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质.docx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质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明确维护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即道德和法律;教育学生认真学习社会公德的内容,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积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演示,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节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在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部落共同体中过着群体生活,个人与群体天然一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
原始人的自然交往主要发生在血缘群体内部。
在血缘群体内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同一的。
为了对付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其他群体的侵犯,相邻的血缘群体之间也会进行某些交往,结成某种暂时的、松散的联合体,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打破了原始社会人们的交往基本以血缘为纽带的状况,社会交往在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公共生活领域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
但是,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商品生产与交换只不过是农业经济的“补充”或“偶然”活动,分散经营、彼此独立的小农经济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紧密的社会联系,社会交往一般以家族内部交往为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和交往方式,使人类交往由偶然交往进入普遍交往阶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普遍和频繁,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都成为普通的事情。
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网络技术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人们更多地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与陌生人打交道。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当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商场购物、歌厅娱乐、广场漫步、公园休闲、图书馆学习、体育馆健身、互联网冲浪等,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年龄、兴趣、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变换参与公共生活的具体方式。
公共场所的增加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也为丰富人们公共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
秩序之于社会,就像规矩之于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
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理顺的。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规范和要求。
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化的要求就越高。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愈加突出。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
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
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不但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
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的今天,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重合现象。
例如,商场对于生产者、经营者来说,是销售商品、实现利润的场所;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是购买商品、满足生活需要的地方。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使网络不仅成为人们通讯娱乐休闲的工具,也成为现代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
生产场所与生活领域交叉重合的情况,使公共秩序的状况对社会生产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在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社会成员必将对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产生迫切的需求,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舒心的生活环境,这些都需要不断改善社会公共秩序作为保障。
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全面小康以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其衡量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体现为人们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居住和工作环境日益改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生活舒适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
例如,对于居民来说,良好的居住条件不仅表现为更大的住房面积和更好的屋内设施,也体现在居住环境优美、社区秩序井然等方面。
(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但也应当看到,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一些传统陋习的惯性仍然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时有所见。
例如,在公共生活中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
不爱护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
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从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入手,努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有一批城市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典范。
在这些城市,道路通畅,没有占道经营的摊位、乱停乱放的自行车和乱七八糟的街头小广告;公共场所听不到污言秽语,看不到打架斗殴;街道上没有痰迹、烟头、纸屑和其他垃圾。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作为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民族的整体素质。
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今天,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救济的时候。
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
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作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公德,是爱心的表现。
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正在成长成才的一代有为青年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3、爱护公物
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能够使其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相反,如果社会公共财物遭到破坏,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
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应当像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心爱之物一样,精心保护公共财物。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绿色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负责任。
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代有为青年,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的生活秩序容易被破坏,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律来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
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3、网略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
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
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可能因使用不当或缺乏规范而损害社会公德、妨碍社会的发展。
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例如:
网络色情信息泛滥,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不断升级;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等。
这些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
由此可见,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其先决条件,更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公德自律:
(一)正确使用网略。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
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
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健康进行网略交往
(二)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
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
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三)自觉避免沉迷网略。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
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
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的效用明显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
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第二节职业道德
一、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职业的通俗表述是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从业者获取生活来源,扩大社会关系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历史上,一定的职业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分工紧密相连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分工就越细致,而社会分工往往又表现为职业分工。
现代社会尽管已进入信息时代,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距离理想社会所说的产品极大丰富,社会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还很遥远。
现阶段从事职业劳动,仍然是人们求生存的客观要求,仍然是人们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资料的根本途径,因而也仍然是人们基本的谋生手段。
职业劳动是我们谋生的手段,但谋生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自由之路》一书中指出:
“贫困固然是一种极大的恶,但也不能说物质上的繁荣和富足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善。
只有当物质上的繁荣和富足成为推进其他属于精神生活的更高的善的手段的时候,对社会才有真正的价值。
”人是不同于动物的有思想、有理想、有追求和有目标的高级生命体。
当一个人一旦填饱了肚子的时候,精神上的焦渴就会凸现出来,这可以说是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
应该说,只有在职业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和美好。
(一)爱岗敬业
1,一般要求。
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尊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道德操守。
表现为从业人员勤奋努力、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职业行为。
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
2,三个属性。
(1)利益属性:
为追逐商业利润和金钱而从业,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爱岗敬业;
(2)理想属性:
为获得个人人生理想之成功和价值实现而爱岗敬业;(3)公益属性:
为了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和大众利益而爱岗敬业。
三种属性构成爱岗敬业的不同道德层次,都有合理性,但是满足于利益属性则限制了人的发展,将人的追求局限于低级层次;满足于个人理想和价值实现层次可以推进个人发展,却并不是必然走向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和谐与统一,而单一的公益属性无法在公众中普及,并有可能忽视个人利益而被放弃。
所以爱岗敬业应该是三个属性的结合。
特别注意的是,从事公共服务的职业,一定要以公益追求作为爱岗敬业的基本精神支持,而不能满足个人的低级需要导致权力寻租。
正如陆贽所说:
“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心者,人必咈而叛之……”
3,观点碰撞。
如何对待爱岗敬业与“跳槽”择业的关系。
二者并不矛盾。
人的职业生涯所从事职业的变化是正常的,是人尽其才的需要,也是社会人才流动与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必然结果。
但是只要在某个岗位上从事某种职业,就要遵循爱岗敬业的要求。
缺少忠诚的心态是无法做好任何一份职业的。
(二)诚实守信
1,一般要求。
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2,本质要求。
(1)职业活动中个人所享受的职业权利和所尽的职业义务的价值量关系应该是合理的,即个人所付出的职业劳动和他的职业所得之比较,应该是社会公认的公平;
(2)个人获得职业利益的手段应该公正,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不能以欺诈和其他不正当手段从事职业活动;(3)个人对于他人和社会的职业承诺应该兑现,即使与个人或部门利益无关。
3,必要性。
职业关系和职业交往活动,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一旦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不仅正常的职业关系遭到破坏,利益遭受损失,破坏社会公正,而且会损害个人或团体的形象,从而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双输结局。
例证:
齐二药事件回放。
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在生产“国药”亮菌甲素注射液的过程中,一些人员为了私利,以“二甘醇”代替“丙二醇”,并最终导致多人死亡。
仅广东在6月3日前就已确定有10人死亡。
丙二醇在食品和制药工业中广泛应用。
泰兴化工厂出售的二甘醇一般用于农药注剂,几乎不用于药品生产。
二甘醇与丙二醇的化学性质很接近,但两者的价差相当惊人。
我国2001年丙二醇产量约为1.8万吨,而进口高达7.25万吨。
2005年丙二醇的产量约为2.5万吨左右,市场缺口很大,价格因此上扬。
按齐齐哈尔药监局局长曹永文的说法,齐二药厂所购进口丙二醇的单价为每吨1.7万元,此次从江苏购得的仅每吨6000多元。
因成本大幅降低,齐二药厂生产的产品也在同行中价格最低,这自然成为其后来一路攻略市场的制胜法宝。
来自齐齐哈尔药监局的通报认为,齐二药厂采购员纽忠仁为图便宜,未向泰兴化工总厂索取资质证明,也没有到厂查看,购入假冒上吨丙二醇,并最终作为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
(三)办事公道
1,一般要求。
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以权害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这也是社会主义职业特征的体现。
2,四个体现。
(1)服务团体,不损害自己所属的团体利益;
(2)服务社会,不损害社会公众和国家、民族利益;(3)不以职业之便利牟取不正当个人利益;(4)在处理各种利害关系时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需要遵守有关的回避规定,即五种法定回避的亲属关系(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拟制亲关系);三种公务员职业回避的事务(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四)服务群众
1,一般要求。
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必要性。
(1)职业活动成功的需要。
不能为群众服务的职业是没有生命力的;
(2)社会主义道德的总原则的体现
3,行业要求。
(1)商业领域:
以良好的服务群众意识获得合法收益是应当的;为群众服务可以成为利益交换的手段,获得双赢;
(2)公务领域尤其是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是必须要求。
因为政府部门不能通过为群众服务谋单位利益,国家和政府也没有独立于群众之外的利益,因此,公务领域不能通过为群众服务而交换得利。
(3)事业单位,即介于政府部门和商业领域之间的职业,如医生、教师等,必须以为群众服务作为价值导引,不能使职业活动沉沦与价值交换和单纯的牟利
(五)奉献社会
1,一般要求。
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起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并通过兢兢业业地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尽到力所能及的责任。
2,必要性。
(1)个人生存的必需条件,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是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利益,正如孔子所说: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2)个人道德发展的最终归宿。
正如墨子所说:
“万事莫贵于义”。
结论:
大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为未来的从业生涯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2、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就业形势
1、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1)需要就业的人数较多,层次复杂,既有高校毕业生,也有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2)就业观念比较落后,期望值和社会承受力之间有差距
2、科学看待就业形势。
(1)就业形势好转的社会条件:
经济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个人条件:
转变就业观念,合理选择职业,积极自主创业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职业活动是人谋生的方式和手段,但职业对于人来说并非只有工具的意义,它还具有目的性,即它是人奉献社会、完善自身的必要条件。
如果只是从个人的、工具性的和物质需要的角度来看待职业,就必然会忽视职业生活所具有的更丰富、更深刻的人生内涵。
2,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择业固然要考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但是,社会需求对择业有很大的制约性。
从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要更多地考虑到社会的需要,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
3、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知识、能力、身体与心理、道德与法律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好准备。
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
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
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
另须调整就业观念。
(1)避免集中在热门行业和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2)降低期望值,特别是从基层和一般行业做起。
社会发展最终将走向利润平均化,地区差别也将逐渐缩小。
(3)先就业再择业,不断调整战略,不要寄希望于一蹴而就。
(4)抛弃“等”、“靠”“要”观念,勇于竞争,积极自主创业,不仅给自己机会,也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就业机会;(4)树立远大理想,不要将人生目标定位于就
(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1、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
如果一个人选择了职业之后却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就有可能失去已经得到的职业。
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在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中,创业意识强烈并且思想准备充分就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甚至还能帮助别人就业。
当今社会中增添的许多新职业,既体现了新的社会需要,又体现了创业者的智慧和贡献。
2、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创业艰苦磨难多。
因此,只有创业的思想准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创业勇气,有勇气者才敢于创业、善于创业和成功创业。
勇于创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一个目标。
3、要提高创业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的问题上除了要具有立足创业、勇于创业的思想准备之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
既要不拘泥于陈式,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创业的环境等各种现实的因素。
努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