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5192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docx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应当注意

、根本信任对根本不信任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

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中的口唇阶段非常一致。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此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假设护理人能以慈祥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根本信任感。

假设他们的母亲回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假设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祥和信赖的母亲担忧,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

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分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开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

这种惯常的,持续的,同样的体验提供了一种根本的自我同一性意识,我想,这种自我同一性意识依赖于对大量内部识记的和预见的感觉的认识,以及依赖于对那些确实与大量外部熟悉的和可预见性的事物及人物有关的想像。

(埃里克森1963,第247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根本信任对根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

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两种解决方法所占的比率。

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

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

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美德是某些可以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

在这个阶段中,假设儿童具有的根本信任超过根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

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久的信念,尽管存在标志生存初期的那种隐晦的迫切要求及愤怒〞(1964,第118页)。

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将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

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

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

与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开展阶段的肛门阶段一致。

在这个阶段中。

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

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

他们不仅把这些才能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换句话说,儿童如今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因此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互相冲突的矛盾之中。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承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受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决地保证儿童的社会容许行为的开展。

假设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持久的良好愿望与自豪感发自没有丧失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动辄爱疑虑和爱羞怯的倾向来自丧失自我控制感和过度的外部控制〞(埃里克森1963,第254页)。

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

“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

一个人被别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1964,第119页)。

在这个阶段中,假设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

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

“进展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防止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1964,第119页)。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危机积极解决的结果所形成的各种美德都是自我的功能。

例如:

希望和意志的美德对人生的价值具有某些影响,但它们很少影响人的生存。

没有多少希望和意志美德的个人仍能生存,也就是说,这个人可以满足生物(本我)的需要,但他可能不及那些充满希望和具有意志的人们那样灵敏,那样乐观,或总的说来,没有那么幸福。

3、主动性对内疚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

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的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一致。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展各种详细的运动神经活动,更准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

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梦想,以及规划将来的前景。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如今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究且精力充分:

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将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

如今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

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容许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容许的。

假设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安康的独创性意识分开这个阶段。

然而,假设父母嘲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分开这一阶段。

由于缺乏自主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假设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

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

“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梦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

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

4、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一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的埋伏阶段相当。

大多数儿童整个开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消费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

……内部开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征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那么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

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根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埃里克森1963,第258—259页)

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

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别人合作的工作才能,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

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假设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才能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这个概念将在本章后面再做解释。

同这一阶段相联络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才能方面的地位。

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此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

“假设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埃里克森1963,第261页)。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将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

假设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才能的美德分开这个阶段。

“才能……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埃里克森1964,第124页)。

象以上阐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才能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开展阶段的生殖阶段。

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阐述才显赫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表达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开展中的过渡阶段。

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考虑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

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

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开展阶段获得了满意的结局。

然而,这个阶段自身应当看作是一个寻找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

埃里克森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间隔。

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

例如,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将来目的’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埃里克森1959,第118页)。

他讨论了同一性和早期经历的关系:

正在生长和开展的青年人,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他们如今主要关心的是把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与他们自己的感觉相比较,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把各种角色及早期培养的技能和当今职业的标准相联络这个问题……。

这种以自我同一性的形式发生的整合在数量上超过了童年期的各种自居作用。

它是自我把一切自居作用与力必多的变化,与先天遗传形成的自然倾向,与在社会各种角色中提供的时机进展整合的这种才能的自然增长的历程。

所以,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别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说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

(1963,第261—262页)

埃里克森没有为他在各个方面使用同一性寻找借口。

他觉得既然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应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它。

假设年轻人不以同一性来分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分开这个阶段。

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

消极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

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

“是一种违犯意愿地建立在开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1959,第131页)。

他举了一个例子,

一位孩子的母亲对堕落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满了一种无意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重复的反响,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现实,他也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1959,第131页)。

在埃里克森看来,角色混乱和消极的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

他在对美国黑人领袖哈尔科姆•厄克斯(HalcolmX)的分析中,得出以下要点,

……假设儿童感到环境试图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他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展彻底地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保卫其生命般地进发出惊人的力量进展抵抗。

确实,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众林中,假设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

(1964,第24页)

青少年也许会痛恨地排斥那些不适宜于他们的同一性:

同一性意识的丧失常常表现为以一种挖苦和势利的敌意对待家庭或将来社会所提供的适宜和理想的角色。

作为要求的角色中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或全部各个部分,不管它是男性方面还是女性方面,是国籍方面还是阶级成员方面都会成为青年人加以辛辣挖苦的主要焦点。

(埃里克森1959,第129页)

为什么青年人在不能获得积极的同一性时要选择消极的同一性呢?

埃里克森说,因为他“宁可成为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成为臭名昭著的大人物,或者成为某个确实已经死了的人——总之,它们是经过自由选择的角色——而不愿意成为一个不太象样的人’(1959,第132页)。

假设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使忠诚得到持久和保证的才能,尽管不可防止地存在价值体系的各种矛盾〞(1964,第125页)。

前面四个阶段为儿童提供了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