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91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docx

U西财期末社会学重点1229

社会学复习6炸天版本(加油@U)

下划线(除标题以外)为重点,其他瞄一眼还是好的。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了解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孔德于1830-1842出版《实证哲学教程》,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

1.社会学对象:

孔德:

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社会的结构和社会进步;

2.社会关系(微观)与社会结构(宏观):

3.社会行动和社会过程:

从动态角度考察社会,社会过程偏宏观,社会行动偏微观;社会变迁则是宏观和中观对社会变动的考察;

韦伯: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的任务是理解人的社会行动,区别了社会行动的类型,力图说明资本主义产生是一个理性化过程;

帕森斯:

用社会行动来解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力图将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连结起来;

符号互动论:

认为研究宏观社会进程大而无当,社会学应理解人如何破译他人行动和场景中符号的意义,进而采取行为以互动;

4.社会制度:

孔德:

对社会制度的分析是是认识社会的基本门径;

斯宾塞: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家庭制度、礼仪制度、政治制度、教会制度是主要器官;

萨姆纳:

研究民俗社会的入手点就是分析各种制度(类似人类学的研究思路)

(了解一下总是好的)

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和现状

孔德(一般被认为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卡尔·马克思、马克思·韦伯,后三者是重要的社会学家,可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

1.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人,一般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曾经做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

背景:

社会的需求:

当时的人们需要认识社会,说明社会。

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使得人们迫切需要认识、找到社会发展的真理以促进社会发展

自然科学的影响:

十八、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并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孔德继承了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提倡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孔德提出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

引领思想的是宗教

形而上学阶段:

文艺复兴开始,从自然的角度看待社会,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

(形而上学是一个传统的哲学分支,旨在解释存在和世界的基本性质。

实证阶段:

社会学应当像物理学或化学用严格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世界一样,也用严格的科学方法研究社会。

2.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对社会学发展影响很大。

他继承了孔德的思想并将其落实到真正的社会研究上。

实际上是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欧洲的社会危机:

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

社会危机与失范(社会转型导致旧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已经失效,新的还没建立起来。

社会处于真空状态)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实证主义的经典之作

社会学应该研究的是社会事实。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生活中那些塑造着我们作为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例如经济状况或者宗教的影响。

我们必须要以像科学家研究自然世界一样的客观性来研究社会世界。

——“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工业社会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工业社会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

社会团结的削弱(社会失序)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涂尔干因此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成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

涂尔干将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集体意识)看做是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集体意识的衰退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

因此重建集体意识就成为工业社会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涂尔干反对马克思阶级斗争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放任自流的自由主义(密尔)。

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重建社会秩序的途径:

思想建设与加强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调节作用。

涂尔干著作《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社会主义与圣西门》。

有人将社会团结削弱的原因指向劳动分工,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指出社会分工对于社会团结来说是一种进步。

社会团结: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

机械团结乃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如宗教社会中的教义和教规

有机团结:

工作的专门化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将会导致一种以有机团结为特性的新型秩序。

以有机团结为特征的社会得以维系,靠的是人们在经济上的互赖,以及认识到其他人的贡献的重要性。

涂尔干最著名的研究之一就是有关自杀的分析(《自杀论》,其写作原因来源于资本主义危机下人的精神危机,既体现了涂尔干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也体现了他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涂尔干认为自杀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不仅仅是个人原因

对自杀的类型划分:

利己型自杀(极端个人主义引致,离群索居、与群体联系被削弱或破裂)、利他型自杀(过度利他主义引致,自杀炸弹)、失范型自杀(缺乏适当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社会动荡、离婚、缺乏参照点)

涂尔干却揭示了,社会因素对自杀行为构成了一种根本性的影响,失范便是其中之一。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起源于重建社会集体意识(重建社会团结和秩序)。

而宗教则是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塑造剂

3.马克思·韦伯

1864-1920,社会学中的两个马克思之一。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和马克思一样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但同时也对马克思的某些主要观点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韦伯很尊重马克思,但他反对唯物史观,并且否认阶级冲突在韦伯看来,人的理念和价值观也对社会变迁具有同样的影响力。

因为理念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人的行动,从而影响世界变迁。

韦伯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出宗教价值观,特别是与清教相关的价值观对于资本主义的兴起至关重要。

传统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强调勤奋节俭,但并不强调占有财富。

新教的禁欲主义:

辛勤劳作,并且占有财富。

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新的宗教伦理的出现使得宗教伦理更加理性化,从而引起了社会生产的变革,引发了资本主义。

韦伯对现代化的思考:

理性化

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兴起伴随着社会行动模式的重要转变。

他认为,人们正在逐渐摆脱基于迷信、宗教、习俗和悠久的习惯的传统信念,转而青睐强调效率和未来结果的理性的、工具性的计算。

科学、现代技术和社会管理的科层制是理性化的表现。

即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对理性化的结果并不完全是乐观的。

他担忧现代社会作为一个系统,试图规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压迫人类精神。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

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工具理性的泛滥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今天的中国是否还是工具理性居多?

(2010年,富士康的十三连跳)历史证明了韦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和担忧。

在这一点上来说,韦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尽管缓和,但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和批判与马克思是一致的。

4.功能主义

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各个组成部分就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而协同工作。

功能主义强调道德共识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分享共同的价值观时,就存在道德共识。

功能主义者认为,秩序和平衡是社会的常态。

而这种社会均衡乃是基于社会成员当中存在道德共识。

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金·默顿,对涂尔干颇多借鉴,是两位最著名的功能主义拥护者。

默顿区分了显功能和潜功能。

显功能就是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的参与者所知晓并意欲的那些功能。

而潜功能就是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祈雨舞、班会)。

默顿还区分了功能与反功能。

所谓反功能,就是说关注社会生活中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了挑战。

宗教的反功能(不同宗教派别、宗教与科学)。

对功能主义的批评

许多功能主义思想家过分强调了有助于社会结合的因素,忽视了导致分裂和冲突的因索。

功能分析赋予了社会它所不具有的社会性质。

功能主义者经常提到社会也有“需要”和“意图”,但这些概念只有在应用于人类个体时才有意义。

5.冲突视角

冲突理论家拒绝接受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转而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

集中探讨权力、不平等和斗争的问题。

他们往往把社会看作是由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存在不同利益,就意味着始终有可能爆发冲突,而某些群体将比其他群体获得更多的利益。

考察社会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张力,并力图理解控制关系是如何得以确立并维持的。

达伦多夫,RalfG.Dahrendorf(1929-2009)德国社会学家,从变迁、冲突、诸要素对系统分化的作用以及暴力等方面对社会进行解剖。

他认为现代阶级冲突的根源不是占有和不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而是权威的分享和排斥之间的矛盾。

认为功能主义思想家只考虑了社会的一个侧面,即社会生活中那些和谐、共识的方面。

然而,那些以冲突和分裂为标志的领域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冲突主要源自个人和群体所具有的不同利益。

马克思主要是从阶级的角度来谈利益差别,而达伦多夫则把它们与权威和权力宽泛地联系起来。

在所有社会中,都存在握有权威的人与几乎被权威排斥的人的分化,也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分化。

6.符号互动论

米德(1863-1931),美国哲学家

语言使我们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个体性,能够像别人观察我们那样从外部认识自己。

这个过程的关键因素就是“符号”。

人类在互动中依赖共享的符号和理解。

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中。

因此人类之间所有的互动都涉及某种符号的交换。

符号互动论研究的是人际互动的细节。

正是人类的面对面的互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和各种制度。

体力劳动者:

体力劳动;服务行业:

情感劳动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

年轻时学习黑格尔哲学。

毕业后在莱茵报工作。

接触社会现实而放弃纯哲学研究,走向学术结合实践之路

历史唯物主义:

1.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2.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

部落所有制、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

阶级冲突理论:

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直接力量,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论现代性:

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

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资本主义制度。

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机器大工业生产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绊脚石。

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哲学家第一次将自己的学术焦点转向社会现实,学术开始应用于社会现实。

欧洲历史上充斥着阶级斗争。

中国也有,但是相对差一些。

但是进入工业时代的中国,阶级斗争在理论上和现实上是存在的。

过分强调阶级斗争不对,否认阶级斗争的存在也不对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

欧美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

马克思的观点有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地方是有道理的。

马克思主义对过去中国有着很深的影响。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也不过时

 

什么是社会学?

答案: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社会学的概念解释有很多种,在对这些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我们发现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

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征,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与作用。

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如何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及影响、制约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为何,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对象。

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了这样的界定: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

即“社会运行论”。

(个人看法: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了解

社会的含义:

我国古籍中的“社会”是指民间的、有一定联系的人形成的社会活动的形式;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是指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有意志的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本质是人们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霍布斯认为国家高于社会,洛克认为社会高于国家;

社会的性质:

社会实在论者(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人的行为有主导作用;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及其行动相对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吉丁斯与韦伯的学说、符号互动论、社会建构论有较强的唯名论色彩;

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一个人行动的基础和积极性的来源,人的需要是社会性的;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生理、安全、归属或爱、自尊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

文化的含义:

是与自然物相对应的人类所创造的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文化的功能:

整合(价值和规范层面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导向(提供行为方向与方式)、维持秩序(也反映了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传续;

文化的相对差异性:

主文化是在某一范围的社会群体中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和采取的行为方式;亚文化则是少数认同,与主文化相比处于劣势,具有新意;

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极端认同本民族文化,排斥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有时也会发生在同一民族的亚文化之间,常导致文化冲突;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论)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也不能走向极端;

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有以下特点——中世纪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尊君重民相辅相成形成的政治文化,摆脱神学的务实生活态度,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

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其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为社会功能。

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方面:

(1)整合的功能。

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内外的文化、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社会整合功能就是发挥着协调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使社会出现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

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

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规范,为人类互动提供了条件并使其合理地进行。

(3)导向的功能。

任何社会都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如:

道德、法律等,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一代代的更替,而社会却是长存的。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会通过社会而得到积累和发展。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理解并运用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社会整合的视角看,社会化减少或消除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的分立状况,通过对个体的教化,达致两者的协调和整合;就时间而言,狭义的社会化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的这一阶段,广义来讲,人的社会化是伴其一生的;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的立场)看社会化,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使个体更具社会性,其结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在人的未成年期还是成年期,都必须参与群体生活并通过群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此必须了解群体的文化、价值和规范,继承以往的文化,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即:

人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进行社会化;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即对新加入成员进行社会化,宏观上来说,民族或国家要发展,必须全面提高民族成员及国民的素质,丰富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激发创造力,这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与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相关,衣食住行的技能并不是简单动作而是一种文化,包含着意义)、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人要通过生产自食其力、向家庭提供资源、为社会作出贡献,必须学会谋生技能即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必须学习和遵从规范才能有效参与群体生活,减少生物性驱使的混乱行为,增加社会性)、明确生活目标(目标是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培养社会角色(明确社会对权利与义务的规范性期望);

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家庭:

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是未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对儿童-青年社会化的内容是全面的,长辈的正式教导、家庭氛围、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有着全面而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龄群体:

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又称游戏群体,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实现对成员社会化的影响,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要意义;

学校:

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是国家和社会用于传播社会主导价值的机构,教育组织化且有强制性,目标明确具体,对儿童-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工作单位:

以业缘为纽带,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劳动技术和工作能力为基础展开社会化,代表国家或社会对职工进行价值教育,工作单位的性质和内部工作环境对职工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一定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

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故事性和刺激性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对青少年成长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的消费主义倾向和大众传媒有较强的关联;

基本社会化:

艾利克森将人生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学前阶段、学龄阶段、少青年期、成年早期、中年期、老年期,各阶段人生任务不同,需要心理成长应对社会要求。

儿童-青年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主要时期,从婴儿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称为基本社会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婴儿-学龄初期社会化,除了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知识和行为规范,培养道德意识是该阶段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少年期(12-15岁)社会化,此阶段少年生理半幼稚半成熟,思维能力与记忆力大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独立意识与依赖性相互掺杂,选择失误可能对成长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所以是“危险期”,需家庭、学校、社会配合,给予适当监护鼓励;青年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该阶段的人有体力、智力、特征行为、社会需要、创造、越轨行为六大高峰;少年-青年社会化主要面对以下挑战——心理断乳,力图摆脱监护独立自主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因经验不足而产生危机;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青少年经验与知识不足,较难选择合理的东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往往缺乏对理想可及性的判断,有时显得过于理想,面对不理想的现实时会有挫折感甚至对所受教育的怀疑;社会的迅速变迁,青少年处于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难以行可比较固定的可以效仿的东西,容易迷茫,“时间压缩”效应明显;代沟,青少年没有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楷模可以效仿时,文化继承意义上的社会化不能进行,青少年群体可能形成亚文化,与以往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产生隔阂;

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人在发展阶段需要扮演新的角色或扮演同一角色时需要不断学习,继续社会化就是指人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当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提倡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或原来的社会化成果基本已不再适用,人就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即再社会化。

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

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

首先,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其次,个体在同龄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形成较为明晰的亚文化意识。

第四章社会互动

理解

社会互动的含义:

指向他人、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标的行为被称为社会行动。

韦伯将之分为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要素为行动者、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可发生在个人与群体之间。

社会互动是最基本的社会过程,是作为行动系统的社会的基础。

社会互动的载体是行动,行动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动作而是人有意识的行动。

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

合作:

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互动方式,群体是人类合作的基本形式。

可分为共同合作和分工合作。

合作有四个条件:

合作者目标一致;合作者不能单独凭自己的力量实现目标而相互依赖;合作者有能力为达目标做出贡献;合作者间相互信任。

竞争:

以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为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竞争是不同个人或群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互动方式。

竞争是人积极性发挥的重要基础,也给社会增加活力。

竞争有三个条件:

存在占有同一目标的个人或群体;竞争者都希望独占目标物(排他性);目标物稀缺。

冲突: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各自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方式。

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不能共存的,将对方视为敌对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敌对者身上而不是目标物上。

冲突具有逐步升级的特点,这来源于对方行为的刺激与片面的解释。

冲突最明显的特征是破坏性,具有非理性,常造成财富的毁灭和生命的丧失。

另外冲突也具有激励作用,最大程度刺激冲突参与者的能力,加强内部团结。

社会互动的维度研究意义何在?

答案:

对社会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一些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就是互动维度研究。

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其研究意义也正是通过其内容实质体现出:

(1)向度。

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示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合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利分配的格局如何。

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不大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

(2)深度。

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

人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

一般而言,利益大,情感投入深,时间持续久,规范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

反之则只是表面的互动。

(3)广度。

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

有些局限于特定的范围,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

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

(4)频度。

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

互动频率的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