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47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docx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t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的几点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又一次引起社会上的普遍关注,成为大会小会、街谈巷议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种局面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语文教学关系重大,影响深远,需要特别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语文教学问题甚多,几乎随处可见,实在令人堪忧。

早在20年前,也就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吕叔湘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

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多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

……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吕先生的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及时地为我们敲起了警钟。

以后的20年间,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下,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研究有了不少新的成果,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从总体上看,中小学语文教学近20年来的发展是很快的,成绩是喜人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这一点不容置疑。

但是,也要看到,这个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很大,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从目前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还有相当多的地区、相当多的学校,语文教学方向不明,改革不力,比较普遍地存在着“课时偏多、负担偏重、内容偏少、程度偏低”等弊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尤其是最近几年,由于应试教育思潮的泛滥,又进一步打乱了语文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语文教学又一次陷入困境。

这种状况同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很不适应,与“三个面向”的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更是背道而驰。

如何才能尽快摆脱困境,使语文教学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是语文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又一次陷入困境?

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语文考试指挥不当,教学方向难以把握;

二语文教材体系陈旧,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三语文教研条块分割,教学改革难以深入;

四语文教师素质欠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这几个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罗网,笼罩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使语文教学改革步履维艰,甚至裹足不前。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抓住病根,对症下药,上下密切配合,施行综合治理。

这里仅就语文教学改革方向、语文素质理论构想、语文标准化考试和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等问题,谈一点个人的初步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讨论。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研究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方向。

什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人们还缺乏比较明确的统一的认识。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后,我们国家整个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也随之明确了。

但是,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深入展开讨论。

从目前报刊上已发表的文章和言论来看,主要是对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各种不同的主张。

我认为:

“三个面向”的核心是“面向现代化”。

语文教学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一是要为现代化服务,二是自身也要现代化。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语文教学为现代化服务,就是要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改革,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时间,尽快地完成语文教育的各项任务,为学好其他各门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成材”创造必要的条件。

语文教学自身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改革一切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又比较科学的语文教学新体系,以保证语文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语文教学为现代化服务和语文教学自身的现代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使整个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语文课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只是通过必要的改革,在努力实现科学化的基础上,全面培养和迅速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我国的语文教学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

语文教学的科学化,是语文教学改革合乎规律的发展。

它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割断历史,应该按照“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针,对中外古今一切言之成理、行之有效的好经验,都要认真研究,并且有批判地加以吸收,作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基础又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加上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源远流长,历史经验相当丰富,所以研究中国青少年学习本国语文的规律,主要还是靠总结我们自己民族的经验(包括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

同时也有必要从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语文的经验中,吸收一部分确实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但是,决不能生搬硬套,或简单地“移植”,必须同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使之逐步“民族化”,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真正有用处。

五四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忽视语文教学的民族特点,很难做到科学化,自然也就谈不上现代化。

只有把民族化同科学化统一起来,语文教学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向前发展,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

现代化的起点,就在我们脚下。

确定改革的目标,也要从实际出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经过拨乱反正,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主要表现在:

一、水平较低(不少高中毕业生语文基本能力不过关);

二、学程较长(花十二年的时间去搞语文基本训练);

三、容量较小(知识面窄,内容重复,方法单调);

四、负担较重(课时最多,课业繁重,多劳而少功)。

这种“费时不少,成效甚微”的状况持续下去,势必拖住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后腿,而且对整个国民教育,乃至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同四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

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它的根本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坚持走民族化同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奋斗。

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根据目前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大体上可以提出以下几点:

一、适当提高程度(普遍地、全面地提高语文能力);

二、适当缩短学程(语文基本训练在初中阶段完成);

三、适当加大容量(拓宽知识面,丰富训练内容);

四、适当减轻负担(改进教法,讲求实效,严格控制课业)。

既要提高程度,又要缩短学程;既要加大容量,又要减轻负担。

这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科学化的体现。

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就在于:

加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把全部工作都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严格按照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办事,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

关于语文素质的理论构想

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

谈论语文教学的成败与得失,也离不开语文素质这杆“秤”。

但什么是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什么是它的核心?

语文素质应该如何进行检测和评估?

这一系列重要问题,目前还缺乏深入研究,更没有形成共识。

下面是我个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提出的一些浅见。

一、语文素质的结构

语文素质结构是一个包含多项内容的综合体。

语文素质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语文知识、生活体验和文化教养为基础,以思想品德、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为指导,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二、语文素质的内涵

(一)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语文能力一般概括为听、说、读、写能力。

这四种能力都很重要,都是语文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1.听话能力

主要包括:

语音分辨能力、语词释义能力、语段分析能力、内容概括能力、思想鉴别能力。

2.说话能力

主要包括:

标准正音能力、日常会话能力、即席发言能力、专题讲演能力、自由论辩能力。

3.阅读能力

主要包括:

文字认读能力、语言释义能力、文章解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著作研读能力。

4.写作能力

主要包括:

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联句构段能力、布局谋篇能力、思辨立意能力。

(二)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所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除了听、说、读、写的一般知识之外,还有语言文字学基本常识、文章学基本常识、文学基本常识和文化学基本常识。

语文知识是形成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文素质的重要内容,全面、扎实地掌握实用的语文知识,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1.语言文字学基本常识

主要包括:

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基本常识。

2.文章学基本常识

主要包括:

文章体裁、文章解析、文章写作基本常识。

3.文学基本常识

主要包括:

文学题材、作家作品、文学鉴赏基本常识。

4.文化学基本常识

主要包括: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常识。

(三)生活体验和文化教养

生活体验指对社会生活观察、分析、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文化教养指在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这两项也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条件,对语文素质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

思维品质指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审美情趣指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

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对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指政治方向、思想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它贯穿在语文教育和整个训练过程之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指导作用。

从语文素质的角度来看,思想品德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3.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美德;

4.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进行各项语文活动;

5.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三、语文素质的检测

(一)综合考查

要对语文素质所包含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考查,并作出综合评价,不能单从某一方面着眼,以偏概全。

(二)抓住核心

要抓住语文素质的核心,以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作为检验语文素质的主要杠杆,不能偏离重心,舍本逐末。

(三)区分阶段

要认识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注意其阶段性的区分,从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考查重点,不能从概念出发,不分主次轻重。

(四)把握能级

要把握各项语文能力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和提高的客观进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要求一步到位。

(五)尊重个性

要注意语文素质的一般要求,更要突出语文素质的个性特征,发挥特长,鼓励创造精神,不要搞统一模式,千人一面。

(六)承认差异

要有语文素质考查的统一标准,也要承认语文素质状况的各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同步发展。

(七)简便易行

要根据语文素质的特点,选用简便易行的考查方法,抓住要领,讲求实效,不要漫天撒网,搞繁琐哲学和弯弯儿绕。

关于语文标准化考试

目前人们对语文教学议论的焦点,首先是考试问题。

本来,考试作为一种检测手段,只不过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即便是升学考试,附加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也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特别的关注。

然而,近十几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风气日盛,“应试教育”的影响泛滥成灾,加上从国外引进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于是,考试问题,首先是高考问题,不断升温,而且越炒越热,逐渐变成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千行百业,影响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大问题。

为此,人们还专门给它起了一个外号,叫做“指挥棒”。

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是客观存在,我们并不否认。

问题在于它的指挥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稳定和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从这些年语文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方针对,方法有误”。

所谓“方针对”,指的是“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

所谓“方法有误”,指的是过多地采用了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出了大量的选择题。

这样做的结果,产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降低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随着时光的流逝,语文高考命题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要求改革语文考试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特别是中央提出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要求之后,考试改革,包括语文考试改革,也随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语文考试,作为一个问题,早已存在。

从国外引进标准化考试方法,也已经有十二三年的历史。

语文考试改革不是一项普通的行政措施,它涉及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问题,也涉及许多需要具体操作的实际问题。

要着手进行改革,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是统一认识,即对目前语文考试存在的一些问题,取得共识,然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研究取代现行考试办法的新路子。

这里先谈谈个人对语文考试问题的几点认识,希望能引起争论。

一、命题不当,误导教学,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师教,还是学生学,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升学考试,都感到比较轻松,因为经验告诉我们:

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平时靠积累,临场看发挥”。

只要平时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练,该积累的积累,该掌握的掌握,考试是不费难的。

所以过去的语文课从来没有“总复习”一说,语文考试成绩很少有人不及格,学生的语文程度也并不低。

现在可不成了。

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各项常规训练,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试题的要求;不能适应高考试题的要求,就得不到高分,也就会影响升学率。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争取得高分,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对口,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训练。

据反映,为了应付高考,不少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

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

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确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语文高考题通通“答”一篇;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查的新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方式通通“做”几遍……如此等等。

这样一来,既要增加课时,又要加重负担,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教材改革,特别是高中教材改革,面对着高考的强大压力,也不得不收缩,甚至停顿。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委曾经三令五申,禁止滥编、滥印各种复习资料,但是,禁而不止,各种练习题和复习资料照旧满天飞,原因是客观上有需求,只靠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语文高考命题不当,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过重的负担是减轻不了的。

二、难度有余,高度不足,是语文高考命题的最大弊端

据统计,语文高考试题以120分为满分的时候,全国语文高考平均成绩为60分左右;语文高考试题改为以150分为满分以后,全国语文高考平均成绩为70分左右。

如果按照平时习惯,用百分制来换算,就只有50分左右。

这个分数意味着全国大多数考生的语文成绩都没能达到及格标准。

不少参加高考阅卷的教师反映,现在的高考试题,如果让自己去作答,也不一定及得了格。

还有一些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和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试作了一下,不限时间,也没能及格。

可见,目前语文高考试题的难度的确不小,不仅难倒了学生,也难倒了教师,更难倒了专家。

然而,有了难度是否就一定有高度呢?

人们仔细地分析了试卷的内容和要求,再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对照,就发现它的难度虽然有余,而高度却明显不足。

为什么这样说呢?

语文考试以考查语文能力为主。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目前高考所采取的闭卷考试方法,很难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只能考查学生的读写能力。

就“写”的能力来说,原来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该会写比较复杂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

初中学生应该会写一般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

后来,修订教学大纲,降低了要求,规定高中学生应该会写一般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初中学生应该会写比较简单的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章。

可是,从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到现在,这前后20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超出过“简单的说明和议论”,很少能达到“一般”,从来也没有“比较复杂”过。

这“简单的说明和议论”是什么标准呢?

正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作文的要求。

可见,高考作文的要求,始终没有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初中毕业的水平线上。

换句话说,考生按照高考作文的要求去做,即使得了满分,也只不过是达到了初中毕业的标准,这样的水平够“高”吗?

再就“读”的能力来说,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该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也就是说,初中学生只要能阅读一般的现代文,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就可以了。

而高中学生则应该提高一步,即不但能读懂一般现代文,还要能读懂浅易文言文;不但能理解普通的实用文章,还要能初步鉴赏各类文学作品。

从读懂现代文到读懂文言文,从具有一般的理解能力到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这是阅读能力发展的两个层次,也是初中和高中这两个阶段在阅读能力要求方面的明显差别。

而目前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阅读能力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增加了一点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考查,但所占比重很小,深度也不够。

从总体上看,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考查一般现代文的理解能力方面,与初中阶段的要求,没有多大差距。

换句话说,考生按照高考阅读试题的要求去作,即使得了满分,也没有真正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实际水平比初中毕业强不了多少,这样的标准够“高”吗?

既然题目所要求的标准并不高,为什么考生会失那么多的分,甚至连阅卷教师也有点望“题”兴叹呢?

因为试题出得的确有“难度”,只是这种“难度”不是难在实际水平的提高上,而是难在变化多端的题型选择上。

这样怎能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又怎能从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三、弯弯儿绕,烦琐哲学,是束缚语文能力发展的精神桎梏

语文高考试题高度不足,难度有余。

它的难度是人为制造的。

主要手法有两个:

一个是“弯弯儿绕”,一个是“烦琐哲学”。

所谓“弯弯儿绕”,就是故意兜圈子,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借以加大难度。

有些很简单的问题,本来可以不假思索,单凭直觉和语感,就可以判断是非,现在的考试可不成,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也要给出多项选择,让你一项一项地辨别和排除,最后找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这实际上是把人引入迷宫,让你逐个辨别,费力劳神,弄得眼花缭乱,一不小心,还选中了错项,导致失分。

据说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思维能力,其实是在玩文字游戏。

对训练思维无补,对训练读写不利。

所谓“烦琐哲学”,就是以尽量扩大知识的覆盖面为由,随意考查些零零碎碎的知识。

甚至连“作者的籍贯”和“作品发表的年代”这些连编课本的人都不用记,需要时查查工具书就会知道的死知识,也拿来考学生,这就等于暗示给学生,今后所有课文的注解①都要背,否则就要失分。

这样做的结果,会促使学生把很多精力放在死记硬背那些烦琐无用的“知识”上面,而不在切实提高读写能力上下功夫。

事实上,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所包容的知识面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

有人说: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

”这句话似乎没有把意思说透。

要说:

“文学的外延等于生活”是合适的,而语文的外延既包括生活,又大于生活,更准确一点说:

“语文的外延等于宇宙。

”也就是说,从知识面角度来看,语文是无所不包的。

如果用扩大知识覆盖面的方法来考语文,不管覆盖面有多大,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微乎其微,考查不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真正水平。

即使能考查出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无法据此判断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

因为对中学生来说,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看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而不是看掌握知识的多少。

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他的知识基础必然是宽厚的。

但是,知识基础比较宽厚的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训练,或者是训练不够火候,他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不一定强。

因此,就教学来说,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不是讲授各种知识。

就考试来说,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不是考查各种知识。

“弯弯儿绕”和“烦琐哲学”都离开了语文教学的要求,不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它对语文教学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成为束缚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精神桎梏。

四、削足适履,因噎废食,是盲目推行标准化考试的深刻教训

目前语文高考命题主要是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

标准化考试的方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

先在广东试验一年,从1986年起,在全国推广使用,直到如今。

令人奇怪的是,香港从1986年起,停止了标准化考试;苏联从1986年起,废除了标准化考试;就连标准化考试的故乡——美国,从1987年开始,也有100多位知名教育专家联名呼吁要求尽快改变目前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方法,以扭转美国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急剧下降的局面。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标准化考试的方法却在我国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推广,并以高考为起点,逐步延伸到“中考”和“小考”,又从升学考试逐步延伸到平时会考。

于是,各级各类考试差不多都变成标准化考试的一统天下。

推行语文考试标准化以来的反映如何呢?

在我所接触到的人当中,说起语文标准化考试,拥护者甚少,反对者居多。

包括学生、教师、家长、教研员、教育行政领导、作家、教授在内的各方面人,几乎都对这种考试办法不满,甚至连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在一次会上公开表示不赞成语文考试标准化的方法。

既然有那么多的人不赞成,为什么还要坚持推行呢?

据说主要理由有二:

一是标准化考试是从国外引进的一种科学的考试方法;二是标准化考试适合我们目前的国情需要。

我们判断一种理论或一种方法是否科学,一要看它是否“言之有理”,二要看它是否“行之有效”。

如果既有理,又有效,就可以断定它是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

如果既无理,又无效,就可以断定它不是科学的,或基本上是不科学的。

标准化考试的方法是否科学,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断定。

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有那么多的国家和地区,对这种考试方法从长期使用到停止使用、或废除、或要求尽快改变,至少可以说明它不是很理想的,很可靠的,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又从在我国推行语文考试标准化以来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和不良后果,至少可以说明它不符合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不适合用作中国语文考试的主要方法。

记得有一位高考命题专家曾经指出,标准化考试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明显不足之处,比如:

只适合考查求同思维,不适合考查求异思维;只能考查思维的结果,不能考查思维的过程;经常用符号标记代替操作,很难反映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等等。

这里所说的几点“不足”,对语文课来说,都不是小事情。

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是采用符号标记操作代替语言的实际训练,无法达到语文教学所规定的目标。

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需要着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过程(包括思考与想象),对语文训练来说,思维的过程比思维的结果更重要。

只考查思维结果,不考查思维过程,不能反映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训练的初级阶段,求同思维的因素较多(如读标准音、写规范字、词语概念、读写基本知识要素等)。

随着训练内容的深化,训练要求的提高,求异思维的因素越来越多。

如果说,小学阶段,求同为主,求异为辅,初中阶段,求同和求异并重,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就应该是求异为主,求同为辅(比如读书要有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