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53988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docx

高考历史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专题0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2原卷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背一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服装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本阶段的特征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①男装: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女装:

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第二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建国后50——60年代,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

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

(3)第三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

2、饮食

(1)中餐: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西餐:

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国。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常用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房屋建筑

(1)中国传统住宅: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壁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习俗

(1)古代社会缔

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民国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仪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

丧礼由繁到简,由土葬到火葬。

3、其他社会习俗

(1)剪辫易服: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

采用公历

(3)社交:

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4)妇女解放:

女子接受教育,开始步入社会。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公路: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了公共汽车运行。

2、水运:

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3、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4、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成立。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发展。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发展,1932年中国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1882年,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到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已居世界第一位。

大众传播媒界介的更新

一、报刊

1、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2、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政治运动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响: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二、影视

1、电影

(1)发展历程

①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电影由此传入中国。

②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③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④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⑤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2)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2、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

1、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3年中国接入互联网。

【技能+方法】

1、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总趋势和原因。

(1)特征:

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由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2)总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逐步走向世界。

(3)原因

①内因:

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②外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3、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①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②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

【基础练+测】

1.(2015·四川文综·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2.(2016届浙江平阳县二中高三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

“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外文报刊的创办(  )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3.(2016届陕西兴平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4.(2016届江西新余市第一中学、吉安县中高三联考历史试卷)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

“(女子

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

何时与梁相识?

阿苏回: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斥二人:

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5.(2016届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当时人们流传着:

“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

”一时间,剪辫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此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6.(2016届重庆九龙坡区高三上期半期考文综历史试卷)西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民国初年流行起来。

这表明西服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思想的传入B.政治人物的倡导

C.西方文化的入侵D.生活方式的变化

7.(2016届浙江杭州高三上期七校模拟历史试卷)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

“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

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②1872年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

③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④福建第一次通了火车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8.(2016届河南百校联盟高三11月教学

质量检测(A卷)历史试卷)下面是20世纪30年代《北洋画报》上刊登的一则女鞋广告,

其文字写道:

“各界仕女们注意——在这极热的暑天——步履不可少透气的凉鞋——轻松凉爽,有宜卫生。

”此广告反映了()

A.女性追求美丽已成为社会主流时尚

B.民国初期的移风易俗政策效果显著

C.西方服饰已取代了中国的传统服装

D.商品宣传比较注重迎合民众的兴趣

9.(2016届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上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间(洋务运动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新式住宅、《渔光曲》、中华邮政、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

西装、西餐、磁悬浮列车、中央电视台

长袍马褂、《中外纪闻》、最早的航运企业、自办有线电报

布拉吉、火葬、邮电局、北京地铁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

10.(2016届河南顶级名校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11.(2016届江西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三11月半月考历史试卷)《上海社会现象》记载:

“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

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

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颇堪入画。

”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B.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D.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12.(2016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上期第四次(12月)月考历史卷)竹枝词中记载着汉口民众乐园的景象“家家列肆汉江滨,南朔东西百货陈”“如云士女往来忙,百戏纷陈新市场。

千盏电灯天不夜,平台高处月如霜。

”下列的理解准确的有()

①开埠通商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变化

②位置优势有利于人流、物流汇聚

③城市开始出现商业化的娱乐活动

④文化娱乐拓展了女性的生活空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2016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

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

”材料揭示了()

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14.(2016届浙江舟山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1933年广州的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

四寸高跟鞋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5.(2016届河南三门峡陕州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精英对抗赛历史卷)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据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

中国

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

材料主要反映了()

A.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

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16.(2016届重庆部分中学联合考试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卷)《管子•君臣》中说:

“衣服所以表贵贱也”,成语“衣裳之会”、“衣锦还乡”等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服饰被赋予了许多文化内涵。

以下关于中国社会服饰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古代社会服饰最主要的功能是区分等级秩序

②辛亥革命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西装在中国流行开来

③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变迁

④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的服饰开始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17.(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nozuonodie”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18.(2016届浙江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段测历史试卷)《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

“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

”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D.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地位提高

19.(2016届陕西兴平高三上期第二次质检历史试卷)清咸丰年间的《上海新报》曾登载: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

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由此可推论出上海创办报纸的目的是()

A.娱乐大众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报道国内外大事

20.(2016届宁夏区银川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文综历史卷)丁贤勇教授认为:

“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这表明近代交通()

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步伐加快

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D.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

21.(2016届江西赣中南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历史在生活中出处可见。

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m1905.com”,其中“m”为“movie”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

22.(2016届江西新余市第一中学、吉安县中高三联考历史试卷)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

“(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

何时与梁相识?

阿苏回: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问:

此事汝母知否?

阿苏回:

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二人:

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①西风东渐,青年男女思想日益解放

②晚清官员思想保守,愚顽不化

③新旧思想和风俗习惯杂陈

④军阀政府沿袭旧风俗旧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3.(2016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卷)1921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

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24.(2016届广西武鸣县高级中学高三8月考文综历史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拉火车”图

(1)概述这历史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

正太铁路通车后,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

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2)根据材料三,概括修建铁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25.(2016届吉林吉林大学附中高三上第四次摸底历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两广总督陶模在广东境内的广海、宝璧、龙骧、江大、江巩、江固7舰置设无线电台,开启船舶局之建设……“专为江防通信之用”。

同时在广州、威远、马口、前山、军署5地置设无线电台,从而又开启陆地局之建设……“专为传递军政消息,民间不能享用”。

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于直境海圻、海容、海筹、海琛4舰置设无线电台,仍军用。

同时又在南苑、保定、天津3地置设无线电台,亦军用。

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上海吴淞口建设无线电台,为海军军舰通信之用,“是为我国海岸电台设立之始”。

至此,近代

中国无线电报建设已全面开启。

在此前后,清政府又于崇明、上海、北京等地增设陆地局,用于公共通信。

清末10年中国已建船舶局、陆地局各11处,另建有海岸局1处,主要分布在粤、沪、津、京等部分沿海省份以及首都地区。

材料二民国后,船舶局、陆地局与海岸局皆陆续获得添增。

至1925年,船舶局已有应瑞、肇和、通济等52处,其中有清凌局用于气象,另有华甲、华乙、华丙、华丁、海天5局做商用。

陆地局增达90余处,其中已有哈尔滨、张家口、北京、武昌、汕头等26处用于公共通信。

……民国北京政府因应船舶间通信之需,增广州、青岛、营口等海岸局12处,仅葫芦岛、上海高昌庙2处为军用,余10处皆为民用。

12处海岸局部办有三属:

隶交通部有北京、天津、张家口等18局;隶陆军部有南苑、保定、天津3局;隶海军部有上海高昌庙、厦门等40局。

省办主要有四属:

隶东三省有哈尔滨、东江、营口等70余处;隶广东有广州、威远、广海等12处;隶云南有昆明2台;隶江苏有南京、南通2台。

除船舶局外,陆地局和海岸局大抵分布在东部沿海的奉吉黑、直隶、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省,西南西北边疆的云南、新疆、蒙古等省,以及中部的湖北、河南等省。

而湖北、河南各仅1处,余则全在沿海及沿边省份。

——

根据夏维奇《“缓慢”抑或“迅速”——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电报发展》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无线电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与清末相比较无线电报业发展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6.(2016届四川雅安天全中学高三11月考文综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

“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

“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

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

“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

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

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

《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

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

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广

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

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

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

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