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51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docx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

临沂市中考语文十四个虚词详解

而、之、其、以(2012)、为(2013)、于、者、何、乎、乃、且、焉、也、则

一、而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并且”“一边,一边”“或不译。

①中峨冠而髯者为东坡。

译文: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又长有许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②敏而好学。

译文:

聪明并且爱学习。

③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译文:

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边拍着小孩,一边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

④溪深而鱼肥。

译文:

溪水深,鱼儿肥。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有先后关系)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译文: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

②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就消失了。

④日出而林霏开。

译文:

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

学习了知识接着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⑥温故而知新,译文:

温习旧的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

⑦野芳发而幽香。

译文:

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3、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我唯独喜爱莲花出淤泥却不受沾染。

②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而”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文:

河同曲智叟笑着阻止他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

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

译文: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二、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译文: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

逆流而上去追寻好,好像在水的中央。

④代词,她们,指……的句子还未发现。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译文: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译文: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

①操蛇之神闻之,译文:

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译文: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二)助词

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

译文:

宋国有什么罪呢?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译文: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译文: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三)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译文: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

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文: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⑥至之市而忘操之。

译文:

等到到了集市却忘操之。

三、其

1、人称代词,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的;她的;自己的。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

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点点头。

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它打算钻洞进去,以便攻击他的背后。

③惧其不已。

译文:

害怕他们不停止。

④吾视其辙乱。

译文: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增其旧制。

译文:

扩大它的原来的规模。

⑦A、其夫呓语。

译文:

她的丈夫说梦话。

B、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

羊子终于被她的活感动了,重新回到老师身边完成了学业。

2、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又前行,想走完这片树林。

②其船背稍夷。

译文:

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

③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前面。

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裕。

3、副词,表反问,难道。

其真无马邪?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译文:

其如土石何?

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大概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

5、助词,表期望、命令,可译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文:

安陵君一定/可要答应我。

四、以

1、介词,凭,靠;用,拿;按照,根据;因为,由于。

①何以战?

译文:

靠/凭什么作战?

②以刀劈狼首。

译文:

用刀砍狼头。

③必以分人。

译文: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④小大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文:

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

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连词

①表并列,可译为“并且”“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

平坦并且近的地方,游的人就多;险峻并且远地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②表目的,可译为“以便”。

以光先帝遗德。

译文:

以便发扬光在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③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译文:

以致损害了先帝的英明。

④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来”。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黔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着进入黔。

⑤同“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译文:

得到鱼肚子中的字条,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

3、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五、为

1、介词,为,向,对;给,替;因为,为了。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不值得向/对外面的人说。

②为天下唱。

译文:

向天下人发出倡导。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译文:

替我祭奠望诸君的坟墓。

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

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介词,被。

若为佣耕。

译文:

你被雇佣耕作。

3、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刻,是,筑,成为。

①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谁认为你聪明呢?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

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

③以牒为械。

译文:

把木片当作器械。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译文: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吗?

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译文:

陈胜,吴广都被编入强迫去守边的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⑥为宫室,器皿……译文:

刻宫室,器皿……

⑦项燕为楚将。

译文:

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⑧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译文: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盟誓,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⑨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译文:

靠近岸边,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大石,成为岩石。

六、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文: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译文: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文: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译文: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①苛政猛于虎也。

译文:

苛酪的统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译文:

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

③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七、者

1、代词,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的原因。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马能日行千里的,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记述这种快乐的人,是太守。

③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因难的和容易的吗?

做它,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容易了。

④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生命也是我需要的,但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所以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

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啊!

2、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判断。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

②粟者,民之所种。

译文:

粟是百姓种的。

3、助词,与“也”连用,表判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文: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助词,表停顿。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译文:

北山有个愚公,年岁将近九十了。

5、助词,用在数词后,可译为“种”“样”。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译文:

这几样都是用兵的吕祸患啊!

②或异二者之为。

译文: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八、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就”。

例:

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3)可译为“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才)(《陈太丘与友期》)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九、且

1.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十、焉

1、人称代词,他,它。

①复到舅家问焉。

译文:

又到舅舅家问他。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这篇文章)。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

译文:

况且怎么处置挖下来的土石呢?

译文:

况且把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不再有人从这里出来,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③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译文:

父亲对此感到奇怪,便借旁边的人家(邻居)的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

④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如今我的儿子又死于这。

4、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表反问,表感叹。

可译为“了”“呢”“啊”。

①无陇断焉。

译文:

没有山冈阻隔了。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译文:

现在越国已经驯服了,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十-、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十二、何

(一)、代词。

①代词,什么。

译文:

何以战。

凭什么作战。

②代词,为什么。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

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愁铲不平呢?

③代词,哪里。

君将何之?

译文:

您打算去哪里?

④代词,与“如”连用,组成“如……何”结构,可译为“把……怎么样?

(二)、副词,多么。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译文:

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

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十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

嗟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

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十四、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就”“便”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2)表示假设关系“假使”“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表示转折关系“可是”“却”余则旧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4)表示选择关系“就是”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是”“就是”“那么”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1古时候没有专门设置谏诤的官,从公卿大夫到一般工商之民,没有不能进谏的。

汉朝建立以来,开始设置谏官。

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那么他的责任也可以算够重的了。

任此官者,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要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自己打算。

那些热中于追求声名的人其实与热中于追求私利之徒一样,这两种人与谏官的职责相距多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下诏设置谏官六员,并明确谏官的职责。

庆历年间,钱君开始将谏官们的名字写在木板上。

我怕因时间长了要磨灭,在嘉祐八年,将谏官名字刻在石上。

后代人会逐个指着他们的名字而议论他们说:

“某某人忠诚,某某人奸诈,某某人正直,某某人邪恶。

”啊,这能不叫人惧怕吗?

2张元在森林小道里看见一条被人丢弃的小狗,就把小狗抱回家养着。

他的叔父骂他:

“你这样做有什么用?

”就想把小狗重新丢掉。

张元反驳叔父说:

“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不应该重视它生命的。

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没办法阻止。

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将导致它的死亡,这并不是不可以阻止的。

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没有仁慈之心了。

所以要把它收养了。

”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所以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

第二年,这只小狗跟着张元的叔父在夜里行走,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

这只狗就马上跑回家,不停大声地吠。

张元觉得很奇怪,就跟着小狗出去,见到了快要死掉的叔父。

张元马上找医生来救治叔父,没多久就痊愈了。

从此,叔父就把这只小狗看作亲人。

3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

竹本性挺直,凭着挺直的本性可立身;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挺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道者。

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有道德修养的人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唐贞元十九年春天,我凭借吏部拔萃科考取进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开始在长安访求借住的地方,寻得常乐里从前关相国私宅的东亭住了下来。

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枝叶凋敝,没有生气。

向关家还活着的老人询问,就说:

“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

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此,从那时起,做筐篓的来砍,做扫帚的来砍,砍剩的竹子,高的不到八尺,数量不到百竿。

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在竹丛中,长得茂密,有的不再是竹子的原本样子了。

”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由长者的手种植,却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

于是铲除那些茂密的草木,搬运那些粪土。

松好竹间的泥土,堆起竹下的培土,不到一天就干完了。

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了清阴,风来有了清声,竹子似乎有所依,也有所喜,好像有情.对它的际遇有所感激。

    

 唉!

竹子只是植物,对于人会怎么样呢?

凭着它与贤者有相像的地方,如果人们怜惜它,栽培它,(它都会如此,)更何况(对待)那些真正的贤者呢?

这样那么,竹子比草木,就像贤者比众人了。

唉!

竹子不能自己区别(于其它草木),只有人才能加以区别;贤者不能自己区别(于众人),只有选用贤能的人才能加以区别。

因此我写下《养竹记》,书写在亭壁上,来留给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也想让当今选用人才的人听到罢了。

 4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微波荡漾,和水中有月影一同上下动荡。

冬天远处的山火,忽明忽灭地闪烁在树木之外。

深巷里的寒犬,叫声像豹子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静默无声,更多地想起从前你与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展翅飞翔,晨露打湿了河边的青草,早晨麦田里传出雉鸡的叫声,这些美好的景色已经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而这其中实在是有深奥的趣味啊!

5 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畏服他的技能。

有一个强盗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惟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说:

“与弓箭手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

”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村里,恰逢强盗在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拖矛来斗,围观的人很多。

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

弓箭手对强盗说:

“兵尉来了。

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

”强盗说:

“好。

”弓箭手话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强盗刺杀,大概是乘其分神不备而胜利。

 6谢御史就是我们湖南湘乡的谢芗泉先生。

在乾隆末年,宰相和珅掌权,权势很大。

有一个得宠的奴仆常常乘坐和珅的车马出门,人们都躲着他,没有人敢质问他。

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这个奴仆说道:

敢鞭打我!

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

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谢先生说:

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

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道:

这真是好御史啊!

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他所到的地方,人们争着送上竹杖和登山鞋迎接。

谢先生喝酒作诗,名气愈来愈大,全天下的人都传扬称道烧车御史的名号。

和珅被诛杀后,他恢复郎官职务一直到去世。

7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

“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

“我不聪明,怎么知道。

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

“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

这就是三利三害。

”孙叔敖说:

“不是这样的。

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我的心越小,只想着黎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

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

”狐丘丈人说:

“说得好啊!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会感到患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