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414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历史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八下历史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八下历史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八下历史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八下历史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历史教案1.docx

《八下历史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历史教案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历史教案1.docx

八下历史教案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北师大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 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

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

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

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片,同学们相互交流,谈谈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什么?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课程标准: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斗争,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进行的大体情况。

3、正确理解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4、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原因以及抗美援朝的简单经过,分析抗美援朝斗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加强对土地改革意义的认识。

2、讲述抗美援朝的有关故事,增强对材料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整理、讲述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阅读反映这一时期历史的文章,观看有关的影片,深刻体会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愧为“最可爱的人”。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学了《开国大典》,大家知道新中国虽然宣告成立了,但还面临许多严峻的困难。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护我们所取得的革命面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新生的政权。

从而引入新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二、新课:

(一)、稳定物价之战

由学生自学,教师稍微讲解,认识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是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真实情况。

(二)、农民的翻身解放

由教师讲述。

主要讲清三个问题:

1、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土地改革的经过。

3、土地改革的意义。

讨论:

你是怎样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节,了解朝鲜的由来。

1、抗美援朝

提问:

1、中国为什么要组织军队入朝作战?

2、为什么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组织学生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美帝国主义的进攻已经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安全,中国出兵是近不得已,既是为了支援朝鲜的反侵略斗争,也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抗美援朝过程:

由教师讲述,并引用几个英雄事迹插入讲解,从而反映志愿军作战的艰苦与残酷,同时展现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讨论:

为什么我们把志愿军战士称为“最可爱的人”?

结合课后的“材料阅读”,与学生共同分析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畅所欲言:

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学生谈一谈自已的感受,如何在自已的学习和生活中向志愿军学习,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

有空请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

进而引入新课: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二、新课: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

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第一课的一些内容相对比。

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近代史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法制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目可用问题教学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本目,了解本目有关内容。

思考: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

答: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的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答:

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它最早是什么时侯提出来的?

它与以往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有何不同?

答: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

公正、合理、平等、互利。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本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然后教师讲述。

评论:

你如何评价周恩来的外交?

总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

从万隆会议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泄劲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3、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

绘制知识线索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本课的知识线索图,加深对本课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

2、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阅读本节的导言,引入新课。

二、新课: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

总结:

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完成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然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即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关系:

第一次五年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是国家根据过渡时期而编制的。

提问:

为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只是提建立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高速进行

本节由学生自学归纳。

教师讲解:

三大改造的途径不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存在的不足及其意义。

提问: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2、我国社会主义还是不是初级阶段,为什么?

通过解决以上两题,可以得出:

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形式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既然实现了这种转变,那么过渡时期就当然结束了,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总结:

党领导我们在建国初期,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毕竟我们在探索一条前人所未走过的路,难免存在不足,这也正说明前进的道路充满挑战和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实现这一目标。

同学们是新世纪的主人,重任在肩,我们应该勤奋学习,胸怀大志,为实现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第五课 “万方乐奏有于阗:

----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擂台赛

---学习与探究之一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了解,明确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的保证。

2、搜集资料并识读地图,了解我国各民族分布区域及建立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大致情况,考查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3、演讲擂台赛的形式,旨在对学生进行包括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应对能力在内的多种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过程,提高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能力,培养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意识。

4、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旨在塑成公平竟争的意识,营造平等、团结、民主、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5、通过对我国民族知识领域丰富的了解,确立基本的民族观念,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立场,焕发出民族意识和情感,摆脱狭隘的民族观念,增强国家统一的历史责任感。

活动过程:

由主持人致发言词,宣讲竞赛规则和竞赛程序。

由学生演历史短剧:

解放前的少数民族生活状况

进入活动的主题:

演讲擂台赛

共分五小组,各小组的忠心发言人进行演讲,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以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各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发展情况,对所代表的少数民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介绍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如节日、服饰、艺术等,以此展现56个民族的共同开拓、共同塑就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评委根据各小组成员在擂台赛中表现进行打分,设置多种奖项。

最后,在歌曲《爱我中华》的音乐背景中,主持人总结,正是56个民族汇聚在一起,交融相处,声声不息,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保障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今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课程标准: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能初步分析其积极意义。

2、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能说出这两个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面果”的思考,认识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好处吗?

”等问题的讨论,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3、利用人力资源,访问长辈,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经历和见闻,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探索、曲折、发展贯穿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但其主流是前进的。

2、从社会的不断进步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导言,从而引入新课: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二、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中共八大召开的思想准备

2、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

3、中共八大会议的历史意义

讨论:

1、中共八大在探索我国自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哪些初步面果?

2、如果下面的历史是按中共八大所探索的道路走又将会怎样?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讨论:

1、为什么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2、造成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理清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七千人大会和国民经济的复苏。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课程标准: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2、初步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历史录象资料,了解“文化大革命”兴起的原因。

2、向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辈、邻里进行采访调查,记录他们的经历和感受,学习整理口述史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通过学习“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艰难曲折的斗争,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明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二、新课: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引导学生看书,思考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此后由教师讲述本节内容,“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五一六通知”。

引导学生思考2、“炮打司令部”中的“司令部”指的是什么?

(二)全面内乱

引导学生先看本节内容,了解当时的红卫兵运动。

然后由教师讲解,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煽动“打倒一切”、制造全面内乱的目的是阴谋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

思考:

国家主席遭到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说明了什么?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已遭受严重的破坏。

(三)、“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由学生先阅读本节。

由学生讲述“四五运动”的内容。

然后教师强调: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总结:

略。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课程标准: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等标志性成果。

2、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3、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功立业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时间和意义。

2、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基本史实。

3、知道我国“三位一体”的核战略力量的组成部分。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课程资源,参观当地的国防教育基地,写观后感,拓展自已的知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编制“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表格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为此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在我国的科学史上谱写了一曲民族正气歌。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一位学生谈谈你对原子弹、导弹、氢弹等的初步认识,从而进入本课: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戈壁升起磨菇云

由学生自学本节,谈谈原子弹、导弹、氢弹第一次爆炸的时间。

后由教师简单讲述本节,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研制这些的重要性及用途。

并让学生学习《伴你读历史》中的一则材料:

霹雳惊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引导学生看完本节。

认识一下“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的一些情节,及卫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由教师讲述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伴你读历史》的一则材料: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

(三)、倚天神剑显国威

1、新中国的海军:

1949、4

2、新中国的空军:

1949、11

3、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1966、7、1

4、“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A、地地战略导弹部队

B、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

C、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5、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意义。

作业:

课后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第9课 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课程标准:

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能说出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和意义。

2、能说出“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和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等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初步分析中美建交的重要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录像资料,了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认识其重要意义。

2、开展自主性学习,了解“乒乓外交”及“小球”如何转动“大球”。

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讲述法

学习指导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认识联合国,并认识到我国为什么要加入联合国。

再引导学生阅读本节的导言。

二、新课:

(一)、重返联合国

可让学生先阅读本节,认识到为什么新中国建立后被拒之于联合国门外。

1、重回联合国

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历史意义:

提问: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二)、“小球”转动“大球”

引导学生自习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小球?

什么是大球?

小球如何转动大球?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是什么?

3、你对这种“乒乓”外交有何看法?

学生思考回答后由教师讲述:

1、尼克松访问中国  1972年2月

2、《中美联合公报》

3、《建交公报》 1978年12月

4、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1月1日

(三)“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本节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解:

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与西方世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与亚非拉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重点强调:

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自已对外交问题做出判断。

作业:

《伴你读历史》中的练习、课后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第10课 “走近创业年代的英雄”讨论会

---学习与探究之二

课程标准: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活动目标:

通过搜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

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的艰难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了、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

学习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并主动、努力将其内化为自已成长的指导和动力。

寻代自已身边的人身上的优良品质,培养互相学习、互相尊敬的品德。

学习查找、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积极合作、主动交流的意识。

活动过程:

1、组内活动:

组内交流搜集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整理汇编,并概括他们的优秀品质。

组内交流个人的思考和认识。

讨论:

1、这些英雄人物大多来自于普通人,他们是怎样成为英雄人物的?

2、这些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