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383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城市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城市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城市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城市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docx

《城市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docx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第一章

一、城市的起源是第一次社会分工的结果(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城市出现的直接因素是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以及第三次社会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二、古代中国发展的影响因素:

1、防御要求;2、社会形态的发展;3、政治体制;4、经济发展。

三、曹魏邺城的特点:

曹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分为两部分,即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为铜雀园,正中央为宫殿,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廷,再向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

此外,邺城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

卡洪城的布局也是反映了社会阶级分化与功能分区的布局方式。

四、城市化含义: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五、城市化水平含义:

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的百分比。

六、城市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和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消此长,不断变化,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七、城市化进程阶段性规律:

P20

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进入第二阶段,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当城市化水平达到65%-70%之后,城市化速度趋于缓慢,进入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八、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主要从我国的区域差异去分析: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于自然条件及地域的差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且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将长期存在。

具体结合课本20页内容;现阶段形成了三种模式:

1)地方推动型——苏南模式;2)市场推动型——温州模式;3)外贸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

九、近代城市规划思想渊源:

P25最后一段

一十、近代城市规划由1848年的英国《公共卫生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英国人艾比泥泽.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田园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一十一、夏代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奠定了基础;

商代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的萌芽阶段;

周朝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期;

秦汉时期,严格的功能分区体系达到新的高度;

隋唐时期十分注重城市规划;

宋朝都城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打破了坊里制;

元大都: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井字形道路系统;商业街按业成街;街巷、胡同成为主要的居住形式。

(继承了《考工记》的传统,汲取了魏晋唐宋以来都城规划经验)

明清时期北京城秉承了元大都的布局格式。

一十二、《周礼.考工记》(周礼营国制度)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方,市朝一夫”充分体现了周朝都城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一十三、唐长安城的特点:

1)中轴线对称;2)功能分区明显(坊里、宫城、集市);3)严格的坊里制(108坊);4)交通方便(方格网)

一十四、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唐长安城、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对称布局)

一十五、三大宪章: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北京宪章》

《雅典宪章》社会背景:

工业革命产生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具体问题见课本),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乌托邦、田园城市理论等,但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未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因此,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

目的:

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

1)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2)与自然协调;3)保证生活的基本质量。

两者关系:

《马》为了验证40年前《雅》的实践效果有点和不足点,《马》在肯定《雅》的基础上,根据新情况作了修改和新的发展。

 

第二章

一、城市规划的要素:

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选择、城市形态设计。

●产业是城市功能的经济支柱,产业选择因此也就构成现代城市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城市产业选择首先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城市功能的巨大转变必然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城市功能定位的实现和城市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相适应的城市形态作为基础和条件;

●城市形态服务于和服从于城市发挥和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

●城市形态设计要处理好城市盲目扩张与城市功能有序化分布要求的矛盾;

●城市功能区分布的设计是城市形态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二、中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

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分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几个层次。

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中大型分区规划)(控制性、修建性

 

第三章

一、城市系统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空间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二、城市用地:

是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包括城市各类建筑、各种设施所占用的一定数量的土地,这些土地的总量构成了城市用地的总规模。

三、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土地永存行和不可再生性

(2)社会属性。

土地大部分已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利,无论是共有的或私有的形式。

(3)经济属性。

城市土地在被利用过程中能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城市用地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为城市的各类活动提供承载空间,使得城市功能得以实现,并且这种配置要不断优化。

四、城市用地规模的适宜性评价

(1)城市用地的绝对规模评价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由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评价思路:

“人均基本用地+附加用地指标+上限控制的模式”

(2)城市用地的结构平衡性评价

各项用地的比例和空间布局要使土地总效益达到最优。

规划建设用地的合理结构

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的比例(%)

居住用地

20~32

工业用地

15~25

道路广场用地

8~15

绿地

8~15

五、城市用地的区位评价

(1)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是城市建设现状,二是基础设施。

三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是生态环境。

五是文化遗存。

(2)城市用地的区位分层。

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微观区位

六、城市用地的分类

10个大类(掌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

46个中类、73个小类(知道)P79

七、城市用地空间布局模式

(1)同心圆理论。

第一环带是中心商务区。

第二环带为过渡带。

第三环带是工薪阶层住宅区。

第四环带是中产阶级的住宅区。

地位带为通勤者地带。

(2)扇形理论。

(高租金是沿放射型道路成契形向外延伸)

该理论认为沿着默写特定的交通路线,土地的使用模式更倾向于是扇形的,并且每个具有相对同质性的扇行从中心向外扩张。

和同心圆理论一样,扇形理论认为经济和人口的增长也会使扇形区发生演化。

城市增长理论认为同心圆和扇形区域的内层一般都会向外层演化。

(3)多核心理论

城市规模越大,核心越多,越专业化。

八、当代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掌握)

(1)各种用地所承载的功能对用地的要求。

例如,居住用地要求具有良好的环境,商业用地要求交通设施完备。

(2)各种用地的经济承受能力。

在市场环境下,各种用地所处位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对地租承受能力强的用地种类,例如商业用地在区位竞争中通常处于有利地位。

(3)各种用地相互之间的关系。

由于各类城市用地所承载的功能之间存在相互吸引、排斥、关联等不同关系,城市用地之间也会相应地反映出这种关系。

(4)公用政策因素。

城市规划所体现基本精神是政府对市场积极的有限干预,以保证城市整体的公平、健康和有序。

因此,城市规划的既定政策也是左右各种城市用地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

九、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1)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

要注意区域协调,必须把城市作为一个点,而其所在的地区或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面,点面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样,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才能统一考虑、全面安排。

(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

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方向有重要制约作用的工业用地,并考虑其与居住生活、交通运输、公用绿地等用地的关系。

(3)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

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使新区为转移旧区某些不合适功能提供可能,为调整、充实和完善就去功能和结构创造条件。

(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是功能明确,面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用地混淆在一起,造成相互干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凌乱。

要建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网,实现市内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衔接。

(5)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

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改造、更新、完善和提高。

要合理确定首期建设方案,加强预见性,在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

主要表现为:

在定向、定性上具有可补充性,在定量上具有可伸缩性,在空间定位上具有可变移性。

 

第四章

一、城市规划编制的主体:

1)政府部门;2)市民团体及个人;3)城市规划专业人员。

二、城市规划程序(了解):

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规划、国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规划的关系比较:

侧重内容:

☐国土规划:

涉及面最广、最宏观地研究全国及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的综合战略安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更侧重于全国及各等级区域的土地利用、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综合平衡。

☐区域规划:

主要是对建设活动作空间统筹安排和协调。

☐城镇体系规划:

是区域规划中有关城镇的等级、规模、空间结构的合理组织。

编制主体:

☐国土规划:

国土资源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国土资源部主持,自上而下逐级开展编制;

☐区域规划:

计委系统组织;

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部门。

二、城镇系统规划的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

一化:

城市化;二系:

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基础设施(水、电、燃气等)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医院、学校等);三结构:

城市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

三、城市性质的确定:

一方面从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城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认识。

城市性质更多的体现在某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的个性与差异性。

四、城市规模的计算方法:

1)带眷系数法;2)综合增长率法;3)城市等级规模法。

1)带眷系数法:

Pn=P1*(1+a)+P2+P3

Pn——规划末期人口数量a——带眷系数

P1——带眷职工人数P2——单身职工人数P3——城市其他人数

2)综合增长率法:

Pn=P0*[(m+k)+1]n

Pn——规划末期人口数P0——基期人口数

M——年平均自然增长率k——年平均机械增长率n——规划年数

M=(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K=(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3)城市等级规模法:

Pr=P1/R

Pr——规模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规模城市的人口R——Pr城市的位序

五、城市总体布局包含两层:

1)从区域范围研究城市布局(城镇体系布局);2)从一个城市内部研究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布局。

六、城市布局的形式:

集中式和分散式

1、集中形式:

团块状(沈阳、成都、合肥)、反射状(武汉、大理)、带状(兰州)优点:

城市布局相态紧凑,便于生活设施配套建设,投资节约。

2、分散形式:

组团式(大庆)、组群式、一城多镇式(重庆)

优点:

布局比较灵活,能够适应不同地形、规模城市的需要,城市环境质量也较容易得到保证。

七、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城市功能变化是结构变化的先导。

城市空间形态是空间结构的外在体现,两者之间实现向和本质的关系,现象决定本质。

概言之:

功能:

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结构:

城市问题的本质性根源;形态:

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度概括

八、城市工业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两者既要保证一定的联系,又要保证适度的隔离。

1、为了生活方便生产和生活,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需要就近配置,已保证职工上下班出行和日常生活的需要。

具体来看:

1)城市的生产性设施和生活型设施需要配套规划和建设,做到就近平衡;2)应当针对自身特点,保持工业区的适度规模;3)通勤距离应合理。

2.为了避免工业用地对居住用地的污染和干扰,两者又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防护距离。

具体:

1)避免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犬牙交错的布局方式,甚至工业用地包围城市的布局方式;2)三废污染严重的冶金、是有化工等工业企业,应当不知在远离城市和居住区的地带,并且注意居住区的盛行风向和河流流向;3)根据工业生产性质和生产规模,确定和安排工业生产用地和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防护距离;4)对现有城市和生活居住用地中有碍于环境的大气污染、噪音、震动比较严重以及易燃易爆的工厂,应结合城市用地功能组织重新调整和搬迁。

九、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成果: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城市总体规划图纸以及附件三部分。

 

第七章

一、城市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

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各层次总体规划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建设的目标,对土地利用性质、土地使用强度、空间环境、市政基础设施、公用服务设施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作出具体控制性规定的规划。

三、控规的控制体系:

土地使用、环境容量、建筑建造、城市设计引导、配套设施和行为,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是从这六个方面进行控制的。

四、控规的控制指标:

规定性指标(必须严格遵照):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红线后退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机子机动车开口地段、主要人流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等。

指导性指标(参照执行):

人口容量、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其他环境要求。

五、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作案例)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六、法定图则是借鉴国外的“分区法”,中国香港的“法定图则”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实施的一想规划编制、审批的管理制度。

七、土地开发强度,其控制指标为容积率

第八章

一、城市道路网系统的空间类型

(1)方格网式

(2)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系统

(3)方格网与环形放射混合式道路网系统

(4)自由式道路网系统

(5)组团式道路网系统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指标

(1)道路网密度

(2)道路面积率(3)人均道路占有率

 

十章以后

一、P255商业区服务设施分类1.基本公共设施(零售商业设施,饮食服务业设施,文化娱乐业设施)2.其他公共设施设施3.辅助类设施

二、P261商业区开发的规划控制的内容

1.容量(用地范围内可开发建设的最高建筑容量)

2.性质(用地范围内许可建设的空间类型)

3.建设边界(用地内建筑物允许达到的高度,红线等边界条件的控制目的在于防止项目建设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4.环境质量(对绿化,建筑物色彩,饰面,形体等提出要求)

5.交通,公用设施控制(要求土地开发满足规划统一建设公用设施的条件)

6.土地使用价格(地价和各项用地条件会在与地出让时反复协商)

三、P267城市居住用地的概念

城市居住用地,泛指城市中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集地,是由建筑群,道路网,绿化系统,对外交通系统以及其他公共设施所组成的复杂综合体

四、P268城市居住用地的分类

按照用地组成规划划分:

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按照用地质量划分:

一类居住用地,二类居住用地,三类居住用地,四类居住用地

按照人口规模划分:

居住区(10000,15000户),居住小区(2000,4000户),居住组团(300,700户)

五、P277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内容

居住用地规划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能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其中:

安全(防火,防震,及交通安全有周密的考虑),卫生,方便(居住用地的布局要合理),舒适(要有完善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公共绿地),优美

六、P278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主要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1)整体性原则

1.居住用地规划必须服从于城市的总体规划,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用地性质,规模,限制的规定,保持城市各方面的整体协调。

2.居住用地内部必须保持整体性

(2)生态性原则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3)经济性原则

居住用地规划应从用地用材等方面尽可能做到节能,节约维护费用等。

(4)地方性原则

应结合当地气候,地理习惯,人文风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某同事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5)科学性原则

遵循相关的用地和环境等的规范和标准,依靠科技和理论的发展进步,不断改善居住用地的功能,完善居住用地的质量,增加经济和环境效益。

七、P279居住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PPT上的图标?

(1)住宅建筑规划原则

1.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等

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的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等

3.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级道路附近

4.住宅的面积指标和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2)居住用地中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原则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规划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和减少的干扰

2.商业服务与金融,有点,文体等有关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3.基层服务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居民,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3)道路用地规划原则

1.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的内外联系道路应通而不畅

3.道路的布置应应分级设置

4.道路规划设计应满足居民日常出行及进出居住用地的车辆通行要求

5.道路设计应满足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6.在旧城改造时,综合考虑有地上地下建筑及市政条件和原有道路的特点

7.应与其他各种设施的合理安排

(4)公共绿地规划

1.可持续原则

2.生态功能优先原则

3.区域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八、P284住宅类型

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每户一般都有独立院落,1-3层,占地较多)

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一半用于多层和高层,特别是梯间式)

九、P285

1.住宅布置的行列式

这是住宅群体的基本组成形式,即条式单元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兼具成排布置的方式。

优点:

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便于不知道路,管网,方便工业化施工。

小区绿化面积大

缺点:

处理的不好,则形成的空间往往会有单调,呆板的感觉,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2.住宅布置的周边式

优点:

院落比较完整,可减少风沙和院内积雪。

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缺点:

部分住宅朝向较差,对于炎热地区难适用

3.住宅布置的点群式

优点:

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便于利用地形

缺点:

不利于防寒保暖,对节能不利

4.住宅布置的混合式(行列式,周边式结合点群式,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三者结合

一十、P292居住区道路分级

1.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车行道宽度为5—8米

3.第三级(组团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小于10米车行道宽度为5—7米

4.第四级(宅间道路)宽度不宜小于2.5米

一十一、P298

1.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地总面积

2.人口毛密度=规划总人口÷居住用地面积

人口净密度=规划总人口÷住宅用地面积

3.住宅建筑套密度

4.住宅面积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

住宅面积净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5.容积率

6.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地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7.拆建比

8.土地开发费=土地开发总费用÷居住用地面积

9.住宅单方综合造价

一十二、P301看

一十三、P344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

(一)强化规划城市规划实施是落实城市规划的必要保障

(二)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有利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有利于维护城市建设成果

(四)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有利于更好的维护公告利益

一十四、P346城市规划实施的内容

城市规划实施主要包括既定城市规划的执行与规划实施的控制两个部分。

可以说,城市规划的事实就是执行城市规划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管与控制。

(一)城市规划的执行

1.空间政策实施

2.结构布局落实

3.建设时序确定

(二)城市规划实施中的控制

1.控制内容主要涉及用地使用控制,环境容量控制,设施配套控制,建筑本身控制,未来行为控制,城市设计引导

2.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规定,城市设计引导和方案审定

3.控制深度包括三个层次:

原则控制,详细控制,严格控制

一十五、P349城市规划实施的原则

1.批前管理与批后管理

2.执法刚性与管理弹性相结合

3.行政管理与法律保障,公共参与相结合、

4.档案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一十六、P353

城市规划法律体系:

一般是由基本法,配套法,相关法构成

加拿大制定计划和策略,来指导联邦土地的利用

美国由州土地利用规划和地方土地利用构成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森林法》《水法》

一十七、P356一书两证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建设用地规模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