)村落环境生态提升

何斯路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对村内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按照“建一批、修一批、拆一批”的旧村改造思路,村内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图4)。

何斯路村内形成了“背靠森林公园、依托交通优势、环形景观轴线,四大功能区块,三个特色基地,七星北斗布局”的空间格局。

通过依山而建的石阶将独立的生态景点串联起来,布局合理、功能完备。

村庄还先后获得国家级“最美乡村示范村”、“最美田园村”等多项荣誉,并于2015年通过考核正式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村庄居住空间改善

图4何斯路村庄环境

何斯路村内特色的粉墙黛瓦民居和错落有致的村落形态为村庄发展民宿提供了有利条件。

何斯路村村干部和村民集体意识到乡村景观、民宿及自然资源等软环境对乡村民宿产业的重要性,因此聘请了专业设计团队,依托股份制合作社的发展,在2011年建设了“斯路何庄”度假酒店(图5),该酒店集餐饮、住宿、休闲、会务等多功能一体,这栋建筑外观清秀典雅,造型秀丽与何斯路村内的山水风景相互融合,成为村里一道特有的亮丽风景。

图5“斯路何庄”酒店

3.3社会文化

(1)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凝聚力量。

何斯路村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同时还注重加强乡村文化长廊建设,打造文化礼堂,安排专人管理、讲解、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村内还成立了老年大学,开展多样化娱乐活动。

在社区治理组织进一步完善下,村内仿照瑞士时间银行的做法,探索建立乡村“功德银行”以及文化墙,记录村民在一年中的好人好事,并与个人信用贷款、贫困认证等挂钩,建设乡村文明新风。

(2)乡贤文化驱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乡贤文化是其在乡村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与外来者不同,乡贤作为乡村有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浓厚的家乡情怀,也有改变家乡的参与能力

[15]。

在何斯路村,何允辉就是这样的一位乡贤。

在2008年,他为改变家乡的面貌,选择回

到乡村担任村委会主任。

村内还召开乡贤大会,召集村内之前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共议村庄的发展蓝图。

何允辉还努力调动整个乡村村民力量,选取其中精英共同参与乡村管理。

何允辉在推动乡村产业的同时注重提升乡村村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变观念、培养农民良好习惯等(图6)。

(3)资源整合利用

图6乡贤集结多方参与创业

在推进村落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充分立足乡村特色、全面整合村内资源是其内部发展重要基底之一,何允辉首先采用旱涝保收法对村内土地流转,使村民收获第一笔土地流转收益。

接着将乡村的空气、水、山村等生态资源都折合成为股份,成立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让全村村民都入股乡村合作社中的生态资源股,使何斯路村内部有机团结,形成了村庄发展的内

生力量。

何允辉还利用了何斯路村庄的家酿曲酒文化,立足村庄特色发展打造品牌文化,通过每一年举办的何氏曲酒节活动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同时带动村内酿酒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4新时期创业精神主导下的网红型村庄:

小六石村

4.1产业经济

(1)互联网时代的网红经济孕育

自2010年浙江省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小六石村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图7)。

第一阶段:

创业初始阶段(2010年-2015年)。

小六石村原以石料加工产业为主,但随着石料行业衰落,村内经济发展态势并不良好,小六石村两委迫切希望找到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新途径。

第二阶段:

创业探索阶段(2016年-2017年)。

2015年小六石村庄环境整治后,村内干部共同商讨村庄发展方向。

2017年小六石村两委鼓动村民土地入股,带动70%的村民众筹40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在村干部对各地村庄调研学习后,最终确定在小六石开发建设玻璃栈桥项目。

第三阶段:

创业提升阶段(2018年-至今)。

小六石村的玻璃栈桥于2018年年初试营业,门票收入多达300万元。

玻璃栈桥为小六石带来了较大的流客量,村内进一步扩大创新产业布局,尝试发展以“乡村迪士尼”为主的旅游主题,涉及户外、娱乐、亲子等多项旅游设施,带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

村庄还租用村民房屋进行统一招商、集中管理打造“美食街”,并计划联合周边村庄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业态和项目形式,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2)农民就业和收入多元化

图7小六石乡村发展历程

小六石乡村旅游在推动产业项目快速升级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玻璃栈桥的启动期间,村民共同参与了施工建设;村内的旅游公司还为村民提供玻璃栈桥管理的工作岗位(图8);除此之外村民还可以加入村内“美食街”项目,自发打造地方美食品牌,通过多种途径带动多行业的发展获取效益。

依靠产业升级承载过剩劳动力的转移,共同实现农民就业收入多元化和本地化[14]。

图8小六石玻璃栈道与滑道

4.2空间形态

(1)村庄人居环境改善

基于2003年浙江省乡村建设的“千万工程”建设推进,2010年浙江省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发展目标。

小六石村干部努力践行美丽乡村发展理念,推进村内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的基础工作,保持村内山清水秀的风貌。

村干部从道路硬化、垃圾处理、卫生改厕等不断拓展到生活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等,努力打造新型乡村面貌,使村内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图9)。

(2)“网红”视觉景观营造

图9整治后的小六石村庄

朱旭佳在对宁波市王家岭村的研究中,提出将“网红村”界定为互联网时代依靠视觉景观被网民大量关注而走红的乡村空间[16]。

区位偏僻的小六石村发展基本情况与王家岭村相似,2011年小六石村将“美丽乡村”政策获得的政府补助资金用于村内各户屋宅外观3D墙绘改造,构建良好新型乡村风貌,依托环境发展美丽经济。

为呼应乡村亲子游乐主题,选择色彩鲜艳的卡通形象壁画以及制造一些视觉上的冲击透视的体验感,整个村庄的视觉审美性都得到了有所提升,既改善了农村村民的人居环境,同时还满足了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图10)。

图10小六石村内居民房屋3D墙绘

4.3社会文化

(1)乡村精英带动

乡村本身所处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基础等内在因素和我国城镇化推进下的消费市场、政策环境变化等外援因素都影响着乡村转型发展。

在其内在因素和外援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乡村依照自身系统寻找不同转型路径,并形成独具村庄特色的产业体系[17]。

小六石在乡村转型发展中还依靠乡村精英的重要领导作用(图11)。

在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下,激发了乡村自发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村干部通过对多地区总结学习经验后,利用乡村条件依靠自身力量,“自下而上”召集村民众筹资金,以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为核心发展,推动村落转型升级,带动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2)互联网媒体传播

图11小六石村动力机制框架

在互联网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一直对乡村发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伴随着社交平台及手机、数码相机便捷式摄影设备的快速发展,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以“图片”、“视频”为主的网络信息[16]。

新时期的乡村发展伴随着视觉景观在社交网络上的体现,极大推动了乡村的大众消费与社交网络的传播。

小六石乡村在自身视觉景观配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后期也得到了自媒体平台大量的宣传,使更多群体了解认识小六石。

被视觉景观吸引来的游客在村内“拍照”游玩,通过在网络上“晒图”进一步程度加深视觉景观的传播,带来新的空间消费,为村庄带来大量游客,村庄的知名度得以提升。

5结论与建议

创业精神早期在企业和公司中或许呈现和作用都更为明显,但随着我国一系列乡村振兴

政策的扶持下,在乡村中也有了很大的体现,在创业精神的主导下,集结乡村有利发展要素,制定新型乡村发展计划,该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

浙江省义乌市不同时期的两个村庄呈现出了不同“创业精神”的乡村发展变革之路,传统型创业精神乡村发展的更为全面和成熟,在建设初期就对村庄进行了“产业策划”和“文化策划”两方面的规划发展,并同步推进发展;而新时期创业精神乡村则通过一个“亮点”依靠媒体打造出知名度,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后期逐步完善各项配套设施(表2)。

这两种发展在对村庄经济发展重新改革的情况下无疑都是成功的,带动两个村庄发展的领导人也是乡村变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尽管小六石村领导不同于何斯路村领导是企业家出身,但在村庄管理方面仍表现出创业精神,村级领导都具备良好的组织、领导、经营管理能力,带领村民众筹发展乡村经营模式,引导村民将资金、资源入股村庄产业,走出村强民富的新途径。

表2“传统创业精神”与“新时期创业精神”主导下农村聚落特征比较

对比内容

传统创业精神主导何斯路村

新时期创业精神主导小六石村

资源

家酿黄酒文化

自然生态资源

起点

义乌最贫困乡村之一

“空心村”

转折点

2008年何允辉担任村领导

2015年村两委谋划发展

社会背景

小商品制造业快速发展,村庄人口流失

“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

发展目标

“义乌普罗旺斯”

“乡村迪士尼”

发展路径

村领导出资发展乡村旅游,后期集资入股

村委众筹集资入股发展旅游项目

改造模式

乡村文化与产业同步推进

重点发展产业

作为基层自治的乡村,村领导的带头示范、无私奉献都对村庄良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每个乡村各自的成功发展之路都不完全相同,但这两个乡村都是“从无到有”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起来,无论是何斯路村的村领导自发提供资金或是小六石村的众筹资金,在没有依靠外界力量的背景下,村庄通过自身乡村旅游规划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人才作为乡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具备创业精神的村领导就是乡村人才最重要的体现,在创业精神的主导下,村领导带动乡村依靠自身主动性积极谋划出路,集结乡村团体力量,规划依托现状资源、合理分析市场客源,才能够共同引领全村村民走上富裕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依据自身区位环境优势,逐渐发展新时期下适应市场需求同时突出自身特色乡村旅游模式,更好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志超,宋全云,吴雨,等.金融知识、创业决策和创业动机[J].管理世界,2015

(1):

87-98.

[2]Baumol,WilliamJ.Entrepreneurship:

Productive,Unproductive,andDestructiv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5,Part1):

893-921.

[3]理查德·坎特伦.商业性质概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

[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4.119.

[5]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商务印书馆,2009.

[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7]BeugelsdijkS,NoorderhavenN.Entrepreneurialattitudeandeconomicgrowth;across-sectionof54regions[C]//ERSAconferencepapers.EuropeanRegionalScienceAssociation,2002.

[8]李宏彬,李杏,姚先国,等.企业家的创业与创新精神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0):

99-108.

[9]RobertF.Hébert,LinkAN.Insearchofthemeaningofentrepreneurship[J].SmallBusinessEconomics,1989,1

(1):

39-49.

[10]李志刚.创业精神与郊区转型——以珠三角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5(6):

34-40.

[11]陈佳,张丽琼,杨新军,李钢.乡村旅游开发对农户生计和社区旅游效应的影响——旅游开发模式视角的案例实证[J].地理研究,2017,36(09):

1709-1724.

[12]赖敬予,郑庆昌.台南土沟村社区营造对大陆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基于内生发展理论的视角[J].台湾农业探索,2017(03):

10-15.

[13]张京祥,申明锐,赵晨.超越线性转型的乡村复兴——基于南京市高淳区两个典型村庄的比较[J].经济地理,2015,35(03):

1-8.

[14]王镜均,王勇,李广斌.苏南村落空间分异的三种典型模式及比较——以蒋巷、坞蚯、树山三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4(12).

[15]朱启臻,胡方萌.柔性扶贫:

一个依靠乡村自身力量脱贫的案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16]朱旭佳,罗震东.从视觉景观生产到乡村振兴:

网红村的产生机制与可持续路径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8(6).

[17]龙花楼,李婷婷,邹健.我国乡村转型发展动力机制与优化对策的典型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2):

2080-2085.

[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