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docx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
第1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
孟子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精彩了,他是个极其有抱负的人,也曾周游列国门人弟子前呼后拥,怒斥国君,虽然很热闹,声势浩大,但终究是被时代所限制,最终放下执念回故乡教书育人。
梁惠王下不同于其他晦涩的思想论述,他更倾向于通过谈话的艺术引导对方得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去做。
孟子听说齐王喜好音乐,见到了齐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开使批评,说喜欢音乐玩物丧志是不对的,而是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的问题来问,齐王想了想还是与人乐与众乐,问题就引导至了如何才能与众乐,孟子表示“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你喜欢音乐没事,但你别让你的子民一听到奏乐就想到你是个增添他们疾苦的人,你要做到让你的子民听到音乐知道你身体没事觉得欣然快乐。
那么你就是与民同乐了。
没有剑拔弩张的激烈,中正平和,就是在聊天,让听的人容易接受,的确如果一个上位者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沉溺于个人的享受,那么百姓疾苦,再好的音乐对人们来说也弃之如敝履,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上,上位者懂了知道去亲民爱民了那么人民还会害怕艺术吗。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也有很多的道理夹杂在一责责故事中,浅显易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第2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
“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
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
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
”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
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
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
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
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我活着是为了荣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没有这么做,求神的怜悯我,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错,请大家留言纠正!
第3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谨代表乡人民政府向参加我们今天会议的特区领导某某、某某、某某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会议,是按照特区党委组织部、特区纪委的要求,是对我作为政府乡长履职和廉政建设工作评议的动员会议,我将在6月25日向干部职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述职述廉报告,接受大家对我履职和廉政建设工作的评议,在今天的动员会上,向大家作表发言:
一、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
今天这次会议,希望大家对我履职和廉政建设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将虚心接受,并逐条梳理,切实做到“问题没有解决的绝不放过;问题解决的不好,群众的不满意绝不放过;问题解决的不彻底,可能留下后遗症的绝不放过”。
确保工作件件落实,件件到位,以实际工作成效来进行检验。
二、廉洁从政,干净做事
我作为政府的主要领导,自己深深感受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对党的建设的至关重要性,感受到作为党和上级政策的执行者加强党性修养、做好廉政勤政、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要性。
在新形势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中,如何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对这一课题的思考和感悟,我个人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我认为坚定的政治信念,牢固的共产主义立场和观点,是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在前进过程中,在工作岗位上方向不偏移、目标不动摇的根本保证。
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没有经历过对敌斗争和战争炮火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下,在加快改革开放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我们经常经受的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考验,如果放松和忽视主观世界的改造,经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不仅会毁了自己,更会给国家和集体荣誉造成很大损失。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否守得住政治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在政治上不迷失、道德上不沦丧、法纪上不出格至关重要,非同小可。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
一定麻痹不得、糊涂不得。
一是必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先进的理论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作为政府工作的“一把手”,从客观上讲工作之外还有许多关系要协调,一些场面要应酬,个别私事要帮忙;但是,我个人认为,尽量不要把精力放在拉关系、搞应酬、办私事上,而是要想方设法从迎来送往中、从烦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见缝扎针,争分夺秒,深入持久地学习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二是要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要经常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用掌握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使讲政治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使自己的政治素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获得提高,使自己的党性修养不断增强,真正解决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
三是要守身如玉。
清正廉洁是从政最起码的要求,是每个干部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
古人说: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他们在这些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
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情况…”。
在新的形式下,必须崇德修智、砥品励志,时刻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力争做一个上对得起组织,下对得群众的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要做到这点,我认为关键是“自己”,“慎独、慎微”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地位多高才算高金钱多少才算多名气多大才算大一个人金钱再多也不能把它带进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他带进坟墓;名利也可以使一个人生活过得富有奢华,也可以使一个人披上枷锁;地位可以使一个人实现人生价值,也可以使一个人失去人生自由。
人的欲望无止境,要想经受住金钱、地位、名利的诱惑,首先必须做到甘于吃苦、乐于清淡、勇于吃苦,说到底就是要克制自己,做到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该做的事情坚决不做、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正确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一定不要把权力看作是一种资本,而要看成是一种责任,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不为权力所失,不为人情所诱,不为物欲所惑。
要甘于奉献。
甘于奉献也就是奉公的问题,我个人理解是致公奉献。
每个人不可那能都做到天下为公,但每个人都需要有奉献精神,更需要身体力行奉献精神。
当前,干事图名利、动不动讲报酬、工作要权力、生活图享受,已成为干部成长的一大公害。
我认为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躬身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任何时候都以大局为重、事业为先,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多一点公心,少一点浮躁,就能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能赢得群众的依赖和支持,就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倚重,就能使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塑造好,把人生规划好,把事业开创好。
四是要做到勤政。
廉政也就是不贪不占、大公无私,身为领导干部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利除弊,切实把思想和精力凝聚到本职工作上、投入到事业发展中,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为全广大人民群众服好务。
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接受监督,加强党性修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殷切期望!
谢谢大家!
第4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
论语:
一以贯之:
论语: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孟子就是重点讲性的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良能也
不虑而知,良知也
良知良能
良:
本来
本来你就知道的;本来你就能的
良知
儒学在孟子这里成为性学
也就是心学
心得:
论语孟子的关系。
论语中提到:
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
而在孟子里面性与天道变成了重点关注的对象。
孔子的论语讲的是属于贵族之学,而性与天道也是属于很高级别的东西,所以孔子没有细讲。
但是在孟子里“性”成了重点讲的东西。
儒学到孟子这里变成了性学。
性就是指人的本性,良知。
即人心本来就知道,不学就会的东西。
再后来到王阳明那里就变成了心学,致良知。
性和良知其实是一个东西,因为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受孟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三者都是对人性和自我的探索,以人心为根本。
从自我出发推广到更多的人。
孔子:
一以贯之
曾子:
忠恕
子思:
孟子:
四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仁义礼智:
都从良知中来
仁义礼智的种子都存在于我们的本性之中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放大
孟子对孔子的发展:
仁义礼,智
智:
是非之心的扩大
明辨是非很难
没有智;仁义礼统统歪曲
智最关键
老子:
绝圣弃智相当于问题还未产生的时代
孔子:
仁义礼,相当于问题刚出现的时代
孟子:
仁义礼智;问题更加严重
到后来:
仁义礼智信
理论越先进:
问题越严重
对与解决问题:
孟子药效更强
启发:
孔子,曾子,子思这些儒家的代表各自提出了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
到了孟子这里核心变成了“四端”——仁义礼智。
老子说过绝圣弃智,孟子这里开始提倡智,而且是最关键的东西。
没有智慧作为支撑,仁义礼都会歪曲,变成愚蠢。
为什么同一个东西重要性不一样呢从老师的讲解中可以知道是时代不同的原因。
老子处在和平时期,国家安定所以就倡导让人们回归朴实安心度日,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到孟子的时候国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必须得靠智慧去解决了,没有智的话国家会更混乱,失控了。
孔子正好处在两个时代中间。
再后来人与人之间连信任都产生问题了,不得不加上“信”这个东西。
由此可以看出理论越先进齐全,证明是国家出现的问题比以前多了严重了。
相比老子和孔子的理论,孟子能够解决更多的问题。
四端本是人本来就有的东西很宝贵,但有时候会因为外界环境被盖住,孟子就是要全力去保护这四种东西,并且不断地扩大扩大,带给人一种心系国家胸有百姓的浩然正气。
第一个病人:
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
“叟②!
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
“王!
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仁义与利益
老板:
怎么从顾客身上赚钱呢
孟子:
先别考虑怎么赚顾客的钱;先考虑能为顾客提供什么
我不教你怎么赚钱:
我教你怎么为他人创造价值
你琢磨怎么搞顾客的钱;你手下的员工就琢磨怎么搞你的钱
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所有人都想着往自己兜里搞钱;最后大的项目就无法推进
仁义与利益的关系: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利益放在仁义之前;是舍本逐末
追逐仁义的;利益少不了的
单纯追逐利益;利益很难持续
单纯追逐利益;把仁义当成狗屁;能不能得到利益
能!
但是,你要时刻提防,而事实上防不胜防。
单纯追逐利益;必须保证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个
但是总会有比你更奸诈的人出现
那么得到的终将逝去
佟老师:
把义和利的关系考虑清楚是持续获利的根本
启发:
作为公司的老板想要使公司盈利发展的好,不是首先要求员工能为公司带来啥好处,而是先考虑能够为员工和顾客带来什么好处,让员工愿意为我工作,顾客愿意买我的东西。
如果老板都天天想着怎么榨干大家的利益怎么赚到客户的钱,那他手下的员工肯定也会算计着怎么搞到老板的利益,因为员工不是傻子,一看就能看出来。
上下级互相争夺利益,最后肯定会两败俱伤,公司还能长久么就不是公司了,变成了一种骗局了。
一个真正明智的老板一定不会这么做。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如果把仁义视为狗屁放在一边,一心一意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如果没有遇到孟子,梁惠王有这种倾向),尽管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但是不会长久,肯定会出现更加厉害的人出现搞倒你,那你所得到的不义之财还会化为乌有,而且这样活着会很累。
在其他的地方也是同样的道理,义和利有什么关系到底谁更重要,谁在先谁在后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是能够持续获利的根本。
第5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
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
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
《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第6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
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
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是,为什么“仁政”说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真正去实现“仁政”,更多的时候,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关键是“仁政”说只是提出了或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未从制度层面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
从这个方面说,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
从中国历史上看,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君王有几个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
就连汉武帝我看都还算不上是好皇帝,虽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
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是仁政,则天和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那是因为祖宗给他们打下基础,他们在不少方面都还算不上仁政,就连个人生活作风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就别说任用奸佞和酷吏了。
宋朝基本上就没有能称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连太祖和神宗都说着吧,他们的积分也还不够。
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是严防死守,倍加歧视。
也许只有世祖还有点仁政的意思,还算干了点人事。
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
特别是这老东西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时候,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说“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
”并下令将孟子从文妙殿里逐出!
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乐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诛十族、厂卫特务机构等基本上空前绝后了。
)其后的皇帝们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这是人所共知的。
但是就这两朝来看也算不是实行了仁政。
鞑子皇帝是异族入主,对汉人是很不信任的。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制造了一个的文字狱就是明证。
当然这两个老头在位时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说,“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这与每个皇帝的素质和封建制度密切相关。
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杂曲里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第7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
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人。
”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这段对话,见《孟子梁惠王下》。
因为孟子是亚圣,所以后人对梁惠王初见孟子时喊一声“老头儿”(叟)颇为不满,觉得梁惠王一副吊儿郎当、不庄重的浮躁相,非明主也。
其实要我说,梁惠王已经很难得了,治理着一个国家,那么多政事,还能抽出时间耐着性子去听孟老夫子罗嗦那些根本没用的仁义、王道。
况且梁惠王敢于大胆承认自己乃好货、好乐、好色之人,倒是蛮可爱的。
想到这个,是因为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又看到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话题。
对孟老夫子的教导,一方面我表示认同,同时也很疑惑。
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
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中。
所以我渴望与众乐乐,所以要走进人群。
但当我身处人群中,面对广阔的世界时,却往往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很小,周围那广阔的世界好象都不复存在,所有的思想全部返回到自身。
但当我独处,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时,世界却变得很大,思想又仿佛脱离了自身,散入到广阔的世界中。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所以有时想,与人乐乐,众乐乐者云,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
不还有那句话吗: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只此一句,已然否定了与人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的可能。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个人悄悄起来,抬头长时间地注视着繁星点点蓝缎子般的夜空,心灵感觉异常宁静,仿佛已经与天地一体,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爱在下着大雪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散步。
不仅仅是爱那种宁静,还喜欢雪花落在头发上,眼睫毛上,悄悄化成水的湿润感觉。
喜欢看秋叶脱离枝头,在风中飘飞的轻灵飘逸......
所有这些细微的快乐,都是非常自我,根本没法与人分享的。
能够说出来,写出来的快乐,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为别人不是你,这是所有交流的根本。
你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文字,千百人中,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感觉到你最想表达的那句话,就能让你找到知己的感觉,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交流。
可是,这种尝试往往是失败的。
一次成功的交流就象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看到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可是再仔细看,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陌生,最后导致的要么是重新的疏远,要么是麻木,甚至伤害。
所以,珍惜一切美好的感觉,且让它永远只是感觉,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