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略下略剖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55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略下略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略下略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略下略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略下略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略下略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略下略剖析.docx

《三略下略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略下略剖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略下略剖析.docx

三略下略剖析

三略下略

【原文】

夫能扶①天下之危者,则据②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

故泽及③于民,则贤人归④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

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⑤。

求贤以⑥德,致⑦圣以道。

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⑧。

微者危之阶⑨,乖者亡之征⑩。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

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

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

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

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

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注释】

①夫:

句首发语词,那。

扶:

救。

②据:

有。

③泽:

恩泽。

及:

到、给予。

④归:

归顺。

⑤六合:

即天地东南西北六者。

实际上指天下。

同:

统一。

⑥以:

用。

⑦致:

来,使……到来。

⑧乖:

背乱。

⑨阶:

阶梯。

引申为根由、原因。

⑩征:

征兆。

降人:

使人降服、投降。

体:

身体。

这里指行动。

图:

图谋、策划。

始:

开创。

金石:

打击乐器的统称。

丝竹:

管弦乐器的统称。

谓:

说、指。

都:

国都。

邑:

京城。

都邑:

指国家。

君:

统治、治理。

节:

节制、规范。

和:

和谐。

乐:

第二个“乐”是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能有挽救天下于危亡的人,就能使天下安宁;能有消除天下忧患的人,就能享有天下的快乐;能有拯救天下灾祸的人,就能获得天下的幸福。

所以恩泽及于民众,贤人就会归顺他;恩泽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向他。

贤人归向的国家,这个国家就会强盛;圣人归附,天下就会统一。

招求贤人要凭德,聘请圣人要靠道。

贤人离去,国家就会衰弱;圣人离去,国家就会混乱。

衰弱是危险的由来,混乱是危亡的征兆。

贤人执政,能使人在行动上顺从;圣人执政,能使人心悦诚服。

使人行动顺从,就可以图谋创业;令人心悦诚服就可以善始善终。

使人行动顺从用礼,使人心悦诚服要靠乐。

所谓乐,不只是金、石、丝、竹等乐器,而是使人爱家庭、爱宗族、爱职业、爱国家,拥护政令,讲究道德。

这样治民的君主,通过制作音乐来加以调节,使人们不失和谐。

所以,有德的君主,用音乐来使民众欢乐;无德的君主,只知道用音乐使自己快乐。

使民众都快乐,才能保持长久;只图自己快乐,不久便会灭亡。

【原文】

释①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②。

佚政③多忠臣,劳政多怨民。

故曰务广地者荒④,务广德者强;能有⑤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⑥。

残灭之政,累世⑦受患。

造作过制⑧,虽⑨成必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乱之招⑩,顺者治之要。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

不可无一焉。

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注释】

①释:

放开、放弃。

②佚:

通“逸”,安逸。

终:

结果。

这里是好结果的意思。

③佚政:

即“逸政”,安逸的政策、简单的政策。

即“无为之政”,使百姓休养生息的为政方式。

④务:

从事。

荒:

灭亡。

⑤有:

前一个“有”是保持、保有的意思。

⑥残:

毁灭。

⑦累世:

接连几世。

⑧造作:

指建造宫室园林之类的活动。

过:

超过。

制:

制度所规定的标准。

⑨虽:

即使。

⑩招:

招致。

指根源、原因。

治:

治理。

要:

关键。

蹈:

踩、踏。

引申为遵循、实行。

得:

心得。

宜:

应该遵守的原则。

体:

规矩、规范。

夙:

早上。

兴:

起来劳作。

寐:

睡觉。

决:

决断、决定。

恻隐:

悲痛、伤痛、不忍。

发:

开端。

【译文】

不搞好内政而图谋向外扩张的,会劳民伤财而无收获;不从事向外扩张而图谋搞好内政的,反而能国固兵强。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治,就会使臣属忠信;实行劳民伤财的政治,必然使民众怒恨。

所以说,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内政必然荒废;着意广施恩德的,国家必定强盛;能保持自己所该有的,会得到安宁;贪图别人所有的,会招来祸殃。

残暴的政治,世世代代都将受害;所作所为超过限度,即使开始成功也终将失败。

不以身作则,只是一味教训别人的,违背了常理;正人先正己,以行动教育别人的,才顺乎常理。

违背常理是致乱的根源,顺乎常理才是安定的关键。

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道是人们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德是人们从道中所领悟的心得,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礼是人们所应遵守的规范。

这五者缺一不可。

所以,人们每天的生活行动,都要受礼的约束;讨贼报仇是受义的决定;同情之心是仁爱的开端;正己以正人是修德的途径;使人平均,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原文】

出君下①臣名曰命,施于竹帛②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

夫③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④;邪臣胜,则主威⑤伤。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⑥,其路近。

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⑦,而下⑧尽力。

废⑨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

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众疑无定国⑩,众惑无治民。

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

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

使怨治怨,是谓逆天。

使仇治仇,其祸不救。

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注释】

①出:

出自。

下:

下达。

②施:

实施。

这里是书写的意思。

竹:

竹子、竹片。

帛:

布帛。

③夫:

句首语气词。

④胜:

得逞、得势。

⑤威:

威严、威信。

⑥不肖:

不仁。

⑦人:

指贤能的人。

⑧下:

属下。

⑨废:

废除、罢免。

⑩定国:

安定的国家。

治民:

顺从的百姓。

定:

安定。

这里是澄清的意思。

还:

回去。

这里是消除的意思。

逆:

违背。

结:

结果。

使:

使用。

是:

这。

谓:

叫做。

【译文】

君主以口述给臣下的指示叫命,把它写在竹帛上则叫令,执行命令就是为政。

命有错误,令就不能实行;令不能实行,政就不能正确;政不能正确,治国之道就行不通;治国之道行不通,奸邪之臣就会得势;奸邪得势,君主的权威就要受到威胁。

千里之外迎请“贤人”,路途是遥远的;招引奸佞之徒,路途却是近便的。

所以,英明的君主宁愿舍近求远,就能成全功业、尊重贤人,下级也就会为他尽心竭力。

废黜一个好人,许多好人都会丧气;奖励一个坏人,许多坏人都会到来。

好人得到保护,坏人得到惩罚,国家就会安定,众多好人就会到来。

民众有疑虑,国家就不会安定;民众惶惑不安,就不会守秩序。

只有疑虑消失,惶惑除去,国家才能安宁。

一项法令违背民意,其他法令也会失去效用;一项坏的政令施行了,就会结下许多恶果。

所以,对顺民要给予好处,对凶民要加以制裁,这样,法令就能推行,众人也无怨言。

用民众所怨恨的法令去治理心存怨恨的民众,这叫逆天行事;用民众所仇恨的措施去治理胸怀仇恨的民众,其祸患不可挽救。

治理民众要使他们心悦诚服,而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必须政治清明,这样,民众就各得其所,天下也就太平安宁了。

【原文】

犯上者尊①,贪鄙②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③其治。

犯上者诛,贪鄙者拘④,则化行而众恶消。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⑤;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⑥。

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⑦而致焉。

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

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

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

故其道⑧高而名扬于后世。

【注释】

①尊:

尊贵。

指得到尊贵的地位。

②贪鄙:

贪欲强烈并且卑鄙浅陋。

③致:

达到。

④拘:

拘留、拘禁。

⑤爵禄得:

以爵禄得。

⑥胁:

威胁、压迫。

⑦所以:

用来行动的方法、途径。

以:

用。

⑧道:

道德,品德。

【译文】

犯上的人反而身居高官,贪婪卑鄙之徒反而富足,那么,即使有圣王也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

只有犯上的人受到诛戮,贪婪卑鄙的人受到拘禁,良好的风气才能树立,坏人坏事才能清除。

高尚纯洁的人,是不能用爵禄收买得到的;有正义感有气节的人,是不能用威刑胁迫的。

所以,圣明的君主招求贤人,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招求高尚纯洁的人,要重礼;招求有正义感有气节的人,要重道。

这样才能招到贤士,君主的圣名也才能保全。

德才出众的人,能明察盛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缘由,详察治乱的关键,深知进退的节度。

虽然穷困也不做亡国的官吏,虽然贫寒也不领取混乱之邦的俸禄。

胸怀安邦治国之道的隐匿者,视时而动就能做最高的官。

当遇到志同道合的君主时,定能建立卓越的功勋。

这正是他们能以高尚的道德而流芳后世的原因。

【原文】

圣王之用兵,非乐①也,将以诛暴讨②乱也。

夫以③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④,临不测而挤欲堕⑤,其克⑥必矣。

所以优游恬淡⑦而不进者,重⑧伤人物也。

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豪杰秉⑨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

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

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注释】

①乐:

指喜欢作战。

②暴:

暴虐。

讨:

讨伐。

③以:

用。

④决:

排除堵塞物,疏通水道。

溉:

浇灌。

爝火:

火把。

⑤临:

到达。

不测:

不可测量,指深渊。

欲:

即将。

堕:

掉落。

⑥克:

能够、胜利。

⑦优游恬淡:

舒缓、迟缓的样子。

⑧重:

看重、重视。

⑨豪杰:

汉代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有时是贬义。

这里就是贬义词,指逞强施威的人。

秉:

秉持、把持、掌握、控制。

【译文】

圣王用兵,不是好战,而是用以讨伐暴乱。

以正义讨伐不义,就像决开江河,让大水去淹没微弱的火把,就像在深渊的岸边去挤一个摇摇欲坠的人,其成功是必然的。

圣王之所以悠闲安逸而不急于用兵,是不愿过多地造成人和物的损伤。

战争毕竟是不吉祥之事,是天道所厌恶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进行战争,才符合天道。

人顺应天道,就好像鱼在水里一样,得水便生,离水便死。

所以,君子要时刻警惕自己而不能背离天道。

豪强执政当权,国家的威严就要削弱;生杀大权操在豪强手中,国势就衰竭。

豪强俯首听命,国家才可长久;生杀大权操在君主手中,国家才能安宁。

民众穷困,国家就没有储备;只有民众富裕,国家才能安乐。

【原文】

贤臣内①,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②。

内外失宜③,祸乱传世。

大臣疑④主,众奸集聚。

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⑤及三世;蔽⑥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⑦贤者,福流⑧子孙。

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⑨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

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注释】

①内:

任用、亲近。

②毙:

倒下。

这里是遭受陷害的意思。

③宜:

合适。

引申为法度。

④疑:

通“拟”,比拟。

⑤殃:

灾祸、灾殃。

⑥蔽:

遮蔽、埋没。

⑦进:

推荐、推举。

⑧流:

延续。

⑨彰:

彰显、显著。

【译文】

贤臣被任用,奸臣就会被疏远;奸臣被任用,贤臣就会遭陷害。

任用奸臣,疏远贤臣,祸乱就会延及后世。

大臣傲上自比君主,众奸就会乘机聚集。

臣属居于君主的地位,上下就混乱;君主处于臣位,上下秩序就失当。

伤害贤人的,祸患将会延及子孙后代;埋没贤人的,本人也会遭受祸害;忌妒贤人的,自身的名誉也难保全;只有荐贤举能的人,才能造福子孙后代。

所以君子急于推荐贤人,因而美名显扬。

利一人而危害百人,民众就想离开都城;利一人而危害万人,全国民众都想离散;除去一人而有利于百人,众人就会仰慕恩泽;除去一人而有利万人,国政就不会混乱。

【评析】

《下略》命名为“以防不测之略”,意思就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

本篇开篇就指出“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表明希望有人可以拯救乱世、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就像《中略》指出的那样,“《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是告诉统治者要以德来治理天下,即使发动战争也要遵循“德”的原则,不能穷兵黩武,要“降人以体”、“降人以心”,让人们真心实意地归附。

要“务广德”,这样才能强盛。

统治者要“道”、“德”、“仁”、“义”、“礼”五者并用,以道德服天下。

这样以后,他所颁布的政令才会得到很好的施行。

这样才会亲近贤人、疏远不肖的佞臣,使天下的贤才都慕名来归附,小人都闻风丧胆地逃跑。

施行的政令要合适,“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因此施行政令不能不谨慎。

要做到发动战争并非是因为喜好战争,并非为了欺凌弱小的国家,掠取他们的财富,而是不得已的行动,是为了“诛暴讨乱”。

只有这样才能“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战争是不吉祥的,到了不得已必须发动战争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伤害人、物,要始终保持仁德的心。

统治者要任用贤人,这是《三略》反复强调的。

君主要掌握杀生大权,不要让残暴、横行的人担当将领,要使君、臣的名分清楚明白,不能逾越了等级的规定。

这样以德执政,必定可以造福后代、留名千载。

【国学故事】

1.李从珂与后唐兴亡

五代后唐的李从珂从小就跟随唐明宗李嗣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潞王。

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继位,史称闵帝。

闵帝年纪小,朝政全由朱弘昭等人把持。

朱弘昭将朝廷重臣贬的贬、黜的黜,李从珂难逃厄运,于是在凤翔(陕西凤翔县)起兵。

朝廷闻报,立即派西都留守王思同领兵征讨。

凤翔城墙低矮不坚,护城河也很浅,王思同没费多少力气就连克凤翔东西关城,直逼凤翔城下。

李从珂见形势险危,冒险登上城楼向城外将士呼喊道:

“我从小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打下今天的江山,如今朝廷奸邪之人当道,挑拨我们骨肉之情,我有什么罪过,非要置我于死地呢?

”说罢,声泪俱下。

王思同带来的兵将都曾跟随李从珂出征过,十分同情李从珂。

羽林指挥使杨思权本来就跟朱弘昭不合,乘机大喊道:

“大相公(即李从珂)才是我们的真正主人啊!

”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李从珂。

杨思权进入凤翔城,呈上一张白纸,要求李从珂在攻克京师后封他为节度使,李从珂当即在白纸上写下“思权可任邠宁节度使”9个字,把纸交还给杨思权。

消息传到其他还在攻城的将士中间,步军左厢指挥使尹晖嚷道:

“杨思权已经入城受封了,我们还拼什么命啊?

”将士们闻言,纷纷扔下兵器,要求归顺李从珂。

王思同见大势已去,只好抛下军队逃命去了。

李从珂由败转胜,喜从天降,倾尽城中财物犒赏各将士,李从珂又发布东进命令:

凡攻入京都洛阳者,赏钱百缗(1000文为一缗),将士们欢声雷动。

王思同逃回洛阳,闵帝惊慌失措。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康义诚率兵去征讨李从珂,结果全军投降了李从珂,引导李从珂杀入洛阳。

在这种情况下,太后被迫下令废除闵帝,立潞王李从珂为皇帝。

李从珂即位后,下诏打开库府犒赏将士以兑现出征时的诺言,哪知道库府空空如也,而犒赏所需费用高达50万缗。

李从珂以各种手段搜刮民财,逼得老百姓上吊投井;又把宫廷中的各种器物,包括太后、太妃的簪弭都拿了出来,才勉强凑了20万缗,还缺五分之三。

端明殿学士李专美劝说李从珂道:

“国家的存亡在于修法度、立纲纪,如果一味犒赏,即使有无穷的财宝也填不满骄兵的欲壑。

”。

李从珂认为李专美言之有理,对士卒不再一味纵容,但他唯恐有乱,不敢从根本上修法度、立纲纪,对违法乱纪行为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味迁就。

李从珂即位后的第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兴兵造反。

由于李从珂治军不严,纲纪不明,派出去平叛的队伍一意孤行,降的降,逃的逃,通敌的通敌,石敬瑭长驱直入洛阳,李从珂含恨登楼,举火自焚,后唐从此灭亡。

2.廉政爱民的隋文帝杨坚

《隋书·高祖本纪》中有一段文字让笔者读罢有些动容,特摘录如下:

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

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

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

有得豆屑杂粮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彻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

这段算上标点符号亦不足百字的记载,生动勾画出当年隋文帝杨坚心系百姓,关注民生,闻关中灾民疾苦后流泪痛责,拒食酒肉近一年,以示与民同甘苦。

其感染力甚至可比时下动辄几千乃至上万字的长篇通讯、报告文学。

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光环笼罩下,我们或许淡忘了隋文帝杨坚,甚至于让荒淫无度的隋炀帝杨广的名声远远盖过了他。

而这位曾经创立过“开皇之治”的杨坚,其实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爱民”的皇帝。

公元581年,周静帝见杨坚已赢得民心便下诏禅让,杨坚三辞后而受天命,改国号隋,年号开皇,是为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

杨坚即位后改革吏制,确定三省六部制的中央行政中枢。

简化地方行政机构,罢废各郡,建立州县两级体制,裁汰冗员,节省行政成本,减轻百姓负担。

创立科举制选拔官吏,统一全国币制,颁布均田令,轻徭薄赋,设置义仓备荒年,制订著名的《开皇律》,使隋朝迅速繁荣,国力强盛。

开皇九年(559年),杨坚再度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近三百年分裂割据局面。

同年,琉球群岛归顺隋朝。

自此,全国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之后,杨坚又开创了《隋书》上所记“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

二十年间,天下无事”的“开皇之治”。

杨坚性格谨严持重,办事令行禁止,《隋书》上说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

一年四季坚持每天清晨听理朝政,直到太阳偏西还不知疲惫,足可见其勤于朝政至忘我的境地。

为体察国情民意,杨坚于开皇二年冬,派遣一批使臣到全国各地明察暗访,诏令他们务必成为自己的“耳目”,把远近官府与民间大小事一概“写真”禀报于他。

开皇十四年夏,京师长安发生地震,关内各州大旱,百姓闹饥荒。

杨坚命令所有省府州县,一律给公廨田,各级官吏不允许经商做买卖,与老百姓争利。

直到秋季,关中旱情未了,杨坚便亲自带领饥饿百姓前往洛阳谋生。

他严令负责侦察的卫士不得随便驱逐威胁百姓,让男女老少夹杂在自己的仪仗侍卫之中。

遇到扶老携幼的,杨坚便牵住马避让,对他们嘘寒问暖后才离去。

走到路况较差的地段,只要见到有挑担子的,就马上让自己的侍卫扶助。

杨坚自己生活节俭朴素,所乘车驾及日常用品,旧了坏了都随时修理再使用。

平常用膳不过一个肉菜,在后宫穿着洗旧的衣服。

《资治通鉴》卷175中有载,杨坚曾经想配制止泻的药,须用寻常的胡粉一两,而宫中平常不用胡粉,四处寻找,最终还是没有得到。

杨坚有一次想赏赐柱国刘嵩的夫人一件织成的衣服,宫中也找不出来。

杨坚以身垂范,感化了天下人。

隋开皇、仁寿年间,男子都穿绢布衣,不穿绫绮;衣带饰品用的不过是铜铁骨角所制,没有金玉之类的装饰。

由此,国家财富日增,仓库丰盈。

3.明成祖治天下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他依法治天下,使一个国家逐步走向稳定,为明朝276年的天下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强调法治。

一次,一名立有战功的将官触犯了刑法,刑部官员为将官说情,希望明成祖能“论功定罪”。

明成祖批评刑部官员说:

“执法应该公正,赏罚应该分明。

过去他有功,朝廷已经奖赏了他;如今他犯了法,那就该给他治罪。

如果不治罪,那就是纵恶,纵恶如何能治理天下呢?

不能‘论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

明成祖对外戚的约束很严,凡外戚“生事坏法”者都被处以死罪。

有一次,太子的妻兄张旭放纵家童影响很坏。

明成祖得知,亲自召见张旭,对张旭说:

“你是朕的亲戚,最应该遵纪守法,否则,我要罪加一等来惩治你。

如果不这样,大家都去欺凌百姓,天下怎么能治理好?

请你当心!

”

明成祖继承了父亲勤政的好作风,每天除了早朝以外,还有晚朝。

明成祖认为早朝过于繁忙,没时间与大臣们交谈,早朝之后他就把六部尚书留下来,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换各种意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然后推而广之。

明成祖认为人才是治国的栋梁,因此,不但三令五申地告诫吏部(任免官吏的机构)官员要把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而且指示吏部官员对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即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特有才能。

明成祖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君子敢直言,不怕丢官丢命,因为他是为国家着想;小人阿谀奉承,只想升官发财,因为他是为一己私利着想。

”

为了把各地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朱棣诏令对全国各州县的官吏进行考核,以9年期限为满考核,对那些在满考核中政绩卓著的官吏除嘉奖之外,都留在京城六部中任职。

明成祖讨厌阿谀奉承,喜欢直言快语。

为了鼓励大臣们说真话、说实话,明成祖不止一次对众大臣表白道:

“国家大事甚多,我一个人再有能力,也难免有忘记的和处理错的,希望大家发现我忘记了就提醒我,做错了批评我,大家千万不要有所顾忌啊!

”

一次,贵州布政司在奏折中写道:

皇上的恩诏到达思南府,太岩山间都响起“万岁”的声响,这是皇上的威恩远加山川的灵验啊!

一些大臣听了这段话都纷纷向明太祖祝贺。

明太祖面现不悦,说:

“在山顶上呐喊,千山万谷都会回应,这本是很平常的事,你们想用阿谀奉承来讨我欢心,实在不是贤人君子的作为!

”

明成祖在位22年,扩大了疆域,发展了经济,使天下得以大治。

闻名于世的多达2.2万多卷的类书《永乐大典》就是明成祖集全国三千多有名望的文人墨客编纂而成。

4.巡视的康熙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到地方上巡察社会与了解民情最多的皇帝之一。

《圣祖仁皇帝圣训》设有“省方”类目,记载康熙皇帝有关巡幸的一些谕旨,表明康熙皇帝的行政特色。

省方,就是视察四方。

翻开《清圣祖实录》,有关康熙皇帝巡幸的记载连篇累牍。

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

巍峨泰山、名胜孔府、壮丽五台、苍莽草原、清秀水乡都留下了康熙皇帝的足迹,不过他的巡视主要不是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从这个角度看,康熙巡幸是勤政的反映。

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视是六次南巡。

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淮冲决为患”的问题,亲历河道,寻求治河方案,考察治河工程;同时周知吏治,观览民情。

南巡主要走水路运河,御舟自京而下,途径直隶(今河北)、山东、江浙,最远到达苏杭。

康熙皇帝十分注意巡幸尽量避免骚扰百姓。

他要求凡巡幸一切需用之物,皆从节俭,巡幸需用草豆木炭食物,概勿令地方官派取民间,扰害百姓,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

巡幸时常带负责监察的科道官,稽查强行买卖扰害百姓者。

要求地方文武大小官员不许与扈从官员以戚友送礼,对于馈送收受人员,“以军法从事”,其扈从大小官员及随往仆役,如有横行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

还到处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发现地方官私征,定行从重治罪。

要求凡经过地方,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生活,不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

康熙皇帝巡视也注意减少随从人员,轻装南下,巡视堤堰,沿途皆设营幄,不御屋庐。

康熙皇帝说自己“便道至浙江观风问俗,简约仪从,卤簿不设,扈从者仅三百余人”。

据此可知简约情形下他的巡视队伍规模。

巡幸驻跸之处,他说也未有超过三日的,担心扈从人众,恐多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扰。

可见他注意节制,尽量少给百姓找麻烦。

尽管如此,地方官害怕接驾不周,同时也想借机敛钱,还是有扰害百姓之事的。

康熙皇帝就曾说:

各省不肖官员借口修理行宫,供备器物,并建造御书碑亭等项名色,动用正项钱粮。

说是捐俸偿还,并不偿补,及至亏空数多,复加倍私派科敛肥己,以致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种种弊端,不可胜指。

巡幸免不了加重百姓的经济负担。

康熙皇帝认为:

“百姓足则国家充裕,若期比屋丰盈,必以蠲租减赋,除其杂派为先。

”同时他为了减轻巡幸沿途百姓的负担,经常蠲免沿途地区的地丁钱粮。

如第二次南巡,将江南全省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屯粱芦课、米麦豆杂税二百二十余万概与蠲除。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第三次南巡,看见淮扬一路既困潦灾,所过州县耕获、市场不及以前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第一、二次南巡时,认为:

“此皆由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实惠及民”,因此“亟思拯恤,截留漕粮,宽免积欠”。

采取切实措施减轻百姓负担。

他也认识到,蠲免钱粮原为百姓小民,然而田亩多归缙绅豪富之家,小民所获甚微,无田穷民未必均沾实惠,约计人民有恒业者十之三四,余皆赁地出租,所余之粮仅能度日。

于是要求地主也要给佃户适当免收地租,调整主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