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470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docx

江西农业大学专升本语文总复习

大学语文填空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丘,字________。

他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他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________”。

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著名诗人是,创作慢词的第一人是。

3.莲峰居士是,青莲居士是,易安居士是。

香山居士是,六一居士是_________,有“曲状元”之称的是。

4.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作家是。

“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家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他的诗作。

5.《搜神记》的作者是,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小说。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小说。

6.先秦诸子散文中,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是,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7.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第一次正面描写男女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著作,作者是。

8.被誉为“诗圣”的诗人是,他的诗歌号称“______________”,形成了“”的创作风格。

9.“四面楚歌”这一成语出自《》,他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左传》属于体史书,

10.《屈原》、《虎符》等历史剧的作者是,他是社的主将,1921年出版了他的诗集,它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11.“信誓旦旦,不思其返”出自《》,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12.“激流三部曲”是指《》、《》、《》,它是现代作家的作品。

13.《前赤壁赋》中作者采用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

作者在词风上代表宋代词派的风格。

赋是____________代形成的一种文体。

14.红娘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作者是。

15.“爱情三部曲”是《》、《》、《》,它是现代作家的作品。

16.金钏儿是小说《》中的人物,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17.《秋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本文通过形式和的手段来说理。

18.《雨巷》的作者是,他是“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19.《摸鱼儿》的作者是,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

20.崔莺莺是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是。

2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它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2.《再别康桥》的作者是,他是“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23.《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这是一篇体的驳论文章。

24.九斤老太是作品《》中的人物,作者是。

她的口头禅是。

25.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______________。

26.《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议是指______________。

27.《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______________。

它是一本_____________体史书。

28.《行路难》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饮酒》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送元二使安西》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锦瑟》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

29.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是______________。

30.白居易是中唐__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____________”。

31.晚唐时期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2.有“亚圣”之称的___________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3.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_____________。

34.在唐朝诗坛上,有“七绝圣手”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有“七律圣手”之称的是______________。

35.《诗经》包括风、雅和_________三部分,它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

36.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37.《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38.所谓“四书”是指《孟子》、《大学》、《论语》和《_________》。

39.东汉末年出现的《_________》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40.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宗主是,他的诗有“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41.《前赤壁赋》的内在线索是,《行路难》的内在线索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内在线索是,《春江花月夜》的内在线索是。

42.《饮酒》(其五)以“”为纲领,揭示了从“忘世”到“忘我”再到“”的心态变化。

43.初唐四杰之首是,建安七子之首是。

44.“乐府双璧”指的是《孔雀东南飞》和《》。

45.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作是《》。

46.《登高》联结景和情,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词语是“”。

47.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情诗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篇叙事诗是《》。

48.托尔斯泰是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49.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他号。

王维山水诗的显著特色是“”。

50.《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

51.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辛弃疾诗歌的风格是,王维诗歌的风格是。

52.苏轼善于以“”为词,辛弃疾善于以“”为词。

53.《陌上桑》描写罗敷的美貌,主要是通过描写来烘托。

54.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作家是,他号。

主张“惟陈言之务去”的作家是,主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的作家是。

55.最早从事白话新诗写作的诗人是,他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

56.盛唐时期,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派和以高适、王昌龄为代表的诗派。

57.文学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历史时期是。

58.冯梦龙的“三言”指的是《》、《》和《》。

59.在王维《山居秋瞑》一诗中,最能体现山中景物情趣的一个字是

60.《诗经·氓》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61.辛弃疾《摸鱼儿》下片的主要抒情方法是借抒情

62.曾被广为传唱、名为《阳关三叠》的是王维的《》

63.鲁迅原名,他参加的并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文学团体是

6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最富哲理意味的诗句是

65.《冯谖客孟尝君》的叙事特点是,《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基本特点是。

66.《答司马谏议书》主要驳斥对方的。

二、名句或诗词填空

1.榆柳荫后檐,。

2.,一水中分白鹭洲。

3.,将登太行雪满山。

4.更能消,几番风雨,。

5.其身正,;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7.,低绮户,照无眠。

8.出师未捷身先死,。

9.映阶碧草自春色,。

10.,百年多病独登台。

11.不患寡而患不均,。

12.开荒南野际,。

13.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14.民为贵,,君为轻。

15.,铁马秋风大散关。

16.黄沙百战穿金甲,。

17.三顾频烦天下计,。

18.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19.,镜中衰鬓已先斑。

20.青海长云暗雪山,。

2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22.子曰:

岁寒,。

23.春风桃李花开日,。

24.,举杯消愁愁更愁。

25.人生代代无穷已,。

26.感时花溅泪,。

2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8.子曰:

三人行,。

29.玉容寂寞泪阑干,。

30.,欲上青天览明月。

31.江天一色无纤尘,。

32.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33.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34.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35.无边落木萧萧下,。

36.,直挂云帆济沧海。

37.落日楼头,断鸿声里,___________。

38.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9.落木千山天远大,。

40.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41.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42.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

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

 

大学语文简答题

《离骚》

1.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什么?

作者是谁?

2.“离骚”有哪几种不同的意思?

本文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格形象?

3.构成本文浪漫主义风格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4.举例说明作品中香草的比兴或象征意义。

答案:

1.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离骚》,作者是屈原。

2.“离骚”主要有三种意思,一指“遭遇忧愁”,二指“离别之忧”,三指“牢骚”。

本文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作者执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作者深情眷恋着祖国却一再受到排斥和打击。

本文体现了屈原献身祖国的满腔热忱,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直高尚、处污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

3.主观情感色彩强烈、大量采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以香草美人作比兴象征,是构成本文浪漫主义风格的三大要素。

4.《离骚》诗中各种香草比喻内在美好品德或人才,诗人以佩带“江离”、“秋兰”等香草的行为表示保持操守、增进才干,以“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采摘香草的行为表示加强自身修养,以“众芳芜秽”表示人才的蜕化变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中以“荃”比喻楚怀王。

诗中还以“美人”比喻君王或自喻,“恐美人之迟暮”表示君王要珍惜年华,及时建功立业,“众女嫉余之娥媚兮”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遭到奸佞小人的诬陷诽谤。

《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3.本文的论证方法有什么特色?

4.简析题

(一)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请回答:

A.这里说明了人的认识要受到哪几方面的限制?

B.这里采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二)阅读庄子《秋水》开头的一段描述: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请回答:

A.这里所描绘的“河水”与“北海”两种景象形成怎样的关系?

B.庄子展现这种关系是为了阐发什么道理?

(三)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

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B.这一段文字体现了《秋水》写作上的一个什么特点?

答案:

1.本文的主旨:

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人们不可囿于有限的知识而自满自足。

2.首先,在整体构思上,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其次,在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的不同的认识境界;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深奥的哲理,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3.本文在论证方法上的特色:

先拿河水与海水对比,说明河伯的小和海若的大,再拿海水与其它事物相比,说明海若在自然万物中的小。

文章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逐层推进,使结论自然地凸显出来,令人信服。

4.

(一)A说明了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和教育等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

B比喻和排比。

(二)A两者构成对比关系。

B文章以具体景物来比喻河神与海神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说明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A这段话说明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个人不可骄傲自满。

B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归园田居》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请说出每层的大意。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的地方,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3.为什么说这首诗“质而实腴,淡而有味”?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什么双关意义?

答案:

1.本文抒写了诗人崇尚自然的心态,表达了他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以及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全诗共分三层,前八句写诗人从出仕到归隐的经过,表达了他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心性;中十句描写庭院和农村的自然景色,重在体现他适意田园、清静安宁的心境;最后两句表达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心情。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俗韵”和“本性”、“丘山”和“尘网”、“羁鸟”和“旧林”、“池鱼”和“故渊”、“樊笼”和“自然”等,将诗人的喜恶情绪和情感倾向表现得非常鲜明。

诗中的比喻如“尘网”和“樊笼”比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包涵多重喻意:

“羁鸟”、“池鱼”比喻官场的狭隘、禁锢,“旧林”、“故渊”比喻田园的广阔、自由,这两句诗的总体喻意是诗人对解脱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追求。

这些比喻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

3.本诗语言质朴,几近口语,平易自然,形容词较少,无雕琢痕迹;诗中描写的景色也是农村常见景物,体现出清新淡远的审美情趣,其中包含的人生道理却耐人寻味。

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既指庭院卧室的干净清闲,也指诗人内心的安宁纯净,不受世俗的干扰。

《饮酒》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全篇的纲领是什么?

2.本诗可分为几层?

概括每层的大意。

3.“心远”和“采菊”有什么寓意?

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换成“望”字有什么不同?

4.“此中有真意”的“此”指什么?

“真意”又是指什么?

5.为什么说情、景、理结合是本诗的主要特点?

答案:

1.本诗的主旨:

抒写对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的热爱,显示对世间喧嚣的厌恶,反映作者不慕荣利、脱俗的思想品格和安于隐逸、悠然自得、洁身自爱的真挚情怀。

全篇的纲领是“心远”两字。

2.这首诗可分为三层:

前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3.“心远”即忘世、淡泊、超脱的志向。

“采菊”表明自己高洁脱俗的情致。

“望”是有目的地远眺,主体意识较强,“见”是无意识地看到,“见”字更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物我浑化的境界。

4.“此”可指山中景象或作者的隐逸生活。

“真意”指的是诗人由“心远”而融入大自然时所感悟到的自然和生命的真谛。

5.本诗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既富有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是写景的句子,又蕴含作者悠然自得的情趣和物我两忘、物我浑化的理趣。

《定风波》

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请具体说明。

3.“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什么比喻意义?

“山头斜照却相迎”暗示什么?

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

答案:

1.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2.这首词的主要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即小见大。

词作写的是眼前景,想的却是心中事,以自然风雨的“小”隐喻政治和人生风雨的“大”。

3.“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镇定自持、泰然处之的心态。

“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这一句隐喻远放江湖、安步当车实胜奔走官场,因而非但无所畏惧,反觉一身轻松。

“一蓑烟雨”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愿在浩瀚天地中度过一生的心意,意存退隐。

“山头斜照却相迎”暗示自己晚年或尚有希望的达观。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比喻政治失意,遭受打击,“晴”比喻政治得意,被重用受宠。

《前赤壁赋》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以什么为内在的写作线索?

2.简析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理有机结合,体现出理趣之美的。

3.请说明本文采用主客问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4.作为文赋,本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

1.本文提出了“人生有何意义”这样的哲理命题,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文章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内在的写作线索。

2.文章的第一部分描写清风、明月、江水,是借以抒发飘飘欲仙的快乐之情,做到了因景抒情,情景相融。

第二部分的歌声、箫声、主客对话,其背景仍然是江水、明月、清风,这一江上风景又为作者的悲愁心情渲染了气氛。

如“羡长江之无穷”抓住了江水,“抱明月而长终”扣住了明月,“托遗响于悲风”扣住了清风。

第三部分发表的关于“变”与“不变”的哲理性的谈论,也是根据江水、明月阐发出来的。

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

3.本文继承了赋家常用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实际代表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

借客之口宣泄政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但主之口表达潇洒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

这一艺术构思,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

4.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和对偶,句式时骈时散,错落有致,声调和谐优美,虽是赋体,却有散文的行云流水。

《不朽----我的宗教》

1.“三不朽说”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认为“三不朽说”的缺点有哪三层?

2.作者自己提出的“不朽”理论是什么?

3.为什么说这篇文章“论题重大却能深入浅出”?

答案:

1.“三不朽说”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作者认为它的缺点有:

一是只限于少数人,二是没有消极的制裁,三是所说的“德、功、言”的范围太含糊。

2.作者自己提出的“不朽”论是“社会的不朽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一切的“小我”之间,“小我”与社会“大我”之间,都存在着历时的和共时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紧密联系,因而个体“小我”的善恶功过,都与社会“大我”一样是永存不朽的。

每个现在的“小我”,都对社会的“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负有重大责任。

3.论题重大却能深入浅出,是本文的基本特色。

作者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实际事例来说明道理,增强了论理的现实感和启发性,使复杂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此外,文章整体行文口语化,很少用哲学术语,也使人感到质朴而亲切。

《冯谖客孟尝君》

1.冯谖初为门客却频争地位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形成他这种自信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2.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二者之间形成什么关系?

3.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冯谖之自信,从主观方面看,既源于他卓越不凡的见识与才华,也源自于他对孟尝君礼贤下士以巩固其地位的心理的准确把握。

从客观方面看,他所投靠的孟尝君素以好客著称于世,冯谖此举即使不奏效,也不至引起祸端。

2.冯谖的性格特点:

深谋远虑、报效知己、不甘居人下;孟尝君的性格特点:

目光短浅、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两者形成对比关系。

3.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是欲扬先抑、层层深入。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厌足的小人。

这是抑。

然后写他自告奋勇为孟尝君收债“市义”,营就“三窟”,展示其卓越不凡的见识和才华。

这是扬。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孟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词作主要用了哪两种抒情方法?

2.简析题

(一)阅读词的上片,然后回答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分别是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说词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呈现出浓厚的主观色彩?

B“落日”和“断鸿”有什么比喻象征意义?

C词人为什么要“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是什么描写?

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D作者慨叹“无人会,登临意”。

你觉得他的“登临意”是什么?

(二)阅读词的下片,然后回答问题: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A分别说明词中所用典故的涵义,体会词人“以文为词”的特色。

B“倩何人”三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本词借登临观览,抒发了英雄失意、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

词作主要是借景抒情和借典故抒情。

2.

(一)A“献愁供恨”用了拟人手法、“玉簪螺髻”用了比喻手法。

作者移情及物,把自己内心的愁和恨移到山身上,从而山能“献愁供恨”。

此外,“落日”、“断鸿”等也有国势衰颓、身世孤危的象征,因此,词中描写的景物主观色彩浓厚,并统一于沉郁悲凉的情调之中。

B“落日”象征国势衰颓,“断鸿”是作者身世孤危的象征。

C“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

“把吴钩看了”表现了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现在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栏杆拍遍”是动作描写,词人满腔悲愤的郁闷之情通过“拍栏杆”的动作发泄出来。

D作者登建康赏心亭的目的是远眺家乡,消解思念故土、功业难成的郁愤之情。

作者收复中原的壮志无人理解,知音难觅。

(二)A第一个典故,辛弃疾表达了思乡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像张季鹰那样丢下国事只顾个人快意,幻想自己能够收复中原。

第二个典故,辛弃疾反用典故表明不愿像许汜谋求私利。

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借此叹息自己虚度年华,功业无成。

B“倩何人”三句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摸鱼儿》

1.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融贯全篇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这首词的艺术风格是什么?

2.简析题

(一)阅读词的上片,回答问题: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A此词上片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B词中所写的“春”有何象征意义?

“落红无数”有何象征意义?

“怨春不语”的实际意旨指什么?

“蛛网”喻指哪种人?

C词的上片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词的下片,回答问题: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A“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有何象征意义?

B“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有何象征意义?

C“玉环、飞燕皆尘上”有何象征意义?

D“闲愁最苦”的情感内涵是什么?

E“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象征什么?

答案:

1.主旨:

本词借伤春、闺怨的传统题材作词,注入现实政治和人生遭际的内涵,抒发对国势衰颓、南宋偏安政局的深切忧虑和无比悲愤,抒写了忠而被谗与报国无门的郁闷与感慨。

表现手法:

融贯全篇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象征。

艺术风格:

这首词委婉曲折,沉郁顿挫,是一首婉约词,一改辛词的豪放风格,但词作绵里藏针、柔中有刚。

词作以香草美人作比兴象征,反映政治斗争,继承了《离骚》传统。

词作还善于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个人遭遇。

2.

(一)A上片表现了作者对国运危殆、抗金形势衰颓的担忧。

四个层次:

伤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