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793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47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docx

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邓梦娴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凌塘小学邓梦娴

一、准备课

第1课时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

一、教材分析

“数一数”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境,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要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表示,使学生通过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表示的意义,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并且使老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入学前多数学生初步具有了数数的经验和技能,知道一些简单的数数方法,基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式点数物体。

但是,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重,好玩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还有的学生只知道问题的结果,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了解,这都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与培养。

三、教学目标

1.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以内的数。

2.体会数的含义。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数的规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数数、认数的情况,掌握数数的方法。

难点:

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

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出示多媒体课件:

美丽的校园图)现在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走进美丽的校园,认真观察下,你都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他们分别有多少?

(揭示课题:

数一数)

2、探究新知

1.学习数字与数数方法。

师:

播放的画面中有些什么?

先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点名汇报,配合学生回答,老师贴出对应的图片和数学卡片。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事物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数的,请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一数,全班学生判断他是否数对了。

师:

为了不重复、不遗漏,谁有什么好方法来数呢?

(引导学生回答:

可以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数,还可以数一个,做一个记号)

师:

想一想,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

小结:

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数,也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数;还可以数一个就用笔做一个记号,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2.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师:

我们除了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的多少,还可以用点子图来表示。

(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数物体的个数和点子的个数发现一一对应的关系。

3.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老师展示课本第4页和第5页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

(2)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3)用卡片的形式呈现数字来读。

(三)巩固应用

师:

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

有几支铅笔?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

有几盏日光灯?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小结

数一数

数数时要按顺序数,也可以数一个就用笔做一个记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认读1、2、3、4、5、6、7、8、9、10。

第2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

一、教材分析

“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数一数”,对数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且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之后进行学习的。

这一内容的学习也是为后面学习数的大小的比较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的感性经验,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对比较的方法不是很清楚。

“同样多”“多”“少”,学生在入学前一般对这些概念有初步认识,但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用数一数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三、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

培养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

谁能根据这幅情境图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

(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总结)

师小结:

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小猪们正在帮小兔子们盖房子。

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木头。

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住了,禁不住跳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热情的小兔子还在房子前的桌子上摆好了水果和蔬菜来招待客人。

师:

刚才同学们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情境图中的内容吗?

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总结:

图中有4只小兔和3只小猪,有3个苹果和4根萝卜,有4张板凳和4根木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师:

图上有几只小兔?

每只小兔搬几块砖?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贴小兔图片和砖头图片。

师:

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比较谁多谁少?

学生回答。

师:

一只小兔对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

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同样多。

这样一个对一个的比较的方法叫做一一对应。

学生模仿说一遍。

师:

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

生集体回答:

苹果和小猪同样多,小兔和板凳同样多,小兔和萝卜同样多等。

2.教学“多”“少”。

师:

图中有几只小猪?

一共有几根木头?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贴小猪图片和木头图片。

师:

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最后有没有多余的小猪?

有没有多余的木头?

是小猪多还是木头多?

学生交流后请小组代表回答。

师引导学生发现:

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有一根木头多余了,表示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师:

认真看图,你还能说出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吗?

生集体讨论、汇报。

(三)巩固应用

1.老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1)摆铅笔和橡皮同样多。

(2)摆苹果图片和小兔图片同样多。

2.学生动手操作。

(1)每一行摆4个圆,在圆的下面摆三角形,三角形比圆多一个。

第二行摆几个三角形?

(2)第一行摆5朵花,第二行摆的比第一行少一朵,第二行摆几朵花?

(3)可让学生自己任意的摆,然后用一句话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知道了哪些知识?

七、课堂小结

二、位置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

一、教材分析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

教材通过情境图,不仅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更使学生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基本能确定上、下、前、后的位置,但学生学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需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位置的理解,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方位。

2.能够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难点:

会辨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

课桌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

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

后面呢?

点名汇报。

(板书课题:

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上”“下”。

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互相交流,点名汇报,只要学生描述的比较清楚都要予以表扬、鼓励。

师:

你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那谁能说出汽车的下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火车、轮船、江水、桥墩等。

师:

大家都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那能不能说汽车在火车的上面?

师引导学生明了上、下的相对性,并要求学生说出几组具有上、下关系的事物,如轮船在火车下面,火车在轮船上面。

师:

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有哪些事物可以用上、下的位置关系描述?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2.教学“前”“后”。

师:

我们继续观察画面,桥的最上面有什么?

生回答,如小轿车、货车、客车。

师:

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间的位置关系。

学生总结发言,如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客车的前面,客车在货车的后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等。

师引导学生明了前、后关系的相对性。

师:

说一说你的前后各是哪些同学?

学生自由讨论,点名回答。

(三)巩固应用

1.拍手游戏。

(1)老师发口令,上、下拍手。

(2)听反语,老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老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

2.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用“前”“后”描述小伙伴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七、课堂小结

上、下、前、后

 货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货车的下面。

 上、下关系是相对的。

 小轿车在货车的前面,货车在小轿车的后面。

 前、后关系是相对的。

第2课时 左、右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习惯,从左手、右手切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使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认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表现出鲜明的“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的特征。

故要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摸一摸”“摆一摆”“举一举”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左、右。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体会其相对性。

2.能够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培养空间概念。

3.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

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喜欢的同学请举手。

举好,别放下,能不能说说你举的是哪只手?

学生自由回答。

师:

那另一只手是哪只呢?

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哪只是左手?

哪只是右手?

同桌互相交流。

师: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左和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左手和右手。

(1)师:

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互相交流,点名发言。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师:

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

小朋友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

谁来说说?

生:

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

学生每说一种,老师都要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

师小结:

左手、左耳、左眼、左脚是在同一边的,右手、右耳、右眼、右脚是在同一边的。

2.理解左和右。

(1)摆一摆。

师:

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开始摆文具,同桌相互合作,听清楚老师的口令。

请你在桌上摆一个铅笔盒;

在铅笔盒的左边摆一支铅笔;

在铅笔盒的右边放一块橡皮;

在铅笔的左边摆一把尺子;

在橡皮的右边摆一支彩笔。

学生摆好后,老师用课件出示正确的排列顺序,学生检查自己摆得对不对。

(2)说一说。

师:

文具盒的左边有什么?

右边呢?

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你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同桌合作,一问一答。

3.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

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边说边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发言。

师:

请小朋友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断一下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边说边举起右手)。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引导学生发现:

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三)巩固应用

1.小游戏。

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站着,老师举右手,同学们也举右手,老师举左手,同学们也举左手,看谁举得又对又快。

2.模拟过马路和上、下楼梯。

师:

过马路和上、下楼梯要靠哪边走?

生:

右边。

师:

请两位同学示范一下,把讲台当作马路,分别从两头开始走。

学生示范,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理解。

师: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右,特别是在过马路时,一定要注意靠右边行走。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七、课堂小结

左、右

    1.左手和右手。

    2.感知左、右。

    3.左、右的相对性。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1课时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4~16页

一、教材分析

5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学生学前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把几个数集中起来进行学习,目的在于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进行有效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本节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了适当渗透的方法,通过提供实物图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将对数的认识与对数学图形的认识结合起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了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数到100。

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一些了解,但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及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喜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1.会数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字顺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正确。

2.通过观察图和周围物体,动手摆学具,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工整书写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5各数的含义和写法。

难点:

1~5的书写。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出示课本情境图的课件,边出示边叙述,引导学生观察:

天刚蒙蒙亮,老奶奶就起床到园子里活动筋骨,她还给小鸡准备好了早点呢!

1只馋嘴的小狗在旁边紧紧地盯着;2只鹅向老奶奶走来;还有3只小鸟站在房顶上叽叽喳喳地叫着;这时又跑来了4只小鸡……

(二)探究新知

1.数数。

(1)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农家小院”里有哪些人和物,它们各有多少?

(2)组内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量少的,再数数量多的。

2.认、读数字1~5。

(1)1的教学。

在组内交流时,当学生说到“1只小狗”时,就将1只小狗图移到主题图下面,并说明:

像1只小狗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并在小狗图下面贴上数字“1”。

师:

这幅图中还有哪些人和物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学生认真观察,集体回答。

(2)2、3、4、5的教学过程可仿照1的教学。

(3)1~5各数的形状和认识。

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后,移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认一认,并说说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东西,先组内说说,再集体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1~5各数的记忆,并通过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

1像铅笔来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

3.1~5各数的含义。

老师指着“1”问:

这个数是几?

你能用小棒来表示这个数的多少吗?

学生拿出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可让一名学生到台前演示。

师:

请你拿出2根、3根、4根、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3、4、5的下面,可以拼出你最喜欢的图形。

集体交流,展示自己摆的图形,并说说用了几根小棒,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学生互相讨论,集体交流。

4.学习数序。

(1)逐步感知1~5的数序。

老师在计算器上拨1颗珠子,问,“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来表示?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1”。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先拨1颗珠子,然后老师让学生再拨上1颗,看看现在是几颗?

老师动态展示“1颗添上1颗是2颗,即1添上1是2”的过程,并板书“2”。

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1颗,然后老师利用课件清楚地演示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的过程。

(2)整体感知1~5的数字顺序。

让每个学生将“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老师提问:

“1的后面是几?

……5的前面是几?

……3在谁的前面又在谁的后面?

……”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说出发现了什么?

然后老师再提问。

5.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教学1、2的写法。

①动画展示1、2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仔细的观察。

②学生书写,老师强调写字姿势、坐姿并且书写要工整、美观。

③全班展示。

(2)教学3、4、5的写法。

教学方法同1、2一样。

(3)尝试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1~5的规范书写表,教师巡视检查、指正。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16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七、课堂小结

第2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

一、教材分析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准备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多少这一内容,学生对同样多、多些和少些等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

本节主要是通过创设猴子分水果这一童话情景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感知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同时,认识“>”“<”和“=”三个数学符号,会用这几个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比大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比较”数学知识。

在脑海中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只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符号感匮乏。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3种水果,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

3.培养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的含义。

难点:

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       ↓

↓       ↓

↓       ↓

(一)情境导入

1.复习旧知。

(1)认读1~5各数。

(2)排序。

①教师报数,请学生拿2、5、3、1、4。

②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③同桌相互检查、纠正。

2.看图听故事。

(课件展示)

老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

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

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一分水果吗?

提问:

(1)图上有哪些水果?

分别有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

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学生交流,代表发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

师:

小猴可喜欢吃桃,它们每只能分到1个桃吗?

师引导学生将小猴的只数和桃子的个数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后在黑板上贴出小猴图片和桃图片。

师:

有3只小猴和3个桃,一只小猴对一个桃,没有多余的小猴,也没有多余的桃,那么小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

小猴和桃同样多。

师:

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这个是等于号,它是两条一样长的线。

(板书3=3,并教读这个式子)读作3等于3。

学生跟读。

2.教学“>”。

教学方法同“=”。

老师可使学生操作学具,比较小猴的只数和香蕉的根数,得出小猴比香蕉多,谁比谁多可以用“>”连接,这个是大于号,老师板书3>2,读作3大于2,请学生跟读。

3.教学“<”。

教学方法同“=”。

请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分析比较小猴的只数和梨的个数。

得出小猴比梨少,谁比谁少用“<”连接,这个是小于号,老师板书3<4,读作3小于4,请学生跟读。

4.巩固记忆。

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老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做游戏。

老师出示1~5各数任意两张数字卡片,问学生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六、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七、课堂小结

比大小

3=3    3>2    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第3课时 第几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

一、教材分析

“第几”这节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并理解序数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基数的含义,知道物体数量的多少可以用1、2、3……这样的数来表示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大的序数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第一、第二这样的序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并有了一定的运用基础,但真正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数与序数的作用总是相混淆,不容易区分,运用时也总是易于出现错误。

为此,应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感悟到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第几”,初步理解数除了可以表示物体有多少,还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顺序。

2.感知数的序数含义,并会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第几”的含义。

难点:

能准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       ↓

↓       ↓

↓       ↓

(一)情境导入

播放动画课件:

暑假快要结束了,在乡下姥姥家玩的乐乐要读一年级了,妈妈来姥姥家接乐乐,两人一起去车站买票回家。

老师接着展示买票排队的情境图:

认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图上有哪些人?

一共有多少个人?

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二)探究新知

师:

正在买票的阿姨排第1,说一说谁排在第2?

站在乐乐后面的是妈妈,她排第几?

妈妈后面的解放军阿姨排第几?

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

各小组说一说,师巡回指导。

各小组选出代表汇报交流。

师:

在这幅情境图中,同学们除了看到一共有5个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外,还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明了:

在公共场合,要养成遵守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动画展示:

第一个买票的阿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

师:

这时有几个人在买票?

乐乐排第几?

乐乐后面的妈妈和阿姨分别排第几?

那位叔叔排第几呢?

让学生再一次在具体环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同样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三)巩固应用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做游戏。

师:

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