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907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笔记整理版

一、感冒

1.风寒证:

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

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暑湿证: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

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

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

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

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

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

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

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

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

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

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

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2)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五苓散

3)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

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

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

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八、痰饮

1)脾阳虚弱:

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

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

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

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

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饮退正虚:

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

九、自汗、盗汗

1)肺卫不固:

益气固表-玉屏风散

2)营卫不和:

调和营卫-桂枝汤

3)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

十、血证

1.咳血

1)燥热伤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

2.吐血

1)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十灰散

2)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

3.尿血

1)下焦热盛: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

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十一、心悸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

3)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十二、胸痹

1)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2)痰浊壅塞:

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肾阴虚: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

5)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6)阳气虚哀: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参附汤右归饮

十三、不寐

1.实证

1)肝郁化火:

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2)痰热内扰:

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

2.虚证

1)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2)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3)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

十四、厥证

1.气厥

1)实证:

顺气开郁-五磨饮子

2)虚证:

补气回阳-四味回阳饮

2.血厥

1)实证活血顺气-通瘀煎

2)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

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

十五、郁证

1.实证

1)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

清肝泻火、解郁和胃-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3)气滞痰郁: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

2.虚证

1)心神惑乱:

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

2)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

滋阴清热、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六、癫狂

1)痰气郁结:

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3)痰火上扰:

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4)火盛伤阴: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十七、痫证

1)风痰闭阻: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

2)痰火内盛:

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3)心肾亏虚:

补益心肾、健脾化痰-大补元煎、六君子汤

十八、胃痛

1)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

2)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

5)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启膈散

2)津亏热结: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

二十、呕吐

1)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3)痰饮内阻: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

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5)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丸

二十一、呃逆

1)胃中寒冷:

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丁香散

2)胃火上逆:

清热和胃、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

3)气机郁滞:

顺气降逆-五磨饮子

4)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

5)胃阴不足: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

二十二、泄泻

1)湿热内盛:

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食滞胃肠:

消食导滞-保和丸

3)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4)脾胃虚弱:

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

5)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

二十三、痢疾

1)湿热痢: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加银花

2)疫毒痢:

清热凉血解毒-白头翁汤

3)寒湿痢:

温化寒湿-胃苓汤

4)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二十四、腹痛

1)寒邪内阻: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

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气滞血瘀: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少腹逐瘀汤

二十五、便秘

1)热秘: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

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

3)虚秘:

气虚:

益气润肠-黄芪汤

血虚:

养血润燥-润肠丸

二十六、胁痛

1)肝气郁结: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3)肝阴不足:

养阴柔肝-一贯煎

二十七、黄疸

1)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3)阴黄:

健脾和胄、温化寒湿-茵陈术附汤

4)急黄: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

二十八、积聚

1)肝气郁滞: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逍遥散

2)食滞痰阻:

导滞通便、理气化痰-六磨汤

3)气滞血阻:

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4)瘀血内结:

祛瘀软坚、兼调脾胃-膈下逐瘀汤

二十九、鼓胀

1)气滞湿阻:

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胃苓汤

2)寒湿困脾: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

3)湿热蕴结: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

4)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五苓散

三十、头痛

1)风寒头痛:

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

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

4)肝阳头痛:

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

5)肾虚头痛:

养阴补肾-大补元煎

6)血虚头痛:

养血为主-加味四物汤

7)痰浊头痛:

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8)瘀血头痛:

活血化瘀-通窍活血汤

三十一、眩晕

1)肝阳上亢: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

2)气血亏虚: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3)肾精不足:

阴虚:

补肾滋阴-左归丸

阳虚:

补肾助阳-右归丸

4)痰浊中阻: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

三十二、中风

1.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祛风、养血、通络-大秦艽汤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

2.中脏腑

1)阳闭:

清肝熄风、辛凉开窍-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2)阴闭:

豁痰熄风、辛温开窍-苏合香丸

3.脱证: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

4.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补气活血、通经活络-补阳还五汤

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

2)语言不利:

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

祛风除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

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

3)口眼涡斜:

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

三十三、痉证

1)邪壅经络:

祛风散寒、和营燥湿-羌活胜湿汤

2)热甚发痉:

泄热存津、养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3)阴血亏虚:

滋阴养血-四物汤合大定风珠

4)刚痉:

解肌发汗、益阴养津-葛根汤

5)柔痉:

疏风解表、和营养津-瓜蒌桂枝汤

三十四、疟疾

1)正疟: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

2)温疟: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

三十五、水肿

1)风水泛滥: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5)脾阳虚衰:

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三十六、淋证

1)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血淋:

实证: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

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3)尿浊湿热内蕴:

清热化湿-程氏萆解分清饮

三十七、癃闭

1)膀胱湿热: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

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

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

4)尿路阻塞: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

三十八、腰痛

1)寒湿腰痛: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

2)瘀血腰痛: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

3)肾虚腰痛:

阳虚:

温补肾阳-右归丸

阴虚:

滋补肾阴-左归丸

三十九、消渴

1)上消: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中消: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下消:

肾阴亏虚:

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

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四十、痹证

1)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2)痛痹:

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

3)着痹: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4)风湿热痹: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

四十一、痿证

1)肺热津伤:

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

2)湿热浸淫、气血不运:

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

3)脾胃亏虚、精微不运:

补脾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

4)肝肾亏损、髓枯筋痿: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四十二、内伤发热

1)肝郁发热: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丹桅逍遥散

2)瘀血发热:

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3)血虚发热:

益气养血-归脾汤

4)阴虚发热:

滋阴清热-清骨散

5)气虚发热: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四十三、虚劳

1.气虚

1)肺气虚-补肺汤

2)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

2.血虚

1)心血虚-养心汤

2)肝血虚-四物汤

3.阴虚

1)肺阴虚-沙参麦门冬汤

2)心阴虚-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益胃汤

4)肝阴虚-补肝汤

5)肾阴虚-左归丸

4.阳虚

1)心阳虚-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附子理中丸

3)肾阳虚-右归丸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病名的出处:

《金匮》痈悸喘痹汗痰虚痞。

《脉因证治》,内伤发热。

《医学正传》郁血。

《景岳全书》,呃逆,

《济生方》,痢疾。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

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

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

哮病的病位:

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

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喘证病位:

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

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肺痈的基本病机:

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痨的临床特征: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

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

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

痰浊水饮血瘀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

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

虚证:

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

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胸痹的病位:

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

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本虚:

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

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不寐的基本病机:

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痴呆的基本病机:

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

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

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

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

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

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

健脾化湿暴泻:

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

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痢疾的临床特征: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

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

辨虚实;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

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

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

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

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

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

脾胃肝胆基本病机:

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

阳黄:

湿热阴黄:

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

肝脾基本病机:

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

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

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

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

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

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

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

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

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

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

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

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

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

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

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

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

肝肾心脾基本病机:

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

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

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

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

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

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

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

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

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

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

辨阴阳虚实虚证:

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

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

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

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

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

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

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味

2.外治:

1)初期:

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

清黛散

3)成脓:

切开排脓

4)溃后:

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

清黛散

疖病

1.内治:

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

2.外治:

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1.内治: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外治:

1)初期:

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

2)中期:

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

3)后期:

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

红丝疔

1.外治:

1)初起:

太乙膏掺红灵丹

2)成脓:

切开引流

3)溃后:

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

4)脓尽:

生肌散.白玉膏

三.  痈

颈痈

1.内治:

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银翘散

2.外治:

1)初起:

金黄膏

2)溃后:

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

3)脓尽:

生肌散.白玉膏

四.  丹毒

1.内治:

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头面者:

─普济消毒饮

2)胸腹腰胯者:

─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

3)下肢者:

─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

4)新生儿丹毒.毒邪内攻者: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  发

锁喉痈

1.内治:

1)初起:

.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  

2)溃后:

清养胃阴─益胃汤

2.外治:

玉露散.双柏散

有头疽

1.内治:

1)初期.溃脓期:

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

2)阴虚火毒炽甚:

─竹叶黄芪汤

3)气血两虚不能透毒外出者:

─托里消毒散

4)收口期:

气血两虚:

─十全大补汤

2.外治:

1)初期:

金黄膏.千捶膏

2)溃脓期:

八二丹.金黄膏

3)收口期:

白玉膏.生肌散

六.  无头疽

附骨疽

1.内治:

1)初起:

清热化湿.行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2)成脓:

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

3)溃后:

气血两虚者:

调补气血.清热化湿─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散.

2.外治:

1)初起:

金黄膏.玉露散

2)成脓:

切开引流

3)溃后:

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

七.  走黄与内陷

1.走黄:

凉血清热解毒

2.内陷:

1)火陷:

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

2)干陷:

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

3)虚陷:

脾肾阳衰:

温补脾肾.

八.  瘰疬

1.内治:

1)初期:

疏肝养血.健脾化痰─逍遥散合二陈汤

2)中期:

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托毒透脓─逍遥散合二陈汤

3)后期:

滋肾补肺—六味地黄丸

2.外治:

1)初起:

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2)中期:

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3)后期:

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

九.  流痰

1.内治:

1)初期:

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

2)中期:

扶正托毒─透脓散

气血两虚者:

调补气血─人参养营汤

阴虚火旺者:

养阴除蒸─清骨散

2.外治:

1)初期:

阳和解凝膏

2)中期:

切开引流

3)溃后:

五五丹.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

一.  乳痈

1.内治:

1)初起:

疏肝清热.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散

3)溃后:

排脓托毒─四妙汤

2.外治:

1)初起:

金黄散.玉露散

2)成脓:

金黄散.金黄膏

3)溃后:

八二丹.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