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
研究对象:
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
2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
3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自然史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
会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
3、学习的意义与方法介绍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法论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
科技史
1、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
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自然观:
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的对象加以整体的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
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1)米利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于哲学思维的原则:
从粉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在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2)毕达哥拉斯学派
万物皆数。
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
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宇宙和谐,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
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3)赫拉克利特
辨证思想的奠基人
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4)巴门尼德和爱利亚学派
A巴门尼德
存在论:
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
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
存在者是不动的。
B芝诺
芝诺悖论:
对运动的认识。
(5)恩培多克勒四“根”说
火(照耀万物的宙斯)气(哺育万物的赫拉)
土(地狱神埃多涅乌)水(西西里水神涅司蒂)
他们通过“爱”的结合生成万物,通过“争”的分解使得事务消亡。
宇宙之初,爱的力量融合一切,出现混沌之球。
后来争的力量崛起,从混沌中分离出以太(天空),接着是火(太阳),是土,土中有水,土和水一起形成大地,水被火蒸化产生气,火和气又形成星辰,宇宙万物由此而生。
2、中国的科技发展特点,哲学思想
发展概况及特点:
持续缓慢发展,中古时代高于西方,世界本原的虚幻性,技术精,理论性不足。
哲学思想:
百家争鸣,主要有六家:
儒、墨、道、法、名、阴阳。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儒、墨、道三家。
后来总体上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
儒学处于主导地位,道学亦始终延绵不绝。
一般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影响较大。
有机论自然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没有机械论,中国的有机论自然观得到了充分发展。
中国的有机论自然观认为,天、地、人等自然界万物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每一现象都是按照等级秩序而与另一种别的现象联系着。
这种自然观强调整体、强调联系、强调变化、强调功能,与近代西方的机械论和原子论自然观大异其趣。
3、近代科技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科学的开端、哥白尼革命、近代科技的开拓者、伽利略、牛顿的主要科学贡献、十九世纪的科学发现、第一和第二次技术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
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的兴起〔2〕地理大发现
〔3〕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4〕文艺复兴
①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扫清了思想障碍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为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④希腊的科学思想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必要前提
近代科学的开端:
近代科学始于1543年,其标志是《天体运行论》和《人体构造》两部巨著的问世。
哥白尼革命:
是15-16世纪向当时的宇宙图式挑战的巨人之一;从而赋予新奇思想以生机,使其后来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知道的科学;他的理论是酝酿那场精神革命的主要力量,它使得人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沉湎状态中摆脱出来。
近代科学的开拓者:
弗兰西斯·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伽利略、牛顿的主要科学贡献:
伽利略:
钟摆望远镜自由落体伽利略变换斜面实验;
1天文学维护了日心说体系
1632年《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2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
3澄清许多概念,给出许多定律
4开创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数学”
牛顿:
✹在数学上,发明微积分
✹在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力学上,系统总结了运动三定律
✹在光学上,发现了太阳光的复合性,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缔造了牛顿式的机械自然观
✹最后的炼金术士
✹宗教狂热分子,神秘知识的信奉者
十九世纪的科学发现:
1830年,英国赖尔发表《地质学原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地质渐变论。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理论(1838年-1839年)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论植物发生》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研究》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1802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对有生命天然体的观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
道尔顿1808年发表《化学哲学的新系统》,提出原子论。
阿佛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论。
门捷列夫发表论文《元素属性及其关系》,提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1869)。
迈尔、焦耳、赫尔姆霍茨等人于1842年提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偶然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经过11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的电效应。
1873年,麦克斯韦完成《电磁通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电、磁的统一性
1754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1860年,巴奇诺基发明环形电枢,
1870年,格拉姆将环形电枢用于直流电动机
1870年,西门子制成自激式直流发电机
1891年,俄国的多里沃-多布罗勿斯基建成水力发电站,并实现高压输电
1844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1876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79年发明电灯泡,1894年发明电影放映机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
(1)力学成为主导科学
(2)从分门别类的研究到系统研究,从收集材料到整理材料,从经验描述到理论综合
(3)科学开始独立于社会物质生产并超前于社会物质生产
(4)科学社团开始成立,学术交流开始广泛开展
(5)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深入人心
自然观
1、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宇宙的起源、对现状和未来的看法。
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图景的一种认识或把握。
它包含如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本体论组成,自然界的结构,自然界的秩序,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
自然观的分类:
1、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2、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自然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和持续研究的成果来证明的。
2、科学进步与人们对物质的唯物主义理解是互动的。
自然界的系统性:
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球上的宏观物体,到行星、恒星、星系;从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都是各种物质系统。
系统构成:
要素、结构、环境和功能
自然界的层次性:
层次结构是由若干要素经相互关系构成的系统,经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按大爆炸和暴胀宇宙论的观点,形成后的
宇宙经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
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
2、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
3、实物阶段
恒星演化经历四个阶段:
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脉冲和高密阶段
宇宙膨胀本身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本身就是时间对称性的破缺,也就是说,是区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过程。
没有这种对称性的破缺,就没有宇宙的膨胀与演化。
2、理解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不可逆原理、.现代标准宇宙论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可逆与不可逆
不可逆原理:
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或简称为不可逆。
3、理解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天然自然:
是指自然界中尚未被人类认识到的那些部分。
人工自然:
是指人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改造后的自然物质系统。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
(1)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自然存在物。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天然自然的发展。
(3)天然自然是自在之物,人工自然是“为我之物”。
(4)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遵循相同的自然规律。
4、人类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列举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例子、列举一些西方研究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专家或学派及代表作。
工业文明带来的五大全球性问题:
(1)人口问题;
(2)粮食问题;(3)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4)污染问题;(5)生态环境问题。
•1972.6瑞典斯德哥欠摩《只有一个地球》
•1987布伦特兰夫人《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申明》《生物多样性公约》
5、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原理,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是指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即自然界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达到同步的状态。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
(1)想要改善人鱼自然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牢固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
(2)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
(3)提高技术水平,合理拓展人工自然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4)发展社会科学,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发展人文科学,实现“人的革命”。
方法论
1、方法论的含义、科学认识的特点、科学认识系统、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科研选题的意义。
方法论的含义:
所谓方法论就是关于行事方法之普遍规律的理论或知识体系。
因此,所谓“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探讨人们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普遍行为途径与规则的学说。
科学认识的特点:
(1)实证性:
①建立在系统的经验事实基础上(vs常识);②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或具有可重复性(vs哲理)
(2)深刻性:
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vs常识);②可定量表述的“精确性”(vs哲理)定量与深刻间的复杂关系
(3)创造性:
科学认识的灵魂(对写论文与科研的要求→如何看待当前学术界的弄虚作假现象)。
科学认识系统:
科学认识是一个精神生产过程,科学认识的结果当然就是精神生产的产品。
在这种精神生产过程中,要涉及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类的科学认识系统。
(1)科学认识的主体:
①知识经验方面的规定性(知识结构);②方法技能方面的规定性;③价值准则方面的规定性(中立?
)
(2)科学认识的客体:
①客观性;②未知性;③可知性
(3)科学认识的中介:
指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仪器、工具、符号、语言等。
它是把科学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连接起来的桥梁,大体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部分。
科学问题的重要性:
(1)从科学理论自身发展的总体过程来看,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
(2)从具体的科研过程来说,科学问题是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科研过程所围绕的中心。
(3)对于每个科研工作者来说,他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往往是其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水平的标志。
科研选题的意义:
科研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战略性意义
(1)决定了科研的主攻方向和具体内容,以及科研的成败与成果价值大小;
(2)决定了科研途径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法;
(3)决定着个人才能能否得到发挥,以及今后的学术地位、学术道路等。
2、认识科学事实、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特点、观察渗透理论的含义。
科学事实的特征:
(1)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2)科学事实是关于单称存在的陈述
(3)科学事实具有精确性和系统性
科学观察的特点:
(1)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属于科学实践
(2)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3)任何观察都离不开语言
(4)观察要受到主体和客体的局限
(5)现代的科学观察中仪器的作用日益突出
科学实验的特点:
精确性可重复性
观察渗透理论的含义:
(1)从信息论角度看,观察不仅仅是一个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这种加工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2)从心理学角度看,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感知,必然包括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赋义”的过程,离不开经验与思维的参与
(3)现代的科学观察离不开仪器的作用,而仪器作为科学理论的物化,本身就包含着理论的作用;同时,任何仪器都是有量纲的,而量纲总是从属于理论
(4)观察的结果都是用语言记录的,而语言总是联系着理论的框架
(5)总之,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3、科学抽象的含义、过程、步骤、形式。
科学抽象的含义:
所谓科学抽象,是指人们在理性思维中,对同类科学事实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法。
过程:
科学抽象的一般进程,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进程一致。
从人类认识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个别——一般——个别”的过程,或者“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他包括两个上升的阶段:
第一阶段:
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
第二阶段:
由“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
步骤:
第一步:
“去伪存真”——核实、鉴别材料
第二步:
“去粗取精”——选择材料
第三步:
“由此及彼”——揭示事物间复杂的相互联系
第四步:
“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出事物内在的本质及规律
形式:
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4、逻辑思维、类比、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含义、意义、培养方法、启示。
逻辑思维的含义: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进行间接、概括反映的过程,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最普遍、最基本的类型。
逻辑思维的意义:
类比的含义:
根据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同一,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类似或同一的逻辑方法,逻辑学上也叫做类比推理。
类比的意义:
(1)启发思想,开拓思路,形成假说
(2)触类旁通,解放外推,为已有理论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非逻辑思维的含义:
非逻辑思维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是在对客观事物感性形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想象等思维形式来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非常迅速的识别,和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酝酿,提出和形成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或创造新事物;狭义的创造性思维专指提出创新思想的思维活动。
5、科学假说的性质、作用、实践检验的复杂性。
科学假说的含义:
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未知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假说的性质:
(1)科学性;
(2)假定性;(3)假说的不完全性
科学假说的作用:
(1)从科学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假说有如下三方面作用:
A、假说是通向理论的桥梁,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B、假说不仅标示出具体的研究目标,同时还指出了某种可能的研究方向,因而对科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不同假说间的争鸣,可以促进学术的繁荣。
(2)对科学工作者个人而言,假说具有如下两方面作用:
A、假说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它可以打破信仰的禁忌,同时又能突破思维习惯以及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局限。
B、假说是调动科学工作者积极性与首创精神的好形式
科学假说的实践检验的复杂性:
(1)对假说的实践检验,也就是通过观察和试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验证的过程。
实践检验有两种方式,即直接检验与间接检验。
(2)假说的实践检验是个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实践检验的长期性;其二是实践检验的反复性。
(3)假说的实践检验为何如此复杂?
A、这是由实践检验在步骤与方式上的复杂性决定的。
B、假说实践检验的复杂性还与假说自身结构上的复杂性有关。
C、假说实践检验的复杂性,还与科学实践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有关
6、系统科学的类型、发展历史、系统科学方法的类型、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系统科学的类型:
除了人们通常所熟知其名称的“老三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之外,还有超循环理论、生命系统论等
系统科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1)系统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即由线性因果关系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向辩证法和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转变。
(2)研究对象上,从以实体为研究中心过渡到以系统为研究中心
(3)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考察,由单值过渡到多值
(4)在考察科学现象的关系时,从线性因果分析过渡到非线性因果分析
(5)系统科学开创了以复杂性为标志的新研究领域
(6)系统科学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7、技术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技术创造的过程、技术创新的含义、意义。
技术方法的特点:
(1)更强的实践性:
技术研究的进程则是实现人类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其最终成果主要是物质形态的东西。
(2)更强的社会性:
技术两重性,技术方法受此影响,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各种社会因素。
(3)更强综合性:
工程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特定的现实自然物包括人工自然物,须恢复许多在科学研究中舍弃的因素和关系;而且技术方法常常是多种自然科学原理的综合应用,还要综合社会科学的成果。
技术方法的作用:
技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原理的构思;工程设计,技术试验。
技术创造的过程:
1、技术决策阶段2、技术原理构思阶段
3、技术方案设计阶段4、技术研制和实施阶段
科技观
1、科学和技术的含义、科学和技术的性质和体系
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是活动,一种社会建制、一种事业,一种文化。
科学的性质:
是一般生产力,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无阶级性。
它具有实证性、真理性、创造性、逻辑性的特征。
科学的体系:
(1)整体结构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科学
(2)层次结构(功能结构)三个层次:
门类结构、科学结构、分支学科结构
技术的含义:
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活动的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性质:
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是直接生产力。
技术的体系:
(1)技术结构的形成原则和联系方式
A、整体性原则B.联结方式:
a、横向联结方式,b、综向联结方式
(2)技术的复合结构和专门结构
A、主体技术B、基础技术C、通用技术相关技术D、复合技术结构E、研究科学分类和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意义
2、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政策、体制科学发展的几种模式的内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高技术、大科学的含义。
影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因素是丰富而有复杂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因素整体化、系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更深、更广、更高效、更迅速的基础上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
(1)知识的积累,最发展速度有很大的影响;
(2)经济因素,经济繁荣的年代通常科技发展迅速;
(3)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投入,都能促进科学发展;
(4)战争促进军事相关的科学技术以及医学和护理的发展。
体制科学发展的几种模式的内容:
(1)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A、纵向发展模式渐进飞跃B、横向(空间轴)分化综合
(2)科学发展的经验规律
A、科学发展加整理论(指精——逻辑增长模型)
B、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理论
C、带头号学科更替理论
(3)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4)库恩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5)拉卡托斯理论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1)整体化趋势
A、新的综合性学科不断涌现
B、综合性的“需求型”技术不断涌现
C、科学观念、科研方法和科技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
(2)加速化(3)数学化(4)集成化
(5)社会化
A、科研活动的社会化
B、科研条件的社会化
C、科学、技术、生产日趋一体化
思考题
1、古希腊有哪些自然哲学流派?
他们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古希腊科学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答:
(1)米利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2)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
(3)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巴门尼德存在论:
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
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
存在者是不动的。
芝诺悖论:
对运动的认识。
(5)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气、土、水。
(6)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7)苏格拉底哲学的转型,将哲学从自然拉回到人间,柏拉图理念论与宇宙论。
影响: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最重要的成就是原子论
〔2〕坚持从物质世界说明世界,从事物内部探求事物发展的原因
〔3〕创立逻辑方法,尤其是公理化方法
〔4〕注重数学,用数学描述物理世界
〔5〕坚信宇宙的秩序性,求完美和谐
2、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中国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
相同之处:
都是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
不同之处:
(1)古希腊科学技术指的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的天文学、数学、力学、逻辑学等领域的成就。
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自然界统一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因而理性色彩较浓厚一些。
(2)中国古代科学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