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63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与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就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就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就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就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就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与

7.上层建筑就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与设施

8.社会形态就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与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与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与自动纺织机甚至就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与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就是()

A.科技革命就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就是历史的“剧中人”,又就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就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就是()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就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就是主张()

A.人就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A.占人口大多数B.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就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就是偶然有的就是必然

21.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就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的分析方法

22.历史发展就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就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就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不都就是“合力”的一部分

23.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就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2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与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2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26.劳动过程就是劳动一般性质与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一般性质就是指()

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7.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就是()

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

28.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与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9.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是()

A.制造使用工具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D.具有思想意识

3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就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D.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E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与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就是完全对应的

E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马克思说: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就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就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就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就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就是具体的、历史的

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这就是因为()

A.生产方式就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就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与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人口因素不就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就是因为()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

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就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就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就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就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E.社会形态就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就是()

A.发现阶级与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

10.“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A.就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就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就是历史唯      

物主义,后者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就是科学历史观,后者就是唯心史观

E.前者就是唯心史观,后者就是唯物史观

三、辨析题

1.“宿命论”不就是英雄史观。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群众与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4.劳动就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就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3、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

为什么?

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不?

为什么?

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就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不?

为什么?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

“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

“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

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就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就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

伟大人物就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她“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

世界历史就是伟大人物与王朝的历史,“而不就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

《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与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与材料3的思想倾向。

(3)材料2与材料3的共同点。

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

《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她国家学习。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就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就是它能缩短与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就是当代史。

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就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就是历史的事实与什么就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

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就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就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

《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与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就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D 7、D 8、B 9、B 10、C 11、D

12、C 13、D 14、C 15、C 16、B 17、C 18、B 19、A 20、C

21、B22、C23、A24、C25、D26、C27、B28、D29、A30、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CD 4、ABCD 5、ACDE 

6、ABCE 7、AB 8、AB9、CD 10、ACD 

三、辨析题

1、错。

因为:

“宿命论”就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

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瞧作就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这就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就是领先的。

3.这种观点就是错误的。

因为这里的“创造”就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与阻碍相对应。

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就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

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与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如果历史人物就是反动人物,她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就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错。

因为:

首先,劳动的主体与客体就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主体来瞧,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就是受自然制约的。

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瞧,无论就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就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其次,劳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

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

劳动并不就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就是劳动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就是财富之父,自然界就是财富之母。

劳动不就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与自然界加在一起才就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5.这种观点就是错误的。

社会意识都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

劳动就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

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

因此,恩格斯说:

劳动发展史就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就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就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就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就是有条件的,就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与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就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辩证的,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就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5、人口因素就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与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与发展,而人口就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6、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就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她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也做了不少破坏生态平衡的事。

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

人类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当代的环境问题就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与集中表现。

主要就是:

(1)空气污染严重;

(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

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不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就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就是被生产力决定的。

生产力才就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8、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就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与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

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瞧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就是不同的。

9、这种观点就是错误的。

历史就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就是唯心史观。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就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与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瞧成就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

其局限性就是:

这些思想以维护与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就是站在君主与剥削阶级一边;它就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与材料3的共同本质就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

(1)材料l与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可以为人们与历史学家认识的。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进步与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可能的。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就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就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她瞧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就是可能的,但她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瞧作就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瞧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与创造性。

在马克思主义瞧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就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就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就是不可能的。

在克罗齐瞧来,历史都就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与目的而编纂的历史,就是一种主观的东西。

这就是她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就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与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与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

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就是无能为力的,她们可以缩短与减少分娩的痛苦。

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