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课件精选.docx
《修订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课件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订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课件精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订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课件精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
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
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
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
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
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一定要切记: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
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
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
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
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
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因为人拥有了语言。
离开了语言,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在使用高中语文新教材时,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认真比较新旧教材,准确把握新教材的特点
1、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本,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过去称“听说训练”)是混合编排的。
过去的课本以课文为主,而写作和口语交际仅仅是“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一部分而已,可见写作和口语交际在过去的课本中既没有地位,又没有科学的体系。
同时,课文阅读为了照顾到写作,只好侧重在文体特点、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而这样做却偏离了阅读的自身,把阅读变成了写作的附庸。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者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各自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却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阅读是理解、吸收读物的信息;写作、口语交际,则是传播信息及交流信息。
新教材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编写,有助于分别按照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各自规律编排教材的内容,使教材的线索清晰,序列完整,便于操作。
2、破除以文体为中心的编排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
旧高中教材的阅读和写作基本上是按照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来编排。
新教材破除了这种编排模式。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章和较浅易的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领悟现代文章的能力和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丰富文章素养。
第二阶段(高二),学习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第三阶段(高三),学习文化内涵丰富的社会科学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析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和文章素养。
从而,构建成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高中阶段的阅读能力体系。
阅读部分的单元也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能力训练目标和课文本身的实际组织单元。
比如,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就以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等能力培养目标为线索进行编排。
文学作品则以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为线索组织单元。
文言文主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结合时代先后顺序排列。
写作教材分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从事写作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如感受生活、深入思考、善于想象和联想、再现客观事件和表现主观情意等。
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按照写作过程进行的分解训练。
第二,提高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能力,比如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景物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等。
第三,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培养文学写作的能力。
口语交际教材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一上),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等;第二阶段(高一下,高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
总之,写作和口语交际教材,既有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又突出了各自的能力培养。
3、增选时文,加重文言分量,扩大文学作品比重。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例,大约各占50%。
新教材保留50%的传统课文,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能把那些完全符合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又经过了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不错的传统课文,保留下来。
二是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
如果新课文太多,将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困难,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上的混乱。
同时,新教材增加了一批富于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作为课文,初步改变了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现、当代的文章,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等。
新教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0%。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生,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必须多读古代文学作品。
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决不能抛开我们的优良传统。
能够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经过了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高中生多读古代作品,既可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能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新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占课文总数的60%以上。
高二课文全部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欣赏能力,丰富文学素养。
高三课文有三分之二是文学作品,着重培养理解、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进一步丰富文学素养。
同时,有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欣赏常识的短文,穿插在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新教材加大文学课文的比例,重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建设人才,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切实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课型研究,优化教学过程。
上面介绍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建立了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的分编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数是以课文教学为主,写作、口语交际等在教科书均为“忝列末座”,地位低微,缺乏系统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实际上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大都是课文教学。
这种教学状况决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用好新教材,加强课型研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要想用好高中语文新教材,至少要掌握三种基本课型,即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
这三种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这三种课型,有时会有一定的交叉,但是决不能把阅读课上成写作课,或者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
阅读课,一定要以阅读为核心,按照阅读规律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指导阅读方法等。
阅读课,又可以分为现代文阅读课、文言文阅读课。
现代文阅读课还可以细分为讲读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
文言文阅读课也可以分为诵读课、串讲课、自读课和文学欣赏课等。
如果,我们能对某一种课型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它们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教学,一定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拿到新教材一看,我的第一反映就是课时紧,课时不够用。
以高中第一学期语文为例,每周6学时,一个学期18周上课,共108学时。
如果用36学时上现代文(12篇课文),36学时上文言文(12篇课文),20学时上写作,10学时上口语交际,最后只剩6学时机动。
这样算来,课时确实非常紧张。
解决课时紧张的最好办法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文的教学,要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展开。
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
如第一册前三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分别是:
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又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过去至少要讲四个课时,教学重点设了三个,即学习思想内容、理清思路、把握写作特点;而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两个课时,教学重点只有一个,即理清思路。
新旧教材一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到,新教材的特点是系统性强,教学重点明确,而且每一课只突破一个重点,不要求面面俱到。
这就告诉我们在使用新教材时,一定要围绕着重点展开教学,并且有所突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教学,要注重积累、诵读、感悟和熏陶。
新大纲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重视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学习,特别是古诗文的诵读,这样有利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过少,背得少的状况。
同时,古代作品,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感情因素,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质兼美,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可以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切记: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3、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语文学习局面。
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
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
教学时,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教法,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探究。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改变过去那种常见的教师一讲到底、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讲得支离破碎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变“要我读、要我写”为“我要读、我要写”。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不讲,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课堂上的讲解,重在研读思路的清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活动。
当今世界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界经历了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型”的转变。
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乐学”的态度,掌握“会学”的技巧,形成“自学”的能力。
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外壳,而且是人自身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语言中蕴藏着人终身发展的丰富养料,认真科学地学习语言,就意味着人的和谐成长。
同时既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性特别大(要因材实教),又要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潜在能力很大,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语文读本》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套新教材除课内的教科书外,还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用的《语文读本》全套共六册,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语文读本》分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侧重阅读。
阅读包括一般文章、文学作品、文言文、语言运用知识等,以“时文”为主。
这些自读课文有的属延伸性的,和教科书的内容相关;有的是鉴赏性的,主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他们的文学素养;还有一类是知识性的,包括有关语言运用知识、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也有听说读写方法和思维方法方面的文章。
写作部分有三类文章,一是作家创作经验谈,二是学生谈写作体会,三是优秀的中学生作文。
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提高写作能力。
2、《语文读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阅读《语文读本》和学习教科书的目的是相同的,着眼于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
所不同的是,对教科书,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训练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灵活性较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我认为,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但因课内的课时有限,课文数量又不能太多,只凭一本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是不够的。
一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因素。
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这套《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
同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也是不够的。
《语文读本》选进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内学习到的阅读方法,积累的阅读经验,举一反三,运用到课外自读中,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易于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
3《语文读本》的使用,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语文读本》的使用十分灵活,主要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
既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读,就不应把它当成可有可无的内容,完全放任自流,而要把它当成高中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尽可能发挥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作用。
教师要把《语文读本》纳入教学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出几条总的要求,如要求对每篇逐字逐句阅读、搞清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等等。
也可以对不同的文章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大声朗读精彩的段落、做简单的读书笔记、复述文章梗概等等。
还可以开展比较阅读,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要对学生自读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检查并不是要考试,可以利用开始上课或下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抽查,如让学生朗读精彩片断,谈谈文章大意等等;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举行阅读座谈会,谈谈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在壁报或自办刊物上,直抒己见,展开对一些文章的讨论,等等。
总之,以达到督促学生认真自读,让《语文读本》发挥最大作用为目的。
4、注意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新大纲的附录中设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列有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如《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等。
这个内容非常重要,切不可忽略。
建议教师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交流。
千万不要放任自流。
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身受益。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1、准确把握《教师教学用书》。
过去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
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课文分析或解说的“唯一”或“标准”答案。
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
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新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新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
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
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
2创造性地用好《教师教学用书》。
我们一定要明确,新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只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的“向导”,而不应该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紧箍咒”,也不能直接拿来做讲义或教案。
有的学校图书资料比较齐全,有的教师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能够结合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当然,新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
文言中的《逍遥游》、《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课文,高一学生阅读有一定的困难;高二的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与写作(议论文)完全脱节;教科书中没有安排语言运用的内容,忽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些方面,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侯全俊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李承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标是教学的依据。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来说,我最初的认识是主要有两个转变:
一是转变教的方式;二是转变学的方式,即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是这又谈何容易?
往往我们的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有这样的一些现象:
例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知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细讲精练;一些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教师却将之分化,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和体验,往往因为老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扼杀。
……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究新课标,并通过教学实践,明白了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运用独到的处理方法,把教学思考中的特点、优点、亮点通过情景表达出来。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的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我们老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全面、深入地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体会并实践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所以,我们个人的学习并没有结束。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具体的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各种弊病。
2、研究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实验教科书和相应的教辅书,弄清它们与《课程标准》之间的联系点和着力点。
4、研究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生活氛围,争取能够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来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亲切感中增添新的体验。
当然了,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