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470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docx

中国音乐史教案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

 

 

教案

 

课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专业音乐学

班级艺40班

姓名王保连

系部教务处三部音乐系

2014年12月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远古及先秦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西周音乐制度对后世封建时期音乐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周音乐的特点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以中国文明发展史导入

三、教学内容——绪论:

中国音乐史概述

1、时代分期

①远古时代②夏商时期

(距今五万年——BC21C)(BC21C——BC11C)

原始社会音乐—————夏商时期音乐

原始音乐时代音乐始具有阶级性

③西周时期④春秋战国时期

(BD11C——BC8C末)(BC8C——BC3C)

制礼作乐———礼崩乐坏

第一章远古及先秦时期音乐

第一节远古音乐

▲远古时期历史及文化背景

一、魅力永恒的原始社会文化

1、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从现有地下发觉的文物来看,我们的祖先约在170万年前就已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他们不断地用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完善自己的生活和智慧。

距今五万年左右处于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代表;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人类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一些部落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这一时期以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

其后的黄帝、尧、舜、禹的事迹更是均有迹可寻。

二、音乐起源说

关于音乐起源说,如今众说纷纭,在学术界主要有几下几种观点:

1、劳动起源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恩格斯的观点,西汉刘安及鲁迅都非常赞同此观点,认为为了共同劳动,必须发表意见,号子声就应运而生了。

2、异性求爱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及蔡元培先生认为音乐起源于鸟鸣声,史前动物往往是以鸣叫追求异性的。

3、语言抑扬说:

也称为“情感语言说”,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和英国哲学家史宾塞,他们认为人类在感情兴奋时产生的昂扬语调,即为歌曲。

4、模仿自然说:

代表人物是英国出版家克威斯特,他认为自然界有许多声音都是构成基本音乐的基本材料,如昆虫、鸟的鸣叫、动物的吼声、风声水声等,人类从这些自然的音响中获得了灵感,因而创作了音乐。

5、信号说:

德国的音乐心理学家修顿普佛认为原始时代的人们与远方联络,相互喊叫若发出的声音能保持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音程,于是产生了识别音高的观念。

6、巫术起源说:

法国音乐家孔百流主张音乐的起源是原始氏族巫术中产生出来的。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歌舞之兴,其始于巫乎”。

综上所述,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无论哪种说法,用什么样的依据而形成的理论来解释,都很难使对方信服。

在我国多数学者推崇“音乐起源说”。

▲原始音乐的特点

1、节奏在原始音乐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社会性的集体劳动,对于锻炼原始人类的节奏感觉,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为原始音乐简单节奏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基础。

2、原始社会的音乐是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

3、原始社会的音乐是为生产力服务的。

4、原始社会的音乐形式是以集体为主的。

▲原始社会音乐的内容

1、有关狩猎活动的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选自《吴越春秋》)

(2)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奚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击之,乃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鼓舞百兽。

(选自《吕氏春秋.古乐篇》)

2、有关农牧业的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八歌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帝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3、有关宗教活动的

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儿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选自《吕氏春秋.古乐篇》)

4、有关婚姻爱情的

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

实始作为南音。

(选自《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篇》)

5、有关战争的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见《韩非子.五》

6、有关图腾的

舞《云门》,以祀天神。

(《周礼.春官.大司乐》)

▲原始时期的乐器:

大多为骨、土、石、竹、木、革等材料制作

1、磬:

当时由耕田用的犁铧和切肉工具的石庖丁演变而来,也称“石”或“鸣球”。

2、鼓:

《礼记.名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3、钟:

郭沫若称钟最早是竹制的、中空扁形的,是盛放东西的器皿,后来也做过货币,久而久之演变为金属制的乐器。

4、陶铃:

出土最早的陶铃属于马家窑文化。

5、骨哨: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件骨哨,为鸟禽的肢骨所作。

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2到3音孔。

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历史。

6、骨笛:

1987年8月,在河南舞阳县大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一支八千年的骨笛,为鹤骨所作,长22.2厘米,7个音孔,能吹奏七声音阶,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至今仍可吹奏乐曲。

7、苇龠:

伊耆氏时期所用的一种用芦苇制作的吹奏乐器。

8、陶埙:

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为新石器时期产物,多为一音孔和二音孔。

是我国特有的民族闭口吹奏乐器,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旋律性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第二节夏商时期音乐

▲社会概况:

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以金属为主,被称为“青铜时代”。

商代已有甲骨文。

▲夏朝音乐

一、夏代乐舞

1、乐舞《大夏》:

以生活为素材,在表演艺术上有导演、歌唱、伴奏(苇龠,由于伴奏乐器是苇龠,所以《大夏》也被称为《夏龠》)、服装(演员头戴皮帽、下着素白裙,上身裸露),是一个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

但是由于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因此作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政府洪水靠的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力量,而歌颂的却是大禹三过家们而不入的领袖形象。

由此可知,音乐发展至此,已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工具。

2、夏代乐器

最常见的乐器有大鼓、钟、磬、管、箫,标准是以巨为美、以众为观。

且多为青铜制作。

3、侈乐:

由于乐舞《大夏》的精心表演、排练,以及夏代乐器的种类,以及据史料记载夏启和夏桀的宫中女乐达到三万人,因此夏代音乐具有“侈乐”之称。

二、商代音乐

1、商代乐舞《大濩》

2、商代音乐生活

(1)巫乐:

酣歌狂舞、浑无节制,风格华丽动人,形式多姿多彩,内容有求神、求雨、驱傩等。

(2)淫乐:

商纣王命乐师制作“淫乐”,北里之舞、靡靡之音,内容荒诞污秽,音乐的旋律和舞姿却是华丽奢侈荒淫的。

3、商代乐器

(1)鼓

(2)磬

(3)钟

(4)镛

(5)铃

(6)龠

(7)言

(8)和

(9)竽

(10)缶

(11)乐

(12)埙

4、商代已有音乐教育,初具雏形

第三节西周时期音乐

▲社会概况:

分封制——宗法制——礼仪制——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

1、关于乐器排列

王宫县(通“悬”)天子赏乐,四面都要排列乐器

诸侯轩县诸侯赏乐,只能三面排列乐器

大夫(卿)判县卿和大夫赏乐,只能两面排列乐器

士特县士赏乐,乐器只能排列一面

2、关于乐舞人数

天子八佾天子赏舞,乐舞人数为64人

诸侯六佾诸侯48人,另一说36人

大夫四佾卿和大夫32人,另一说16人

士二佾士16人,另一说4人

在奴隶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上述礼乐制度仅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平民百姓只好“自击缶而歌”。

▲西周宫廷音乐

1、雅乐:

西周首创,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取名为“典雅纯正”之意。

2、乐舞:

(1)六代乐舞(简称“六舞”):

《云门大卷》

《大咸》也称《咸池》

《大韶》

《大夏》

《大濩》

《大武》

六代乐舞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种,文舞持翟、龠、鹭、寿羽;武舞持干、戚扬、弓、矢之类,六代乐舞由最高乐官大司乐掌教。

(2)小舞:

规模较小的乐舞,其中有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由乐师掌教管理。

(3)四夷之乐:

周天子容纳夷狄蛮戎的音乐奏于宫廷、庙堂之中。

演出的目的是为了耀武扬威的表现其所拥有的辽阔疆土,以及有强大的统治势力和教化势力已深入蛮夷之邦。

(4)诗乐:

西周有采风制度,采集当地民谣供天子了解其风俗民情和政治教化的得失。

《诗经》中的诗篇多来自于民间歌谣。

(5)房中乐:

后宫所唱歌曲,不用钟磬,只用琴瑟,由后妃演唱以奉天子。

3、西周音乐教育

我国古代的音乐教育在商代已初具规模,发展到西周已经出现了较为严格的学校网络。

把“乐教”视为“国教”,达到“治国安民”的政治目的。

学生有两种来源,一是贵族子弟,一是平民百姓。

学生13岁入学,20岁毕业。

3、乐器:

八音,周人按照乐器的制作材料分为八类。

金:

钟鎛镛剽錞钲铎铙

石:

玉磬磬

土:

埙缶

革:

鼓土鼓足鼓楹鼓鼛鼓贲鼓雷鼓灵鼓路鼓

丝:

琴瑟筝竹

木:

柷圄(敔)

匏:

蕩簧笙巢和竽

竹:

箫言管筊龠产仲篪牍应

4、乐律

西周时有十二律吕

黄大太姑仲蕤林夷南无应

钟吕簇冼吕宾钟则吕射钟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社会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取代奴隶制的历史转变时期。

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现状。

▲音乐发展情况:

1、礼崩乐坏:

西周灭,宫廷乐师失散。

天子只得依附诸侯,鲁国季氏“舞八佾于庭”

2、文化下移:

宫廷乐师到了民间,使之和民间音乐相融合

▲民间音乐

1、郑卫之音:

实质上是商朝民间音乐。

从曲式上来看,多数为分节歌;从内容上看多是男女逗趣的情歌,旋律流畅华丽带有“邪”的色彩。

与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慢而枯燥更无味道的雅乐背道而驰。

2、北方民间歌曲集《诗经》

《诗经》是西周采风制度的结晶,是孔子从西周保存下来的3000多首民歌中删改、加工、整理出来的,共305首。

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分为

风:

即国风,各地的风土民谣,包括长江以北十五国的民歌地域范围,是《诗经》中最具精华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其中有揭露阶级剥削的,也有反映坚贞爱情的。

雅:

是天子的正雅之声。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首,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

颂扬统治阶级的诗歌,颂扬封建领主的“文德”“武功”,叙述生产成绩,归功于封建领主,强调祭祀的神圣等。

3、南方民间歌曲集《楚辞》

《楚辞》是西汉刘向辑,收有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及自己等人辞赋共16篇,后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辞赋。

《楚辞》中的代表作《九歌》是屈原的作品,世称这种文体为“楚辞体”或者“骚体”。

《九歌》的形式十分古老,渊源可以追溯到舜时的乐舞《韶》。

4、《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是巴族人民的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

5、《成相篇》——说唱音乐的鼻祖

▲音乐生活与表演艺术

戏剧:

楚国优孟扮演孙叔敖

声乐:

秦青薛谭韩娥王豹绵驹

器乐:

夸爬俞伯牙

▲乐律:

《三分损益法》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而求得乐律关系的方法。

被记载于《管子.地员篇》,为管仲所创,是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

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律早140多年。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发觉出土了曾侯乙墓。

墓室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墓室,墓葬中最具学术价值的事124件乐器,其中最为精美的是全套编钟。

编钟共有64件组成,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

每只钟能发出两个相差大三度或者小三度的音来。

▲音乐思想

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肯定音乐

(1)孔子认为“应该提倡礼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认为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善、美”,主张“自行创办私学”。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音乐思想,他认为乐舞是人的喜悦之情的表现。

(3)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一生是恶的,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变善,因而必须加强礼乐的教化。

2、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否定音乐

3、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否定音乐

(1)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且主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庄子认为音乐分为三类:

天籁、地籁和人籁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汉乐府的兴衰、古琴音乐等

〔教学难点〕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及乐律学和记谱法的发展与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10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

第二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221年—581年)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

(二)、汉乐府的兴衰

1、音乐机构:

乐府

“乐府”是秦汉朝廷设置的音乐机构。

始建于秦代,这一点已由考古发现证实。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改建“乐府”,组织人员采诗,其范围涉及赵、代、秦、楚等地区。

随后又任命李延年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主管加工改编民歌及创作新曲之事。

2、乐府音乐:

①鼓吹乐:

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民族统称北狄。

这些民族以游牧为主,常在马上吹奏笳、角之类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

后来通过边区军民传入中原,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就是所谓“鼓吹乐”。

主要乐器是鼓、排箫、横笛、笳、角等,也有歌唱。

它包括“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②相和歌(相和大曲):

汉代北方民间各地流传的各种歌曲。

发展情况:

最初是清唱,即“徒歌”;后出现清唱加帮腔,即“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后出现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歌唱者持“节”,一面击节一边唱歌,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

节、笙、笛、琴、瑟、琵琶(即阮)、筝七种。

③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清商乐所用乐器有钟、磬、琴、瑟、击琴、琵琶、箜篌、筑、筝、羯鼓、笙、笛、箫、篪、埙等15种。

清商乐作为宫廷歌舞音乐,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统地位,被誉为“华夏正声”。

(三)、古琴音乐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涌现出许多琴人和作品。

皇室贵族如东汉孝桓帝、西汉淮南王刘安都有弹琴的爱好,著名的琴人如司马相如、刘向、蔡邕等。

1、四大名琴简介

2、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

①嵇康:

《广陵散》、《声无哀乐论》

②阮籍:

《酒狂》

③阮咸:

(四)、音乐作品赏析:

1、《碣石调幽兰》

2、《胡笳十八拍》

(五)、音乐知识:

1、记谱法:

文字谱

2、乐律理论:

①中国律学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三分损益律发现时期;第二时期——探求新律时期;第三时期——十二平均律发明时期;第四时期——律学研究的新时期。

汉代至元代属于“新律”时期,各种“新律”围绕着“黄钟不能还原”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律制”。

②京房六十律:

由于三分损益十二律中“仲吕”所生的律无法回到黄钟本律,京房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

当生至五十三次时,得到“色育”一音,和黄钟十分接近。

他的六十律在理论上能弥补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缺陷,但因律数太多,在音乐实践上难以采用。

③何承天新律:

何承天根据三分损益律计算中先益后损的方式,经12次相生后还生黄钟律时,得到174762.66这个数,此数与黄钟始发律之数177147相差2384.33,何承天将此差数十二等分,依次递加在原三分损益十二律的各律数上。

通过十二律内部调整各律的高度,不仅做到了黄钟还原,也在理论上完成了具有十二等差平均律性质的“新律”的设计。

④荀勖笛律:

荀勖的主要贡献在于:

发现“管口校正”的规律,并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十二支律笛,每笛用于吹奏一调。

校正数,即各音的律长减去角音的律长得出校正数,用这个数来求该律的笛律,用以制定各笛的长度和笛上各孔之间的距离。

如黄钟的长度减去姑洗的长度,这就是黄钟笛的管口校正。

十二律有十二校正数,求出十二支律笛,每笛符合一调应十二律。

四、作品赏析:

1、古琴曲《广陵散》

2、古琴曲《碣石调·幽兰》

3、古琴曲《酒狂》

4、古琴曲《凤求凰》

5、管子《胡笳十八拍》

五、布置作业:

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补充学习有关的史料内容。

〔课堂小结〕

 

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历史及文化背景。

2、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音乐现象的分析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智力。

3、通过欣赏当时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唐代宫廷燕乐与音乐机构、乐器与记谱法发展等

〔教学难点〕对当时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分析讨论法赏析法

〔授课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调试教学用具,并清点学生人数

二、课程导入以旧内容导入

三、教学内容第三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581--—960年)

(一)、历史及文化背景概述

(二)、唐代宫廷燕乐与音乐机构

1、宫廷音乐:

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①建立背景:

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音乐方面通过国内外各民族音乐的广泛交流融合,到开元天宝间出现了一个高度繁荣的局面。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来,西域音乐就开始不断流入中原,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亚的生活习俗和音乐艺术成为中原地区的社会时尚,“灵帝好胡服······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②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结构

隋“七部乐”

隋“九部乐”

唐“九部乐”

唐“十部乐”

 

 

宴乐

宴乐

 

清乐(即清商伎)

清乐

清商乐

国伎(即西凉伎)

西凉伎

西凉

西凉乐

清商伎

龟兹伎

龟兹

高昌乐

高丽伎

天竺伎

天竺

龟兹乐

天竺伎

康国伎

康国

疏勒乐

安国伎

疏勒伎

疏勒

康国乐

龟兹伎

安国伎

安国

安国乐

文康伎(即礼毕)

高丽伎

高丽

天竺乐

 

礼毕

去除“礼毕”

高丽乐

*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均以国名或地名作为乐部名称,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常在宫廷的重大场合演出,显示了“胡乐来朝”的盛大气象。

2、宫廷音乐:

坐部伎、立部伎

①与“九部乐”、“十部乐”不同,坐、立部伎多为唐朝的创作乐舞。

“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

②立部伎八曲:

《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坐部伎六曲:

《宴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

③立部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坐部伎人数少,对表演技巧有更高的要求。

坐部伎和立部伎分别以西凉乐和龟兹乐为主,其中也有“唯《龙池》备用雅乐”,具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3、唐代音乐机构:

①太常寺

•太常寺由政府管辖。

•大乐署与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

•大乐署监管雅乐、部分宴乐、对艺人的训练和考核。

•鼓吹署主管鼓吹乐和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②教坊和梨园

•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

•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

•梨园是学习“法曲”的音乐机构,又称“皇帝梨园弟子”,其中设有“小部音声”。

(三)、西域乐器与记谱法

1、西域乐器:

琵琶

•又称“曲项琵琶”,东晋十六国时由印度传入我国。

•外来形态阶段:

其形制为梨形音箱,四弦四柱,演奏时横抱用拨子弹奏。

•琵琶名手:

曹妙达、贺怀智、雷海青、段善本、李管儿、康昆仓、曹刚、裴兴奴等。

2、记谱法:

①减字谱

•减字谱:

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

•“减字谱”较之于“文字谱”已经简便得多,它的出现使晚唐的陈康士、陈拙等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并且基本上沿用至今。

②律吕字谱

用十二律律名记写乐音音高的记谱法,谱字注在歌词右边。

(四)、作品分析与赏析

1、歌舞大曲

①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

歌舞大曲在唐代达到了高峰,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记录唐大曲作品46部,如《绿腰》(又名《绿幺》)、《霓裳》、《春莺啭》、《破阵乐》等。

②唐大曲结构

(1)散序:

是一种散板的引子,节奏自由,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

(2)中序:

节奏固定的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

(3)破:

又称舞遍,节奏几次改变,逐渐加快,以舞蹈为主

③《霓裳羽衣曲》:

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

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

•宋代姜夔于1186年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书堆中发现了商调《霓裳曲》十八阕,他为“中序一阕”填了词,从而流传至今。

2、法曲

•法曲本来是道教所用的法乐,玄宗崇尚道教,故将道教音乐纳入宫廷,并加以发展,成为一种精美的歌舞形式。

玄宗还专门在梨园中设立法部,由15岁以下的少女30人组成,称为“小部音声”,专门表演法曲。

•法曲的音调与相和歌、清商乐有直接联系,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等,风格雅致。

代表作品有《霓裳》、《大定》、《堂堂》等。

3、曲子

•隋唐的民歌已明显地分成山歌和小曲两种。

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则称“小曲”,又叫“曲子”,它们多是产生于城镇,反映市民生活的民歌。

有的则是来源于山歌、小曲,经艺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4、变文

•佛教为了宣传教义,从南北朝以来就开始把经文和叙事歌曲结合,逐渐发展成一种被称为“变文”的说唱形式。

•现有当时传存的多种“变文”唱本,都是属于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内容有演释经文的,如《法华经变文》;有的并非属于佛经,但与佛教劝人行善行孝有联系,如《舜子至孝变文》;也有属于一般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的,如《楚灭汉兴王陵变文》、《张义潮变文》、《王昭君变文》,等等。

5、歌舞戏

•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音乐形式。

•隋唐时期的歌舞戏:

《大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