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3762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

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与心理咨询

导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

近年来,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

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科学的健康观念随时代而发生变化——立体健康观

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统一体。

因此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F.D.Wolinsdy1988年著《健康社会学》)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2.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2.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的概念延伸过来的。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世界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2.2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与他人合作,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恰当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基本上能够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独立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做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承受挫折;热爱生活和学习,能在生活和学习种获得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有创新能力;人格完善和谐;智力正常(IQ>80);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合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顽强的意志;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常见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

它是正常人暂时的心理失调,不是心理疾病;它与思想问题有联系,但不宜笼统地归于思想问题。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即人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它的处理以自我调适为主,他人的心理疏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了解人们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类型、成因和调适方法,对于维护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1.常见心理问题的特征和类型

1.1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特征

1.1.1心理疲劳。

心理疲劳主要表现为,经过紧张的压力事件后,感到心慌、心绪不宁,对事物有一种无力应付的感觉

1.1.2一般性焦虑。

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事件的防御性的身心反映,表现为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一般性焦虑是情境性,暂时的,常会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除。

1.1.3一般性抑郁。

主要表现为在遭受心理挫折以后,觉得干什么都没有意思,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情绪消沉,有一种悲观厌世的感觉。

1.1.4自我关注。

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关注的是他周围的世界,对外界有无穷无尽的兴趣。

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人关注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如何才能解决,自己为什么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并对此感到困惑,但又找不到答案,因而感到非常痛苦。

1.1.5心理固着。

心理固着指个体在相当时期内为某种想法困扰,不知如何处理,又无法排解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的中心是不断变化的,即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思考不同的问题,但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则表现为,在不同的情景中往往总是在思考同一个消极的问题,产生消极的心理体验。

例如,遇到挫折后就反复想,我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完了,等等。

1.2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通常把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

1.2.1心理困扰:

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1.2.2情绪及行为障碍:

主要是指焦虑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异常等轻度心理失调。

1.2.3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是所有心理障碍中最严重的疾病,这些障碍包括心境障碍中的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障碍。

2.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

2.1心理异常的标准

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对某一文化常模或社会准则的偏离,指行为是对社会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从统计意义上讲,心理异常是指与某个确定的常模的偏离。

从个人经验上讲,个体的不舒适感。

这个标准依据人们自己感觉的判断,如果他自己倍感压力或者抑郁等不适,那么他就需要治疗。

从生活适应上讲,行为适应不良。

个体是否能够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生活,比如能够自如地应付工作,与家人朋友和睦相处等。

2.2心理异常鉴别方法

判断是否有心理问题,特别是判断是否有某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实质上是一个心理评估与诊断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如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等,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根据严格的诊断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去实施的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通常所使用的评估和诊断方法主要有:

观察法:

观察其行为是否异常

会谈法:

在会谈中了解其思维、情感是否异常

测验法:

用科学标准化心理测量量表测查是否偏离常模

2.3正确使用鉴别方法

是否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不能仅根据一些情绪或躯体现象就轻易做出判断,更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

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3.1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3.1.1生活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刚入大学的新生中较为常见。

新生来到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

由于目前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大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

3.1.2学习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

3.1.3人际关系问题

进入大学后,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3.1.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对性发育成熟缺乏心理准备,对异性的神密感、恐惧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还导致心理障碍,如失恋、单相思等。

青年常见性问题包括性意识困扰、性行为心理困扰、异性恐惧等。

常见的性意识困扰有被异性吸引、常想到性问题、性幻想及性梦等表现。

3.2大学生常见的情绪与行为障碍

3.2.1焦虑障碍

特定对象恐惧症:

指对个体对某个或某些物体或场所强烈的、持续的恐惧,尽管知道它实际上并不具有威胁,如对蛇、猫等动物,或对高处、黑暗、空旷的场所、飞机和电梯等特定情景恐惧。

社交焦虑症:

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

强迫症:

是以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理障碍。

强迫症往往包括两类症状:

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比如有的病人出门后总是不放心门是否关好;有的病人寄出信之后常担心地址是否写错。

患者明知这些想法毫无意义,但又非想不可,因此焦虑不安,非常痛苦。

强迫行为,其目的旨在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比如强迫性反复洗手,强迫性计数,强迫性礼仪动作等。

广泛性焦虑:

广泛焦虑障碍的基本特征为广泛性和持续性焦虑,常伴有头晕、胸闷、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植物神经症状和运动性紧张,但其紧张不安与恐慌程度与现实处境很不相称。

创伤后应激障碍:

是指由异乎寻常的痛苦事件引发的精神障碍,也即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

它能够诱发恐惧、无助或对损伤、死亡威胁反映出的恐怖。

典型表现是有与痛苦记忆或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试图避免引发创伤的线索以及生理性唤醒的提高。

3.2.2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障碍也称性行为变态,是指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和方式上与常人不同,且违反社会习俗。

常见的性行为变态有性欲倒错,比如恋物癖、裸露癖、窥视癖、异装癖和施虐癖等。

还有一种性心理障碍叫性别认同障碍,指具有与一个人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

3.2.3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人格障碍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

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边缘型人格、依赖型人格等。

3.2.4心境障碍

包括在情绪与行为障碍中的心境障碍主要指抑郁症,其中自杀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抑郁症:

是一种常见疾病,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

抑郁症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抑郁症患者心境不良,情绪消沉,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丧失愉快感,精力减退,严重者感到绝望无助大部分患者有着结束自己生命的意念,患者思维缓慢,自我评价降低,精神运动明显抑制,联想困难,言语减少,语音低沉,行动缓慢。

自杀:

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二十八点七万人自杀死亡、两百万人自杀未遂。

自杀是第五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

在十五至三十四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百分之十九。

自杀问题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自杀是主体自主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人和有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在病理性激情、幻觉和妄想状态下都可出现自杀行为。

目前心理学界将自杀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冲动型自杀,也称情绪型自杀,常常因爆发性激情引起,是在有明显偶然事件所引起的激情、悔恨、内疚、羞愧等情绪失控状态下的冲动行为,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比较快,具有突发性。

第二类是理智型自杀。

与冲动型自杀不同,它是在经过长期的自我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推理和判断之后,逐渐萌发自杀意念,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杀的准备后而采取的自杀行为,这种类型的自杀进程较慢,发展期长,在自杀发展过程中有比较复杂的心理表现。

4.大学生常见的精神障碍

4.1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一种涉及一次或多次严重的躁狂和抑郁发作的疾病。

4.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由于大脑功能出现问题,具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以及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精神病。

5.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既有遗传和生理因素,又有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

5.1早期经验与家庭环境

许多心理学家都相信,个体的早期经验对其心理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早期经验又与个体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5.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亲人亡故等,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的一种方法,也是预测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5.3特殊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这在人与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但其中也有共同的方面,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5.4应对方式

当我们面对生活事件的压力时,我们自然会采用一定的方法来应付、对待环境压力

第三节积极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1.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1.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功发展的需要

2.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2.1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阅读相应的书籍、报刊杂志,浏览网络媒体;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听讲座和参加各项心理培训、团体辅导等。

2.2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2.2.1心理自动调适法

人类在面临挫折时,常常会调动自身的适应机制,心理学称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力图减少焦虑的情绪,维持心理平衡,是个体自我保护的心理自动机制,它如同人体生理活动具有保持生理、生化活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内稳能力一样。

2.2.2意义寻觅法

意义寻觅法是一种自我寻找和发现生命的意义,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和驾驭生活的心理自助方法。

2.2.3认知调控法

心理问题常伴随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产生于主体认识到刺激的意义和价值之后,对同一刺激,不同的评价将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所以可以用调整、改变认知的方法调控情绪反应和行为。

2.2.4活动调适法

活动调适法是指通过从事有趣的活动,以达到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类方法。

2.2.5合理渲泄法

合理渲泄就是利用或创造某种条件、情境,以合理的方式把压抑的情绪倾诉和表达出来,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稳定思想情绪。

2.2.6身心放松法

放松训练是为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的目的所采取的一类行为疗法。

2.3寻求心理帮助

2.3.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心理困扰人人有,只是程度不同。

大学生活的不适应,考试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恋爱困扰,择业的迷惘,欠缺自信或人际交往能力等都是大学生常有的心理困扰,都可以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产生中度以上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用科学态度对待,积极配合治疗。

2.3.2科学理解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员与来访者建立一种具有治疗性的关系,协助来访者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欣赏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人生有丰富的发展。

2.3.3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要去除“有病(精神病)才去咨询”的误解。

学校的心理咨询不等同于医院的心理治疗。

学校心理咨询主要是发展性的咨询,即帮助人们解决一般的心理困扰,协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潜能,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

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可以及时调整心态。

作业

1.请结合实际谈谈心理健康对个人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请结合实际评估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

 

第二讲大学生自我意识与人格塑造

导入:

“人是什么?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命题,也是每一个人毕生都在探讨和不断获得不同答案的问题。

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

“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当午用两只脚走路,晚间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

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

”俄狄浦斯一字中底,谜底是“人”,因为“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斯芬克斯之谜、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中国熟知的那句“人贵有自知之明”,都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

而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才能在环境的适应、个体的发展上,获得较满意的结果。

所以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常常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在每个人身边可以轻而易举地搜索出大量的事例佐证自己的观点。

因此,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自我)

(一)定义: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其内容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生理自我)、心理特征(心理自我)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自我)。

它包含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中的自我,包括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及I和me。

它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自我认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我体验(我喜欢自己吗)和自我控制(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结构: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1、自我认知

认识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I)对客观自我(me)的认知与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

自我认知回答的问题是:

“我是谁?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

“认识你自己。

”中国古语也教导我们:

“人贵有自知之明”,研究发现:

对自我认识不清晰、不精确,自知力不强,易导致误判自我,或自负、或自卑,从而导致诸多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

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产生的。

自我认知决定自我体验,而自我体验又强化着自我认知,要回答的问题是:

“我是否喜欢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

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自尊心、自信心、义务感、责任感、优越感、荣誉感、羞耻感等。

特别是自尊心、自信心对人的影响很大。

有自尊心的人,总是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好胜心,是一种动力。

自信心是人们成长与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

一个人如果和自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总认为自己不行,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固定的信心定势,对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自信心,坚信自己能够成功,他就会积极努力,取得成功。

自我体验对个体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时,同样的事件,他人的体验与自身的体验截然不同。

很多从体验中获得的自我远远高于从理性获得的体验。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是对自己行为和思想、言语的控制,以达到自我期望的目标。

表现在两个方面:

发动和制止。

如几点钟起床,不随地吐痰,。

自我控制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具有推动作用,使个体为了获得优秀成绩,社会赞誉,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暗示、自强自律,核心内容是“我将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

“我应该做什么?

”“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可以选择如何做?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环节,“知”与“行”之间有很长的路,大学生常常“心动而不行动”,事实上心动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真正历练意志则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

我们不妨打一个比方:

早晨起床,应当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对懒惰者而言,也是需要意志的,特别是寒冷冬天的早晨,想想被窝里的温暖,再面对起床的痛苦,都要进行思想斗争,而当意志成为一种习惯时,自我控制便转变为“自动化”。

成功的人都有较高的自我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一)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础

自我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关系极为密切,意识支配行为,行为反映意识,自我意识对个人行为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幅自我画像——“我属于哪种人”,你把自己想象成什么人,你就会按照那种人的行为行事。

例如,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不公正的牺牲品,认为“注定要失败”的人,就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自我意识客观的人自我形象健康,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满足从容,处事积极,善于利用每一个成长的机会,改进自己;与人交往能真情流露,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容易与人建立深厚的情谊。

对自己充满信心,能独立地处事,也能作出恰当地自我表达。

(二)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我意识在个性结构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决定对现实的看法,对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起着制约的作用。

积极的自我意识会增进心理健康,而消极的自我意识会诱发心理疾病。

若一个人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客观认识,能够接纳自我,则意味着不仅能积极评价和接纳自我,而且在适应社会过程中,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则可以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因而心理就越健康。

三、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特点: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特点:

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深刻和丰富(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指出:

青年期是开始“自我发现”的新时期。

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自己是否是成人的自我意识。

如,我是个成人吗?

我的行为符合成人要求吗。

2、关于自己美丽的自我意识。

如常在镜子面前评价自己

3、关于自己能力、性格的自我意识。

如我聪明吗?

我温柔吗?

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4、关于性的自我意识。

如我的男性特征明显吗?

男生喜欢我吗?

怎样才招异性喜欢?

5、关于社会归属与社会地位的自我意识。

如我被重视吗?

我在班上名气大吗?

6、关于对人生价值的自我意识。

如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

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我体验丰富复杂

大学阶段是一生中“最善感”的年龄阶段,大多数学生喜欢自己,满意自己,独立、自信,好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感性。

大学生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许多方面都比较敏感,尤其是与他们相关的事物,很容易迅速引起情感情绪上的反应,凡是涉及“我”的及与“我的相关的事物或事情”都很敏感。

学生开始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威信,对他人的言行和态度十分敏感,对涉及自己的名誉、地位、前途、理想及异性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更易引起强烈的自我情绪体验。

2、丰富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是既丰富又复杂,大学多彩的学习生活为他们发展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自我认识的发展,大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成长而产生成人感;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当代的大学生而产生义务感及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品

德状况,而产生自豪、或自卑等的体验。

3、波动性

大学生的情绪具有波动性,如可能因一时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对自我的肯定多些,充满了自信;可能因一时的挫折而低估自我,从而丧失自信心,灰心丧气甚至悲观失望,对自我的否定就多些,容易产生自卑,内疚等情绪。

受到老师或领导的表扬,就觉得自己满是优点,若受到教师或领导的批评,就觉得自己处处不行。

男生自我体验的基调倾向于热情、憧憬、自信、紧张、急躁;女生则倾向于热情、舒畅、憧憬、愁闷、急躁。

4、内隐性

内隐性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逐渐失去了儿童期的外露、直爽、天真、单纯。

大学阶段,大学生有了自己的秘密,愿意有属于自己的小房间,在无人的时候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入日记,不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向人敞开,十分注重自己的面子,会有意无意地掩盖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内隐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妨碍了同学之间新的友谊关系的建立,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但此时的大学生,内心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不但交往得多,也想交往得深,希望能向自己的朋友敞开心扉进行交流。

5、不稳定性

大学生的自我体验还表现出,特别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感到对自己无法进行确认,弄不清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的学生说:

“我相信自己最了解自己,但实际上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有时又觉得自己并非这样,常常自己推翻给自己下的结论。

”这说明自我体验并未趋于成熟,一般到了大三、大四年级,才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自我体验。

(四)自我评价的不平衡性

大学生自我评价有不平衡性,多样化和不成熟性。

如大学生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大一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大四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