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152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docx

滨州职业学院十一五科技工作汇报

滨州职业学院

“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调研报告

 

一、学院基本情况

1、办学条件

学院现占地面积3832亩,建筑面积63.5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3.95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592.58万元,总资产6.68亿元,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5000余人。

学院现设3个二级学院、6个系和3个教学部,现有52个高职专业,涵盖了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土建、制造业、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艺术设计传媒、交通运输、环保气象与安全等12个专业门类。

2、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118人,专任教师884人。

专任教师中,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2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65人,获博士学位6人,获硕士学位251人,双师型教师443人。

建立了616人的生产一线兼职教师资源库。

3、内涵建设

学院坚持以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为主,已建成2个省级示范专业(点)、3个省高校特色专业、2个省级主体专业,国家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3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获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3项;全国首届实践教学设计奖3项。

学生在全国机器人大赛、数学建模、ERP沙盘、英语大赛及全省数控、机器人、电子设计、软件设计、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23项。

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高职毕业生当年年底就业率达100%。

用人单位综合评价称职率为98.6%。

4、办学特色

“筑巢引凤”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设集学生实践、生产经营、技术研究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吸引社会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7大系列14个院内实训基地(实习园),校企合作、院园一体,学生在实训基地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该经验在《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并在“职业教育版”进行详细介绍,《大众日报》内参予以推介,谈松华、杨金土、刘占山、陈解放等专家实地考察后给予充分肯定,100多所兄弟院校来院考察交流。

5、社会评价

学院先后通过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等7项评估并均获优秀等级;先后获得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8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省级文明单位等23项省级荣誉称号,集体二等功等30余项市级荣誉称号。

2005年已被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院,被评为最受企业欢迎的山东省职业院校。

二、“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情况分析及总体评价。

建院以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科学判断,准确定位,稳定发展,围绕“服务社会、服务学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倡树“服务、求实、重用”的科研理念,确立了以开展应用类和技术开发研究为主的科研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为目标,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相互推动、教学与科研相生相长、产学研多方共赢的高职科技发展新模式。

制订了与国家、地方相适应的科研发展规划和系列科研管理文件,体制理顺,机构健全,管理规范,坚持多元投入,搭建平台,优化结构,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承担各类课题400余项,其中参加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省科技厅项目4项、市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30余项,共争取外源经费100万元;学院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重点实验室建设,生物技术实验室被确定为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成功选育棉花新品种滨职棉1号,国审大豆滨州豆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成果奖励650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余项,省软科学一等奖2项;获得国家专利19项;发表学术论文160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比例在30%以上,其中有12篇论文被EI等国际四大检索收录。

实施成果转化200余项,创经济社会效益近10亿元。

多年来,学院被连续评为市科技先进集体、大学生五小活动组织奖、市社科成果组织奖荣誉称号,《人民日报》《大地》时政双周刊、《中国经济环境(内参)》、《西部时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对我院科技工作进行了采访报道,《滨州日报》也以“滨州职业学院:

科研强院硕果丰”为题,对我院科技工作进行了大篇幅图文报道。

(一)创新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氛围

1、机构健全

学院建立了由主管科研工作的院级领导、学术委员会、科研处以及各系分管副主任、教研室等构成的管理体系,设立了独立建制的科学研究所和科技示范中心等中层单位,2006年市委、市府又在我院设立了滨州纺织研究中心。

科研处下属计划管理科、成果管理科、高教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从而建立了上下相连、左右相通的管理和研究机构,是我省机构最健全、职能最完善的高职院校。

2、积极投入

学院拨出专款设立科研基金、博士科研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等用于院级课题立项和上级科研项目经费配套,保证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经费资助额度每年50万元。

学院还鼓励广大科教人员与企业、大型科研单位开展横向合作、项目协作和成果转让等,积极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科技经费来源和经费渠道。

为强化科研基础条件,学院专门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装备建设了生物萃取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电子电工实验室、生理生化实验室等重点实验室和新科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组培中心、奥纳特乳业等产学研基地,累计投入达5000万元。

学院每年还拿出20余万元的专项经费,对论文、论著、获奖成果等学术成果进行直接奖励。

“十一五”期间学院直接用于科研工作的资金达6000万元。

3、规范管理

学院先后出台了《科研管理办法》、《学术成果奖励办法》、《科研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博士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十多项科研工作管理文件。

这些文件和政策性规定,构成了一个基本完备的科研管理的制度体系,为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和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

(二)发挥优势,推动科技自主创新

1、科学定位

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相对较弱,科技资源和经费投入相对有限,还要面对本科院校、专业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的多元竞争,因此,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研发周期短、实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以团队合作、联合攻关为主线,立足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自主创新。

“十一五”期间我们依据《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滨州市“十一五”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滨州经济建设“十大产业链”,发挥专业及人才优势,整合办学资源,突出创业能力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全方位参与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2、合作创新

我们稳定持续地组织开展了与滨州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展研究,重点研发了加工技术、工艺、专利等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积极推行科研与产业相互推动、教学与科研相生相长、产学研多方共赢的高职科技发展新模式。

重点发展了A2型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接口芯片等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电机智能控制与保护、单片机控制器、电子电器故障跟踪测试系统等自动控制研究;生物发酵技术研究、药用及保健植物提取分离、植物抗盐碱生理等生物技术研究;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天然彩色棉选育示范与推广、高档食用菌新品种选育等农业新品种选育;新型纤维及染整工艺、新型环保浆料、新型化学纤维纺纱织造及面料的开发、纺纱工艺配置等纺织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升板合剂新型中药、糖尿病等人体疾病学、地方性流行病学调查、儿童精神及心理健康等生理、药理研究;发动机修理修复技术、新型封罐机封罐机构、新型打包机、切削刀具加工标准、发动机组件加工等机械加工技术研发;新型墙体材料、室内装潢、预应力砼梁桥舰;税制改革与合理避税、国际贸易与物流、农民增收机制研究、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机制研究、科技考核评价系统、黄三角旅游资源调查与规划等政策研究。

3、培养团队

高校创新依赖于高校的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是高校科研能力的主要支撑,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主体。

我们坚持以项目吸引人才,以项目培养团队,通过确立一个项目,实现建立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形成以项目为载体,以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的科研团队培养和管理机制,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颇具实力的科研团队。

主要有以黎翠凤为业务骨干的芯片研发团队;以王勇、纪家华、张循浩为业务骨干的棉花育种团队;以李新、李国新、窦家勇为业务骨干的软件研发团队;以徐红、王开贞为业务骨干的药理学研究团队;以郭利、刘承晋为业务骨干的印染纺织研发团队;以郭清华、张泽礼、高瑞丽为业务骨干的电子电工自动控制技术研发团队;以石文山、陈献礼、刘健等为业务骨干的生物技术研发团队;刘新生、马如武等为业务骨干的农村经济研究团队。

(三)搭建平台,建设先进的产学研基地

1、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搭建科研平台

学院坚持将建设先进的产学研基地作为凸显高职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突破口,把科研平台建设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多方筹资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各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配置,拓展学科领域,完善组织管理,改善科技条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和有偿使用机制建设,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纽带的科研平台建设模式,使各类重点实验室真正成为了集成创新、学科交叉、对外合作、重大攻关的支撑基地。

先后投资5000万元,用于科研设备、仪器购置和实验室建设,建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验室、棉花育种基地、药学实训室、工业实训园、澳纳特乳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植物组培中心等一批功能完备、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基地。

2、坚持引进培养并重,搭建人才平台

一是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邀请教育部、省高校工委、省教科所、教育厅和各大高校的知名专家前来讲学授课,借高端智力发展自己。

二是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在课题组人员组成中,注重老中青、高中低合理搭配,培养科学的人才梯队。

三是积极引进科研型高层次人才。

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需要,共引进了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48人。

(四)服务区域,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科技研发

学院立足自身专业优势,着眼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鼓励科技人员深入企事业单位,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将科研优势转化技术优势,通过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服务社会、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学院为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协调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各大企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承担社会委托课题60余项,获资助经费100余万元。

2、技术指导

学院每学期定期组织由医学、园林、蔬菜等专业专家教授和学生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队,为广大农民开展义诊、咨询服务等活动,此外学院实施金钥匙培训工程,面向农业、农村、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次。

“十一五”期间,学院共对农民进行技术咨询6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6000余份,发放技术书籍800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先后有两名技术人员被选任市科技特派员。

三、当前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发展不平衡,强势学科不突出

我院专业涵盖农、工、医、经济、建筑与艺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等专业,但各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部分新上专业科研发展滞后,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要求。

2、实力总体偏低,优势项目较少

由于学院科研实力总体偏低,实力突出的研发团队较少,缺乏竞争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在争取上级项目和大型项目上难度较大。

3、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项目缺乏连续性

科技人员市场意识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优势传统项目缺乏连续性,课题组人员较少,特别有些自然科学项目,往往由于人员变动而导致研究中断、课题中止。

4、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承担的课题层次低

虽然近年来科研经费有所增加,但经费总量与兄弟单位和本科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承担的课题层次低、数量少、来源单一。

 

四、“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科技发展方向是发挥学院人才、技术优势,通过重点项目对接、技术研发、政策咨询等,广泛参与和融入到黄蓝经济发展中去,实现服务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学院的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1、科研论文

从2011年到2013年,争取每年被四大检索收录论文5篇;每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篇以上。

2014年到2015年,争取每年被四大检索收录论文8篇;每年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篇以上。

2、科研项目

到2015年,力争承担省级科研项目5-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3、成果开发

从2011年到2015年,年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左右,获专利10项以上,力争创办1—2个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科技型股份制企业;2014年到2015年,年通过省级科研成果鉴定4项左右,专利5项以上。

计划转化或推广科技成果100项,创经济社会效益20亿元。

4、经费投入

坚持争取政府科研课题和争取社会委托课题两条腿走路,2011年到2015年,引进科研经费数量以20%的额度逐年递增;逐步增加学院科研经费。

五、“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们计划重点发展的项目有:

棉花新品种选育、棉花杂交育种三系配套、芯片设计、新型织物纤维、应用软件设计、自动化控制电子产品、纺织工艺设计、小麦育种、耐盐作物机理及新品种选育、生物发酵技术、滨海地区建筑施工技术、滨海地区绿化及土地保护技术、地方性流行病学研究、科技创新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此外,力争建设2处院级重点实验室,市、省级重点实验室各1处。

五、保障措施。

1、科学规划,明确阶段目标

根据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学院实际,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发展、充分论证的原则,突出科学性、协调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做好学院科教研工作“十二”规划。

2、广泛参与,服务黄蓝经济

紧紧抓住黄蓝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实施“融入――支撑――引领”三步走战略,服务区域经济。

融入:

主动适应,广泛参与到黄蓝经济中去。

支撑:

通过提供科技、人才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用贡献。

引领:

在政策咨询取得一定的发言权和话语权,在技术研发上成为相关领域的研发中心。

3、项目带动,培养科研团队

团队是完成研究项目的中坚力量,项目可以培养锻炼一个优良的团队。

当前学院应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组织各专业带头人按老中青、高中低的结构组建科研团队,以点带面,提升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科研团队和科研项目的良性循环。

4、校企合作,推动成果开发

加强校企合作,让一线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增强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从而建立立项、研发、应用一体化的成果开发模式。

5、加大投入,做强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

加大投入,积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为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提供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