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82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docx

政治经济学1115010217谢芳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班级:

11级经济学二班

姓名:

谢芳

学号:

1115010217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摘要: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危害。

如何才能使更多的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是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有志之士广泛关注的。

社会保障作为政治发展的“调节器”、经济发展的“减震器”和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对于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就是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关联性分析,立足于1979-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实况,借鉴马克思分配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分配思想和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中间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提出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策略。

第一,阐述马克思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理论。

是对相关理论知识梳理过程,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及中国共产党人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与分配理论的关联性。

对西方主要社会保障理论阐述,为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居民分配进行理论分析和借鉴。

第二,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通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指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为提出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方案指明方向。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节,阐明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四,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

经过前面四个部分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从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制度设计、融资渠道、提高居民参保意识等方面来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还指出住房保障是近年来城镇居民,尤其是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关注的首要保障问题,因而住房保障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之一。

第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得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部分收入分配起到“逆调节”的作用。

因而,要寻找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策略,特别是在住房保障方面,提出未来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是由“政府保障为主”转向“单位保障为主,政府保障为辅”,同时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弥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缺陷;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城镇居民参保意识。

以此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城镇居民再分配的效应。

关键词:

社会保障制度居民收入分配

引言

 

1.问题的提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中央各项政策的出台,虽然关于居民收入分配的研究也愈来愈多,但大多集中剖析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负效应,着重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究较少,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相关性的研究几乎空白。

本研究就是基于这一社会现状,以马克思分配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为基础,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相关性,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均衡居民收入差距。

第一,当前社会保障问题困扰着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世界各国亟待完善的问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全球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贫困人口等因素影响,西方各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失业率上升,福利体制出现运行困境。

针对这一现状,各国出台了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措施,但实施结果都显现出一定的问题。

第二,居民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和人民生活的安康。

居民收入分配问题事关人们的根本利益,备受政界、学界和其他社会有志之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悬殊日益扩大,收入分配不公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否缓解或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关系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三,就我国国情而言,再分配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

为保证向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产品,在初次分配领域以效率作为主要分配原则,然而效率原则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因劳动效率高,而获得更高的收入先富起来,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这种差距在一定限度内是有益的,但超过这一限度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实践分析,西方国家都通过再分配的政策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包括:

税收制度、工资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

社会保障制度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就再分配问题上,首要解决的不在于调整税制,而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政府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即把社会保障列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达到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

优化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既是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目前对于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众多,针对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各领域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以马克思分配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为依据,通过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其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以调整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手段,力求达到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

1.2.2研究意义

基于学科渗透力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选取合理的分析视角,整合现有研究资源,将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就社会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关联性分析对相关学科资源整合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但是,发展中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出现,冲突与不和谐问题愈发突出这种不和谐来自发展中的社会分化,也来自发展中的不协调与不平等。

社会分化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承认社会的分化进步的前提下,必须看到我国社会问题和矛盾处于相对激化的阶段,这里最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就是收入分配差距偏大。

收入分配理论涉及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涉及社会公平问题。

我国已进入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新的历史时

期,客观环境迫切要求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优化居民收入分配,这一理论问题的研究自始至终都需要广大学者认真而全面的理论研究。

解决好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基本的民生问题,还将为国家长久、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目前来看,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直接影响全民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此必须大力调节居民收入分配。

由于社会保障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综合性的手段,因此,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不仅可以起到调节收入分配和保证国民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作用,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还可以通过它来最终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只有对本课题透彻的理论分析与认识,才能在相关领域起到更进一步对该相关学科完善、发展与整合的意义。

第二,实践意义。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全面覆盖,从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追求温饱到和谐发展,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分析即成为发展我国社会保障的重点问题。

因此,本课题紧紧围绕对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研究,相应地,分析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迫切需要优化的问题所在。

这样,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优化作用也就凸显了出来,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是优化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可或缺的因素。

同时,其关于调节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方案,对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3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调整社会保障制度是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与收入分配理论梳理,通过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与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对社会保障制度与居民收入分配进行关联性分析,最终提出调节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措施,以达到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目的。

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着重阐述了选择本课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论述关于本课题的国内外理论研究及述评,确定研究基本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

阐述马克思分配理论与社会保障理论。

是对相关理论知识梳理过程,在理论上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及中国共产党人对相关问题的阐述。

阐明了马克思分配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之间的关系,为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居民分配提供理论分析和借鉴。

第三部分:

分析现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历年数据分析现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状况。

并通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分析,指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为提出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方案指明方向。

第四部分:

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

通过分析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从宏观与微观、正面与反面分别阐明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以期从中寻求积极有效的调整方案。

第五部分:

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思路。

经过前面四个部分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提出调整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可行性方案。

主要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弥补社会保障覆盖盲区、拓宽社会保障融资渠道、增强城镇居民参保意识和重点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这五个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1.4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运用了许多研究方法:

如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法、综合系统研究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等。

1.4.1文献研究法

国内外各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具有较长的历史,形成了一定的积淀。

本研究搜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各国实践经验,将其进行分类归纳,找出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并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相结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希望提出可操作性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策略,通过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来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

1.422比较研究法

在研究中,通过比较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指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合理,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会产生负效应,难以起到再分配的作用。

同时,也比较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现实,肯定其取得的成绩,正视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4.3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并突出使用比较分析方法,力争从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国内与国际的比较中,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4.4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理论研究为主。

其中,理论研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认识与再分析过程,为现实分析提供准确的理论来源,有利于对问题准确衡量与判断。

而实证研究是描述在现阶段社会环境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它本身不带价值判断,而是客观地说明现实中的优势与不合理性,有助于客观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

1.4.5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多学科综合研究,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吸取这些学科中具有参考作用的内容,对本课题进行全面分析。

在本研究中,主要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济学、社会保障概论等学科知识来分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联性,调整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1.5创新点

本研究既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又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在研究视角的选取、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想观点:

第一,研究视角上,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间的相关性,并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性的具体措施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依据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从而达到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目的。

这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新意。

因为,在之前的研究中,理论界和实践部门视社会保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补充,也是体制改革中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工具。

因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大多是从经济角度研究其分配的具体内容,但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较为特殊的、融入多重目标的制度,其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同时是涉及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问题。

之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围绕经济学视角研究,企图通过将调整社会保障的具体事项达到完善居民基本生活要求和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目的。

本文力图跳出原有社会保障改革的思考模式,将改革目的确定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居民收入分配的有机结合问题上,讨论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整作用,力图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达到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调整至合理范围的目的。

第二,研究内容上,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视角来审视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现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结构对公平分配城镇居民收入起负效应。

因而,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和西方社会流行的三大分配理论的基础上,这种通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将制度不合理性的问题立足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为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的,寻求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策略,调整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研究很少。

同时,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的现状分析,认真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社会现状、总体社会经济形势提出了实践性强,具有可操作空间,涉及社会保障多个领域、层面的对策。

对社会住房保障问题的特别研究,将住房保障问题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将此内容看做亟待完善的问题予以提出,这在之前的学者研究中是没有出现的。

3.现行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3.1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总体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分配政策和分配原则,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同时明确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

分配原则强调注重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但随着政策的变化,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了拉大的趋势,这些变化似乎与政策出台的初衷相背离国际上公认用基尼系数指标来反映和评价一个国家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指数在0和1之间,若低0.2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比较合理,0.4-0.5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为收入差距悬殊。

可以看出,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数值越低,说明财富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总体上来看,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不断增大,这说明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如果算上住房补贴、医疗保障、以及其他的福利性或者其他性质的收入,2010年和2011年当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了0.4的警戒线。

同时,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群,10%最高收入户占有社会财富的比例由2004年前的15%增加到35%,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亟待调节。

在分析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前,首先要明确界定“社会保障”的涵义,美国在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中最早的提出了“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一词。

而后,国际劳工局对社会保障这样界定:

“社会保障即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对其成员提供的保护,以防止他们由于疾病、妊娠、工伤、失业、残疾、老年及死亡而导致的收入中断或大大降低而遭受经济和社会困窘,对社成员提供的医疗照顾以及对有儿童的家庭提供的补贴。

”①同时,社会保障也是一项群众的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②中国学者陈良谨立足于中国社会保障实践,指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郑功成教授指出“在中国,社会保障应该是各种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医疗保健、福利服务以及各种政府或企业补助、社会互助保障等社会措施”④。

总之,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在实践中常常被称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

其次,分析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就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

“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包括宪法和各种具体法规)、戒律、规章(包括政府制定的条例)等的总和,它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三个部分构成。

而刘诗白在其《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生育、年老、死亡、事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的、物质的服务和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体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关怀民生、保障公民生存权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保险与福利影响并改变初次分配的格局。

在初次分配的领域内,分配格局长期都是资本所得偏高、劳动所得偏低。

所以,初次分配的改革是必要的,也是根本的方法。

如果不能适度地提高劳动者劳动所得且抑制资本的投资回报,初次分配的失衡格局就会持续显现,其第二次与第三次分配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但在初次分配的改革中面临的难题太多,政府对初次分配的干预和调整方式十分复杂,这不仅涉及到劳资和政府三方利益的分配方式,也和就业、投资、经济增长乃至地区间的相互竞争等因素交织。

再者,初次分配中还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的、工资的方式提高劳动者劳动的所得就需要非常谨慎地推进,这个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另外,假如单纯的考虑工资增长问题的话,结果可能导致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而其后顾之忧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持久的安全预期仍然无法建立,显性的工资增长方式同时会给投资者极大的压力,由此可见,涨工资是必要的,但只强调涨工资是不可取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除工资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完善社会的保险和职工的福利来逐步提升劳动者所得与福利,也就是通过构造工资、社会保险与职业福利这一体式的薪酬体系用以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同时抑制畸高的资本收益,对于这种方式既能保证劳动者的收入,使其满足当前的消费需求,又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一生的消费平滑,提供给他们稳定的安全预期,这样要比单纯地强调涨工资更为合理、可行。

总之,社会的保险和职工的福利可影响和改变初次分配的格局,如果初次分配不能充分的利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实现合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改变。

4.1.2社会保障调节再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

为弥补在初次分配中的不足问题,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会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来建立有效的再分配机制,通过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分配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为合理,因而,要作为再分配的方式与途径的社会保障成为了再分配领域中调节收入差距的关键性因素。

但是,鉴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相对滞后,无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还是社会救助、各项福利事业都明显严重的不足,这样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再分配功能的发挥。

虽然社会保障不完善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我们不能否认其中一项重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投入偏低,从财政部门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处,现在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用在社会保障的只有14%多一点,部分GDP大省的数据也没有更好,这就表明我国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明显不足,政府在保障民生方面承担的责任远远不够。

我国的财政资源的公共性还亟待提升,尤其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应该倾向性的提升,社会救助作为政府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必须依靠国家财政能力为后盾,通过财政的预算满足需求者的需要,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进步也需要政府财政的支持与适量的投入,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得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总之,社会保障作为一项与国家财政分配交叉也各有分工的再分配手段,是用以弥补初次分配中的缺陷与不足,在再分配的领域中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关键性的因素。

4.1.3社会保障制度改善第三次分配

慈善公益事业可以起到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大部分的慈善公益事业的建立是在社会捐献的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化的保障事业,其最直接的目的在于帮助现实中脆弱的社会群体,它被现代的社会保障所包容,并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社会保障和弘扬优良的社会道德的积极作用。

由于慈善事业立身的根本是社会的捐献,它需要通过个人的责任与行动来实现社会财富的新一次分配,这是在收入分配领域中的除去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之外的另一种有益的调节方式,其属于第三次分配的范畴。

西方国家通过对相关的财税政策来引导大家主动的捐献并让公众通过各种形式慈善活动介入到社会建设中,这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美国的慈善公益机构掌控着的资源要占到GDP的8%—10%,这里完全由个人捐献的资金要占到GDP的2%—4%,美国数额较大的社会捐献和非常发达的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起到了真正的作用,所以,虽然美国也有贫富差距,但贫富之间在心理上严重的对抗比较小。

在目前的中国,第三次的分配几乎是可以忽略的,全国每年筹集到的慈善捐款数目很小,对整个收入分配几乎是没有调节作用的,中国的富裕群体的形象比较差,贫富的心理对抗和冲突十分严重。

为此,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第三次分配,同时可以弘扬社会道德,缓和社会矛盾。

4.2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分配的具体影响

政府用以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由多方面组成,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缓解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收入分配新格局两个方面。

4.2.1社会救助项目调节收入分配

社会救济,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缺乏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临时或长期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对保障对象即享受者不要求权利和义务的对等,维护了宪法赋予每个人的生存权利,保持稳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一般税收,由中央和地方的年度财政预算拨款实现,体现了政府干预的特点,政府是社会救助的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其公权对社会救助的干预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社会救助体现的是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有助于调节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

4.3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负面影响,是指过度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

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保障超越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就会造成财力浪费与社会负担。

而如果国家包得过宽,相关项目罗列得太多,标准制定得过高,制度不能够合理,一方面就会减弱工资对劳动者的刺激,使收入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现象凸显,这会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一种懒人的特权制度;而另一方面则会加重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同时减少了用于生产、消费和其他方面的财力。

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所引起的弊端,在西方发达国家表现得非常突出。

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及实际操作时必须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过度超前。

总之,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中,需要注意并规避因政策的调整和制度设计的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在缩小收入分配中能够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