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docx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
杂交水稻的应用和种子生产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总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
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年产稻谷最多的国家,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在水稻品种选育进行了两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矮秆稻种的兴起,使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取得了突破。
第二次变革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水稻杂种优势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到生产上。
我国人多地少,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安定的影响因素,杂交水稻由于其根系发达,吸收力强;光能利用率高;分蘖力强,穗大粒多;适应性广等优势,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和应用,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粮食形势,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章概况
一、杂交水稻的诞生
1926年,美国的Jones首先提出水稻存在杂种优势,并受到各国育种家的重视。
其后印度、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日本等都报道了水稻杂种优势研究成果。
进入20世纪50~60年代,由于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研究工作也相继活动起来。
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友等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但未能在生产上应用;美国、印度、前苏联、菲律宾等国家也相继开展了这项研究,但都未能完成三系配套。
与国外相比,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1964年袁隆平从洞庭早籼稻中找出雄性不育株,并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
1970年10月李必湖和冯克珊等在海南崖县的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雄性不育株。
经过湖南、江西等省的育种家2年的努力,1972年冬育成二九南1号A和珍汕97A等不育系,1973年广西、湖南等地的育种家筛选出泰引1号、IR24、IR661和古154等恢复系,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
二、杂交水稻在我国的应用
从1976年在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以来,至1998年已有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种植杂交水稻,全国累计种植面积为270亿多公倾,产稻谷3亿多吨。
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0%以上,个别省份(如江西、四川等省)90%以上为杂交稻。
根据自然条件、组合要求、栽培制度等特点,可将我国的杂交水稻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
1、一季杂交粳稻区。
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宁夏、陕西、新疆、吉林、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江苏、上海、湖北、浙江也有少量的粳稻栽培。
2、一季杂交籼稻区。
主要分布在江苏、四川、云南、贵州、湖北、安徽等省。
3、双季杂交籼稻区。
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广东、浙江、福建、广西等省(自治区)。
这些地区分早晚稻两季,早稻以常规水稻品种为主,晚稻以杂交籼稻为主,杂交晚稻面积占90%以上。
近几年来,该地区又在大力推广杂交早稻,实行早晚双季杂交稻。
4、籼粳杂交水稻混栽区。
这些地区,既适宜种植粳型杂交稻,同时也种植籼型杂交稻。
主要分布在云南、浙江、江苏的部分地区。
中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同时又面临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口持续增长等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中国从1978-1988年10年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而产量却大幅度提高主要归功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应用。
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及种植面积都已经超过了水稻常规品种。
因此,随着杂交水稻在中国的水稻生产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我国的粮食生产必将持续稳定地增长。
三、杂交水稻在我县的应用和发展
为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摆脱我县贫粮局面,我县种子工作人员积极引起、示范推广优良品种。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品种的几次更新换代,作物产量迅速提高。
杂交水稻1976年在我县示范成功,使我县粮食生产的抗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产量稳步攀升。
由于杂交水稻的强大优势,我县的种子部门看清了未来水稻的发展方向,充分利我县的气候、环境条件,积极推广杂交水稻种植和发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1976-1980年的11年中,采取"公司制种和农户自制自用"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来加速我县杂交水稻应用推广。
随着形势的发展,千家万户制种质量差、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为此,1987年县府确定杂交稻种子由县种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
由于科技的投入和创新,1987-1990年四年平均每年制种1677.7亩,平均亩产118公斤,质量达国家一、二级标准,使我县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迈开了新步伐。
1992年种子管理站成立,推行村级辅导员负责制,建立培养了一支精干的辅导员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基地全面管理等措施,促进了我县种子事业的发展。
1996年实施省种子工程建设项目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种子基地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加工精选设施投入,市场进一步开拓,假劣种子查处等方面工作力度,使我县杂交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稳固,种子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场得到了全面发展。
我县杂交水稻制种整个发展过程可分五个阶段:
1976-1983年为摸索提高阶段。
该阶段产量低,质量差,平均亩生产杂交种子仅47.6公斤,质量为部颁二、三级种子,还有等外级种子;1984-1990年为打基础,上等级阶段。
平均亩产122.8公斤,质量达一、二级标准;1991-1997年为讲信誉,求发展阶段。
平均亩产达187.8公斤,质量达部颁一、二级种子标准,在本省已有良好信誉;1988-2002年为扩规模上档次阶段。
年制种面积首次突破3000亩大关,组合达200多个,质量达部颁一级种子标准;2003-2007年为强品种,拓市场阶段。
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区域限制,面对挑战和机遇,我们积极和科研部门合作,强化自有知识产权品种的种子生产,生产面积已达6000多亩。
为了进一步扩大我县生产的种子市场占有率,在营销上把触角伸向省外,目前,已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广西等省建立了销售网络,使我县生产的种子遍及南方稻区。
第二章杂交水稻的选育
第一节杂交水稻的选育概况
一、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概况
1964年,袁隆平从洞庭早籼稻中找出雄性不育株,提出了实现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设想。
1970年10月湖南黔阳农业学校李必湖和海南南红农场冯克珊等在海南崖县的普通野生稻中找到花粉败育雄性不育株,经过2年的努力,到1972年冬,湖南、江西等省的育种家利用该不育株为基础材料,分别转育成二九南1号A和珍汕97A等不育系。
接着广西、湖南等地的育种家于1973年从大量测恢组合中筛选出泰引1号、IR24、IR661和古154等恢复系,对野败型不育系具有较强的恢复力和明显的杂种优势,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
1975年,在广西、江西、湖南、广东等10多个省(自治区)种植杂交水稻37000多公倾,表现出强大的生产潜力和一般品种所没有的优良特性。
1975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在长沙共同主持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参观了湖南、江西大面积双季杂交晚稻的生产示范现场,总结了几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
1976年1月,农业部在广州召开了南方13省参加的籼型杂交水稻推广会议,决定在中国南方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
从此,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投入生产。
为了进一步扩大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1981年后,各地围绕着多抗、强优势和不同熟期的要求进行新恢复系选育。
尤其是早熟杂交水稻组合的育成,推动了长江流域双季早稻的杂种优势利用。
二、两系杂交水稻选育概况
最早提出杂交水稻"两系"法概念的是安徽省芜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由于不育系的不育性受环境变化(主要是温度)影响较大,年度间杂种与自交种子比率不稳定,在生产上难以直接利用。
1978年,福建省崇安县综合农场用自己培育的两系法不育系"珍龙选",配制成功了显著增产的两系杂交稻紫优1号,这标志着两系法的选育成功,但珍龙选是温敏不育系,不育性对气温要求太高,平均温度达28度不育率才达95-100%,所以在生产上没有实际应用意义。
1973年石明松发现了农垦58SA,其雄性不育性主要是受光周期调控,即在夏季长日高温下不育,而在秋季短日低温下转为可育。
由于光敏的雄性不育性易于控制,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到1998年为止,全国各地育成光、温敏不育系达到60多个。
但对于一个优良的两用核不育系来说,除要求有稳定的育性外,还必须具有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抗性好、米质优良等特点。
因此,60多个通过鉴定的两用核不育系经过多年的考验、筛选,只有8个所配的组合通过省级审定,并在生产应用。
三、还有杂交水稻化学杀雄和亚种间杂交水稻研究。
第二节三系杂交水稻的选育和组配
三系法杂交水稻是由雄性不育系(简称A)、保持系(简称B)和恢复系(简称R)三者组成。
雄性不育系的雄性器官(花粉)发育不全,无授精能力,自交不结实,但其雌性器官发育正常,授予外来花粉,能结实。
保持系的植株,外部形态与不育系极为相似,其雌雄性器官均正常,自交能结实,但将其花粉授予不育系所产生的后代,仍为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一般为生产上的优良品种,将其花粉授予不育系所产生的后代,育性恢复正常,自交能结实。
三系杂交水稻的各系间关系甚为密切,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杂交仍繁殖不育系种子,用于制种;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生产出杂交水稻种子,提供大田种植用。
一、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选育
1、不育系(A)必需具备三个主要条件:
①雄性不育性稳定,不因环境影响而自交结实,要求不育株率99.5%以上,以保证制成的杂种一代纯度高;②容易和较多的良好恢复系配组;③具有良好的花器和开花习性,开花正常,花时一般与恢复系相同,柱头发达,外露率高,以利于接受外来花粉,提高异交率。
2、保持系(B)是不育系的同核异质体,保持系与不育系是十分相似的,只是雄性可育。
保持系应具有:
①一定的丰产性和良好的杂交配合力;②花药发达花粉量大,以利提高不育系的结实率;③具有一定的产量、抗性和稻米品质。
3、不育系的选育方法。
选育不育系有自然不育株的改造利用和远缘杂交核置换法两种重要途径。
①利用自然不育株选育不育系。
我国应用的野败不育系,就是海南野生稻中杂交分离出来的,野败不育系均属孢子体不育类型,不育性稳定,很少受环境影响。
②远缘杂交核置换法选育不育系。
远缘杂交核置换法是将两个遗传距离较大的亲本,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使父本的核基因逐步取代母本细胞质中的核基因成为一个质核不同源的质核杂种。
可以通过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籼稻与粳稻杂交、远距离品种间杂交等方法取得。
二、恢复系的选育
恢复系必需具备以下条件:
①恢复性强而稳定,与不育系配制的F1结实率不低于75%~80%;②配合力高,不但超亲而且超过对照品种;③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④植株略高于不育系,花药发达花粉量多;⑤与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大。
另外,还应考虑恢复系的抗性、米质等特性。
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恢复系,一般采用测交筛选、杂交选育和辐身诱变等方法育成。
三、三系杂交组合的选配
1、双亲要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双亲间遗传差异是产生杂种优势的重要基础。
在适当范围内,双亲的遗传背景差别越大,杂种优势越明显。
籼粳亚种间杂交,因双亲血缘较远,遗传基础差异大,能产生强大的杂种优势。
2、双亲性状明显互补。
杂交水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能将双亲的优良性状综合在一起,达到优缺点互补的目的。
如生育期长短、分蘖多少、穗型大小、千粒重高低、稻米品质优劣等都可以起调和或互补的作用。
3、双亲有较好的配合力。
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对其子一代的产量影响颇大,因而在强优组合选配中,不仅要注意其亲本的遗传差异及其优良性状的互补作用,而且更要注意它们的配合力。
4、双亲要有较好的丰产性、抗性和稻米品质。
一般认为以优良不育系和优良恢复性杂交,才能出现优良的杂交种。
潘熙淦等(1979)的研究认为,杂交稻的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重要经济性状与其双亲平均值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四、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命名
1975年第四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通过了杂交水稻的命名方法,由不育系和恢复系的名称共同构成,并在中间加上"优"字。
第三节两系杂交水稻的选育和组配
两系法杂交水稻是由光、温敏核不育系(简称S)和恢复系(父本)组成。
核不育系一般在长日照、较高温度下,表现为雄性不育,与恢复系杂交后,生产杂交种子;而在短日、较低温度下,育性恢复正常,自交结实,可供下一年繁制种田使用。
一、不育系的选育
当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为光温互作不育型和高温不育型(温敏型)两种。
根据我国气候的特点和生产实际,相对理想的核不育系是光敏不育温度范围宽的光温互作不育类型,这类不育系在生产上应用风险小。
高温不育型育性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根据实用温敏不育系的特点,其理想育性标准可定为不育起点温度23±0.5℃(华南可稍高,华中、华东及北方地区稍低),低温持续时间4天,日最低温度19℃。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可通过系统选育、有性杂交、理化诱变和花培、组培等各种途径取得。
二、恢复系的选育
由于两用核不育系不存在恢复和保持的关系,恢源比较广泛,组合选择自由。
但与三系法一样,父本必需具备:
①所配杂种结实率高,受环境影响小;②配合力高;③农艺性状优秀,主要经济性状能与不育系互补;④与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大。
两系法杂交组合恢复系的选育与三系法相同,一般也采用测交筛选和杂交选育等方法取得。
三、两系杂交组合的选配
高产、优质、多抗一直是三系杂交水稻组合和常规水稻品种的选育目标,也是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目标。
选配强优势两系杂交稻组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双亲遗传差异较大;②双亲主要优良性状能够互补;③配合力强;④双亲农艺性状优良等。
第三章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繁制种)是杂交水稻新组合从选育走向大田生产应用的前提条件。
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杂交水稻制繁种生产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的进展,为我国杂交水稻的高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节杂交水稻繁、制种形式
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依据花期倒推父母本播种期的季别不同,可分为春繁、春制,早夏繁、早夏制,夏繁、夏制,秋繁、秋制和冬繁、冬制。
一、春繁、春制
杂交水稻繁制种安排在春季播种,就称为春繁、春制。
春繁、春制的基本特点是适宜广东、广西和长江中下游诸省,把抽穗扬花的时段选择在6月底至7月初,依据这个前提,按不同不育系、保持系和杂交组合亲本的生育期长短,其播种期分别处于3月下旬至4月20日这个时段。
目前在这些地区春繁、春制的主要是一些不感光的早籼类型亲本和组合。
二、早夏繁、早夏制
早夏季繁制种,迟于春繁、春制,早于夏繁、夏制的时段,故称早夏季繁制种。
抽穗扬花期安排在7月中下旬,它是根据浙江省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水平而创造的一种繁、制种形式,我县短生育期的组合用这种形式。
依据繁、制种抽穗扬花期安排在7月中、下旬进行倒推,播种期分别处于3月下旬至5月下旬。
三、夏繁、夏制
在夏季安排播种的杂交水稻亲本繁殖和组合制种,统称为夏繁、夏制。
夏繁、夏制适合所有不育系繁殖和早、中、晚稻杂交组合制种,我县长生育期的组合均采用这种生产形式。
抽穗扬花季节一般定在7月底至8月上中旬这个阶段。
浙江省夏繁、夏制的适宜扬花期是8月15日左右。
具体根据不同组合亲本的生育期长短来定,大部分夏繁、夏制组合适宜的播种期在4月下-5月上旬。
夏繁、夏制整个生长期光温条件好,有利于高产苗穗结构的建立。
四、秋繁、秋制
秋繁、秋制通常是指夏末播种,秋季抽穗扬花的亲本繁殖和组合制种。
秋繁、秋制是在前作收获后再安排一季繁制种的耕作形式,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高,在湖南省南部、江西省赣南等光温资源比较充足的地方,可以适当发展秋繁、秋制。
五、冬繁、冬制
杂交水稻的冬繁、冬制具体是指在海南岛进行的异地繁制。
海南省并不都适宜冬繁、冬制,仅海南省陵水县以南地区才具备冬繁、冬制的气候条件。
根据实践和气象资料分析,海南冬繁最适宜抽穗扬花的天气是在3月底至4月上旬,在这之前,容易遇上低温、雨水;在此之后,又会遇上高温天气,都不利于开花授粉。
第二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
一、三系杂交水稻繁制种技术
三系杂交水稻繁制种是一项技术性强、环节多、要求很高的工作,生产中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
1、生态环境的选择
(1)最佳抽穗扬花期的安排。
各地应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以及具体组合的生长发育特性,作出合理的安排。
籼型杂交水稻繁制种抽穗扬花理想的气象条件是:
日平均气温24~30℃,花时气温28~32℃,相对湿度70%~90%,白天无连续三日雨,无风或有微风,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利于不育系的异交结实。
(2)杂交水稻繁、制种基地和田块选择。
繁、制种的田块应符合以下条件:
首先,要求水源方便,土壤肥沃,阳光充足。
其次,要求隔离条件好。
杂交水稻繁、制种是通过异花授粉产生种子,水稻花粉轻而小,如果繁、制种田的扬花期与周围其它水稻品种的扬花期处于同一时期,其它花粉可随风远距离传播,造成生物学混杂。
第三,要求无检疫性病虫害。
2、亲本的播差期安排
确定和安排好父母本播种差期和播种期是杂交水稻繁制种花期能否相遇的前提条件。
根据两个亲本的播始历期长短来安排确定父母本的播种期,父本先播种,母本后播种称为顺播差,反之,称倒播差。
两期父本以第一期父本播种为准,三期父本以第二期父本播种为准,来推算母本播差期,常用方法有:
(1)时差推算法。
时差推算法是根据父母本播始历期来推算父母本抽穗相差的天数,确定父母本播种时间。
时差法较适用于气温变化小的地区、季节和繁、制多年的老亲本和老组合。
(2)温差推算法。
温差推算法就是依据父母本播始历期有效积温的的差异来确定播种期的办法。
温差法由于只有温度这个单一指标,小气候变化会造成误差,我县制种上应用不多。
若在稳定的栽培技术或最适营养条件基础上,积温差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技术参数,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故此办法比较适用育种单位远距离引种观察新亲本和异地制种。
(3)叶差推算法。
叶差推算法是以父母本主茎总叶片数及其出叶速度为依据推算播差期的方法。
应用叶差推算法来确定父母本的播差期,必须从秧田到大田都要专人负责,定点、定株、定时跟踪观察早播亲本的叶龄动态。
叶差推算法比时差推算法和温差推算法都要准确,所以,叶差比时差、温差更具有实用性和准确性,尤其在异地异季条件下使用效果更好。
如把叶差法、时差法、温差法这三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更能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
3.父本期数确定和播时安排
根据不育系抽穗比较分散,开花时间拖得比较长,而父本抽穗比较快,开花比较整齐集中的特点,繁、制种田的父本分为二期或三期播种,延长父本的开花日期,促使父母本盛花期相遇,从而提高繁、制种产量。
4、培育壮秧
谚语说得好:
"秧好半熟稻",杂交水稻繁制种也不例外,并且要求更突出。
繁、制种的父母本主要靠分蘖成穗,秧苗素质直接影响到分蘖的多少、成穗率的高低。
因此,培育好多蘖壮秧是达到丰产高产苗架的重要环节之一。
(1)选好秧田,下足底肥。
杂交水稻繁制种父母本秧田,一定要选择肥力中上、排灌方便、背风向阳、易起发的田块。
秧板要做平整,上糊下松,通气很好,畦沟深直,排灌畅通。
管理上要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同时要特别注意父母本秧田的土质和管理措施一致,以免父母本秧苗素质差异过大,造成花期不遇。
(2)种子消毒。
水稻种子往往带有某些疾病,如稻瘟病、黑粉病、恶苗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菌,采用强氯精进行种子消毒可预防这些病害的发生。
(3)稀播匀播。
稀播匀播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环节。
稀播就是要降低播种量,使秧苗个体能充分发育,为确保一定的空间条件。
稀播的前提是留足做足秧田面积,秧田面积根据用种量和秧龄长短,父本按1︰10~15,母本按1︰3~10来确定。
5、父母本移栽
(1)、父母本移栽格式。
繁制种田父母本移栽格式以大双行为宜,即每厢栽2行父本,2行父本内再移栽8-10行母本,2行父本之间作为田间管理的走道,父l和父2的移栽之比为1︰1。
(2)、父母本移栽行向。
一般要求行向与抽穗扬花期间的风向成一定的角度,以借助风力将花粉传到母本的柱头上去,而且均匀分布,提高异交结实率。
从理论上讲,行向与风向成45°最为理想,此时花粉传播的距离最远,利用率最高。
(3)、父母本移栽质量。
插秧质量对于秧苗返青快慢、父母本之间能否协调生长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以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以后插秧为好,尽量避免大风大雨天和烈热高温下插秧。
除小苗秧外,中大苗秧在插秧时田间都要保持寸水,防止栽后败苗,促使返青快、分蘖早。
6、施肥与排灌
杂交水稻繁制种高产栽培是以壮秧、早发、足苗、多穗、增粒为中心,其中壮秧为前提,早发足苗是基础。
在整个本田期采用的施肥原则为前足、中控、后补,N、P、K配合施用;水浆管理为前期浅水勤灌,中期搁田裂细缝,后期湿润灌溉不断水。
7、提高异交结实率技术
(1)亲本遗传特性。
不同组合其亲本的性状不同,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首先应从育种着手选用柱头外露率高的不育系,达到繁制种高产的目的。
(2)栽培管理水平。
通过栽培措施提高父母本花期相遇程度,保证父母本充足的穗花数和合理的颖花比,促进植株健壮生长等,可以提高柱头外露率,增加外露柱头面积,增强柱头活力和延长其寿命。
(3)天气条件。
抽穗扬花期的天气状况对父母本花时的影响很大,适温高湿类型天气,父母本花时相遇率一般较高,开花集中,有利于异交结实,所以从播种时就把父母本的抽穗扬花时间性安排在天气条件高温高湿7-8月。
(4)九二O等激素类物质的使用。
抽穗期喷施九二O,对提高繁制种产量有重要作用:
①可以解除不育系包颈现象,提高穗粒外露率,使绝大部分颖花获得授粉,增加异交结实;
②调节父母本株高及穗位的比值,达到理想的异交状态,使母本群体形成疏密适宜、通风透光的主体穗层利于授粉;
③可以提早母本开花时间,提高父母本花时相遇几率,增加开花时间当天授粉结实比率;
④能增大开颖角度,提高柱头外露率,增大柱头外露授粉面积,延长柱头活力,增强受精能力,增加开花当天以后依靠外露柱头接受花粉受精结实的比率;
⑤增强水稻生育后期冠层叶片的光合性能,加速营养物质向穗粒部输送转化。
因此,九二O对异交结实影响重大,可以说杂交水稻繁殖制种中如何用好九二O是一项最关键的技术。
(5)人工授粉。
水稻属于自花授粉作物,在生殖器官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利于自交、而不利于异交的结构特点和开花习性。
所以,一定要通过人工辅助授粉--赶粉来达到母本柱头上有足够的可萌发的花粉粒数量,促使授粉受精结实。
一般用长3米竹竿,用手握竹竿中腰部,对准父本三分之二的部位,轻推、重摇、快抖、慢回手的办法来振出花粉,使花粉随着一排父本扇动的风力上扬飘向母本厢内,均匀散落在母本穗层颖花柱头上随机授粉。
从始花到终花,一般每天赶粉3-4次,每次间隔时间30分钟,增加母本授粉几率,提高产量。
8、病虫害的防治
杂交水稻繁制种属于强化集约栽培,往往栽插密度大,施肥量多,父母本生长势旺,叶色嫩绿,比普通水稻田更易遭受病虫害危害。
因此,必须针对繁制种田病虫害发生的特点进行综合防治。
(1)秧田期。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除了搞好种子消毒处理,减少种子病菌来源;铲除秧田四周杂草,以减少越冬虫源病源以外,重点抓好稻蓟马、叶蝉和叶瘟的防治。
在移栽前防治一次病虫以达到集中治理的目的。
(2)分蘖期。
在母本秧苗封行前,主要还是防治稻蓟马,从封行到拔节初期重点做好纹枯病和稻螟虫的防治。
防治时要抓住适期,选准对口药剂,以保证防效。
(3)拔节孕穗期。
主要抓好螟虫、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尤其在幼穗分化7~8期时,一定要全面防治病虫,为抽穗扬花授粉作好健身准备。
(4)抽穗成熟期。
在繁制种田抽穗成熟阶段,一定要防治好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稻纵卷叶螟、螟虫、稻飞虱、稻叶蝉等常见病虫害。
二、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
两系法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但是,要使两系法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必须解决优质高产的种子繁制种技术,所以在制种技术上除了遵循三系制种技术原理外,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技术环节。
1、安全的育性转换期。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