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音乐教案.docx
《《春》音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音乐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音乐教案
《春》音乐教案
《春》音乐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舒缓优美的特点,联想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
2.尝试听辨乐句,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
3.在讨论与操作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表现乐曲,共同解决困难。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1.音乐《春绿江南》片段、ppt《春绿江南》。
2.图谱、纱巾。
3.五种颜色的椭圆形彩纸,背后贴有双面胶,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赏春欣赏ppt春景图,感受音乐。
师:
小朋友,你们知道江南是哪里吗?
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我们张家港也属于江南地区,我们江南的景色很美,特别是春天这个季节。
现在就请你们跟着镜头、跟着音乐去感受江南的春景吧!
二.听春
1.再次欣赏,听辨乐句。
师:
刚才我们感受春天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叫《春绿江南》。
那这首曲子有几个乐句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可以在每一句的第一拍拍一下手。
2.出示图谱,感受乐句的不同。
师:
刚才的每个乐句都一样长吗?
原来前面两句短,后面三句长,第二段也是这样。
3.随图谱起伏,画波浪线,感受长短乐句。
4.认识乐器,模仿弹琵琶的动作。
5.游戏"传纱巾",感受乐句。
三.舞春
1.随音乐自由起舞,想象春景,表现乐曲的柔美。
2.画下心中的春景,激发想象力。
3.扮演春景物,随乐句用相应的动作表现。
4.五人为一组,尝试设计图谱,合作春景图。
5.分小组展示创编结果,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四.探春师:
你们展现的春景图可真美,那让我们再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更多绚丽多彩的春姿吧!
活动延伸:
1.欣赏完整版的琵琶曲《春绿江南》,并用多种方式尝试表现乐曲。
2.欣赏其他民乐,增进对民乐的热爱之情。
《春》音乐教案2
教具:
录音机、教学磁带、钢琴、打击乐器、投影仪、提板。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岭南春早》,让学生体会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迎来了“岭南春早”的大好形势,给岭南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2.让学生掌握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新的节奏型的拍、读、写法;学习乐理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记住一些常用的速度述语,懂得二拍子的击拍法。
教学难点
切分节奏、八分休止在前半拍的节奏型的拍、读法,以及如何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用律动启发式,层层深入把乐理与歌唱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步骤
(一)练声
(要求:
要轻、气息要平稳,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跟钢琴唱)
(二)节奏练习
投影图片一
1.让学生读、拍此节奏,提问学生此节奏中哪些没有学过的?
引导学生回答,学生自然会说出“”和“”。
以此引入切分节奏和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新节奏型。
2.切分音:
一个音由弱拍(或弱节奏位置)延续到下一个强拍(或强节奏位置)成为强音,这个音称为切分音。
切分音改变了原来的节拍的强弱规律,形成了“切分节奏”。
如等。
3.几种切分节奏的拍、读写法(每一种都先进行拍、读练习)
投影图片二
写
读
拍
4.拍、读练习
投影图片三
1)
2)
3)
5.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构成的节奏:
(让学生闭口用“”读八分休止符在前半拍的节奏,读熟后心到休止的效果。
)
6.把两种节奏合在一起,加入打击乐器进行练习:
投影图片四
花铃鼓、双响筒:
沙锤、手串铃、板鼓:
铜锣、木鱼:
(反复练习此节奏型,一来可巩固感受切分节奏和八休止符在前半拍的节奏特点,二来可为学习“岭南春早”作铺垫,因为此节奏型就是《岭南春早》的节奏型。
)
(三)学习歌曲《岭南春早》
1.放音乐,听完一遍后,写上课题“岭南春早”,这首歌有浓郁广东音乐风味,这节课只作简单的提示。
重放音乐时,让学生小声跟唱。
这首歌曲是D徵七声调式G大调尚未学过,让学生跟着教师的钢琴唱词,由于这首歌曲的难点节奏前面已抽出练习过,因此,学生拍读起来比较容易把握,唱起来比较顺展。
2.教师亮出三个提板
1)活跃、热情;
2)雄壮有力;
3)抒展缓慢。
(让学生选择这首歌所表达的情绪,学生会选出第1)种。
)
3.为什么要选择此情绪?
先让学生讨论,渗入国情教育,启发学生领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祖国大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歌曲要唱得活跃、热情和充满春天气息,实行对外开放,迎来了外商的投资,这也是歌曲中“推开南风窗,欢迎小鸟来筑巢”的寓意所在。
因此,同学们应该歌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珍惜我们的学习环境,认真学习。
然后让学生脚节奏,手拍节拍唱一遍《岭南春早》,以此引入二拍子的击拍法。
(四)学习二拍子的击拍法
1.让学生体会用软刷子刷墙时上下的感觉去做基本功练习;
2.击拍时注意拍点,练习叶楞让学生体会打篮球时从地上弹起的感觉去找拍点,然后打着拍子唱《岭南春早》,可分组练习。
(五)听音乐完成下列问题
1.听三首歌曲片断《鼓浪屿之波》、《祝酒歌》、《牧羊姑娘》。
2.用连线连接下列问题:
《鼓浪屿之波》欢快快
《祝酒歌》悲伤中
《牧羊姑娘》怀念慢
3.速度:
音乐进行的快慢称为速度。
以刚才的三个音乐片为例,不同的快慢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
欢快热烈的音乐常常使用快或较快的速度,如《祝酒歌》;抒情歌唱性或田园风味的音乐常是用适度的中速,如《鼓浪屿之歌》;悲哀的掉歌、沉痛的回忆音乐则常用慢的速度,如《牧羊姑娘》。
4.速度的作用:
可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师把《岭南春早》放慢速度弹唱一遍,把《牧歌》放快速度弹唱一遍,让学生思考,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
(学生:
歪曲了形音形象。
)
5.常用的述语与意大利文相对照(速度记号标在开头的左上方,国际上通用意大利文)。
《春》音乐教案3
教学背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流动的音响,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得到美的愉悦与享受。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
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如何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呢?
我们开展了一次题为《春来了》的探讨课,力求创设丰富的情景,以听觉为先导,让学生在听中学、听中思、听中做、听中创,充分感受听觉艺术的迷人魅力。
《春来了》这一课选自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一课,教材安排了两首聆听曲目《嘀哩嘀哩》《春晓》、两首表演歌曲《大树妈妈》《郊游》和创编活动三块内容,通过聆听与演唱引导学生表达对春天及大自然的热爱并能用身边的音源或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编配创作节奏。
本课为第一教时,主要目标为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演唱《郊游》,感受春天的美丽,并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现春天,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堂回放
片断一:
感受春天
师播放歌曲《嘀哩嘀哩》,让学生用自身喜欢的动作律动进教室,教师逐个模仿学生的动作并与学生交流,时而点头、时而拥抱、时而拉手转圈……
师:
刚才听到的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
我觉得歌曲很欢快、很活泼。
生:
我觉得很轻松、跳跃。
生:
我听到了“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师:
小朋友听得真仔细,歌词都注意到了。
歌曲用欢快、跳跃的旋律歌唱了美丽的春天和小朋友在春天里欢乐的情绪。
下面老师给大家听一首描写春天的音乐,听一听跟刚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师播放贝多芬F大调第5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奏鸣曲》)
生:
这首音乐很优美。
生:
第一首是歌曲,第二首没有人唱歌。
师:
你的耳朵真尖,第二首是用乐器演奏的器乐曲。
生:
我觉得第一首好像小朋友在跳舞,第二首好像表现了春天美丽的风景。
师:
你对音乐的感觉真好。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发表自身的感受。
师小结:
音乐家用不同的方式描绘了春天,赞美了春天。
让我们手拉手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吧!
片断二:
歌唱春天
师扮演春姑娘,带领学生手拉手律动。
背景音乐:
歌曲《郊游》。
在音乐的间奏处,教师提问:
你们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
我看见青青的草,红红的花;我看见小鸟在柳枝上唱歌;我感觉春天的阳光特别温暖……
师:
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真是太美了。
继续听音乐律动
师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郊游》,请小朋友再听一遍歌曲,体会一下小朋友郊游时的心情旋律。
师:
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唱两句旋律,你觉得哪―句更能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
生:
第二句更自豪点。
师:
请小朋友像刘阳说的自豪地唱唱第二句。
师:
请小朋友愉快的朗读一下歌词(师弹奏歌曲旋律)。
学生跟琴学唱歌曲两遍。
┅┅
片断三:
表现春天
师:
春天是令人陶醉的季节,古今中外有很多诗人、文学家都对春天作过不同的描述,你能把知道的告诉大家吗?
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
生:
我会背一首儿歌:
春天到,梁上燕子闹
春天到,遍地长青草
枝头花儿香,牛羊乐陶陶。
师:
真好,老师也能背一段描写春天的文章: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风轻悄悄的,软绵绵的。
生:
还有古诗《春晓》。
师: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诗人对春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师:
诗人在室内听到了春天的哪些声音?
生:
诗人听到了鸟啼声;他听到了沙沙的春雨声;他听到了春风的脚步……
师小结:
诗人把他听到的“春天的声音”写得太美了,那乌声、那风声、那静静的春夜、那沙沙的雨声让人想起如烟似梦般的意境。
让我们再聆听根据这首古诗创作的同名歌曲,用线条或色彩表现你的感受。
师:
小朋友的展现都很有个性,现在老师要求小朋友学着音乐家、诗人也来表现一下美丽的春天。
提示:
1)结合古诗词做表演或配乐朗诵。
2)用身边的声音或自制乐器表现“春天交响曲”
小组活动要求:
1.确定表演形式。
2.组长分工、合作创意。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背景音乐:
《春晓》
学生反馈演绎。
第一组:
配乐诗朗诵。
创意:
用不同节奏朗诵古诗《春晓》;背景音乐:
《春天奏鸣曲》。
第二组:
歌曲表演。
创意:
根据歌曲《春晓》作表演。
第一.三部分按歌词表演,第二部分,模仿古人念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作夸张表演。
第三组:
一起合作画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第四组:
声音表演《春天交响曲》。
创意:
用身边的声音模仿春天的音响。
一生旁白:
春姑娘来了,伴着沙沙的雨声。
师小结:
小朋友真是太能干了,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身对春天的感受,老师被你们的精彩表演陶醉了。
让我们一起拥抱春天,在温暖的春天里快乐成长吧!
(唱《郊游》踏步出教室)
一节课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了。
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一课很美,虽然没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没有过分热闹的课堂气氛,但教师却用音乐、用优美的语言、用“春姑娘”营造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春天,使师生始终置身于美的意境中。
学生们觉得这样的音乐课没有压力,能自由发挥自身的想像,很轻松很天开心。
教学反思:
音乐是美的艺术,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情感,传递着情感。
音乐教学是引导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础是聆听音乐。
在《春来了》这一课中笔者紧紧抓住音乐的本身特点,围绕一系列审美活动――感受春天、歌唱春天、表现春天,引导学生在听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表现音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感受有:
一.听中说、听中品,在审美中发展内心听觉。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音乐的渠道越来越多,电视媒体、VCD、电脑、大街上的喇叭等,然而随处可听的音乐也会让学生“熟视无睹”,对培养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反而产生不良影响。
引导学生养成聆听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课始的感受春天这个环节,我们往往会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更多的从视觉上去感受春天的美丽。
而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教师没有用多媒体,而着意用两首不同风格的音乐――《嘀哩嘀哩》《春天奏鸣曲》来引导学生感受春的气息。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什么,而是通过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听赏中感受音乐的内涵。
如“你听得真仔细,歌词都注意到了”“你的耳朵真尖,第二首是用乐器演奏的器乐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两首作品在旋律、体裁、风格、情绪上的不同,逐步引导学生注意音乐要素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听辨能力、音乐记忆能力,为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打下了基础。
这种突出音乐本体的特点,用音乐来创设情景的做法,远比用画面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与喜爱,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是明显的。
二.听中辨、听中动,在审美中学唱歌曲。
音乐教学应给学生完整的音乐形象,从整体入手,这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演唱春天的片断中,教师突破传统唱歌教学惯用的从识谱――唱词――处理表演的模式,凸显音乐教学听觉领先的特征,创设春天的教学情境,通过四次不同要求的听,使“听、动、辨、唱”有机融合:
一听歌曲跟着老师律动――创设情境,感受春天;二听歌曲开启心智――感受歌曲风格,体会歌曲情绪;三听老师唱两句旋律――比较不同,感受附点音符的妙用,解决难点;四在朗读歌词的时候再次加强学生对歌曲音乐的了解,使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水到渠成,并把让学生最感头疼的曲谱视唱环节放到学完歌曲之后,从而走出了为知识技能所累的牢笼。
同时教师努力改变着教授者的身份,以”春姑娘“的角色与学生一起融入春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得到愉快的体验与表现。
三.听中创、听中编,于编创中丰富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把”体验“作为课程目标,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显示了音乐教学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密切关系。
片断三表现春天,就是以创编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品味文学作品中春天美景的基础上,聆听并体验歌曲《春晓》的情绪意境,要求学生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创编表演,从而使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创编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毫无目的的任意开放,而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教给小组活动的方法,并重视启发学生想像自身的创造效果,表述创造的意图与方案,并在创造表演中仔细聆听实际的音响效果与创意想像的音响对照,从而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如第四组表演的春天交响曲,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声音(“水”、梳子)、自身的身体乐器及自制的打击乐器(排箫、沙锤)等,创编了丰富的图形谱,并与一生的旁白相结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妙音响及小朋友在春天里的快乐心情;爱画画的第三组同学则根据音乐的感受描绘出一幅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第一组同学则选用教师提供的《春天奏鸣曲》为背景音乐,对古诗《春晓》做了不同节奏的朗诵:
所有这些创编活动都离不开教学中歌曲与音乐的启迪,离不开学生对生活中音乐的仔细聆听,其丰富的情感体验便在一次次潜心创作中得以提升与发展。
《春》音乐教案4
活动目标:
1.感受ABACA的回旋曲曲式;
2.在情境中感受、辨认主题音乐,感受古典音乐的优美旋律;
3.尝试多种乐器合奏,感知多种乐器的音效。
活动准备:
农夫、小鸟、小鱼流水、雷电图片;响棒、手摇铃、沙锤、铃鼓、三角铁;配套音乐CD和挂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
春天来了,所有的小动物都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讲故事,感受春天的情境)
二.感受回旋曲曲式
1.初步感受音乐
师:
春天的到来大家都很开心,连森林里都想起来春天的声音……(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出示不同动物的图片)
师:
刚才有哪些小动物来庆祝春天的到来了?
2.随故事情景感受音乐曲式
1)肢体动作创编
师:
小动物们看到春天来了都做了点什么漂亮的动作?
你们来做一下试试……
2)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讲故事,伴随肢体动作。
3.角色扮演——辨别主题、感受情境
1)教师和幼儿合作扮演
农夫:
学农夫耕田和播种
小鸟:
学小鸟捉虫、戏水、梳理羽毛、飞翔、玩耍
小鱼流水:
学流水中的小鱼戏水
打雷闪电:
用手抱住头或两人相拥
2)幼儿自主扮演
三.乐器合奏——分析曲式
1.感受乐器音响效果
师:
今天哪些乐器宝宝来了?
(教师分别演奏各种乐器,让幼儿感受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了解乐器音响之间的区别)
师:
你们来听一听,今天来的乐器宝宝像什么声音?
(教师一一演奏乐器,请幼儿猜想乐器和动物形象的配对)
2.教师示范乐器操作
教师播放音乐,随音乐变化操作各种乐器。
重视乐器的正确操作姿势。
3.幼儿分组操作
四.导出活动
——律动结束
《春》音乐教案5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春到沂河》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扮演《嘀哩嘀哩》,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3.音乐知识
1)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同学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同学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
能区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过程:
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局部(可以听两遍)。
设问:
(1)这段曲调了解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有条件的学校如能用VCD和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介绍,将更为形象生动。
)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局部与第二局部的速度变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同学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
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和三局部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7.导入:
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
假如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8.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9.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10.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11.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同学感受歌曲的情绪
12.学习曲调:
分两局部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
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
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13.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14.让同学自身为歌曲第二局部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15.教学小结。
《春》音乐教案6
思考问题:
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生合作学习,提升音乐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片断回放1:
以第六册补充歌曲《嘀哩嘀哩》为基础我设计了音乐综合课《春》,我的教学设计目标是以春为主线,综合美术、诗歌、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让学生以音乐为基础,利用歌、诗、舞、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体验感受春天,表现春天,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春天的美好表现,从中体验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首先、由春天的诗导入;其次、敲春天的鼓点、学唱春天的歌;最后是请学生合作创编节目,用自身的方式来表现春天赞美春天。
在教学法过程中前两个步骤都完成的非常的顺利,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步骤“合作学习,创编节目表现春天”出现了问题。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合作交流,请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创编。
虽然在合作交流时学生能自由的选择合作伙伴,并能积极讨论,众说纷纭,可在十分钟后的现场表演中,很多同学却还是不知所措,都说不行、不会,而且他们对这一活动表现不是很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有兴趣,也创编出了节目,但节目质量不高,对“春”这一主题表现不明确。
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主要问题:
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缺乏引导性。
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自主能力有限,学习思维缺少条理性。
合作时间和表演时间不够充分。
改善策略:
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利弊探析,教师是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教学策略都有适用范围,都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
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一个鼓励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感受音乐的环境,但这一教学策略存在着花费教学时间过长,对学生自主能力要求高的特,易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等方面的缺点。
因此在明确实施合作交流利弊的基础上,要更高效率地发挥合作交流的教育功能,教师必须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最佳时机,优化分组,合理组织合作交流,科学引导指点,发挥优势功能,才能加强合作交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在合作学习中充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以及联络员的角色。
片断回放2(改善设计)
针对第一节课的不足,我对教学方法了一定的改善。
我将本课设计为两教时。
一节课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画、朗诵春天的诗、欣赏春天的舞、模仿春天的舞蹈,初学歌曲《嘀哩嘀哩》引导学生体验感受诗、画、舞、歌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对春的表现,为创编表演作一个铺垫。
第二课时在学习演唱歌曲《嘀哩嘀哩》后我请同学们在规定的十五分钟内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春”,如:
用唱歌、跳舞、演奏、朗诵、绘画、表演、等方式来表现春天赞美春天。
老师提供各类打击乐器、画笔、纸、纱巾、花束、话筒等道具,并采用分组合作交流。
我一方面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我又是有意识地在每组安排了一个小能手,让他们在组内合作讨论中起着一个“组织带动”的作用。
在同学们交流的十五分钟里,我到每组了解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合作创编。
例:
在舞蹈组,我参与了她们的舞蹈编排,对其进行了指导,并提议可以用歌舞结合的方式表现春天会更加丰富,于是她们热情邀请了旁边的演唱小组与她们合作创编节目,他们每一个都比较认真投入的创编排演自身的节目,最后还他们兴致勃勃的第一个上来表演了他们的歌伴舞,他们积极投入的表演把自身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表现的活灵活现,引来了阵阵掌声;在朗诵组,我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表达自身对春的赞美,激发了学生的朗诵兴趣,同时我提议他们与绘画小组的合作表现春天,很快两组人就有单方面的创编投入到的新的合作创编中去了,最后我指导他们组的配上了音乐和简单的舞台调动。
表演时朗诵组的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着诗,绘画组的同学在上面走动,从不同角度展示着自身的画,配上我给他们的钢琴乐,为大家营造一个集诗、画、音乐与一体的春的氛围。
在十五分钟的合作学习中,我分别对各组学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在引导下学生有了一定创编的意识、信心和热情,都能比较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