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564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  )

A.农业合作社

B.现代企业制度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2.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题干中粮食产量的前后对比,体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变化,故选D项。

答案D

3.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包产到户

C.发展外向型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确定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答案A

4.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5.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

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品牌,如北京牌、长城牌逐步被淘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合资升格为主体地位

B.国产家用电器质量低劣

C.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D.全球化冲击了国产品牌

解析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可知,合资企业的出现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C

6.1992年,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邓小平到经济特区视察“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

这里的“新浪潮”的实质是(  )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扩大开放

解析结合材料“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分析,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到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7.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

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据题干可知,该会议“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C项。

答案C

8.嘉兴绢纺厂是嘉兴最早的现代丝绸厂,它的曲折发展历程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嘉兴绢纺厂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  件

1912年

朱光焘筹办纬成丝织公司,随后业务迅速发展

1918年

纬成缎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

1921年

纬成公司在南湖东畔开办纬成公司嘉兴裕嘉分厂(绢纺厂前身)

1928年底

纬成公司解散嘉兴裕嘉厂力织部,后全部停业

1936年

纬成利记绢纺厂成立

1938年

侵华日军对纬成利记绢纺厂进行军事管理,称为“海衣第五工场”,后被日商强行收购,改名“钟渊公大实业株式会社公大第八厂”

1946年

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员接管钟渊公大实业株式会社公大第八厂,后改名“中国蚕丝公司第二实验绢纺厂”

1949年

第二实验绢纺厂作为国营企业隶属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中国蚕丝公司领导,次年改名为国营嘉兴绢纺厂

1984年

国营嘉兴绢纺厂成为嘉兴首批实行厂长负责制试点单位

1994年

国营嘉兴绢纺厂改制成七个分厂,八个公司

(1)根据材料,概述近代史上纬成公司发展所经历的重要阶段。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84年和1994年嘉兴绢纺厂实行改革的历史条件。

参考答案

(1)阶段:

1912—1921年,建立和迅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末,衰落(或遭到沉重打击);20世纪30年代后期,被日本侵占;1946年后,被国民政府接管(或受到官僚资本打击)。

(2)1984年: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1994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者开始探讨专制主义、封建特权、世袭制等问题,其中以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探讨影响最大。

由此可知(  )

A.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必要性

B.根除封建主义的残余势力

C.回归历史研究的本来轨道

D.进行政治改革是当务之急

解析“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探讨”等反映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后思想界的潮流,也印证还要打破思想束缚,故A项正确;探讨无法体现根除,故B项错误;结合时代背景不能说是回归本来轨道,故C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A

2.美国学者威廉·奥夫霍尔特指出,邓小平最初的农村改革使中国农民的收入翻了一番,赢得8亿农民的支持,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刺激了轻工业起飞从而又赢得了几千万工人和管理人员的支持。

材料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

A.以农村实效推动城市变革

B.主要集中于农业和轻工业

C.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

解析材料“以此为契机,他又为小企业主的崛起提供了方便”,反映出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变革,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农业和轻工业,故B项错误;C项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其内容是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否定,故D项错误。

答案A

3.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

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

C.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

解析题干提及的是就业人数的安排情况,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是在20世纪初,故B项错误;题干“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说明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故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国企改革,且国企改革深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

答案C

4.下图是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张照片(民户内景),它最能反映出(  )

A.所有制变革给民户带来的喜悦

B.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粮食增收

C.思想解放带来文艺创作的繁荣

D.改革之初,农村生存状况堪忧

解析图片显示该农户家中粮食大丰收,再结合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推测出这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故B项正确。

答案B

5.

导学号11374061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解析材料中国家政策对城市经济改革仍有束缚,故A项错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一直都没改变,故B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1992年提出来的,故C项错误;“个体企业”的出现表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有所突破,故D项正确。

答案D

6.下表反映了我国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其影响是(  )

年份

私营企业

个体工商业

注册(万户)

从业人员(万)

注册(万户)

从业人员(万)

1988

4

1000多

2300多

1990

9.8

170.2

1328.3

2092.8

1992

13.9

230

1533.7

2467.7

A.改变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状

B.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C.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充分体现了我国按劳分配的原则

解析“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中其数量和规模远没有达到国营企业的规模,不会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性质,故A项错误;表格中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没有体现农村的情况,故B项错误;表格中1988—1992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的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奠定基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配体制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7.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

当时外电报道:

“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

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

”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冲击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影响,难以发展,国有企业破产反映的是对计划经济的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8.下面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它反映的经济结构最有可能属于(  )

A.过渡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解析图片反映的经济结构特点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改革的结果,出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答案D

9.企业地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行政级别决定的。

即便是军工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

引起这种观念变化的历史性事件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引起这一认识变化的原因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这次谈话起到了打破思想束缚的作用,因此B项正确。

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但是计划经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打破教条主义的重大事件,C项不符合题意;D项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答案B

10.有学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大转型的时代,一是现代化转型,一是体制转型。

“体制转型”是指(  )

A.分配方式向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转型

B.经济形式向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的转型

C.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型

D.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解析题目中明显指出是体制转型,因此只有D项属于体制转型,而A项是分配方式转型;B项是经济形式转型;C项是增长方式转型。

答案D

11.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共十四大政治报告是中国20世纪末叶发表的、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

其主要依据是中共十四大(  )

A.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中共十三大首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故A项错误;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材料“走向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中共十五大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2.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  )

A.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B.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C.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解析结合目录中的“经济改革”“企业集团”“农村工业化”和“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可知,涉及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

导学号11374062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单位:

亿元)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

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参考答案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不真实。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安徽、四川。

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

(4)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发展政策。

(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原煤

千克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千克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千克

0.9

95.3

376.3

255.2

105.9

418.1

283.6

——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195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材料三 共产主义政权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3—2008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说明图中C到D期间发展状况出现的主要政策性因素。

(3)结合你对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批驳材料三中“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1)问题:

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措施:

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2)态势:

1953—1978年曲折发展,1978年后相对稳定。

因素: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得到较快较稳定发展。

②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对外开放,吸收外资、技术,加入WTO,融入世界。

(3)作者的观点是片面的。

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使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