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2846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文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地域文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地域文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地域文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地域文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2.docx

《地域文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域文化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域文化2.docx

地域文化2

地域文化

一、填空

1.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文化的特点:

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

3.中原文化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①自强自立精神;②崇文重教精神;③重功致用精神;④勤俭节约精神。

4.所谓文化区域,即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从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5.从自然地理特征上看,中原文化区域可分为“一山四水”的典型区域,即河洛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汉淮文化区和河内文化区。

6.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陈宋文化;豫西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河洛文化;豫南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汉淮文化。

7.中原文艺的特点有:

开创性、引领性、兼容性和先进性。

8.南北朝时期,中原诗人的“三大家族”是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庾氏家族。

9.东汉书法家刘德昇,教出了钟繇和胡昭两位著名书法家。

1.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

2.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即今鹿邑县。

3.道家思想被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宗教组织吸收,演变成中国的道教。

4.庄子是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民权县)人。

5.《道德经》诞生于河南灵宝市的函谷关。

6.列御寇诞生于战国时期郑国莆田(即今中某县白沙乡)。

7.“北宋五子”中的三位是中原人是,程颢、程颐和邵雍。

8.孔子弟子端木赐善于经商,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曾为孔子守墓六年。

9.提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是郑国的子产

1.佛教大致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2.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3.隋唐时期,是我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4.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

5.《墨子》所阐述的政治思想可概括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6.《尉缭子》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尉缭的著作。

7.中国最早的建筑学著作是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

8.东汉杜诗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

9.宋张商英所著的《护法论》,力主三教调和说。

1.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2.中原文物资源优势的“五个第一”,即地下文物全国第一、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全国第一、故都全国第一、重大考古发现全国第一。

3.中原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是:

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和登封天下之中古建筑群。

4.中原四大古都是:

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

5.鸡公山与庐山、北戴河、莫干山合成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6.豫菜到北宋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重要菜系。

7.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酿酒遗址是贾湖遗址。

8.宋代四大书院是:

嵩阳书院、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9.书院教育的教材“四书”是: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1.中原文化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根源性、核心性、丰富性、人文性、散播性等一系列特点。

3.豫中文化区的中心城市为新郑、平顶山、郑州和许昌。

4.南北朝时期,就诗人来说,有著名的“三大家族”,即谢氏家族、江氏家族和庾氏家族。

5.在中国书坛上,被称为“北方书圣”的是北魏时期的郑道昭。

6.在先秦时期,中原的道家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关尹和列子。

7.儒家文化在中原的传播和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东汉,一个是北宋。

8.被孔子赞为“古之遗爱”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子产。

9.佛教在中原的繁荣阶段是在我国的唐朝时期。

11.农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许行。

12.中原有两处著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一是安阳殷墟,一是洛阳龙门石窟。

二、名词解释

1.中原行为文化:

中原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的区域文化,是以河洛文化为核心,辐射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成果和文化形态,是中原地区长期积淀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凝合体。

2.中原物质文化遗产:

所谓中原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也就是中原地区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形态为标志的文化遗产。

是指中原人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手段。

它包括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活资料、精神生活的物质条件等。

3.嵩岳文化区:

嵩山文化区,狭义指包括北至黄河,南至河南襄城一带,东至虎牢关,西至华山,方圆数千里的(包含河洛文化)地域。

广义就是中原文化的泛称。

简单地说,嵩山文化区基本上涵盖了中原腹地的沿黄河、洛河、伊水两岸的广大河谷、盆地、平原的肥沃地带。

4.《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部分(伪《古文尚书》部分)为伪书。

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

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

5.尹喜: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

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

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6.宋明理学:

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

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支流,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以便与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相对。

但其实心学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

7.“二戴”生卒年不详。

字延君。

西汉时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又据《成安县志》为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人。

汉代礼学家,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任信都王(刘嚣)太傅。

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

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

戴德和《小戴礼记》的编纂者戴圣(戴德之侄)都是西汉经学家后苍的弟子。

8.韩非:

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9.阴阳家:

阴阳家是战国时主要学派之一。

以提倡阴阳五行学说为宗旨,故名阴阳家,又称“阴阳五行家”或“五行家”。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战国末齐国的邹衍。

10.僧一行:

僧一行,本名张遂。

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推算出子午线纬度一度之长,编制了《大衍历》。

佛教密宗的领袖,著有密宗权威著作《大日经疏》。

汉族,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一说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

唐功臣张公瑾之曾孙,父檀,武功令。

生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开元十五年。

11.《灵宪》:

东汉张衡的天文著作《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

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

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13.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费孝通先生的观点: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在多数的情况中,民族文化,特别是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总是作选择性地接受,且必然会加以改造,也因此出现了多元性的“文化转型”也即“多元的现代性”。

14.中原物态文化:

是指中原地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观看和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15.文化区域:

是一个区域的人们依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区域形态。

16.饮食文化:

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食物原材料的加工制作和饮食活动中的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以及饮食为基础的思想,哲学,习俗,礼仪等都在饮食文化的研究范围之内。

三、简答题

1.中原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有哪些?

答:

(1)确证古代中原文明的历史基础。

(2)传达中原文化精神的良好途径。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争强民族自豪感的最佳教材。

(4)丰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厚重素材。

(5)开发旅游资源,振兴地方经济的有效手段。

 

2.为什么说中原文化催生了中国文明的形成?

答:

古代中原地区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很早就有了先进的生产方式,而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华夏民族所缔造的华夏文明,后来也成了中国文明的核心与主体。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极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器物创造活动,并最终成为中国文明诞生的历史摇篮。

此外,同属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等,以及这些原始文化所出土的大量遗物,证明在古老的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就有了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并通过夏、商、周三代的继承和发展,催生并导引了中国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3.豫南文化区有哪些文化特征?

答:

①从经济文化层面看,商农并重,百业并举。

②从政治文化层面看,重兵贵法,崇尚建功立业。

③从学术思想看,儒、墨、法诸学互摄,兵、农、医等家交融。

④从民风民俗层面看,“楚风豫韵”,尚气力,喜夸奢,好商贾。

4.中原历代散文体现了怎样的中原文化精神?

答:

(1)现实主义精神

(2)浪漫主义精神(3)大气磅礴、雄健豪放的精神(4)理论上的开拓创新精神

1.简述汉、唐时期中原主要的儒家人物及其成就。

答:

汉代中原名儒可谓人才济济。

晁错,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

主张实行重农抑末、纳粟受爵政策,积极防御匈妈贵族的攻掠,募民徙边,又建议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加强中央集权。

所著政论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

戴德、戴圣,均为西汉经学家。

戴德曾任信都王刘嚣太傅。

选辑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85篇。

戴圣,戴德之侄,宣帝时,任九江太守。

编成《小戴礼记》49篇。

郑兴、郑众,为著名古文经学家。

郑兴,光帝时为太中大夫,晚年好古学,尤精《左氏春秋》、《周官》,研究《左传》者多祖郑兴。

郑众,郑兴子。

历官中郎将、武威太守。

少从父学《左氏春秋》,兼通《易》、《诗》。

后人称郑兴、郑众父子为“先郑”。

韩愈,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他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

2.春秋战国时,法家的流变分为哪三个时期?

答:

春秋战国时的法家分为三个时期。

一期为有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二期有魏国的李悝、在秦变法的商鞅、在韩主政的申不害等,都是政治家;第三期的慎到、韩非子从学术上进行论证,并由韩非子将法、势、术三者融合,集合而成全面的“法术”之学。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

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的思想体系。

3.最早提出尊君主张的法家是谁?

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

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讲工,农,商,兵,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4.“我以不贪为宝”出自何人之口?

其有着怎样的政绩?

答:

“我以不贪为宝”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宋国大夫子罕之口。

春秋时宋国的贤臣。

时任司城(即司空,因宋武公名司空,改名为“司城”。

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位列六卿

1.为什么说宋元明清是佛教的衰落阶段?

答:

宋元明清为佛教的衰落期主要特征是教义理论无新建树修行实践无新探索。

其一政治方面皇权至高无上皇权与教权对立多于统一。

其二经济方面封建经济与佛教经济发生矛盾。

其三文化方面佛教文化自身有局限性。

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继续发挥着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相互融通的趋势愈来愈明显。

因此佛教各宗派的界限愈来愈模糊从佛教与儒道的关系来说相互调和的倾向日益鲜明。

2.佛教对中原文学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

(1)词汇内容扩大2)语法产生变化(3)文学得到发展

3.农家思想对中原文化有着哪些影响?

答:

1)农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农家对中原耕种文化、水利文化的影响

4.简述朱载堉对科学、艺术的贡献。

答:

朱载堉自幼喜欢音律、数学。

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

著成《算学新书》《乐律全书》等。

1.中原民俗的世俗性特色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1.”世俗性表现在“敬畏”。

首先体现在对“自然”法则的敬,中原先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些观念我们可以在传统岁时节庆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

这种态度还体现在对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精神的敬。

    2.世俗性表现在“感恩”。

民间对祖先的祭祀不能都看做是封建迷信,这里面包含着人对先祖的一种感谢和思念的思想。

“祖有功、崇有德”,效法的祖先,既是人,又是神;要敬的天,既是神,也是祖。

3. 世俗性表现在“祈福”。

民间对自然、鬼神、英雄、祖先的祭祀,最终目的是祈求他们对当世之人护佑。

所以,子孙满堂、五谷丰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祈语都是这种思想最好的表达。

  4.,世俗性还表现在“戏谑”。

人们对神鬼的相信程度不一,所以,对鬼神的态度也是复杂的,除了敬畏、感恩、祈福,好多时候还有“戏谑”的成分,即调侃

2.古代的“私塾”另有哪些称法?

其类型有哪些?

答:

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

从私塾的组织结构上来分析,包括私塾的开办和管理、塾师来源、塾舍开设场地、塾生的来源、私塾开办的目的等方面,可将其分为五类:

家塾、散馆(一般意义上的私塾)、村塾、义塾和族塾

3.为什么说饮食文化是儒家“礼”的本原?

答:

因为既不明白饮食或饮食文化,也不清楚儒家或华夏传统“礼”之义,所以才这么说。

华夏传统制礼作乐,是基于描述人类个体的生存意义,形成群体内部的个体之间适宜的思想行为指导,明确群体对外部,包括自然与人类适宜的关系尺度。

人类首先具备社会性,荀子所言“群”,并且需要与外界相处,群体不论内部、外界总有错综复杂的各种事务,影响整体的和谐稳定,礼乐的本义就是要指引个体、局部对自身损益得失的思想行为适宜全局、整体长久的和谐、发展

4.简述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刻内涵。

答党的十七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论述,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思想既为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也赋予新时期,新阶段文化发展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

(1)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全方位,全局性的发展繁荣。

(2)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是以发展为手段,以繁荣为目标的发展与繁荣。

1.中原民间艺术有着怎样的审美特征?

答: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审美特征;

(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

2.中原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

从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以及发展轨迹来看,中原佛教文化应有如下几个基本精神,即理论创新、众生平等、和谐理念、因果报应等基本精神。

3.中原书院教育有着怎样的特点?

答:

(1)“兼容并蓄”“门户开放”;

(2)注重自学;(3)质疑问难;(4)因材施教;(5)纪念先贤,传承学派;(6)刻印书籍,鼓励学术;(7)尊师爱生。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原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

(1)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审美特征

(2)中原民间艺术的变异性审美特征

(3)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性审美特征(4)中原民间艺术的扩布性审美特征

(5)中原民间艺术的类型性审美特征

2、试述古代法家思想对后代的影响。

答;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几次盛世局面,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

盛世所表现出的共同特征就是社会秩序稳定,吏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封建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

良好的法律秩序成为盛世最明显的标志。

法盛则政兴,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

重法、守法,上自皇帝下至百官百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于封建法律,不徇私枉法,不枉杀臣民,不僭越法律。

3、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遵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请谈谈对这段话的认识。

答:

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

这既道出了墨学被冷落的原因,又指明了其本质和精华。

墨学的本质是在于其具有较强的人民性,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心声,并突出地表现在崇尚节俭的价值观及其实践中。

“难遵”是因为节俭的要求较高,统治者剥削阶级自然是做不到的,一般人也需要较高的道德修养才可能程度不同地践行。

然而民众的心声是代表着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强本节用”的价值观是绝“不可废”的。

“强本节用”———既重生产又重节俭,亦即“开源节流”,是一切具有人民性的思想家,尤其是经济思想家的共识。

4、就自己所去过的中原的一个旅游景点,谈谈它的文化内涵。

答: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

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

香山寺自创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1、石楼:

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并在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坛上的一段佳话。

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

2、九老堂:

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

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内,自号“香山居士”并把这里作为了自己最终的归宿,在他七十四岁时,和遗老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等6人先是结成了“尚齿七老人会”,后来,又有百岁之人李元爽,95岁的禅师如满加入,号称“香山九老”,终日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及香山寺的诗篇

3、乾隆御碑亭:

乾隆与香山寺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香山寺二首》开篇第一句即为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人们当时镌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内东南侧。

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香山寺已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一直以来法音绵延,香火炽盛。

如今经过第五次修复后的香山寺整个建筑新旧一体,气势磅礴,与龙门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与龙门东山石窟,白园并立.香山寺已成为龙门石窟景区又一处亮丽壮美,光彩夺目的景观!

1.试述宋代中原儒家对儒家文化传播的贡献。

答:

宋代是儒学重新复兴的一个时代!

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特别是道教佛教的传入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到了隋唐儒学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已沦为笺注之学到了宋朝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开始复兴儒学开创了理学南宋朱熹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三纲五常人伦天理思想得到了统治者的赞赏他有利于巩固统治从那时起儒学重新确立了正统地位为古代政治统治提供了思想支持。

最突出的当然是程朱理学的创立。

在隋唐时期,佛道两家发展迅速,堪与儒家比肩,宋代程朱理学的创立,使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掌握中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主动权?

答:

以新的文化直觉他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求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1)在“先进文化”引领方面更加主动;

(2)深化改革,在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上更加主动;(3)在加快培养,形成新的“人才方政”方面更加主动;(4)在文化投入方面更加主动;(5)在文化政策创新方面更加主动。

二、单项选择题

1.郑韩文化属于(B)

A.豫东文化区B.豫中文化区C.豫西文化区D.豫北文化区

2.被书坛誉为“行书鼻祖”的是(B)

A.钟繇B.刘德昇C.蔡邕D.褚遂良

3.“画圣”吴道子为(A)

A.唐阳翟人B.晋涅阳人C.隋汝南人D.宋白波人

4.下列剧目属于清官公案之类的是(B)

A.《秦香莲》B.《抱烙柱》C.《蝴蝶杯》D.《反五关》

5.有“我以不贪为宝”之美誉的人物是(B)

A.商鞅B.子罕C.许衡D.程颢

6.在《灵宪》中正确解释月食原理的是(D)

A.张遂B.李诫C.玄奘D.张衡

7.“医圣”张仲景为(A)

A.东汉时期人B.西晋时期人C.隋代时期人D.唐代时期人

8.下列礼节不属于婚日礼的是(D)

A.添箱B.暖房C.送贺D.合婚

9.名剎“少林寺”始建于(C)

A.西晋时期B.唐代时期C.北魏时期D.五代时期

10.下列书院不属于中原的是(B)

A.应天府书院B.白鹿洞书院C.伊皋书院D.紫阳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