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13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docx

岗位评价中排序方法的应用

岗位评价中排序法的应用

岗位排序法是依据事先确定的岗位评价要素,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整体比较,最终根据各个岗位的相对价值从高到低进行顺序排列的一种岗位评价方法。

岗位排序法是企业中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岗位评价方法。

这种方法常常应用于组织结构稳定,人员规模较小的公司。

当公司从节约时间和成本角度考虑时,岗位排序法是岗位评价的备选方法之一。

一、岗位排序法的种类及实施步骤

企业中常用的岗位排序法有三种,分别是简单排序法,交替排序法和配比排序法。

各种方法的实施步骤介绍如下。

1.简单排序法

简单排序法也称为直接排序法,是由岗位评价人员依据对企业各项工作的认识与了解,根据自己主观经验对岗位相对价值进行判断并由高至低排列岗位顺序的方法。

简单排序法的步骤如下。

(1)组建岗位评价小组。

选择了解企业工作和业务流程且熟悉被评价岗位的人员组成岗位评价小组,做好评价表单设计等准备工作。

(2)选择评价因素,确定评价标准。

根据被评价岗位的工作性质,选择评价因素,确定评价标准。

一般常用的评价因素和标准包括:

工作复杂程度、工作量大小和岗位贡献大小等。

(3)收集分析资料。

收集被评价岗位的岗位说明书以及相关资料和数据,提前了解岗位情况。

(4)评价汇总排序。

根据岗位评价因素和标准对被评价岗位逐一进行评判,汇总岗位评价人员的评价结果,按照评价分数的均值确定被评价岗位的最终排序。

简单排列法示例如表所示,排序5岗位价值最高。

简单排序法示例

岗位代码

A-001

A-002

A-003

A-004

A-005

评价人1

1

3

2

5

4

评价人2

2

3

5

4

1

评价人3

2

5

4

3

1

评价人4

3

2

5

1

4

评价人5

4

1

2

5

3

合计

12

14

21

15

13

均值

2.4

2.8

4.2

3

2.6

排序

1

3

5

4

2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为保证简单排序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要求岗位评价人员对被评价岗位进行多维度评价,常用评价维度包括:

岗位责任,知识、技能、工作量和工作环境等。

如果需要,企业还可以对评价维度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权重划分。

2.交替排序法

交替排序法也称为两极排序法,他将所有被评价岗位按照衡量指标依次两两选择最重要岗位和最不重要岗位,分别编号,最终完成岗位排序。

具体步骤如下。

以某公司管理岗位排序为例,共有9个岗位分别为A-I。

(1)按照衡量指标从9个岗位中选择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岗位分别放置在首位和末尾。

如表所示。

交替排序法示例

岗位代码

C

E

G

F

B

D

I

H

A

岗位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注:

圈码表示选择的先后顺序

(2)岗位代码C最重要,排序为1;A最不重要,排序为9。

将余下的7个岗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排列。

以此类推,完成所有岗位的排列。

(3)获得最终所有岗位的排序。

3.配比排序法

配比排序法也称为两两比较法,这种方法先将每个岗位按照评价要素与其他岗位进行一一对比,如表所示。

配比排序法(岗位责任要素)示例

岗位代码

A-001

A-002

A-003

A-004

A-005

A-006

排序

A-001

0

6

A-002

×

0

×

4

A-003

×

×

0

×

×

2

A-004

×

×

0

×

3

A-005

×

0

5

A-006

×

×

×

×

×

0

1

汇总

-5

-1

+3

+1

-3

+5

-

注:

表7-3纵列岗位与横行岗位对比,以横行岗位为对比基础,如比本岗位(A-001岗位)责任大(高或重)者画“√”,反之画“×”。

依次对各个评价要素进行配比排序,将各评价要素的评价结果整理汇总,获得最终岗位排序,排序6岗位价值最高。

配比排序汇总统计如表所示。

配比排序汇总统计

岗位评价要素

A-001

A-002

A-003

A-004

A-005

A-006

岗位责任

6

4

2

3

5

1

知识

5

6

1

2

4

3

技能

6

5

4

2

3

1

工作量

5

4

6

3

2

1

劳动环境

5

6

1

4

3

2

汇总

27

25

14

13

18

8

最终排序

6

5

3

2

4

1

配比排序法将每个岗位两辆进行比较,在被评价岗位数量不多时,简便易行,能够快速完成岗位评价工作。

如果岗位数量过多,成对配比的数量将会非常大,因此,这种方法更适合于较少岗位数量的评价。

二、岗位排序法的优缺点

1.岗位排序法的优点

(1)简单,易操作,省时省力。

(2)适用于企业规模小,岗位数量较少的情况。

(3)适用于新设立岗位与现有岗位的比较与排序。

2.岗位排序法的缺点

(1)缺乏评价标准,评价过程是根据评价人员的工作经验和主观感觉决定,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弹性较大。

(2)无法确定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无法量化区分岗位价值大小和差异大小,因此无法据此确定薪酬的具体等级。

(3)排序法必须由熟悉企业工作,熟悉被评价岗位的人员进行评价,评价人员需要对岗位工作有详尽的了解,选择岗位评价人员难度较大。

友情提示

上述文章摘自杨岗松专著《岗位分析和评价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岗位评价实施方案

第一节为什么要做岗位评价

岗位评价作为确定薪资结构的一个有效的支持性工具,可以明晰的衡量出岗位间的相对价值。

进行岗位评价需要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客观衡量标准,对岗位的工作任务、繁简难易程度、责任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定量的评比与估计。

它的目标是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工资结构,以使人们相信,在工作中付出大致相同的代价和辛劳得到同样的报酬。

第二节岗位评价怎么做

一岗位评价的原则

因为不同的企业千差万别,就是同一个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岗位也是名目繁多,因此,我们在进行岗位评价时,必须贯彻如下的一些基本原则;

1对事。

岗位评价针对的是工作的岗位而不是目前在这个岗位上工作的人。

2一致性。

所有岗位必须通过同一套评价工具进行评价。

3因素无重叠。

岗位评价考察的各项因素,彼此间是相互独立的,各项因素都有其各自的评价范围,这些范围彼此间是没有重叠的。

4针对性。

评价因素应尽可能结合企业实际,这需要在实际评价之前,与评价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尽可能使各类评价因素切合公司实际。

5独立。

参加对职位进行评价的专家小组的成员必须独立地对各个职位进行评价,绝对不允许专家小组的成员之间互相串联。

6反馈。

对于各个职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及时地进行反馈,让专家小组的成员能够及时了解对该岗位评价的情况,产生偏差的原因以及其他成员的观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加深对评价表中各项要素的理解。

7保密。

由于薪酬设计的极度敏感性,职位评价的工作程序及评价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应该是处于保密状态。

当然,在完成整个薪酬制度的设计之后,职位评价的结果应该公开,使全体员工都了解到自己的岗位在公司中的位置。

二岗位评价的方法

岗位评价的方法现在有很多种,选择何种岗位评价方法事关重大。

其选择主要取决于待评价岗位的数量和种类、要花的成本多少、可用的资源和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

目前得到普遍应用的岗位评价方法有四种:

排序法、分类法、评分法和要素比较法。

前两个一般为“非分析法”,后两个称为”分析法”。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非分析法不把工作岗位划分成要素来分析,不必对岗位进行量化测量,而分析法则是岗位内各要素之间的比较,并对岗位进行量化测量。

1排序法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它是按排序人员的要求把工作岗位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

岗位被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通过比较简单的工作岗位写实来进行相互比较。

2分类法的主要特点是,各种级别及其结构是在岗位评价被排列之前就建立起来。

对所有岗位的评价只需参照级别的定义套进合适的级别里面。

3评分法运用的是明确定义的要素,如责任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努力程度因素、工作环境因素等。

要素数量可能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这主要看方案的需要。

每一个要素被分成几种等级层次,并赋予一定的分数值(这个分数值就表明了每个要素的权数)。

然后对岗位的要素逐个进行分析和定分。

把各个要素的分数进行加总就得到了一个工作岗位的总分数值。

这个总分数值决定了它在岗位序列中的位置。

评分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运用评分法进行打分前需要有明确的计划;第二,这种方法要求评价小组有熟练的技术;第三,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大量岗位进行评价;第四,在确定要素时一般没有必要提出或想出一套全新的要素,只需从那些广泛使用的别的企业使用的要素种选择出适合于本企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已具有普遍代表性。

4要素比较法是从评分法衍化而来的。

它也是按要素来对岗位进行分析和排序。

这种方法需要先选定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将工资额合理分解,使之与各影响因素相匹配,最后再根据工资数额的多寡对岗位进行排序。

它和评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要素的权数不是事先确定的,而是在对主要岗位进行详尽的分析之后确定各个要素和各个层次的重要性,并由工资数额的多寡决定岗位的高低而不是根据打分的高低。

虽然非分析法简洁、快速、成本低,易于理解,但分析法更严格、更精确,比非分析法能制定出一个更好的岗位等级结构和工资结构,适用于对大量岗位进行评价。

分析法的优点尤其是后两点主要体现在评分法上,这些优点包括:

第一、科学性。

虽然这种方法不完全排除主观判断,但它能将主观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因为这种方法采用系统的比较,通过清楚明确的定义要素来进行比较,减少了主观决定的成分,并将每个岗位至于一个可以进行调整的确切位置。

第二、适应性。

分析法中的评分法的要素的选择面较宽,几乎总能找到适用于各种人员(从生产工人到科研、管理人员)的一整套要素。

第三、稳定性。

当新的岗位或现有的岗位重组后,评分法使用的要素方案很容易的将它们划等,而不用再系统地将它们和其他同类岗位进行比较。

这个优点经常节省准备要素方案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企业在工作分析的时候一般要求比较明确的结果,而且岗位评价结果的指向性比较强,直接针对岗位薪酬的确定,因此,通常采用评分法来进行岗位评价。

下面就以评分法为例,介绍如何开展岗位评价活动。

三使用评分法进行岗位评价的过程

岗位评价主要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四部分,清岗、完成职务说明书、评价前的准备工作和组建专家组(即评分者)和操作组(整理评分)。

这一个阶段实际上与工作分析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融合在一起的,此阶段的准备工作就是工作分析的成果。

第二阶段:

培训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确定评价表的因素定义和权重,确定标杆岗位,进行试打分并统一专家组成员的评判标准。

第三阶段:

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是岗位评价的核心阶段,其他阶段都是为了这一阶段的运作做准备。

专家们在这一阶段按部门对岗位进行打分,操作组需要并行,对评价结果及时进行数据处理。

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对上一阶段打分的结果进行岗位排序,并对不合理的岗位/因素重新打分,进行岗位排序的调整,至此,整个岗位评价工作结束。

四岗位评价的工具

1评价工具:

岗位评价因素及定义分级表

如下图所示,岗位评价因素及定义分级表明确地给出了涉及岗位4个方面共28个评价因素,大致上覆盖了一般岗位的全部情况,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岗位的价值。

同时每一项因素下面都具体地列示出如何划分等级,并且在最右边一栏给出相应的分值。

进行评价的时候,只要参与评价的人员针对每一个岗位的每一项因素给出相应的分值,然后由操作人员将每一个岗位的各个因素的得分加和起来,就是该岗位的评价结果。

应该说,这个因素与定义分级表十分清晰地将岗位分解成具体的分数,非常直观,不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就可以掌握使用方法。

当然,下表中给出的一般企业共有的、常见的一些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要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最终使评价因素能够尽量全面地反映岗位的价值。

岗位评价因素与定义分级表

1责任因素

1.1风险控制的责任

 

0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为保证贸易、投资、产品开发及其他项目顺利进行,并维持我方合法权益所担负的责任,该责任的大小以失败后损失影响的大小作为判断标准。

无任何风险。

仅有一些小的风险。

一旦发生问题,不会给公司造成多大影响。

有一定的风险。

一旦发生问题,给公司所造成的影响能明显感觉到。

有较大的风险。

一旦发生问题,会给公司带来较严重的损害。

有极大风险。

一旦发生问题,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不仅不可挽回,而且会致使公司经济危机及至倒闭。

 

0

20

40

60

80

1.2直接成本\费用控制的责任

 

5

15

20

25

40

 

1

2

3

4

5

因素定义:

指在正确工作状态下,因工作疏忽而可能造成的成本、费用、利息等额外损失方面所承担的责任。

不可能造成成本费用等方面的损失。

造成较小的损失。

造成较大的损失。

造成重大的损失。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3指导监督的责任

 

0

1

2

3

4

5

6

因素定义:

指在正常权力范围内所拥有的正式指导监督职责。

其责任的大小根据所监督指导人员的数量(所有下属的数量)决定。

不监督指导任何人,只对自己负责。

监督指导下属3人以下。

监督指导下属4-10人。

监督指导下属11-20人。

监督指导下属21-35人。

监督指导下属36-50人。

监督指导下属50人以上。

 

0

10

15

20

25

30

40

1.4内部协调责任

 

0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在正常工作中,需要与之合作共同顺利开展业务的协调活动。

其责任的大小以所协调对象的所在层次,人员数量及频繁程度和失调后果大小作为判断基准。

不需要与任何人进行协调,若有,也是偶尔与本部门的一般职工协调。

仅与本部门职工进行工作协调,偶尔与其他部门进行一些个人协调,协调不力一般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工作。

与本部门和其他部门职工有密切的工作联系,协调不力会影响双方的工作。

几乎与本公司所有一般职工有密切工作联系,或与部分部门经理有工作协调的必要。

协调不力对公司有一定的影响。

与各部门的经理及负责人有密切的工作联系,在工作中需要保持随时联系和沟通,协调不力对整个公司有重大影响。

 

0

7

15

22

30

1.5外部协调的责任

 

0

1

2

3

因素定义:

指在正常工作中需维持密切工作关系,以便顺利开展工作方面所负有的责任,其责任大小由对方工作重要性作为判断标准。

不需要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需要与外界保持日常性、常规性联系。

需要与外界发生特别性联系。

需要与外部单位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联系的原因往往涉及重大问题或影响决策。

 

0

10

20

30

1.6工作结果的责任

 

1

2

3

4

5

6

因素定义:

指对工作结果承担多大的责任。

以工作结果对公司影响的大小作为判断责任大小的基准。

只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

需要对自己和所监督指导者的工作结果负责。

对整个工作组的工作结果负责。

对整个部门的工作结果负责。

对整个公司的部分部门工作结果负责。

对全公司的工作结果负责。

 

10

15

20

30

40

55

1.7组织人事的责任

 

0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在正常工作中,对人员的考核、工作分配、激励等具有法定的权力。

不负有组织人事的责任。

仅对个别职工有分配工作任务、考核和激励的责任。

对一般职工具有分配工作任务、考核和激励的责任。

对基层的负责人有分配工作任务、考核和激励的责任。

对中层领导具有分配工作任务、考核和激励的责任。

 

0

10

25

40

50

1.8法律上的责任

 

0

1

2

3

因素定义:

指在正常工作中需要拟定和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并对合同的结果负有相应的责任。

其责任的大小视签约、拟定合同的重要性及后果的严重性作为判断基准。

不参与有关法律合同(技术协议)的制定和签约。

需要偶尔拟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条文(技术协议),并对结果负部分责任。

需要经常拟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条文(技术协议),并对结果负部分责任。

工作经常需要审核各种业务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技术协议),并对结果负有全部责任。

 

0

10

15

20

1.9决策的层次

 

1

2

3

4

5

因素定义:

指在正常的工作中需要参与决策,其责任的大小根据所参与决策的层次高低作为判断基准。

工作中常做一些小的决定,一般不影响他人。

工作中需要做一些大的决定,只影响与自己有工作关系的部分一般职工。

(相当于组长级)

工作中需要做一些对所属人员有影响的决策。

(相当于副部长级)

工作中需要做一些大的决策,但须与其他部门负责人共同协商方可。

(相当于部长级)

工作中需要参加最高层次决策。

(相当于副总以上级)

 

6

12

18

24

30

2知识技能因素

2.1最匹配学历要求

 

1

2

3

4

5

因素定义:

指顺利履行工作职责所要求的最适宜的学历要求,其判断基准按正规教育水平判断。

高中、职业高中或中专毕业。

大学专科。

大学本科。

硕士。

博士。

 

5

10

15

20

30

2.2知识多样性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在顺利履行工作职能时需要使用多种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

判断基准在于广博不在精深。

不需要涉及其他学科知识。

需要相近专业知识的支持。

需要两门以内跨专业学科知识支持。

需要两门以上跨专业学科知识支持。

 

7

14

22

30

2.3熟练期

 

1

2

3

4

5

因素定义:

指具备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的一般劳动力需多长时间才能胜任本职工作。

3个月之内。

3-6个月。

6-12个月。

1-2年。

2年以上。

 

4

8

12

16

20

2.4工作复杂性

 

1

2

3

4

5

因素定义:

指在工作中履行职责的复杂程度。

其判断基准根据所需的判断分析、计划等水平而定。

简单的、独自的工作。

只需简单的提示即可完成工作,不需计划和独立判断。

需进行专门训练才可胜任工作,但大部分时候仅需一种专业技术,偶尔需要进行独立判断或计划。

工作时需要运用多种专业技能,经常做独立判断和计划。

工作要求高度的判断力和计划性。

 

8

16

24

32

40

2.5工作经验

 

1

2

3

4

5

6

7

因素定义:

指工作在达到基本要求后,还必须运用某种必须随经验不断积累才能掌握的技巧。

判断基准是:

掌握这种必需的技巧所花费的实际工作时间。

3个月以内。

3-6个月。

6-9个月。

9-12个月。

1-2年。

2-5年。

5年以上。

 

5

10

15

20

28

36

40

2.6工作的灵活性

 

0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工作需要灵活处理事情的程度。

判断基准取决于工作职责要求。

属于常规性工作,很少或不需要灵活性。

大部分属于常规性工作,偶尔需要灵活处理一些一般性问题。

工作中一般属于常规性的,经常需要灵活性处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工作中一大半属于非常规性的,主要靠自己灵活地按具体情况进行妥善处理。

工作非常规,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地处理重大的偶然性问题。

 

0

10

20

30

40

2.7语言应用能力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工作所要求实际运用的文字知识程度。

一般信函、简报、便条、备忘录和通知。

报告、汇报文件,总结(非个人)。

公司文件或研究报告,或一般使用外语。

合同或法律条文,或熟练使用外语。

 

10

15

20

25

2.8数学或计算机知识

 

1

2

3

因素定义:

指工作所要求的实际数字运算或计算机知识的水平。

判断以常规使用的最高程度为基准。

只需使用整数加减。

使用基本工具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

使用计算机开发工具软件。

 

5

10

25

2.9专业技术知识技能

 

0

1

2

3

因素定义:

指为顺利履行工作职责具备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效能要求。

基本不需要专业技术知识。

只需要常识性的专业技术知识,该知识很容易被大家掌握。

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求较高,该知识很难被掌握。

该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要求非常高,该知识涉及公司的竞争能力。

 

0

10

20

40

2.10管理知识技能

 

0

1

2

3

因素定义:

指为顺利履行工作职责具备的管理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工作简单,基本不需要管理知识。

工作需要基本的管理知识。

需要较强的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来协调各方面关系。

需要非常强的管理能力和决断能力,该工作影响到公司正常生产与经营。

 

0

10

20

35

2.11综合能力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为顺利履行工作职责具备的多种知识素质、经验和能力的总体效能要求。

工作单一、简单、无需特殊技能和能力。

工作规范化、程序化,仅需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工作多样化灵活处理问题要求高,需综合使用多种知识和技能。

非常规性工作,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处理事务,需要高度综合能力。

 

10

20

35

50

3努力程度因素

3.1工作压力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工作本身给任职人员带来的压力。

根据决策迅速性、工作常规性、任务多样性、工作流动性及工作是否被时常打断进行判断。

极少迅速作决定,工作常规化,工作很少被打断或者干扰。

很少迅速作决定,工作速度没有特定要求,手头的工作有时被打断。

要求经常迅速做出决定,任务多样化,手头的工作常被打断,或工作流动性强。

经常地迅速做出决定,任务多样化,工作时间很紧张,或工作流动性很强。

 

10

20

30

40

3.2脑力辛苦程度

 

1

2

3

4

5

因素定义:

指在工作时所需注意力集中程度的要求。

根据集中精力的时间、频率等进行判断。

工作时以体力为主,心神、视力与听觉等随便。

工作时不须高度集中精力,只从事一般强度脑力劳动。

少数工作时间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

一般工作时间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

多数工作时间必须高度集中精力,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

 

6

12

20

25

30

3.3工作地点稳定性

 

0

1

2

3

4

因素定义:

指工作时是否经常变换工作地点,主要根据出差时间的长短进行判断。

累计出差时间小于1个月/年。

累计出差时间1个月-3个月/年。

累计出差时间3个月-6个月/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