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519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8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docx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

职业规划不能不知的100条铁律

(001)

铁律之一:

将更多时间浪费在抱怨当中,而没有用在实际能力的锻炼、提高和结构优化方面,这会影响到自己专业素养的持续和稳定提高。

即使某天机会突然降临到头上,往往也会由于水平不够,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身边溜走,酿成无边遗憾。

  在人的生命长河中,有着太多不如意。

从小家里经济拮据,上不了重点学校,没考上喜欢的专业,有情人难成眷属,工作机械单调且收入不理想,在就业、买房、婚姻等方面的拼爹游戏中没有任何可资利用的资源,升职机会老被别人抢去,……。

这一切也许就是职场当中绝大多数小人物典型的素描。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无奈,有人彷徨,有人压抑,也有人以苦为乐将此看作上苍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炼。

  

  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种精英主义的倾向。

从孩提时代,大家的理想就是长大当一个官员、将军、富翁、明星、科学家、教授、经理和专家,也只有具备这样的理想,别人才会瞧得起。

倘若有人从小立志做一名清洁工、服务生或者保安员,甚至是城管,大伙肯定一直认为此君胸无大志、形同朽木。

然而,目标定的越高,实现起来的难度也就越大,尤其当这种目标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步骤加以保证的时候更是如此。

希望越高,失望也会越大,当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落差,感觉实现起来日趋渺茫,很多人就给自己贴上怀才不遇的标签,不加甄别地将问题归结到环境身上,有关人等带有恭维性质的一些安慰,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这种自我认识,于是没有太多去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而是将问题统统归结于外界。

体制不合理,江湖太险恶,同事嫉贤妒能,世道人心叵测,环境病态,游戏规则缺乏公平,等等,都是十分常见的抱怨内容。

  

  人在任何一方面投入精力太多,都会变得专业起来,水平日有所长。

抱怨也不例外,经过循环往复的实战演练,一个非常独特和严密的理论系统就逐渐成型,以至于很难听进不同意见,甚至会强大到谁都难以驳倒的地步,非常专业的愤青也就从此炼成了。

做到自成体系和自圆其说,在大多数人眼里不是什么坏事,但关键是看用在了什么方面。

如果能够在行业把控、专业技能、资源储备领域达到这种程度,并且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你在职场当中的竞争力自然会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

这样一来就可以努力在现有平台上寻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内部发展受限,也可以在外部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常言道沙不埋金,但前提是你的确属于货真价实的金子,而非貌似金子的废铜。

  

  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当你在某一方面投入过多的时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投入。

在抱怨方面花的精力多了,一方面的危害是还真以为自己是怀才不遇,越来越难意识到自身能力缺陷、努力程度不够、资源积累欠缺,另一方面的危害是时间都被抱怨所挤占,能够用在实战历练以及结构优化方面的精力少之又少。

时间一长,这些都无可避免地会转化成恶性循环。

上帝是非常公正的,绝不会偏向任何人,无论你在干什么,她赋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好钢应当用在刀刃上。

  

  我们自己或者周围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种经历——曾经遇到过一些非常好的机会,但由于自己能力结构上存在瑕疵,最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从身边溜走。

书到用时方恨少,能力和资源的储备何尝不是这样呢?

如果我们能够将更多时间用在脚踏实的历练之上,注重工作中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并使之不断系统化和去升级,日久天长自己的储备就会具备相当的质感和厚重感,把握一些机会的能力也自然会强很多,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也许有人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在职场当中,社会背景、裙带关系、经济实力、办公室政治,越来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真正靠自身实力,很难脱颖而出,自己是十分典型的草根,无论怎么努力,现实中的前途都非常渺茫。

非常公允地说,在任何社会和时代,上面提到的各种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着,但在任何社会和时代,我们都能找到很多草根出身的耿直之辈,靠着自己不懈努力获得成功的案例。

明清的官场一片乌烟瘴气,黑暗基本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还是有王阳明、海瑞、左宗棠这样的性情中人,靠着自身奋斗,最终身居高位。

他们都曾有过长期不得志之经历。

晚清重臣左宗棠,年少时曾屡试不第,但没有仰天长叹,虚耗光阴,而是转为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竭尽才华储备之能事。

正是这样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与结构优化,使得他在出佐湘幕之后,能够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会,最终建立了平定太平天国,兴办洋务运动,靖平陕甘回变,成功收复新疆的不世功业。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还是可以设想一下。

当年类似于左宗棠这样,少年就立下大志,年轻屡试不第,后又改投幕僚,总感觉怀才不遇的,肯定不在少数,但能做到像左公一样建功立业、位极人臣的,却凤毛麟角。

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左宗棠在数考不中的情况下,并没有太多怨天尤人,而是将精力更多投入到经世致用之学的研习上,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这些储备无疑对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机会永远属于准备充分之人。

无论现在状况如何,都应当多一份踏踏实实的锻炼,多一份结构合理的储备,少一些于事无补的抱怨。

只有这样,你才能极大提高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顺势而为,脱颖而出,出人头地。

  

  ——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深圳建国医院

深圳最好的男科医院

西安世园会

“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绿色引领时尚!

鑫万福珠宝

香港品牌国际品质珠宝定制专家

更多品牌专区>>

∙金道投资外汇交易首选

"无跳空"外汇交易平台,任达华代言,金道集团成员

∙赵本山的选择!

加拿大移民,本山都这样选择了!

∙金道贵金属现货黄金平台

任达华代言金银业贸易场74号行员,标准金成员

∙更多>>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0:

11:

52 

回复 

  铁律之二:

无论是学习还是实践,我们都应当将方法论的掌握放在首位。

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你的行动才会更加富有成效,职业之路才能更为顺畅。

当然,这里的方法论更多指的是解决各类具体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手段、思路和模式。

  

  我们做任何事情,正确的目标与方向当然重要,但如果缺乏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方式和方法,失败的概率会成倍提高,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甚至注定只要失败的。

缺乏可行方法保证的理想,容易导致志大才疏,缺乏必要方法保证的目标,容易变成空洞口号。

方法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本书中所提到的方法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

  

  非常遗憾的是,职场中占相当比例的人,理想和目标一大堆,如果被问及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就很难说出个甲乙丙丁,基本上采取摸着石头过河和顺势而为的态度,即使有人能够说出一点,在可行性和系统性方面都强差人意。

如果将事情分成各种类型去关注,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又可以用一系列方式和方法来加以保证。

即令貌似神妙的创新,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在某方面掌握了较为系统的方法,不但做事情可以事半功倍,而且职业发展之路也会更加顺畅。

  

  虽然近一百多年来,儒家在我国经历了非常曲折的风雨历程,绝大多数人对其一些经典著作已经非常陌生,但整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依旧深深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比如我们的婚丧嫁娶、社交礼仪、学习方法、做事模式等等。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之时,正值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尽管开口三代,闭口圣王,实际更大程度上是要恢复西周初年特别是周公所确定的一些规范。

作为周公封地的鲁国,远在东方,受到政治动荡的冲击较小,周初典籍制度保存的最为完善,当时诸侯各国要想学习正宗的周朝礼仪,必须向鲁国取经。

这也给儒家学说在鲁国产生及其一些基本框架的形成,提供了逻辑基础。

在这种条件下,儒家学说虽然具有大批泽被万代的精华,但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崇古、模仿和注重知识而非方法论传授的倾向。

自汉武帝将儒学尊为主流意识形态之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强化,儒家的一些理念和做事方式已经内化到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

时至今日,我们很多人仍按其中的一些逻辑做事,却未必能意识到这竟跟儒家有关。

  

  不少人认为,我国现在教育体制最大的问题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但本人认为最大的弊端是方法论教育的缺失。

从幼儿园一直到博士教育,大家注重的是知识和理论体系的传授,方法论特别是可行性较强的创新方法,相对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视。

在汉语体系中,形容一个人的学识,更多采用“学富五车”、“强闻博记”、“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宏儒硕学”之类的词语。

也许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倘若认真细看,就不难发现这些词语基本都指向知识和记忆力,而非方法论与创新。

  

  毋庸置疑,我们是非常注重教育的一个民族,并常常将好学和上进联系在一起。

不过国人似乎更擅长学习已有的知识,而不太注重方法论的学习,并利用这些方法去创新。

学来学去,往往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形似而神非。

可能太多的抄袭和山寨版现象跟这个有很大关系。

然而真正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成名成家,靠的是实践与创新。

只要是实践,就很容易发现知识根本就不够用,或者发现以前的知识压根就用不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自己已有思维模式,构建出一整套针对性很强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显得异常重要。

换而言之,方法论的学习和创新,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我们的未知领域永远大于已经领域,“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只有创新无边无际,而方法论则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与纽带。

  

  无论学习某类专长,还是运作具体项目,抑或实现人生抱负,在目标确定之后,就应该将方法论放在首位,将这些目标细化成一个接一个可行的步骤,形成一个又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最终编制成拥有一定弹性的日程安排。

至此,也许有的朋友会感觉,你说的不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系统而且可行性很强的方案吗?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可以这样理解。

譬如,你要从海淀到香河去买家具,你最起码需要想明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开车、租车、还是乘公交,选择什么样的线路去,如果乘公交,应该如何去换乘。

如果你想搞定某个客户,起码应该了解他的联系方式、工作权限、价值倾向、个人爱好和隐蔽性需求,需要考虑靠什么样的方式及关系才能跟对方搭上话,怎样去做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跟人家综合需求的匹配程度。

假如你想当一名大公司的市场总监,你就应当明确需要哪些方面的历练、须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何得到业界精英们的认同,这些都需要通过怎样途径去积累。

如果能够在逻辑上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你的行动就会富有成效,目标达成的概率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方法论在创新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

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想在学说上有所创新,能够对后世造成巨大影响,大致上有两条路可走。

其一是选择材料比较丰富的领域去钻研,比如研究四书五经,或者是明清宫廷政治;其二是走差异化路线,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领域去努力,比如针对当年晋商在海内外数十家分支机构的管理运作、与现代欧美跨国公司运营的比较、及其对当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启发展开专项研究。

前者倾毕生之力,未必能有多大突破,后者则相对容易取得成果,而且极具现实和历史意义,还是一件利国利民、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的好事。

与此同时,从其难度和所需付出的时间与辛苦来看,前者往往会数倍于后者。

其实,创新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事情,如果选对了方向,只要坚持下去,成就还是很容易出来的。

这就涉及到了努力方向的细分和差异化定位,如果创新策划和管理工作做得很好,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0:

20:

49 

回复 

  (003)

  

  铁律之三:

在社会认同模式当中,你做过什么,效果如何,远比你能做什么重要。

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积累和完善自己的成功案例体系,并做到扬长避短,是每一个力求上进的职场中人,都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

  

  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学历、经验、成功案例都只是一种形式,拥有这些东西并不能代表能力,只有真才实学才是最为重要和核心的东西,其他的并不重要。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一再抱怨社会浮躁,只认形式不认实质,人才评价体系被严重异化,价值观念本末倒置。

  

  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学历、经验、职称、成功案例从本质上来讲,并不能够替代才能本身,人才的评价应该建立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现在社会上“带汁诸葛亮”都多的不得了,不少人虽然拥有大批华丽的标签,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在实践中自然能见分晓,是骡是马,一遛便知。

而且人才通过一系列测评手段,是可以鉴别出来的。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0:

33:

33 

回复 

  但您别忘了,能相千里马的,必须是伯乐,绝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么高的水平,现实当中遛马的成本也非常高,有多少企业能够承受得了?

几次短短的见面,并不足以鉴定一个人才,必须借助于相应的一些硬性的辅助条件。

更何况,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以成功论英雄的“结果导向型”评价体系,仍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如此,注重你的工作经验和成功案例的评估体系,必将长期存在。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人才拿来主义,而不愿花大力气去培养人才的用人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倾向。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年龄越大,进入社会时间越长,经验和成功案例在别人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也就越大。

  

  主流认同模式一旦成型,无论是否合理,也不管有多少不足,我们只有去适应它,而不要幻想它因你而改变,对于能量极其有限的普罗大众而言,更是这样。

在现有注重标签、经验和成功案例社会认同模式下,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成为职场达人,必须想方设法构筑丰富而且结构合理的经验体系,甚至将其用书面材料的形式梳理出来。

与口头描述相比,书面材料在系统性、持久性、备忘性和可查性方面,毕竟有着非常突出和难以替代的优势。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很多时候即使对方没有要求我们提供这些东西,但只要你能拿出来,成功的天平也肯定会向你倾斜。

  

  记得当年有一次我出去面试,同去的一个应聘者除了带着学位证、职称、培训证明这些常规性证件外,还准备了厚厚的一摞其成功案例的总结性材料,显然这是他平时注重总结的结果,绝非零时拼凑。

他不但会口头告诉面试官做过什么、效果如何、还有一大堆详尽的文字材料来辅助证明,实际上相当于为自己制作了几个更有说服力的个性化“证件”。

这种应聘方式能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1:

13:

56 

回复 

  也许有的朋友根本没有经验,更谈不上什么成功案例。

其实这样也不要着急,我们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勤劳和智慧可以弥补很多东西,只要开动脑筋、脚踏实地去做一些事情,成功案例总会有一些的,当这些越来越厚重的时候,你的身价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如此坚持下去,儿时的宏伟理想,亦将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还有很多人,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很难有机会积累到高含金量的经验与成功案例。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扬长避短、突破限制,为自己积累到能被社会所认可的成功案例,使能力得以证明,并突破职业生涯方面的瓶颈,争得远大而又广阔的前程。

在这个问题上,自然是蛇有蛇道、猫有猫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在这里介绍一种方式,以供大家参考。

譬如你处于销售助理位置,从岗位职责上,基本上不太可能拥有区域销售和中高层管理的实战经验。

但如果用心的话,还是能够观察到许许多多非常鲜活的案例和细节,在此基础上你可以一点一滴地去思考和消化,找出其中的原理、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当然不要忘记将此转化成文字材料。

日久天长,终于所得。

几年之后,你凭着这些沉淀去应聘销售经理或者行政经理的位置,尽管缺乏直接相关的历练,还是有较强竞争力的,成功转型的可能也就大大提高。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1:

27:

44 

回复 

  欢迎点评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2:

05:

34 

回复 

  这里还派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已经在A部门有了很好的历练和积累,倘若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势必要B部门和C部门的相关工作经验,但老板和管理者,出于管理安全性或者消除潜在威胁的考虑,根本就不给你轮岗机会。

遇到此类情况怎么办?

其实这也照样可以采取“暗中关注”、“偷师学艺”、“提炼深挖”的12字方针,来加以化解。

通过这些方式,使得自己经验和成功案例体系得到一次又一次升级,结构得到一次又一次优化,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笑傲职场江湖。

  

  也许这个道理还可以翻译成另外一个说法。

就是在社会主流的人才评价体系当中,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过什么,取得什么样的成效,用什么能够证明。

这是一个比较残酷,但又非常现实的规则。

有太多的原本才华横溢之士,由于未能很好适应这一规则,逐渐泯然众人矣,给自己人生留下无边遗憾。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难以适应这种模式,如果你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并非常自觉地去按照此种方式去积累和沉淀,且不断优化其中的结构,自己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就会月有所进,较为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脱颖而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最终也能为自己和社会提交一份浓墨重彩的职场答卷。

  

  

  ——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2:

19:

55 

回复 

  交流QQ:

324024419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28 13:

15:

44 

回复 

  (004)

  

  铁律之四:

勤奋与进步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将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老板给限定的二亩三分地中,而不去关注相邻领域,即使你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也很难换来升职机会,甚至组织内部一有风吹草动,你还会被淘汰出局。

  

  成功是靠勤奋换来的,但勤奋并不会直接导致成功。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组织规模越大分工也就越细,每个岗位的职责相对而言也就越简单,而基层岗位更是如此。

譬如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制鞋厂工人,有人专门沾鞋垫,有人专门装拉链,有人专门钉鞋跟,即使你在这些岗位上再努力、再专业、生产效率再高,也顶多比别人多拿些奖金或者计件费,最终还是不能独立造出一只完整的鞋。

再如,在很多企业的市场部当中,分工也特别细,有人专门写软文,有人专门联系媒介,有人专门负责活动执行,有人专门搜集市场信息,有人专门制作企业内刊,而且工作往往还都非常饱和。

  

  H君,在某家国内非常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市场部任职,已经有8年多的时间了。

他一直负责新闻稿撰写、内刊制作和对外媒介联系的工作。

在他刚加入这家公司的时候,月薪只有1500元,加班赶稿更是家常便饭。

我看过他很多稿件和所制作的杂志,其质量即使放在一些专门的平面媒体当中,也可算得上中上水平。

这位朋友属于典型的老实人,这么多年来领导经常给他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但从未让他涉足市场部的其他工作,他个人也希望在现有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工作,从而得到公司认可,换取涨薪和升职机会。

但直到2007年,他的待遇水平都没有丝毫改变,2008年月薪才勉强超过2000元,年终发10000多元的奖金。

2009年,公司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为了安慰他,将H君“提拔”成了媒介主管,全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但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完全的光杆司令。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30 18:

01:

49 

回复 

  2010年,公司市场部进行重大调整,不但大幅扩编,新增了不少管理岗位,还对部分人员进行了调整,其中就有媒介经理一职,岗位职责完全和H现有情况相同,在他自己看来,这么多年兢兢业业的坚持,没有白费,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公司的计划是将他扫地出门,通过猎头公司出年薪15~20万的待遇从同行空降高手担当此职,前前后后找了大半年的时间。

但人算不如天算,千寻万选,没有一个人比H更为合适,空降之事只好作罢。

尽管这位朋友最终得以留任,但职位和待遇原封不动。

  

  我接触过H君好多次,很多事情也就慢慢了解了,既为他可惜又为他可悲。

从岗位的专业化程度来讲,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许多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专业水准上还是很有收获的。

但他在大公司的市场部呆了8年多的时间,竟然除了企业新闻通稿和办杂志之外,价格、促销、品牌、渠道、终端、路演、广告,以及媒体和本行业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少到令人大跌眼镜的地步。

当然在很多时候,站在公司的角度,希望大多数员工能够这样,专业的人专注专业的事,不要牵涉太多东西,你所有的一切都纳入公司的战略轨道,老板或领导很有安全感。

但站在个人发展角度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因为这么多年下来,公司没有给过你任何轮岗锻炼的机会,自己将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领导给划定的那很狭窄的一块儿,对市场部其他一些模块的东西缺乏基本性了解。

如此一来,无论在公司市场部之内,还是在社会上市场类相关岗位,由于相关储备严重不足,结构十分不合理,他都很难有效适应要求,个人发展前途受到极大限制。

事实上,他除了能够从事现有事务,以及可以做媒介经理之外,在组织内外都难以应聘到职位和待遇都比较不错的工作。

这也是多年以来他不得不在一线城市忍受低薪,难以跳槽,难以在内部获得好的发展机会之原因。

尽管在现有岗位上几乎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程度,希望借忠孝来获得高薪和升职机会,令人愤然的是,他的努力非但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连现有岗位都差点没有保住。

出现这种情况,这家企业对员工缺乏责任心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H还是要为自己的遭遇负主要责任。

  

  “将人用残废”,是时下很多企业秘而不宣的一个用人策略。

在公司设定的岗位上,老板给你配备了匹配程度很高的拐杖和轮椅,自己可以将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一旦离开现有平台,失去义具,你将什么都不是,基本是废人一个。

倘若变成“废人”,你的发展前途就完全掌握在老板手里。

他让你发展到很高的位置,就会不断辅导和提醒你,给你其他方面的很多锻炼机会。

如果他只把你定位在“螺丝钉”的角色上,而你又非常配合地只关注自己那二亩三分地,你再勤奋也很难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30 18:

58:

05 

回复 

  从企业管理的纯技术角度来讲,采取“打断一条腿”用人的方式,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具有安全感,非常符合公司理性。

对于个人而言,一旦遭遇这种情况,问题就相当严重,必须想方设法打破此类束缚,使自己在某一领域全面发展,以确保将职业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受制于某个公司或个人。

  

  在职业生涯当中,有相当多的人才就是这样被埋没掉的,而自己还浑然不觉。

当然,出现“将人用残废”的情况要区别对待,有的确实是企业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么做,有的在主观上并不存在此种意图,只是在客观上造成了这种结果。

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讲,无论企业在主观上的意图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在社会运行体系当中,很多事情也不要太多的用道德准则来评判。

在不涉及利害关系之时,大多数人还都能做到公平公正,一旦涉及到利害关系,人总会不同程度倾向于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行事,而公司在本质上也只是一种人格化的组织而已。

在职场当中,关键的还是自己要为自己负责,自己的利益要自己去争取。

  

  ——

  

作者:

邪恶猎手 回复日期:

2011-04-30 19:

17:

14 

回复 

  果断插入。

作者:

e路狂飙

 回复日期:

2011-04-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