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597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docx

家庭教育指导师复习大纲初稿

“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培训考试复习大纲(初稿)

导论

1.以儿童为本的主要内容。

首先,家庭教育指导要坚持“儿童为本”的原则。

家庭教育指导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合理需要与个性,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景,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特别关注女孩的合法权益,促进儿童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充分发展。

坚持“儿童为本”就要坚持儿童本位,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儿童优先,怎么做对儿童发展有利就怎么做。

要尊重儿童的各项权利,尊重儿童的表达与视角,并且要防止成人化对儿童的伤害。

比如,不能因为儿童童言无忌,就禁止孩子说话。

其实,儿童即使说一些在成年人看来过分的话,也是正常的现象,儿童需要的是理解和引导,而不是限制。

2.什么是家庭教育指导师?

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应具备哪些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师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家庭教育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信息服务、活动组织等专业指导的人员。

或者简要的说,家庭教育指导师是能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的专业工作者。

与人沟通的亲和力、去伪存真的判断力、生动形象的表达力、从实际出发的创造力等四个能力尤为重要。

3.五元家教法的理念与方法是什么?

1)现代的教育理念2)科学的教育方法3)健康的心理4)良好的生活方式5)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

上篇

1.儿童发展的内容包括哪几个部分?

儿童发展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方面,即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生理发展,主要考察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身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发展变化,如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大脑结构功能的发展变化等等。

认知发展,主要考察儿童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变化,如幼儿的记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等等。

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主要考察儿童的自我、情绪、动机、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心理学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哪两个?

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遗传,遗传是父母的特质通过基因向后代进行的生物性传递。

二是环境,指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对人的发展而言,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及教育。

3.儿童发展的规律有哪几条?

1)发展是连续的;2)发展是有顺序的;3)发展是不平衡的;4)发展是有差异的;5)发展存在一定的关键期。

4.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各个部分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按享乐原则行事,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目的是为了满足本我的需求。

超我按道德原则行事,是人格中的监控和审查成分,使自我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5.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力必多(人的性欲本能)作用的部位不同,把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8个月),力必多作用的部位是口、唇和舌。

(2)肛门期(18个月-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域转变为肛门,直肠和膀胱,大小便的排泄给儿童带来快感。

(3)前生殖器期(3-6),这一阶段的性感区域转变为生殖器,冲突来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

(4)潜伏期(6-11),这一阶段儿童的性冲动处于潜伏状态。

(5)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这一时期,个体表现为乐于接受他人,寻求与他人建立长期的异性关系。

6.埃里克森把人的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埃里克森。

他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

各个阶段相互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冲突解决的情况。

他认为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如果冲突解决得好,儿童相应地发展积极的方面,冲突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影响儿童以后的发展。

1)信任对怀疑(0-1.5岁);2)自主对羞怯(1.5-3岁);3)主动感对内疚(3-6、7);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亲密对孤独(18-25岁);7)繁殖对停滞(25-60岁);8)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7.行为主义观点的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创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考察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把行为看作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主要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来认识世界,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个体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

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之为前运算期,是因为这一时期儿童遇到问题时固然会运用思维,但他在运用思维时常常是不合逻辑的。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与前一段相比,已经有显著的变化,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守恒。

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其思维水平已接近成人些。

9.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增强。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提高,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10.维果斯基高级心理机能的主要内容。

高级心理机能相对于低级心理机能;是以“语言”为中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所特有的;包括观察、有意注意、概念思维、高级情感和预见性意志等。

11.“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为了解决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而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儿童的发展总进程中,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是一对不断移动的水平线。

对于不同的个体,这一对水平线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同的。

维果斯基明确指出: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这就是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主要观点。

12.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19-36个月:

语言发展关键期,这个时候的宝宝到了说话敏感期,其中2岁是宝宝语言的爆发期,所以2岁左右的宝宝你会很容易发现,他常常会有自言自语以及胡言乱语的时候;到了3岁就是儿歌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宝宝很喜欢睡前或者是任何时候喜欢让爸爸妈妈讲故事等等.到了3岁宝宝也要开始学习语言了,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13.婴儿的依恋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婴儿的依恋分为哪几种类型?

(一)有研究者认为婴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依恋关系要经历以下四个连续的阶段:

1)无社会性阶段(0~6周)。

这时候的婴儿处于无社会性阶段,很多社会性或非社会性信息都可能会引发婴儿的偏好反应,婴儿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6、7个月)。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人类更为偏好,但是还未能进一步分化;3)分化的依恋阶段(大约7~9个月)。

在7~9个月间,婴儿在与某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分离时开始表现出抗拒行为。

这是婴儿首次建立起了真正的依恋;4)多重依恋阶段。

婴儿和其他人如父亲、兄弟姊妹,祖父母甚至某个固定的看护人也建立起了依恋关系。

(二)研究者将婴儿大依恋划分为四种类型:

1)安全性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有母亲在身边时,这类婴儿会独自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积极寻求与母亲的接触。

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这类婴儿约占65%;2)抗拒型依恋。

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回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

他们会接近母亲,但他们对母亲的离去友表现出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推开母亲,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

抗拒型婴儿对陌生人相当戒备,即使母亲在场地也是如此。

这类婴儿约占10%;3)回避型依赖。

这类婴儿和母亲在一起时,似乎没有对母亲做出什么反应,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

当母亲重新回来时,他们也回避母亲或很久才跟母亲打招呼。

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也表现得很冷漠。

回避型婴儿对陌生人表现得很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母亲一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4)混乱型依恋。

这种类型的儿童可能是最不安全的。

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

他们混合了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对于接近还是回避母亲犹豫不决。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而突然跑掉。

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这类婴儿约占5%。

14.幼儿的思维方式有何特点?

幼儿的思维是以一种直观的形式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自我中心,如三山实验;2)非守恒性,如数字守恒;3)不可逆性,只能从一个方向进行推理。

15.幼儿自我评价发展包含哪些方面?

A.独立性的发展B.深刻性的发展

C.客观性的发展D.精确性的发展

16.小学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什么特点?

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为主要的过渡,是思维发展中的“飞跃”或“质变”,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约10——11岁);3)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生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

同时,这个思维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7.青少年的情绪发展有什么特点?

1)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2)情绪稳定性增强,出现心境趋势;3)情感体验更加深刻丰富,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4)情绪、情感表现两极性。

18.家庭的变化表现在哪八个方面?

a.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得到改善,逐步由清贫到富足,给家庭教育提供了越来越优越的物质基础。

b.联合家庭越来越少,核心家庭越来越普遍。

家庭结构由复杂到简单,家庭规模相应地缩小,家庭的内聚力(凝聚力)增强。

c.家庭模式由单一到多样化。

如完全家庭、单亲家庭、再建家庭、留守家庭、空巢家庭、跨国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使家庭教育变得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

d.家庭本质关系重新组合,由“父子核心”到“夫妻核心”,夫妻关系家成为庭稳定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e.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逐步由尊卑贵贱趋于平等平权,由专制走向民主,子女不再是家长的附属品,享有合法权益。

f.婚姻关系越来越脆弱,经不起风吹草动,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的稳定性越来越差,孩子的家庭生存环境趋于恶化。

g.家庭的功能发生变化,有的弱化(如生产、生育功能),有的强化(如教育、亲情功能),有的从家庭转移到社会(如保护、娱乐功能)。

h.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密切,家庭的封闭状态逐步被打破。

19.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教育影响.狭义是指父母等成年人对子女,尤其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广义是指对包括父母在内的所有成员的教育。

20.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1.带有本能的天然性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爱与母爱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教育。

这种长幼亲情既是本能的、自然的,又是持久的、深切的。

父母这种本能的慈爱之心和天然的责任感不仅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强大内在动力,更是一切家庭教育活动的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

2.包罗万象的全面性

家庭教育的全面性一是指学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学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

二是指社会教育要完成的,家庭教育必须完成,社会教育触及不到的,家庭教育责无旁贷。

三是指教育者的全员性。

只要有家庭,只要有孩子,长辈们就必须承担起教育后代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才。

四是指对孩子了解的全面性。

3.言传身教的广泛性

言传身教的广泛性是指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

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随处可见。

随着家长素质的提高,长辈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越越趋向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

即使不太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对其子女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家长对子女择业、待人处事、社交、恋爱婚姻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4.各自为政的复杂性

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是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的。

家庭教育没有规定的教育内容和学制,没有统一的领导。

这种教育分散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物质生活的吃、穿、用,到精神生活的家风、家规、人际关系,以及文化生活的读书、娱乐休闲、谈心聊天等,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

家庭教育复杂性还表现在长辈们教育要求往往不一致,经常陷于“教而无效,弃而不忍”的困境。

除了自家的影响之外,左邻右舍对孩子的影响也有好有坏。

5.教育影响的长期性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育者,也是终身教育者。

家庭教育是相伴人生的,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

虽然不同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但始终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长辈们的脾气秉性、处世之道、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对孩子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6.承上启下的连续性

连续性表现为继承性。

人们在家庭里接受了父祖辈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长大成家立业后,也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用从父祖辈那里接受影响和教育所形成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去影响教育自己的后代。

“家风”“家法”就是继承性的一个说明。

7.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的统一性,使得家庭教育的进行,并不仅仅局限于父母对子女直接的道德谈话或行为指导及评价上。

家庭生活的多方面因素,都会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诸如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结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的气氛、生活习惯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去,特别是父母的言行以及家风(门风)对孩子的影响更为深刻。

所谓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世之道和生活作风等。

它一旦形成,不仅影响着当代的家族成员,而且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影响极为深远。

尽管这种影响极不容易被觉察,以致孩子们都未曾意识到这些无形的教育,但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确是起着春雨润物的作用。

8.遇物则诲的灵活性

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

家庭不像学校那样有比较系统的教材和相对稳定的场所,而是通过生活中或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利用每个可供利用的机会,向孩子灌输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意志、情感和训练行为习惯。

实践证明,这种“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方式,由于它不仅寓教于事,寓教于物,寓教于景,寓教于各种活动中,还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易于被孩子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教育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9.血缘伦理的权威性

权威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力量和资望,它有着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

在权威性上,家长具有一般教育者难以匹敌的优势。

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还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存在着直接的伦理关系、生活与经济上的依赖关系。

这些关系不仅受着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离异性,而且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依恋感情,天然地带有亲情色彩。

所以,建立在血缘和伦理关系上的权威性,不但具有一般的教育力量,还带有浓厚的亲切感,当然也有一定的强迫性。

10.防微杜渐的及时性

俗话说:

“知子莫若父,知女莫如母。

”这是因为孩子出生以来,就与父母朝夕相处,有什么想法都愿向父母无保留地倾吐。

所以,孩子的脾气和习性家长摸得最透,了如指掌。

同时,也因为孩子生活在家里,一般比较随便,不像在学校那样有所顾忌,行为有所检点。

因而他们的思想作风、行为习惯等就表现得最自然、真实,暴露得也最充分,父母可以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子女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和实际表现,及时地、全面地掌握孩子的思想脉搏。

21.家庭教育的目的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人的社会化。

22.家庭教育指导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一是坚持儿童为本的原则,二是坚持家长主体原则,三是坚持多向互动原则。

 

下篇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未成年人有哪些权利?

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其中明确和突出了未成年人的权利: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其中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和姓名权等。

3.请列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规定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表现?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4.什么是人格?

有哪五个因素构成?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五因素模型”认为人格可以划分为五个维度:

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情绪性、开放性。

5.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一般来讲,幼儿阶段是培养生活习惯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是培养品德习惯和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中学是培养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的黄金时期。

6.习惯培养的主要步骤?

提高认识;明确行为规范;适时进行榜样教育;坚持不懈的行为训练;及时评估和奖惩;形成良好的环境或风气。

7.什么是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8.青少年成才的八大素质?

青少年成才的八大素质:

(1)识大局;

(2)知自我;(3)

强素质;(4)勤学习;(5)能创新;(6)会选择;(7)善合作;(8)抓机遇。

9.什么叫同理心,养成同理心态有哪五个原则?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移情、共情,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科和处理问题。

同理心有5个原则:

一是我怎样对待别人,别人怎样对待我;而是想让他人理解自己,就要首先理解他人;三是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四是真诚坦荡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五是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10.职业生涯设计各阶段主要任务?

幼儿园—小学:

生涯认知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

个体对自我、职业角色、工作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有初步的认知,使个体对生涯的意识初步觉醒。

小学高年级—初中:

生涯探索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

个体发展有关自我和职业世界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索生涯方面的知识和其他有关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掌握一定的生涯决策技能。

初三—高一:

生涯定向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

个体进一步掌握有关的职业知识,能评价工作角色;进一步澄清自我概念、探索自我,了解社会的需求及个体自身的需求,发展社会可接受的行为;了解生涯计划与社会需求、自身需求的关系。

高中:

生涯准备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

个体进一步掌握进入某一个行业所需要的知识、相关的职业道德;进一步了解社会的需求和个体自身的需求,澄清自身能力倾向、对职业的兴趣和价值倾向;拟定接受高中后教育或其他的教育或训练计划。

高中以后:

生涯安置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

个体进一步探索对职业的兴趣及能力倾向,或重新认定职业选择;发展生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人际关系;正式跨入选定的教育或职业征途。

11.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步骤?

确立志向;环境评估;群体认知;自我剖析;选择职业方向和职业路线;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执行与反馈。

12.在家庭教育中指导孩子开展和实施职业设计,要把握的三大要点?

A.树立自信B.开发潜能C.积极行动

13.家庭教育中一般有哪几种养育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型、专制型、纵容型及疏忽型,不同的教养模式带来子女不同的行为表现。

14.青春期自我认知与行为教育的内容。

(1)态度教育

①科学地认识自我

②建立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

③规范孩子的审美情趣

④正确处理学业与友情、爱情的关系

⑤用开放的眼光看世界

(2)习惯教育

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③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3)能力教育

①生存能力

②创新能力

③抗挫能力

(4)社交教育

①学会关爱他人

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

④融入集体、学会共处

(5)性教育

15.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原则

(二)依恋原则

(三)成长原则

16.孩子出现问题,有效沟通的策略。

(一)回归当下

(二)表明态度

(三)寻找需求

(四)提升能力

(五)制定计划

17.儿童学习动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哪几种?

小学儿童学习动机,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为了满足认知需要,如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为了弄懂不明白的问题而学习,这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以学习本身为目的的动机;第二种是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如为了将来在社会上更好的竞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有个好工作等而学习;第三种是为了满足报答父母或社会的需要,如为了将来造福社会、为了让父母满意、为了报答父母的爱而学习;第四种是为了竞争求胜的需要。

如为了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为了让别人看得起自己、为了得到老师的重视而学习

18.弟子规的主要内容。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读本

1.多元智力理论。

智能理论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

其中,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FrameofMind)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身上都各自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个人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

智能作为一种潜能,它不是稳定的、内在的特征,而是生物潜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和教育对智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正常的个体,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有利于培养某一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都会使这一智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而且,由于个体智能组合方式不同,每个个体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智能。

环境和教育对智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及早发现个体智能的分布情况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促使各种智能和谐充分发展。

人与人之际也许根本不存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别,只有不同智力优势、组合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多数人都能在一两种智能方面有出色的表现,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成功领域。

2.陈鹤琴的关于儿童心理的描述。

(1)好游戏的

(2)好模仿的

(3)好奇的

(4)喜欢成功的

(5)喜欢野外生活的

(6)喜欢合群的

(7)喜欢别人赞许他的

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自我教育的论述。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