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094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docx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四章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经典习题

课时考点训练

题组一、群落的结构

1.(2013年高考海南卷)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解析:

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成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

答案:

D

2.(2012年高考福建卷)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析:

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答案:

C

3.(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

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

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3)为探究“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组实验:

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2个相同项圈,乙组同时抛出2个相同棍棒,丙组则同时抛出1个项圈和1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

若丙组平均时间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

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该草原上的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概念的理解及实验探究能力。

(1)该草原上全部的鹿(包括雌、雄鹿)属于同一种群。

(2)一定自然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群落。

(3)该实验以项圈和棍棒分别代表雌、雄鹿,以抛出的物体种类组成为自变量,以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为因变量,探究“鹿角效应”假说的正确性。

若假说正确,丙组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需平均时间最短,即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群体,被捕食的风险较小。

答案:

(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题组二、群落的演替

4.(2013年高考福建卷)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

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等知识。

退化林地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等,所以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次生演替;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物种数少、植物丰富度低;森林恢复使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

D

5.(2011年高考安徽卷)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解析:

由题干可知,该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无植被覆盖,故在该岛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B项错误。

初生演替的时间较长,D项正确。

人类的参与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项正确。

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即物种的镶嵌式分布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A项正确。

答案:

B

6.(2013年高考江苏卷)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相关知识。

根据表格中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边坡甲比边坡乙物种数目多,因此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增加物种数目,从而提高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导致生境改变的结果;边坡甲虽没有移栽乔木,但随着演替的进行,将来也会出现乔木;边坡甲的群落演替最终会达到相对稳定,因此不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因此B项分析最为合理。

答案:

B

7.(2013年高考海南卷)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

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针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稳定性较低。

(4)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解析: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恢复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

(4)森林生态系统在竖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答案:

(1)样方 标志重捕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恢复力

(4)垂直

课时高效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解析:

群落演替不一定能形成森林,A项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不断发生改变,基因频率也发生变化,B项错误。

大鱼吃同种小鱼属于种内斗争,C项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D项正确。

答案:

D

2.(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

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答案:

D

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样方法可获得表中数据

B.该地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改变

D.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丰富度均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

通过样方法可以调查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变化;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不是种群的特征,演替的过程中,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会有不同的变化,有的增大,有的减少。

答案:

D

4.(2014年滨州模拟)一块甘蔗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②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

③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甘蔗田

④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⑤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⑤

解析:

群落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弃耕甘蔗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是否演替成森林群落,还要看是否有充足的雨水条件,②正确;杂草地中的生物种类远多于甘蔗田,其物种丰富度高,③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⑤正确。

答案:

B

5.(2014年德州模拟)下列在统计时结果误差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样方法:

在个体密集区取样

B.标志重捕法:

被调查动物第二次被捕获的难度加大

C.丰富度调查:

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

D.抽样检测法:

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结果分析。

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在个体密集区调查会使调查结果偏大;标志重捕法第二次捕获的难度加大,导致重捕时标志个体偏少,根据公式N/M=n/m,m偏小,M和n数量不变,则调查值N偏大;调查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导致统计的物种数偏小;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的下层酵母菌数量多,抽样检测的值比正常值偏大。

答案:

C

6.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

这些现象中包括的生态因素有(  )

A.竞争和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竞争和种内斗争

C.竞争和种内互助

D.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解析:

在制作泡菜时,开始阶段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体现出乳酸菌之间的种内互助和与其他微生物竞争;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体现出来的是种内斗争。

答案:

B

7.(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

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也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D错误。

答案:

C

8.右图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生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A.A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B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量

B.A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量,B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C.A表示土壤中腐殖质总量,B表示整个植被中的种类数量

D.A表示食肉类的种类数量,B表示食植类的生物量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初生演替的过程。

在初生演替过程中,生物总量是逐渐增加的。

先驱物种一般是较为低等的植物,但某个阶段的生物种类数量在演替到这个阶段时逐渐增加,由此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替时逐渐减少。

必须指出,演替能否达到顶极群落(树林或森林)又决定于气候条件。

答案:

A

9.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

D

10.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解析:

从a、b两图分析可知,图a中3个物种共同利用的资源不多,因而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有许多共同利用的资源,它们会因共同利用的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可排除A、B项。

又由上述知,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是不相等的,排除D项。

答案:

C

11.为了减小一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如图所示引入蜘蛛后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

下列对曲线图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由图中曲线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呈竞争关系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没有相互作用

解析:

图示蜘蛛与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若药杀害虫,蜘蛛会因食物减少而减少,两者关系不会因数量减少而改变。

答案:

C

12.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米2)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不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以免数据不真实,A项错误;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只能表明典型草原的植物平均种数大于荒漠草原的平均种数,而没有每个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信息,B项错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表中的平均产量并不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所以由表中信息得不到C项的结论;三个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种数=植物总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计算可知,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某山区25年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

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绘制该群落中松树种群不同树龄的株数分布柱状图。

(4)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

基因型

引入前,

原地

引入后5年,

本地

引入后8年,

本地

AA

51%

57%

61%

aa

11%

17%

21%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

________。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火灾后,该地区存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据表信息,树龄>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

(3)略。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引入前(原地),A%=AA%+1/2Aa%=51%+19%=70%,a%=30%;引入后5年(本地),A%=AA%+1/2Aa%=57%+13%=70%,a%=30%;引入后8年(本地),A%=AA%+1/2Aa%=61%+9%=70%,a%=30%。

这几年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未发生进化。

答案:

(1)次生演替 

(2)赤杨 (3)作图要求:

柱状图要规范。

 (4)没有发生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14.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

其中:

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看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研究者发现,适当放牧________(“促进”、“抑制”)牧草生长。

(2)甲图中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是________。

(3)乙图中的A点所对应的放牧量为该草原的最大的控制放牧量。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C点以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列举两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放牧引起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草本植物是群落演替中重要的物种。

正常的放牧,能促使牧草的发育,增强其再生性,提高营养价值。

因此,适当的放牧,对草原植被的发展和维持,畜产品产量的提高都有好处。

如果天然草场长期不利用,则会枯草宿存、蚊蝇孳生,植株变得稀疏、细弱,春季萌动的时间也会大大地推迟。

但是如果过度利用,长期过度的啃食及践踏,超出了草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则常常引起草场的退化,即植被的“逆行演替”。

环境变化最明显的是土壤变得坚硬,侵蚀作用加剧,严重时可导致荒漠化,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根据放牧演替的规律,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经营管理,消除无价值的植物物种,提高有价值牧草的生产率,可以防止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

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封育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但是积极的方法是对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和改造,建立起保护与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的制度。

在草场建设上实行“划区轮牧”,通过轮牧,缩短家畜的啃食期,延长草类休整期,并可使优良牧草开花结实,自然落籽,为提高植物覆盖率创造条件。

答案:

(1)次生演替 促进 

(2)C~D

(3)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的畜产品产量

(4)草原退化,严重时可导致草原沙漠化

(5)培育优良牧草,消除有害植物,提高牧草产量;合理确定载牧量,防止过度放牧;发展季节性放牧;提倡划区轮牧;采取合理灌溉、施肥、灭鼠、防旱等措施;积极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等(答对两条即可)

15.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

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

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

组2:

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

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

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____代表的类似。

解析:

(1)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由甲种与乙种动物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推知甲与乙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单独培养时,乙种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应该是C,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30只/mL。

(2)①两种鱼分别分布在同一河流底部的不同位置,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这两种鱼属于“共存发展”的竞争关系,其种群数量变化应呈现“S”型曲线,但底栖鱼类处于较高营养级,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曲线D和E。

②玻璃温室中的这两种食物相同的传粉昆虫,属于“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其种间关系类似图中的B和F。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