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47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docx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用如图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

C.氯化氢分子比氨分子运动得快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

【详解】

A、ab段变红,bc段变蓝可以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氯化铵;C、b处产生白烟,说明氨分子运动的快,氯化氢分子运动的慢;D、在该过程有新的物质氯化铵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2.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分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元素

B

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是化学变化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C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数目减少了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构成物质的分子相同

 

A.AB.BC.C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中不可能含有分子,选项错误;B、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构成,即原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选项正确;C、不同的液体混合后体积减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不同的分子大小不同,分子相互穿插形成的,与分子的数目无关,选项错误;D、不同的物质,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不同的,是因为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选项错误,故选B。

3.按右表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从左到右依次救增多

B.第二周期的Li、Be和B均为金属元素

C.Mg2+、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2和0

D.Na+和Al3+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由图示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都是3层,故选项说法错误。

B、Li、Be均为金属元素,但硼(B)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镁原子、氢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氢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氢离子,则Mg2+、H+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8和0,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钠原子、铝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钠原子、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3,在化学反应中分别易失去1个、3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铝离子;则Na+和Al3+核外电子数都为10,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为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

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

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钠是“钅”旁,为金属元素,错误;

B、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单位符号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示意图中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一个,此示意图是钠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不是原子结构示意图,错误。

故选B。

5.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意,“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所以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组成的混合物,选项正确;

B.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选项错误;

C.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选项错误;

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故选A。

6.如图是两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和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C.甲和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2

D.乙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X是12号元素,是镁元素,故是金属元素,故正确;

B、X、Y两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错误;

C、X是镁元素,Y是氯元素,二者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2,正确;

D、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大于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正确。

故选B。

7.以下事实,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的是(  )

A.海绵能吸水         

B.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C.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海绵能吸水,是因为海绵中有无数细小孔隙,当置于水中时,水会充满这些孔隙,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间隔,此选项错误;B.用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是通过加压减小分子间的间隔,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C.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此选项正确;D.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是因为酒精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当二者混合时,一部分分子填充了另一种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此总体积会减少,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此选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反过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会总结分子的特征。

8.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正确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阴离子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四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解析】

A、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错误;B、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

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错误;C、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D、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正确。

故选D。

点睛:

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

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

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7

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根据钙和铕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可知,都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单位不是克,错误;

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正确;

D、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正确。

故选B。

【点睛】

以钠为例,元素周期表中信息:

10.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根据以上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B.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C.该反应中含氢元素的化合物有3种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一氧化碳和氢气的计量数之比为1: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后有氢气单质生成,故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故A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水煤气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故B选项正确;

C、该反应中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由CH4和H2O,故C选项错误;

D、经配平得,反应的方程式为:

CH4+H2O

CO+3H2,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3,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1.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D.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正确,B、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正确,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正确,D、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不是易得到电子,错误,故选D

考点: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核外电子的排布

12.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下图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物过氧化氢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中均只含有氢、氧两种原子,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的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水中的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物过氧化氢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水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即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答案】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15.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A.分子B.元素C.原子D.单质

【答案】B

【解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16.下列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因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所以微粒带负电.其中B质子数小于电子数是阳离子.CD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表示原子.A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所以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易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17.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3O—3个氧元素B.H—1个氢分子C.K—l个钾原子D.Ca+2—1个钙离子

【答案】C

【解析】A.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O—3个氧原子;B.H—1个氢原子;C.K—微观表示l个钾原子;宏观表示钾元素,或金属钾;D.离子符号书写:

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Ca2+—1个钙离子。

选C

18.“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其长短仅相当于l纳米左右(1纳米=10-9米)。

它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外做功。

下列关于分子机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肉眼能直接观察到分子机器

B.分子机器驱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分子机器的驱动不需要能量

D.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相同

【答案】B

【解析】A、由题可知:

“分子机器”是指在分子尺寸上制造的一类分子器件,是说该机器很小,跟分子一样属于纳米级的,并没有标明能直接观察到分子;B决定物质种类的是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分子机器的驱动方式是通过外部刺激(如电能、光照等)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所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物质的结构改变,所以物质的种类改变,是化学变化;C.分子机器的驱动需要能量:

电能、光能;D.由题中信息可知分子机器“发动机”驱动方式与普通发动机不相同;选B

19.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与●代表A、B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反应生成物1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A2+3B2=2AB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原子,其中每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一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

A、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都有A、B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

B、反应前后的分子发生了改变,因此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故说法正确;

C、反应后的一个分子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故说法正确;

D、反应物的分子分别是由A原子和B原子构成的分子,生成物的分子是由一个A原子和三个B原子构成的,个数比是1:

3:

2,方程式表示为:

A2+3B2=2AB3,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

A。

20.宏微结合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思想。

如图所示,提起压在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气化,则相同微小空间内微粒的变化最可能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分子之间的间隔决定物质的状态,当由液态变为气态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单位空间内的分子个数减少。

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