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237474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 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与练习

1.1978年12月()召开,确立了()把()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的序幕。

2率先进行改革的是(),普通实行(),以()和()为试点,以()为主要特征,使农业获得了()的民主权,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3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1984年通过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展,以()为中心环节,目标是建立()。

5.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涤化()改革的目标()增强了企业()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动力的()集团,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的稳定和发展。

6.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7.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重点知识解析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决策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何历史意义?

⑴内容:

①会议针对过去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指出: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会议指出:

现行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让地方和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大力精简各级行政机构;应该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解决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问题,从而发挥中央、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普遍地蓬勃发展。

③会议深入讨论了农业问题,认为全党目前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

明确提出要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肯定了包括“包工到组”“联产记酬”在内的多种形式。

④对外开放方面,全会指出:

应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⑵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局面。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

⑴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

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⑵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⑴1950-1952年:

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⑵1953年-1956年:

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⑶1958-1978年:

人民公社化,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

⑷1978年以来: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国有企业改革

⑴背景:

长期以来,国有

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⑵内容:

①大致经历两阶段:

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⑶作用:

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⑴含义:

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⑵特征: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

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7.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成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它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形式。

8.为什么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第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不脱贫,就是大多数人没脱贫;                    

第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第三,改革前“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第四、在农村进行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企业,风险大。

第五,在党中央确定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就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改革先声。

第六,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

9.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变化?

从建国初到1958年:

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易错知识提示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

3.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4.改革的

必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5.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对应的经济范畴,两者主要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调节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技基础性调节作用。

综合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8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B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C抵制“大跃进’,的错误D耍治运动干扰生产活动

2.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

3.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A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上述经济调整都依据了凯恩斯主义D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没有相通之处

4.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

种文学形式。

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常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

“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祝愿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丰衣足食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C.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绿了神州大地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

5.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成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C农民申请加人合作社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6.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

说: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

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右图是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严宏昌等18户农民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

这份文书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你认为它被收藏的历史原因应是

①它标志着我国政府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②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③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责任制④它是我国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8.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C发展乡镇企业D、进城打工

9.“又出新车了!

”,“又有车降价啦!

”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

2009年3月,国家出台了汽车下乡方案。

汽车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有超过10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

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

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0.195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预计当年粮

食产量可达3亿—3.5亿吨。

1980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3.2亿吨。

历经22年,粮食产量目标最终实现的原因是()

A.三大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B.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治国方略

C.执行了综合平衡稳步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D.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经济体制

11.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曾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概括为“珠江模式”、“苏南模式(苏州、无锡、常州)”、“温州模式”,其中,你认为苏南模式应为

A.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B.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

C.以商带工的“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D.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12.右图是四川邓小平故居。

其大门两侧的对联是: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1958年B1968年C1978年D1988年

13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

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

.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16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

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7(福建龙岩一中2009年阶段考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

这从根本上表明这种责任制

A.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B.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基本相适应

C.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D.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18.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19.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B.增强企业的活力C.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D.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20.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1、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B.《春天的故事》C.《走进新时代》D.《我是公社小社员》

22.(福建南安一中、安溪一中、养正中学2009联考)观察右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3.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

1974年:

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

我也过年。

1980年:

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

欢度春节。

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4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探索有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二者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始终注意反地“左”倾错误思想D.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25.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

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曾

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

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

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26.邓小平指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

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

27.“黄金周”假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8.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

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二.材料分析题

29.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农业经济文明,农业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梅戏《天仙配》唱词:

“你挑水来我浇园,你织布来我耕田。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1956年后,实现农业合作化,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转变为以自然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

但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

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材料三(小岗村)全村适龄儿童还没有全部入学,上中学的很少。

……一位30多岁的妇女说:

“念上个一两年,也和没念差不多,庄稼人靠劳动吃饭,读不读书没有多大关系。

”……但是(小岗村)同时也出现了与他们经济发展很不适应,很不相称的事情:

一是他们在村头盖了个牌楼,花了不少钱。

……二是,盖了气派的村公所办公楼。

……农村改革已经快20年了,小岗至今也不过是停留在兢兢业业地把他们的那几百亩地种好的水平上。

因此生产结构不合理,多种经营不发展。

粮食生产是大幅度增加了,但利益比较低,卖粮难,农民收入低,经济不发达。

——摘自《万里与小岗村——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而作》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08年10月9日上午在北京开始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

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巨变。

中国共产党高层认为,随着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国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唱词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

它有哪些特点?

⑵小岗农民的“举动”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小岗村民的

“举动”?

⑶依据材料三,概括小岗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试分析小岗村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⑷三十年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政策是什么?

实行这样的政策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中我国领导人制订农村土地政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l993年版

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

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

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

结果如何?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他们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4分)

 

31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末的我国农村变革。

认真读图,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1湖南宁乡县某人民公社成立大会图2《人民日报》报道各地放农业“卫星”

图3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图4丰收的小岗生产队农民

请回答:

⑴从图1、图2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

这场运动为什么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

⑵从图3、图4提供的信息看,当时在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

其实质是什么?

⑶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化,你认为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1B考查

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所述现象是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而造成农民生产

积极性下的原因主要在于分配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故选B。

2B①中提到“食堂巧煮

千家饭”,可见是人民

公社化运动时期;②很明显是在改革开放时期;③中提到“山河归人民,庆新生”可见

是新中国成立,因此确定顺序是B。

3A这三种政策在本质是都体现了对原有的生产关系

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A项是他们反映的共同问题。

4D1978

年,我国率先在安徽、四川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由对联的

横批可知,改革取得了成效。

5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农民加入合作

社是三大改造中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改造实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