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355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十一题 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 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docx

第二十一题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

第二十一题但以理最后的异象(四)基督教的罗马国成为北方王23-30

康士坦丁利用基督教为国教(十)预言康士坦丁帝表面接受基督,而实质利用基督教:

『与那君结盟之后,他必行诡诈,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

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但11:

23-24)。

从提庇留TIBERIUS直到丢克理田DIOCLETIAN,罗马皇帝断断续续基本上一直是和基督争战的,并迫害祂的教会和信徒达二、三百年之久。

及至康士坦丁CONSTANTINE在位时,(公元306-337年)便停止逼迫基督教,甚至还『与那君(立约之君基督)结盟』,信奉基督教,并接受基督教为国教。

然而他接受基督教的动机是不纯的,主要是想利用基督教来建立和巩固他对罗马国的统治。

正如预言中所指出:

『与那君结盟之后,他(指康士坦丁)必行诡诈。

』据说:

『当君士坦丁与他的敌手抗拒而企图登上王位之际,在罗马城外米尔凡MILVAIN战役的前夕,即312年10月27日,他看见了一个很光明的十字架搁在天空中,其上写着「靠此记号而得胜」几个大字。

于是他就决志在十字架旗帜之下而争战,结果他就打了胜仗。

』(圣经手册965页)。

迈尔通史对此提到:

『罗马帝信基督教者自(康士坦丁)帝始。

史言:

帝尝出师,见空中现十字架,光彩烂然,有文在其上,曰:

汝用此十字架为号,可以克敌。

遂作十字架旗。

罗马军中用基督教旗自此始..。

』关于他信教的动机,史书中继续提到:

『大抵帝之从教,信道之意与为国之心,各居其半。

史氏霍德根云:

帝于基督教旨,未能尽信,惟深知己入教后必能有利于国耳。

所行教规,新旧参杂。

钱币上刻十字架形,一旧教神执之,其不伦若此。

待家人残暴寡恩。

』(上世纪卷三103,105页)。

『康士坦丁临终前不久,召尼哥美地亚主教优西比乌为之施洗。

』(基督教会史卷上177页,华尔克着)。

然而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

』(善恶之争第三章)。

实际上主要是利用基督教,教会史上评论他对基督会所采取的策略是:

『与之妥协,结为同盟,藉以在政治上操纵教会日渐增强的势力。

』(基督教会史卷上162页)。

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预言中接着说:

『因为他必上来,以微小的军(原文作民)成为强盛。

』的确,当康士坦丁在公元306年他父亲奥古斯都康士坦丢驾崩后,兴起掌权时,只有在约克的驻防军拥立他为帝王。

他就利用这『微小的军』力,迫使当时另一奥古斯都加利流立他为三个该撒(副皇帝)之一,后又称他为奥古斯都(皇帝),让他治理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

二年之后(308年),帝国内共有六人争夺帝位。

当时已有四人被称为奥古斯都(皇帝),康士坦丁也成为其中之一。

另有二人被称为恺撒(副皇帝)。

各人互不相让,都企图藉兵力争夺全国的帝位。

然而康士坦丁由于采取了亲善、优待、利用基督教的策略,而当时『基督教人数已经达到了罗马帝国全国人口的一半』,以致康士坦丁在国内声誉日隆,人心所向,又加上他后来打起十字架的旗号,鼓动军队英勇作战,终于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以微小的军成为强盛。

』(参圣经手册695页)。

以下我们引证一些历史资料:

起先,公元『284年,丢克里田DIOCLETIAN作了罗马皇帝,..他决意要把当时的帝国整顿起来,增强国防,防止军人推倒皇位的阴谋,加强国内行政的效率。

为要达到这些目的,就在他登位的翌年(285年),要派与他旧日同僚的马克西勉努MAXIMIAN在西方摄政,与他自己一样,同有奥古斯都的尊号。

为要加强军事效率,在293年,他又指令二人为该撒,一为康士坦丢克罗如CONSTANTIUS(即为康士坦丁的父亲),使之镇守莱因河边境,一为加利流GALERIUS,使之镇守多瑙河边境。

这两位大员,后来都有继承皇帝之权。

』(基督教会史卷上161页)。

『为了使全部制度巩固起来,每个奥古斯都过继恺撒(为继子),并把女儿嫁给他们..。

虽然恺撒只是奥古斯都的助手,但是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治理帝国的一定部分,结果国家实际上是分成了四个部分。

』(古代罗马史924页)。

『丢克里田治理色雷斯、亚细亚和埃及;马克西勉治理意大利和非洲;康士坦丢治理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加利流治理伊理雷肯、马其顿和希腊。

』(迈尔着罗马兴衰史边注英文本385页)。

公元『305年,丢克里田自动退位,与他分疆而治的马克西勉努亦不得不随之退位。

自此之后,这硕大复杂的罗马政权不复为一人独揽了。

康士坦丢克罗如与加利流登位为帝,各自拥有「奥古士督」的尊号,但「该撒」之职,却没有归给康士坦丢克罗如与马克西勉努之子,反归给加利流的两个幸臣,一名瑟维如斯,一名马克西米努达雅。

(这是因为丢克里田又要委托自己的继子加利流任命新的恺撒。

加利流就任命统帅瑟维如斯为西方的该撒,而任命自己的侄子马克西米努达雅为东方的该撒。

见古代罗马史931页)。

康士坦丢克罗如死于306年,约克驻防军拥立他的儿子康士坦丁为帝,利用这一部军力,康士坦丁强迫加利流立他为「该撒」,统治高卢、西班牙及不列颠各地。

(加利流起初承认康士坦丁为该撒,后来也承认他为奥古斯都了。

见古代罗马史931-932页)。

未几,马克西勉努之子马克森丢推翻了瑟维如斯,而自立为意大利和北非洲一带地方的统治者。

于是康士坦丁与马克森丢为统治西部帝国互相逐鹿争雄。

但其间还有加利流幸臣名理吉纽者,占领有前瑟维如斯所统治的一部分土地。

』(基督教会史卷上163页)。

『到308年,在帝国便有了四个「合法的」奥古斯都:

加利流(原书译伽列里乌斯),康士坦丁(原书译康士坦提努斯),理吉纽LICINIUS(原书译李启尼乌斯)和马克西米努.达雅(原书译玛克西米努斯.达扎)。

(还有)罗马的「非法的」恺撒----马克森丢(原书译玛克森提乌斯MAXEMTIUS)。

最后还有非洲的篡位者路克优斯.多米提乌斯.亚历山。

(以上共有六人)。

丢克里田(原书译狄奥克列齐亚努斯)放弃政权的结果就是这样。

』(古代罗马史932页)迈尔通史对以上所述历史也简要提到:

『君士坦休(康士坦丢)卒于勃里登之约克,其部下军士背(违背)先帝所定继位之例,立其子君(康)士坦丁为帝。

于是四方起兵争帝位者六人。

』(上世纪卷三102-103)。

『在西方纠纷尚未解决之前,加利流会同康士坦丁与理吉纽于311年之四月间,下一道上谕,宽恕各处基督徒,不再加逼迫,「祇要他们不作甚么违犯规条的事」。

加利流前此雷厉风行,逼迫教会,不遗余力,今一旦下此上谕,到底是何原因,实难得知。

无论如何,不免有些出乎勉强。

也许因为他看明了逼迫教会之失策,也许与他病在垂危的心理有关。

..上谕中也有劝勉各地基督徒为他自己和康士坦丁与理吉纽祷告的话。

..不过上谕一下不到几天,他便一命呜呼了。

加利流死于311年之5月。

他死之后争夺帝位的共有四巨头。

康士坦丁与理吉纽因彼此利害攸关,结为一个势力;马克西米努.达雅与马克森丢亦因同样关系而结合为一。

(这是因为312年马克森丢歼灭了非洲的篡位者以后,便和马克西米努.达雅结成联盟来反对理吉纽和康士坦丁。

见古代罗马史932页)。

达雅在亚西亚与埃及各地又急速的燃起了逼迫教会之火。

马克森丢虽无意于逼迫教会,但是个极坚决热烈的异教徒。

康士坦丁与理吉纽自然是与基督徒表同情的。

而且康士坦丁也充分的利用了这种同情。

至于说他是否已在此时自愿作基督徒,却无从断定。

就遗传方面说他原是对基督教很亲善的。

311年之上谕,他也是联名签署之一。

就他的军力来说,他是决难与马克森丢争雄的,在一种双方势力大相悬殊的情形之下,无疑的他是有些指望基督徒所敬拜的上帝可以作他的援助──也许在这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基督教的上帝就是独一无二的真神。

至于他后来在异象中看见过一个十字架,上面写着「靠此得胜」的话,大概是一种有心或无心的杜撰。

但当其侵入意大利时,他已有几分是基督徒了,这却是事实。

他在意大利北部长驱直入,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直到他与马克森丢以短兵相见于罗马附近之萨克沙若补拉。

此时马氏屯兵罗马城外,两下军旅对敌,仅有提伯尔TIBER一河之隔,其上仅一桥可通,名麦勒危安桥MILVIAN。

就在这样一种最后胜利,间不容发之中,于312年之10月28日,成功了历史上最着声色的一回战事,康士坦丁得胜了,马克森丢战败死亡。

从此西部帝国全入康士坦丁一人之手。

他相信他所得的胜利全由基督教的上帝而来,于是他作基督徒的信念日益坚决。

自此以后,虽说国币上还是铸着异邦标记,他自己依然保持最高祭司长之职(罗马宗教之职──译者),但凡事都取基督徒的行动。

』(基督徒会史卷上164-165页)。

趁人坦然无备时来到国肥美地然而康士坦丁的表面悔改信教,究竟对教会有益呢,还是有损呢?

我们下面在接下去的预言中将会讲到。

预言中接着论到他说:

『趁人坦然无备的时候,他必来到国中极肥美之地。

』(但11:

24)。

『肥美之地』原是指以色列人所居住的『流奶与密之地』,即巴勒斯坦(民13:

27)。

此处是指属灵的以色列人──基督徒聚集之地,即教会(弗2:

19-22)。

的确,康士坦丁和信奉异教的罗马帝国之潜入、控制教会,不是在教会遭受迫害之日,而却是在教会享有安宁而『坦然无备』之时。

怀爱伦提到:

『异教的风俗习惯,大都是在人不知不觉之中潜入基督教会的。

教会在邪教徒手中所受剧烈的逼迫,把妥协和屈从世界的风气一时抑制住了;及至逼迫停止,基督教传进王宫和贵族之间以后,教会便失掉了基督与使徒们谦卑与简朴的精神,效法了异教僧人和官僚的傲慢和虚荣,并且废除了上帝的律法,而代之以人为的理论和遗传。

在第四世纪初叶,康士坦丁皇帝在表面上的悔改信教,使教会大为兴奋,同时属世的精神就披上公义的外衣,步入教会之内。

从此以后,腐化的影响迅速蔓延了。

邪教的异端虽在表面上消声匿迹,但实际上她却是胜利者。

她的精神控制了教会,她的教义、仪典和迷信,都搀杂合并在那些自称为基督徒者的信仰与敬拜之中了。

』(善恶之争第三章36-37页)。

在『圣经手册』上也提到:

『在君士坦丁未奉教以前,所有的归依得救乃是自愿的,并且是一种内心生活真诚的变化。

到了君士坦丁归依基督教之后,那强迫的奉教,使教会中充满了没有重生的人,那罗马帝国的军人精神侵入了教会之中。

于是教会就变了质,而成为一个政治的机构。

..』(海莱博士着圣经手册966页)。

捐款赠礼多方优待教牧人员预言中继续论到康士坦丁说,他要『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所未曾行的』(但11:

24)。

的确,如前所述,康士坦丁的『列祖』和『列祖之祖』都是信奉异教的,且都是反对,甚至是逼迫基督教的,而他却一反前例地信奉基督,并还要亲善、优待和封立基督教为国教。

预言中继续论到他:

『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散给众人。

』(但11:

24)。

虽然有人提到:

『亚古士督从主前31年起,罗马政府就设法供养城内的公民,此种款项即从掳物、掠物或万国的供献来补充』(但以理书之研究222页);虽然『历史上记述,在已被征服地区的胜利的掠物,一般通常的习惯,是分给贵族和将领,即使一个平常的士兵也可分到一块土地(英文『圣经注译』871页);然而本句预言实际上却是指的康士坦丁优待教会,将掳物、掠物和财宝捐给各地教会并教会中的教牧人员,这才是『行他列祖和他列祖之祖未曾行的』进一步的具体表现。

现引证几段历史资料:

『在马克森丢(原书译为玛克森提乌斯,下同)失败以后,康士坦丁(原书译为康士坦提努斯,下同)便盛大地进入了罗马,后来又把从前属于马克森丢的领地并入自己的领地。

在同一年(或下一年),康士坦丁和理吉纽(原书译为李启尼乌斯)在米兰会见。

他们在这里发布了一个著名的敕令(「米兰敕令」)。

这一敕令承认基督教和异教崇拜具有同等的权利。

』不但如此,而且『他把大的特惠给予基督教会,..基督教的僧侣(圣职人员)免除了个人的义务,他们有权柄审判教会的案件,基督教公社(团体)有法定的权利(即取得遗产、领有财产、购买和释放奴隶等等的权利)。

』(古代罗马史933-934,938页)。

另一本历史书上提到:

『313年君(康)士坦丁公布米兰敕令,准许基督徒信仰自由,发还没收的教会财产。

之后,又进而对基督教加以特殊的保护,授予一系列的特权。

教会有权接受赠与和遗产;教士免服城市徭役,免缴赋税;主教有权释放奴隶。

君(康)士坦丁本人积极参与教会事务,慷慨捐赠。

到临死前受洗入教。

』(世界通史上古部分369页)。

圣经手册上还进一步提到:

『容忍宗教自由的谕旨(主后313年):

君(康)士坦丁借着这一个谕旨允诺了基督徒及其它人民有完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这乃是历史上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第一次的谕旨法令。

不但如此,他在各方面都是善待基督徒,使信徒在政府中居高位,豁免基督徒的丁税,并免除他们的兵役,多方的鼓励并襄助他们建造礼拜堂,封基督教为他朝庭的宗教。

』(965页)。

教会历史上也进一步提到:

『康士坦丁所给予教会的便利,是毫无迟疑吝色的。

..赠送教牧礼物之风盛行,得皇家主持而建的教堂,遍于罗马、耶路撒冷、伯利恒各处。

』又经常『津贴』『教会的教牧界』『用国家公款召开(宗教)会议。

』(基督教会史卷上167,168-169)。

设计攻打保障:

控制教会领导机构预言中继续论到他:

『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但11:

24)。

但以理书11章曾多次提到『保障』,有时是指『北方王的保障』──叙利亚的军事城堡,或国防边界(但11:

7),有时是指『南方王的保障』──埃及的国防边界(但11:

10),有时是指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城等(但11:

19),有时是指『圣地,就是保障。

』(但11:

31)..。

而此处11:

24提到的『保障』和上述几个『保障』,在原文和英文圣经中所用的字是不同的。

其它几个『保障』原文所用的字,相当于英文的FORTRESS,含有要寨,堡垒的意思。

而此处的『保障』原文所用的字,相当于英文的STRONGHOLDS,除含有要寨、堡叠的意思外,还含有根据地、中心地、大本营的意思,而且是多数词。

(可参看牛津大学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的举例使用)。

因此本节中的『保障』首先可以指当时基督教的大本营,或说教会的领导机构。

而康士坦丁一登上西部罗马帝国的宝座后,果然立即『设计』要『攻打保障』──意思是企图『打入』、控制教会的领导机构和中心。

正如历史上所指出:

康士坦丁曾『最积极地参加了教会内部的斗争。

』(古代罗马史938页)。

『从康士坦丁纯粹的政治头脑着想,要国家完全统一,必有赖乎基督教,..罗马帝国既然祗有一个皇帝,一部律法,一切自由民祗有一种公民制,也祗该有一种宗教。

』『假如基督教要成(为)一种统一帝国的因素,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教会。

但康士坦丁眼见当时教会之统一性大受威胁。

..』(基督教会史卷上167,168页)。

『313年时,北非洲「大公」教会的教牧界受了康士坦丁的津贴,而多纳徒派毫未分享此种权利,他们遂向皇帝上诉。

同年,在罗马又开了一次会议反对这一派人,而两下纠纷从此愈形剧烈了。

定下了一种举国一致的办法,就是在帝国的监视之下,用国家公款召开会议,由教会自身解决纠纷问题。

他不久又在高卢南部之亚尔勒地方,召集在他统治以下的各处教会领袖,举行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很大,时期是在314年。

这次会议宣布多纳徒派违反正道。

又承认教牧界所受圣职总是有效的,无论受职者为人如何。

这次会议也承认宣讲异端的人所施洗礼为有效。

又公布须遵守罗马规定的复活节日期。

多纳徒派又把这些事向皇帝提出起诉。

在316年,他驳斥他们所上诉的无理。

但他们不服,于是他们的礼拜堂被封闭,主教们被放逐远方。

从此开展一幕基督徒自相逼迫的悲剧,闹得北非洲教会「鸡犬不宁」。

』(同上168-169页)。

而且后来康士坦丁又建议教会领袖提倡在太阳日(即星期日)聚会,说这样可以促使他全国的异教徒百姓在这一日不要去敬拜太阳,而可去教会敬拜公义的日头基督和上帝。

有些教会领袖似乎感到皇帝的建议很好,于是就正式提倡遵守七日的第一日,以纪念主的复活。

同时也仍遵守安息日,以纪念上帝的六日创造大功。

康士坦丁看到他的建议被采纳,就更加大胆起来,终于在公元321年发布星期日停工的命令,禁止城市居民在太阳日(即星期日)工作,为了让大家可以去教堂聚会。

关于这条星期日律法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在可敬之太阳日,县长与人民咸(都)应当留居城中休息,一切商户均应停业。

唯乡间之农民仍可自由合法继续其业务,盖以往往在另一日撒种或种葡萄将感极其不便故也。

』(星期日之沿革102页)。

  康士坦丁所以下此谕令,是因『那时他的异教臣民是敬奉太阳日的,而且一般基督徒也很尊重这一天,皇帝的政策是要解除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利害冲突。

教会的主教们也催促他实行这个政策。

他们利令智昏,热衷权力,以为基督徒与异教徒若能同守一日,则可促使异教徒在名义上接受基督教义。

这样教会的权力与光荣便要大为增进了。

那时虽然有许多敬畏上帝的基督徒渐渐被引诱去承认星期日为圣日,但他们一面还是承认真安息日为耶和华的圣日,并依照第四诫去遵守。

』(善恶之争第三章39-40页)。

由此,我们又可看到康士坦丁『又要设计攻打保障』的另一层含意,为了控制和利用教会,甚至向上帝的神圣律法──信徒灵性和品德的『保障』──进攻!

以上所述的种种情况还只是康士坦丁『设计攻打保障』的开始。

此后,当他完全战胜了另一政敌理吉纽而统一了东西二部分罗马帝国之后,『他的心』还将进一步『反对圣约,任意而行』,以致在整个罗马帝国范围内,『设计攻打保障』。

他的继承者也是这样。

这将留到下面再查考。

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看另一句话的解释:

『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按照原文也可译为:

然而这不过是一段时间。

总之,有一点要说明的,本句话原文和但以理4:

16.7:

25.12:

7的原文都不同,并不含有预言时期之意(可参看英文『圣经注释』871页)。

因此本句话应翻译为:

『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或译为:

『然而这不过是一段时间。

』因为罗马帝国不久之后,于公元476年就将灭亡,而罗马教皇将要继承他的能力、座位和大权柄』而兴起,(启13:

2),并将取代他而控制整个的基督教会长达1260年之久,(从公元538到1798年,但7:

25.启13:

5),甚至直到末日。

(启13:

3,8,10.但7:

26,11.启19:

19-21)设计攻打保障:

战胜政敌理吉纽此外,另一方面,康士坦丁『又要设计攻打』的『保障』,除指上述宗教灵性方面的含意外,也包含当时军事、政治上的含意。

『保障』在原文和英文中为多数,也含有堡垒、要寨的意思。

其实『攻打』这两方面的『保障』,目的也都是相同的,无论是『打入』、控制和利用教会,或是进行军事的战争等等,目的都是为了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帝国,并使之永远巩固下去。

因为康士坦丁当时虽然已经统治了罗马西部帝国,但东部帝国仍在他的政敌统治之下。

例如,虽然『在312年(有人认为在313年)在米兰地方康士坦丁与理吉纽联合下了一道上谕,允许基督教有完全的自由,但就东部帝国官员而言,不过奉为理吉纽所颁一纸公文而已。

..当时..还有马克西米努.达雅逼迫教会。

』虽然『于313年之四月间,在亚得良堡附近,达雅为理吉纽所战败,不复再起。

在基督徒眼光中,这次战争结果不啻麦勒危安桥第二』,然而『一国二君,终于势难两立。

到了314年,康士坦丁与理吉纽也不得不以兵戎相见。

结果是理吉纽失败,退守领土仅占全国四分之一。

既与康士坦丁失和,于是理吉纽一改从前对基督教所示睦谊,且由仇视而进于逼迫教会。

』(基督教会史卷上165-166页)。

再者,理吉纽在314年虽然初战受挫,而和康士坦丁缔结了和约,然而理吉纽所拥有的军力仍然是极其强大的,并且仍然占有东方色雷斯、埃及、亚洲各行省。

如历史上提到:

『314年奥古斯都们(指康士坦丁和理吉纽)便由于自己领地的边界问题而争吵起来,并开始了战争。

但是战争并没有得到决定性的结果。

竞争者缔结了和约。

根据这一和约,理吉纽(原书译为李启尼乌斯)保留了色雷斯、埃及和亚洲各行省,其它的所有地方则均应归康士坦丁(原书译为康士坦提努斯)来治理。

』(古代罗马史934页)。

因此,康士坦丁要想统一整个罗马帝国,控制全部基督教会,还须和他最后一个劲敌理吉纽争战,并『设计攻打』最后几个堡垒、要寨城,如拜占庭(即后来的康士坦丁城堡)和尼科美地亚(即先前丢克理田选为自己首都的城)等。

并且其结果也如预言所指出的,『然而这都是暂时的』。

因为康士坦丁最后虽然统一了整个罗马帝国,但当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又把整个帝国一分为三。

到了公元395年又正式分为东西罗马二国,直到公元476年代表原罗马国的西罗马帝国也被各蛮族分割为十个王国而灭亡。

关于康士坦丁和理吉纽争夺全国帝位的最后一次决定性大争战的情况,也正如预言中接下去所指出的:

康士坦丁和理吉纽最后大决战(十一)预言康士坦丁和理吉纽的最后大决战:

『他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

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他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

至于这二王,他们心怀恶计,同席说谎,计谋却不成就,因为到了定期事就了结。

』(但11:

25-27)。

预言中的南方王原指埃及,但因埃及已在公元前30年被罗马所并吞,此时埃及地又在理吉纽的统治之下,因此理吉纽便成了本段预言中的南方王。

为此本段预言一开始便说:

『他(指康士坦丁)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指理吉纽)。

南方王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却站立不住。

』本节预言已精确应验。

根据迈尔的『罗马兴衰史』上所记载:

康士坦丁上次(在公元312年)与马克森丢在麦勒危安桥决战,争夺西部罗马帝国宝座时,所率领的军兵人数只有四万(见英文原本392页),而这次在公元323年和理吉纽决战时,所率领的军兵人数已达到十五万之众(见原本394页),确可说是一支『大军』了。

因此预言中说:

『他(指康士坦丁)必奋勇向前,率领大军攻击南方王(理吉纽)。

』  然而理吉纽在这次决战中所率领的军兵人数,比康士坦丁还要多一万五千人,即多达十六万五千人之众(见原本394页)。

因此预言中说:

『南方王(理吉纽)也必以极大极强的军兵与他争战。

』但是结果『却站立不住』。

拥有更多兵力的理吉纽却被『奋勇向前』的康士坦丁所彻底击溃。

预言中接下去说:

『他(理吉纽)的军队必被冲没,而且被杀的甚多。

』在康士坦丁堡附近的初次交战中,理吉纽的军队被杀的人数即已多达三万四千人。

后来他的军队又在尼科美地亚被包围而全军覆没,或阵亡,或投降。

预言中也论到理吉纽失败的具体原因是:

『因为有人设计谋害南方王,吃王膳的必败坏他。

』看来,这是指他的将领不忠于他,他的军队向康士坦丁投降。

他本人后来也被背信地杀死。

关于以上的一切解释,我们现在再引证一些历史资料。

『罗马兴衰史』的著作迈尔说:

『康士坦丁打败了马克森丢(MAXENYIUS)之后,只剩下了一个兢敌──理吉纽(LICINIUS)..这两个兢敌之间的最后大战(公元323年)发生于亚德里亚诺波(ADRIANOPLE)和卡斯顿(CHALCEDON)。

在第一个战场上康士坦丁率领了十五万人的军队,与他的敌手率领了十六万五千人的军队相遇。

康士坦丁的士兵吶喊:

「上帝,我们的救助者。

」敌人吶喊:

「在我们一边有许多神,在他们一边只有一个。

」理吉纽被打败,三万四千人被杀死。

他自己从战场上逃跑,在小亚细亚举起另一支军队,并再一次在卡斯顿试验了战争的运气。

他在此遭受了另一次粉碎性的失败,不久之后被俘掳并被处死。

康士坦丁现在成了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

』(MYERS,ROME:

ITSRISEANDFALL,P.394.罗马兴衰史394页)。

『古代罗马史』上还提到:

康士坦丁和理吉纽『在「勉强维持的和平」的情况下过了几年,323年新的战争开始。

康士坦丁(原书译为康士坦提努斯,下同)在亚德亚诺波尔附近击溃了理吉纽(原书译为李启尼乌斯,下同),占领了拜占庭,并在尼科米地亚包围了自己的敌人。

理吉纽投降了,康士坦丁发誓向他保证,将要保存他的生命。

(323年)。

但是在次年,被派往铁撒罗尼卡的理吉纽被杀了。

..』(古代罗马史934页)。

在『宗教史』一书上还提到:

『他(康士坦丁)曾杀害了自己的姐丈(姐夫)李钖尼(理吉纽)及其一岁的儿子,岳父玛克西米努,儿子克里斯普,妻子法芙斯塔。

』(上卷145页,约.阿.克雷维列夫着)。

康士坦丁和理吉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