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4091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docx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案doc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

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

国际政治

课程简介: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

54

授课教材:

时殷弘著: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袁明主编:

《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唐贤兴主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袁明主编:

《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朱瀛泉著: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陈乐民主编:

《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

《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

《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

《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HansMougenthau:

PoliticsamongNations——theStruggleforPowerandPeace,AlfredKnopf,Inc.,1978.

[14]KarlDeutsch:

TheAnalysisofInternationalRelations,EaglewoodCliffs,1978.

二、课程教育目标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专业的主干课程。

它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外交关系、整个国际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及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同时也注意研究国际经济、军事、文化等关系。

课程的主要内容反应该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特点,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分化和重新组合,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历史人物和重大国际事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矛盾中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策,为我国新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为当代国际关系的继续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

加强研究特色,为研究生选拔服务。

教学方法: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联系国际关系相关理论,系统地阐述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内容。

2、强调教学内容向与现实结合,强调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教学结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际关系方面的内容高度概括,很难理解与讲述,在教学中有必要对此进行必要的纠误与引导。

3、基本课堂教学为主,避免教师“一言堂”,形成课堂师生互动。

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与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

3、了解学术动态,让学生处于学习与研究的前沿,激发研究与创新的兴趣与欲望,课堂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提高对国际关系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导论

教学要求:

了解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研究对象与特点,掌握国际体系的内涵以及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难点:

国际体系的内涵和基本要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

1、时间:

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

中国的划分:

古代、近现代、当代。

西方的划分:

Ancientmiddleagesmodern(15、16世纪之交)Contemporary

现代世界史的肇始就是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始。

现代世界历史始于15和16世纪之交,或者也可以更笼统地说始于16世纪初。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开始,欧洲开始向海外扩张。

宗教改革运动和马基雅维利思想也对传统伦理、传统政治乃至宗教本身带来了猛烈挑战。

2、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军事交往行为

一般被定义为所有国际行为体的跨国界交往或国际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通常把世界政治等同于国际政治。

有时候可以这样。

但是,世界政治概念要大一些。

因为在这里,国家不是唯一的行为体。

关注“高级政治”(highpolitics)——安全和权力问题,而不是贸易、金融、投资等问题。

这些问题被称为“低级政治”(lowpolitics)。

3、国际体系的演变

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国家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所有的国际体系都具备六个基本方面:

国际体系的环境、界限、结构、规范以及体系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4、主权国家的对外策略及相互关系

均势(balanceofpower)是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的运作机制,也是最基本的对外政策。

均势的首要功能在于防止或制止单一一个强国取得霸权,以至破坏其余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而其首要的构建或维护方式,在于一批就单个而言处于弱势的国家结成足够广泛有利的联盟,抗衡或击败趋于称霸的国家。

均势政策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我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英国外交大臣帕默斯顿勋爵:

没有永久的盟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马克思:

必要的时候可以和魔鬼结盟,只要保证,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

欧洲均势(欧陆均势)、世界均势

霸权政策(hegemony)大陆霸权、海外霸权、世界霸权

英、法、荷兰、美、俄、德、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主要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英法关系:

英法两国同为欧洲大国,双方之间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取决于自身利益;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争夺欧洲的霸权和殖民利益;双方之间的联合多是来自于需要对付共同的敌人德国;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进行了长期的多次战争,敌对关系居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后,双方的联合居主导地位。

曾联合对俄联合对华。

虽在殖民地问题上有矛盾和冲突,但为共同对付德国,二者仍结为军事同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双方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有分歧,但仍以合作为主,共同主宰国际联盟,共同反苏,共同纵容法西斯侵略。

二战后,两国的大国地位都有下降,步调趋于一致,都实行追随美国的战略。

法德关系:

法德两国出自同一祖先,都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来;法德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因双方都想称霸欧洲,故矛盾重重,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

其中普法战争对双方的关系有重大的影响,埋下互相仇恨的祸根;本世纪中期以来,法国同西德的关系有所改善,由于双方的国际地位都有所下降,故同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

英美关系:

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

19世纪,英国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扩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着殖民利益的冲突,尤其是拉美地区;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占居优势。

英国的霸权地位逐步让与美国;二战期间,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位下降,由于国家利益和共同的社会制度,英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英德关系:

德国统一之前,联合普奥,对付法国,维护维也纳体系;统一之后19世纪末德国扩张对英国威胁最大,英德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5、主要政治家、外交家的思想及对外策略

查理五世、腓力二世、黎塞留、路易十四、拿破仑、彼得大帝、俾斯麦、威尔逊、

二、现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

1、欧洲是国际政治的中心。

2、频繁的大国冲突和战争,战争时间长于和平时间

大国(power,bigpower,greatpower,superpower)

是一个政治概念,就是在国际政治中最具有影响的那些国家。

它们的政治影响来源于:

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文化、制度影响。

注意,如果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肯定是大国,但是仅仅拥有经济实力,而没有军事实力,就不能成为大国。

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的核心,左右着国际形势的根本特征,决定世界是稳定与和平,还是动荡与战争。

大国:

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德国、美国、日本。

霸权国(hegemon):

西班牙、法国、英国、德国。

主要冲突:

三十年战争(1618—1648)、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次要冲突:

奥土战争、北方大战、奥地利继承战争、俄土战争、土埃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

边缘冲突:

美国独立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巴尔干战争。

从1500-2000年的五百年间,60%的时间里是大国战争,欧洲发生了119次大国卷入的战争,其中9次是大国之间的全面战争。

4、战争-和约-秩序—战争的循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乌德勒支合约》、《最后议定书》《凡尔赛合约》

5、国际关系的一般特点

无政府状态anarchy无政府≠无序anarchy≠chaos

均势秩序(worldorderbasedonbalanceofpower)

霸权秩序(worldorderbasedonhegemony)

国内政治国际政治

个人、家庭、各层次政府机构国家

等级体系(hierarchy),有统一的权威。

无政府体系anarchy没有统一权威,是自助体系。

国内法是“硬法”,有普遍的强制力。

国际法是“软法”,没有普遍的强制力。

政府合法使用暴力和武力,有警察、军队、没有任何国家或者行为体能够垄断武力的使用权监狱等暴力机器

政治经济不平衡是国家之间矛盾的原因,其中经济因素是导致国际体系变更和国家在国际政治格局或体系中地位变化的根源。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共同准则。

3、现当代国际关系史的基本脉络

1、中世纪的国际秩序

2、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国际体系

3、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4、路易十四称霸图谋与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兴起

5、拿破仑帝国的兴亡与维也纳体系

6、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

思考题:

如何理解国际体系的内涵及其基本要素?

第一章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国际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

第一节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教学要求:

了解中世界国际体系的状况,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对于现代国际体系出现的意义,理解掌握意大利国际体系的产生及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意大利国际体系的产生及特征

难点:

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对于现代国际体系出现的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式:

讲授、启发、讨论、课件等

教学内容:

一、中世纪国际体系

1、中世纪国际秩序的根本特征

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

统一的基督教世界

2、中世纪国际秩序与现代国际构造的一项基本的共同特征,即保持政治分裂

3、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点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和教廷的衰落而衰落,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最初流露

二、意大利国际体系

1、意大利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明确的地理界线:

亚平宁半岛

富有特征的文艺复兴文化和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经济、技术作为其基本环境

组成单位是各个独立的意大利主权城邦国家,是同质的体系成员

体系结构是多级的,五大主要城邦:

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和热那亚,相互间权势分布均衡。

相互交往方面常驻外交使节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外交,常见的有限战争

2、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494年: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国际体系是现代国际体系的某种雏形,1494年法国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城邦国际体系崩溃现代国际体系始于1494年:

1494年6月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缔结《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政治体制。

三、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和形成

1、法国、英国和西班牙三个现代性强国;一个传统型半旧帝国哈布斯堡奥地利

2、民族国家的历史创新:

民族国家是加强国家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政治效率的最好手段;民族国家最初的意识形态创新(君权神授、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学说等

思考题

1、欧洲在现代史上的强盛是如何得益于她的地缘条件的?

2、民族国家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教学要求:

总体上了解认识查理五世与腓力二世的力图称霸的过程,掌握查理五世与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的基本思想与政策

重难点:

重点:

查理五世与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的基本思想与政策

难点:

查理五世与腓力二世的称霸失败的原因分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式:

讲授、启发、讨论、课件等

教学内容:

一、查理五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1、查理五世基本国策的三大主导思想

第一,大致维持一个共同君主之下的庞杂的帝国架构不更改其各组成部分原有的政制形态和国体地位,不去构建一套共同和单一的帝国组织,也不为经济或政治目的去促进各部分之间更密切的联系。

第二,建立一中队欧洲及其它国家的领导地位,也就是一种并非直接控制式的霸权。

第三,维护天主教的绝对统治地位,扑灭德意志的宗教改革潮流,领导基督教世界将异教徒土耳其人的势力逐出欧洲。

2、查理五世对外政策着力点

与法国争夺控制欧洲的最富庶地区意大利,力争剪除德意志的新教力量,将分散的德意志诸邦统一在皇帝之下,同时守护、巩固、扩大和扩大哈布斯堡帝国版图,争取保卫乃至最终征服最大劲敌法国。

3、查理五世追逐霸权展示的关于帝国主义和现代国际体系的三项重大问题,其中帝国过度伸展是哈布斯堡帝国相对落后的一大原因

4、查理五世图谋终告失败

1559年与法国签订《卡托坎布累齐和约》,法国虽然放弃萨伏伊和皮蒙特之外的所有意大利领土,但实际上法国东界大幅度推进,查理五世征服法国的期望完全破灭,法西两强确立了大致的均势力敌局面。

1555年和新教诸侯签订《奥格斯堡和约》,确定路德教派合法正当,规定各邦诸侯拥有决定其臣民宗教信仰的权利,即“教随国定”原则。

二、腓力二世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

1、腓力二世的根本目的观念

不惜任何代价地维持西班牙全球性帝国,并且大力扩展这个帝国

2、三大目标

第一,保住西班牙帝国的所有部分,剪灭尼德兰追求独立的反叛运动,维护和加强西班牙本土安全,兼并葡萄牙,继续大力从事对奥斯曼土耳其的斗争,用尽一切手段将意大利牢固保持在西班牙的权势范围内。

第二,建立西班牙无可挑战的欧洲霸权

第三,消灭新教,恢复天主教大一统,确立西班牙帝国的普遍宗教、政治统治。

3、腓力二世相比查理五世的优势

4、决定性的反霸力量:

荷兰共和国;新教英国,开创了海洋强国带领欧洲诸国联合反霸欧洲均势的运作模式。

5、1598年,腓力二世驾崩,哈布斯堡两番称霸终告破灭

思考题

哈布斯堡帝国称霸失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显

教学要求:

总体上了解认识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显的过程,理解掌握路易十四称霸的目标与历程。

重难点:

重点:

路易十四的称霸的过程

难点:

路易十四称霸失败的原因分析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讨论、课件等

教学内容:

一、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的欧洲国际体系

1、间歇期中的三十年战争,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从全球视野或者德约“海洋原理”出发去看,缺乏头等重要性,就世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2、间歇期中法国迅速走向使之强盛的“绝对专制主义”;经历了革命的克伦威尔治下的英国准备成为世界强国,为此先行取得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两方面的最大优势

黎塞留(1585~1642):

在对外关系方面,黎塞留本人虽是天主教的高级僧侣,但他把法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从不使宗教情绪影响他的外交政策。

从法国的国家利益出发,他不是把新教各国看作主要敌人,而是把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室看作最危险的敌人。

二、路易十四的显赫优势和霸权目标

1、路易十四确立起对哈布斯堡帝国东西两支的绝对优势,欧洲均势已不复存在

路易十四(1638-1715)(1643-1715执政)生活的时代大略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康熙(1654-1722)(1661-1722)时期。

他年仅5岁(1643年)继任王位,在康熙承继大统的前一年(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

和康熙一样,在其后漫长的执政生涯中,路易十四励精图治,终于将法国打造成为欧洲的新霸主,在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双重的霸权。

2、欧洲政治霸权根本对外欲望的基本来源:

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建立法国权势主导、并且有助于法国称霸的欧洲“普遍和平”构造

3、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向东北和东两个方向扩张领土,以“拓圆”法国边界,彻底实现自然疆界

控制英国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并且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大力支持流亡势力

趁哈布斯堡西班牙的卡洛斯二世死后无嗣之际继承其王位

三、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1、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及西班牙继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思想

2、按照乔治·莫德尔斯基的理论,西班牙继承战争前后的英国开始了它的“世界领导者”阶段

思考题

1、为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缺乏头等重要性?

2、结合路易十四称霸失败思考欧洲欧陆均势与大洋(海外)霸权权势格局的形成

 

第4节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

教学要求:

总体了解认识列强体系扩张构成,掌握英国、俄国、美国、普鲁士发展和崛起时的国际格局和主要政策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俄国和普鲁士崛起、美国独立

难点:

主要国家的对外策略;美国崛起的影响因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课件等

教学内容:

一、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

俄国

“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20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俄国:

开始成为现代强国并适才加入现代国际体系。

1、彼得大帝的北方战争

北方战争(1700-1721)

当时的瑞典是欧洲军事强国之一。

单凭俄国自身的实力,还不足以战胜对手。

为此,彼得一世在开战之前进行了认真的外交准备,建立了阵容强大的反瑞集团——北方同盟,使瑞典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

1714年夏,俄军波罗的海舰队在芬兰海域全歼瑞典舰队,1709年在波尔塔瓦取得决定性战役胜利1721年,北方大战以俄国的胜利画上了句号,彼得一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在他面前,俄国通往世界的海上之门就此打开。

北方战争的胜利,使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也为俄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2、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扩张

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1768~1779、1787~1791),打通了黑海口,侵占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

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于1772、1793和1795年3次瓜分波兰。

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俄国版图由此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力图组织反法联盟,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镇压法国大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

二、普鲁士的崛起和七年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1、普鲁士王国成立

普鲁士的前身勃兰登堡选侯邦

不断通过王朝战争和联姻方式扩大领土,17世纪初获得波兰境内的东普鲁士公国,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允许后晋升为王国,普鲁士王国正式成立。

2、普鲁士王国崛起的因素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

4、七年战争

奥地利继承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只平静了八年,到1756年又爆发了一次全欧性的战争,史称七年战争或第三次西里西亚战争。

起因是普奥的西里西亚之争与英法两国的殖民地及海上霸权之争。

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英国与法国,以及普鲁士的侵略政策与奥地利和俄国的国际政治利益发生冲突)在欧洲、北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

三、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1、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成立

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中,为争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

英国虽然打败了法国,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区,但因长期的战争而导致财政困难。

于是,英国政府不断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对殖民地进行蛮横的压榨和残酷的剥削,英国希望北美永远做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发展,并从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财富。

殖民地人民不满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1775年波士顿人民在美国来克星顿与英军交战拉开独立战序幕到1783年英军在法国签订《巴黎和约》投降的战争。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

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1778年6月法英开战

西班牙也于1779年6月对英作战。

俄国于1780年联合普鲁士、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打破英国海上封锁。

3、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意义

美国的独立战争虽然以同时代欧洲战事的规模衡量似不足道,但以它们未来意义衡量远远超过后者,构成了国际政治格局中一项意义重大而又深远的权势转移。

半个多世纪后美国完成了大陆扩张,成为了两洋环抱得“洲际大国”;大约一个半世纪后美国最终获得了世界霸权。

4、美国勃兴与崛起的因素

思考题

美国崛起的因素

第5节拿破仑帝国的兴亡与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教学要求:

总体上了解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历史背景,掌握拿破仑帝国的主要对外活动与维也纳体系确立的过程,分析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机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拿破仑帝国的主要对外活动与维也纳体系确立的过程

难点:

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机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课件等

教学内容:

1、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

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

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关于其结束时间尚存争议,正统观点认为1799年的雾月政变为革命终结的标志。

另有观点认为1794年7月雅各宾派统治的结束为革命的终结,还有观点认为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是革命终结的标志。

2、拿破仑帝国的称霸行动

1791年,国王路易十六勾结外国反动势力,结果阴谋败露,王政被废除了。

1792年,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上台执政,9月22日,法兰西王国改成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初路易十六被处死,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