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635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docx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公开课教案5

明确规范的解题方法

 

1、(2017 预测)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 1~3 题。

(13 分)

笔的历程

雷鸣宇

?

近段时间,我国造不出圆珠笔前端滚珠的消息成为舆 论的焦点。

笔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说文》中记 载:

“笔,秦谓之笔,从聿从竹。

”今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笔的发展历史。

?

最早的古人使用坚硬的工具在泥板或石板上刻字,还 有的使用涂料画出文字。

发展到距今两千多年之前,为了适 应兽皮和丝绸的使用,书写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人 民发明了毛笔,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木板面上涂蜡,然后用铁 棒在蜡面上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将芦苇秆削尖当笔使用, 欧美人则使用鹅毛笔。

再之后,欧洲人发明了铅笔、钢笔和 圆珠笔。

?

毛笔在我国书写史上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仍有

1/43页

 

很多人以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为傲。

虽迄今未见西周以前 的毛笔实物,但据研究,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 均是毛笔所写。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 写。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目前最早的毛笔。

 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 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出土的秦笔,长沙马王堆、湖北省江陵 县凤凰山、甘肃省武威市、敦煌市悬泉置和马圈湾、内蒙古 自治区古居延地区的汉笔,武威的西晋笔都是我国毛笔发展 过程的最好证明。

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毛 笔的制作和装饰都极尽所能,当时用作笔管的材质有竹、玉、 雕漆、象牙、瓷、珐琅等。

?

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欧洲人发明的铅笔逐 渐传入国内。

铅笔的发明纯属偶然。

1564 年,英国的一个牧 羊人发现了石墨矿石,然后用它在羊身上做标记。

眼尖的商 人看到了这个市场,将石墨切割成条,在市场上出售,这即 是最原始的铅笔。

1761 年,德国化学家法贝为了解决石墨条 易碎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在石墨中加入硫黄等,经过加

热后压制成一根根“铅笔”,硬度合适,不易折断。

1789 年,

2/43页

 

法国化学家孔特在法贝的基础上在石墨条中加入黏土,制成 了硬度不同的软铅和硬铅。

1812 年,美国人制造出一种大小 适合铅笔芯的木条,将铅笔芯和其黏合在一起,制造出了第 一代铅笔。

?

1929 年,英国人詹姆士?

倍利成功地研制出钢笔尖。

 与此同时,英国人布拉马用银制成了笔杆,然后在笔杆里装 进墨水,钢笔从此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再之后的 1943 年, 匈牙利人拉兹罗?

约瑟夫?

比克用一根圆管,装上油质颜料, 把笔尖改成钢珠,发明了第一支圆珠笔。

?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电脑越来越普及,但是人类始 终离不开笔。

除了铅笔、毛笔和钢笔这几种常见的笔之外, 便签笔、荧光笔、勾线笔、蜡笔等各式各样的笔层出不穷, 继续活跃在人类书写工具的历史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 用。

(4 分) 【答案】文中举了我国西周、商代、东周使用毛笔来书写和我国各地出土的不同 时期的毛笔,具体有力地说明了毛笔在我国书写史上占据的时间之长,突出了毛 笔在书写工具史上的重要性。

【解析】仔细阅读第三段,题干明确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西周以前的毛

笔实物„„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列举了用毛笔书写的历史,“湖北省„„” 说明了各地出图的不同时期的毛笔,充分有力地说明了毛笔在书写工具史上的重要 性。

3.为适应兽皮和丝绸的使用,不同国家在笔的使用上分别有哪些变化,请概括。

(3 分)

【答案】我国发明了毛笔;古希腊和古罗马用铁棒在蜡面上写;古代埃及和波斯把芦 苇秆削尖当笔;欧美人用鹅毛笔;欧洲人发明铅笔、钢笔和圆珠笔。

【解析】阅读题干,根据“为了适应兽皮和丝绸的使用”确定答题区间在第?

段。

从 “我国人民发明了毛笔,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木板面上涂蜡,然后用铁棒在蜡面 上

划写,古代埃及和波斯将芦苇秆削尖当笔使用,欧美人则使用鹅毛笔。

再之后, 欧洲人发明了铅笔、钢笔和圆珠笔”概括作答即可。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

张建松

?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逢 端午,历代诗词作家都会以他们敏感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 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 景象。

?

据中国民俗学会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

共收录了,,首端午诗词。

唐代有 2,位诗人创作了 2,首端午诗歌,宋代有,,位词人创作了,,首端午诗词。

有,, 位诗人创作了 2 首以上,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著名政治家 史浩都创作了,首。

?

唐代最“牛”的端午诗堪称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端 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玄宗曾在端午节之际宴请群臣, 赏赐飞白扇并赋诗。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 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 粽争新。

„„”

?

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 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 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 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

“端午竞渡”是一项深受欢迎的重要节俗。

唐代诗人 张说、张建封、储光羲等,都曾专门写过“观竞渡”的诗。

 在岳州观看了端午竞渡之后,诗人张说即兴写的《岳州观竞 渡》,十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

“画 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

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鼓发南湖溠,

6/43页

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逎。

?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官池庄观竞渡》一诗中,还记录 了当时端午竞渡时间是在落日之后傍晚时分,这一时间的突 出,让人们对端午竞渡祭祀神灵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采波。

水 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

踯躅仙女处,犹似望天河。

?

唐代的端午诗歌,除了记述节日的繁华与意绪,也时 常附寄诗人的遭遇和理想。

唐代诗人殷尧藩曾写过一首《端 午日》诗。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 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在借端午抒发人生感慨 的同时,诗人也不忘记录当时端午习俗有艾符、蒲酒等节庆 事物。

宋代的端午诗词对节俗的描述同样丰富而细腻。

著名 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 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诗向我们展示当时端午 节已有卫生保健的内涵。

7/43页

?

宋代诗人朱松曾在端午节病卧异乡,他写了一首《重 五》诗。

“异乡逢五节,卧病此衰翁。

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 红。

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

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

” 诗人在描述孤寂心情的同时,也提及了端午节俗中的竹笋、 石榴花、菖蒲酒等端午节物,可以看出当时端午节俗丰富的 人文意蕴。

(节选自《新华日报》,2016 年 06 月 06 日)

1.结合文章,概括出唐朝端午习俗的特点。

(3 分)

【答案】过节有五天,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 粽子;端午竞渡;挂艾符、喝菖蒲酒。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中写唐代端午习俗的内容主要在第?

?

段,由第?

 段“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 成熟”;第?

段“‘端午竞渡’是一项深受欢迎的重要习俗”,和第?

段“在借端 午抒发人生感慨的同时„„艾符、蒲酒等节庆事物”即可概括出答案。

2.第?

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据中国民俗学会统计”能否删 去,为什么,(3 分)

【答案】不能删去,“据中国民俗学会统计”一词表示下文数字是经过具体统计 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具有权威性,体现出说明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删 去后就无法说明数据的可靠性,体现不出说明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第?

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答案】举例子,举诗人张说即兴写的《岳州观竞渡》的例子,具体形象地写出唐 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午诗歌,宋代有,,位词人创作了,,首端午诗词。

有,, 位诗人创作了 2 首以上,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著名政治家 史浩都创作了,首。

?

唐代最“牛”的端午诗堪称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端 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玄宗曾在端午节之际宴请群臣, 赏赐飞白扇并赋诗。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 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 粽争新。

„„”

?

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 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 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 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

“端午竞渡”是一项深受欢迎的重要节俗。

唐代诗人 张说、张建封、储光羲等,都曾专门写过“观竞渡”的诗。

 在岳州观看了端午竞渡之后,诗人张说即兴写的《岳州观竞 渡》,十分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

“画 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

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鼓发南湖溠,

6/43页

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逎。

?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官池庄观竞渡》一诗中,还记录 了当时端午竞渡时间是在落日之后傍晚时分,这一时间的突 出,让人们对端午竞渡祭祀神灵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采波。

水 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

踯躅仙女处,犹似望天河。

?

唐代的端午诗歌,除了记述节日的繁华与意绪,也时 常附寄诗人的遭遇和理想。

唐代诗人殷尧藩曾写过一首《端 午日》诗。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 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在借端午抒发人生感慨 的同时,诗人也不忘记录当时端午习俗有艾符、蒲酒等节庆 事物。

宋代的端午诗词对节俗的描述同样丰富而细腻。

著名 诗人陆游曾写过一首?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 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五律诗向我们展示当时端午 节已有卫生保健的内涵。

7/43页

?

宋代诗人朱松曾在端午节病卧异乡,他写了一首《重 五》诗。

“异乡逢五节,卧病此衰翁。

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 红。

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

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

” 诗人在描述孤寂心情的同时,也提及了端午节俗中的竹笋、 石榴花、菖蒲酒等端午节物,可以看出当时端午节俗丰富的 人文意蕴。

(节选自《新华日报》,2016 年 06 月 06 日)

1.结合文章,概括出唐朝端午习俗的特点。

(3 分)

【答案】过节有五天,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 粽子;端午竞渡;挂艾符、喝菖蒲酒。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中写唐代端午习俗的内容主要在第?

?

段,由第?

 段“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 成熟”;第?

段“‘端午竞渡’是一项深受欢迎的重要习俗”,和第?

段“在借端 午抒发人生感慨的同时„„艾符、蒲酒等节庆事物”即可概括出答案。

2.第?

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据中国民俗学会统计”能否删 去,为什么,(3 分)

【答案】不能删去,“据中国民俗学会统计”一词表示下文数字是经过具体统计 计算得出的,不是凭空捏造的具有权威性,体现出说明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删 去后就无法说明数据的可靠性,体现不出说明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第?

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答案】举例子,举诗人张说即兴写的《岳州观竞渡》的例子,具体形象地写出唐 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教学内容

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基础知识自主修改并掌握。

能力目标:

加强审题,弄清做题思路。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做题习惯。

教学方法

交流法、自主合作法、点拨指导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

1

课型

讲评课

重难点突破

重难点

预设问题

有效措施

图标类

审题

做题思路

无从下口

概括不全

审题不清

抓不住重点

做题思路不清

学生交流

教师引领

拓展巩固优生引领

教师指点

针对具体题型具体解决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况简介

修改错题

错题聚焦

课堂小结

见课件分析本次考试情况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引领 练习巩固 ppt课件

归纳做题思路

一、审题:

5、阅读:

分清文体,说明文和议论文

说明文:

介绍了——说明了——的特点。

二、做题思路:

2、说明方法及作用

3、品味语言特色:

技法、表达意、情感或作用

学生对照课件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自主修改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交流错点,练习巩固

学生交流做题思路 看课件交流然后练习巩固

学生梳理知识思路

学生交流、归纳

梳理收获

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会做此类考题

提高学生的审题和做题能力。

教学反思

1、将错题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自己总结错误的原因。

2、文体不明时,可以参考思维导图,将各种文体的知识点形成知识树。

3、针对所讲的习题,可以在原文中适当变式练习。

4、每堂课可以只解决一点,讲透,不必求全。

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字词正音;

②文言诗文的巩固和默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会仿句的具体方法;

②掌握材料探究题的做题方法;

③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认真的态度、良好的钻研和审题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目标2、3

难点:

如何阅读现代文、根据原文组织现代文的阅读答案,作文如何审题如何扣题。

教学时数:

3课时

三、课前准备

1. 数据统计:

准确的统计是为了做到对成绩、对试卷、对学生心中有数。

了解整套试卷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低分率、年级最高分、班级最高分之外,还要统计每题得分率以及每一个板块的得分率。

其目的是利用好试卷的检测功能,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失分的原因,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漏洞或是薄弱环节。

2.分析比较:

根据试题出现的典型错误,研究学生试卷,揣摩学生的答题思路,发现问题,利用试卷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学。

一定要多向比较,可以同类班级比较、也可以通过本次考试和上次考试情况作比较分析。

3.明确目的:

①纠正错误——纠正学生答题中的各种错误,掌握正确解法。

②分析得失——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考试。

③找出差距——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差距,认识自身学习实际与学习能力的差距。

④提炼概括——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站到语文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1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基础讲评

讲评试卷积累与运用(25分)文言文阅读(10分)

一、学生自己修改试卷,分析错误原因。

二、师生讲评试卷。

找出现错误的同学讲清答案,重点讲明答案的由来,使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全班出现错误较普遍的问题老师重点讲。

(4)老师要讲明答题要求,即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阐述理由时,要注意最好多种角度、由主到次、合乎字数。

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逐条修改自己的答案,并补充其他同学好的理由。

最后交流,把正反两方面的答案都做好记录。

三、师生分析总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错误原因:

考试紧张、基础知识记忆不扎实、书写不认真、不注意审题、答题方法不当。

2.改进措施:

端正态度,明确方法,专项训练,逐步提高。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两道仿句题。

2.一道语境题。

第二课时阅读讲评

讲解试卷中说明文阅读(10分)记叙文阅读(11分)议论文阅读(14分)

一、学生研究试卷,分析错误原因。

二、师生交流,讲解试卷。

记叙文属于课内段,考前重点讲解过,并配发复习提纲,略讲。

1、重点讲解说明文《天坛之美》,原因是学生失分较多,文章比较典型,以此为例,点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注意到“三抓”——抓题目、抓结构、抓重点段。

首先抓题目。

一般说明文的题目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种直接以说明对象为题,这种文章注意关于说明对象特征的中心句,从而把握说明内容;一种以说明对象为主,暗含说明特征,如《天坛之美》,这种文章要把暗含的内容具体化。

如《天坛之美》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知道“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

高、圆、清。

”就是说明的主要内容。

其次抓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总-分-总”、“总-分”、“分-总”形式,以《天坛之美》为例,通读全文就会发现,文章第一、二段介绍天坛的意境美;三、四、五段分别从高、圆、清三方面说明了天坛的意境美;第六段总结全文“天坛的意境美”,是“总-分-总”的结构。

通过理清文章结构,结合各段中心句就能把握说明内容,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了。

第三抓重点段。

以《天坛之美》为例,还设置了这样两道试题:

14、作者从天坛的意境美中依次读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哪些思想境界?

16、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

为什么?

(3分)这两道题都涉及了文章的具体段落。

这就要求考生首先找到相关段落,把握本段说明内容,理清本段说明层次,稍加分析整理,就可得到答案。

2、略讲议论文《读书使人优美》。

重点讲2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一句的理解。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