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227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1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docx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四单元知识重点

分子的特性。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一般来讲,气体分子间的间隔>液体分子间的间隔>固体分子间的间隔。

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增大;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减小。

3、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

4、如果物质由分子构成,则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5、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的种类不变。

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易错提示】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不是唯一的粒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变化中,物质的状态、体积的改变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而不是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原子的结构及其结构示意图)

1、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可见,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等于核内的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的数目。

地球

2、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

质子

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1.6726×10-27kg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kg

电子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

3、原子中各种粒子之间的关系

(1)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这三种粒子构成的,但一个普通氢原子中中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中子不带电,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但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4)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核外的电子数也不同。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电子层

(1)定义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现在科学发现,原子核外电子层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电子能量与电子层的关系。

电子层数

离核远近

近远

电子能量

低高

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更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

因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

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越高。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三、四、五、六、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

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做分层排布。

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一层,最多的有七层。

(电子层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2个)。

2、核外电子排布

(1)分层排布

核外电子在不同电子层的运动,叫做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

(2)排布规律(仅限前三层)

排满第一层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再排第三层。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

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钠原子为例)

4、原子结构与原子化学性质的关系

原子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一般有如下规律:

原子的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举例

稀有气体原子

8个(氦为2个)

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

稳定

He、Ne、Ar等

金属原子

一般少于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不稳定

Li、Na、K、Mg等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多于4个

易得到电子

不稳定

N、P、S、Cl等

【拓展】对稳定结构的认识

(1)稳定结构是一种相对状态,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构成的物质也可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例如,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氟气发生反应。

(2)有稳定结构的粒子并非一定是稀有气体的原子,也可能是某些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荷的粒子。

【易错提示】

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结构,但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也是相对稳定结构(它只有一个电子层)。

一般来讲,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但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的原子不一定是金属原子,如氦原子、氢原子。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但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不一定相似,如氦与镁;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也不一定相同,如氦与氖。

(离子)

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简明方便地表示核外电子地分层排布。

氖、氩等稀有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们的原子最外层都有八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

钠、镁、铝等金属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氯氧硫磷等非金属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都趋于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

以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氯原子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当钠与氯气反应时,钠原子最外层的1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层上,这样两者都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

在上述过程中,钠原子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氯原子因得到一个电子而带上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这种带电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如钠离子(Na+);带负电的原子叫做阴离子,如氯离子(Cl-)。

带相反电荷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原子和离子的区别:

粒子种类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带正电荷

带负电荷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3、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离子个数。

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时,“1”省略不写。

如:

阳离子:

Na+、Mg2+、Al3+等阴离子:

Cl-、S2-等

(元素)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种元素之间质子数一定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元素可用来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分子、原子、离子用来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

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由氧分子构成;汞由汞元素组成,由汞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由氯元素和钠元素组成。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如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不是一百多个。

元素根据性质可分为:

金属元素(如钠、镁、铝等)、非金属元素(如氧、氢、碳等)。

地壳中元素含量占前五位的是:

氧、硅、铝、铁、钙。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使用范围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或分子的构成

联系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最小单位,即元素和原子是总体和个体的关系

【规律总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判断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主要看核内质子数是否相同而不论原子存在形式,如O2、H2O、CaO、O2-、KMnO4中均含有氧元素

【拓展】: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

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元素符号的写法:

“一大二小”,即只用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用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宏观意义);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意义)

【误区警示】1.书写元素符号时一定要书写规范,大小写要分清,特别是用两个字母表示的,注意“一大二小”,同时还应注意元素名称中的偏旁部首,如“碳”不能写成“炭”,“锰”不能写成“猛”,“汞”不能写成“汞”等。

2.当元素符号的前面写上数字时,只表示原子的个数,不再表示元素,即只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0表示三个氧原子,2Fe表示两个铁原子。

【方法规律】辨别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时,要关注数字所处的位置。

如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数量,右上角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则表示核电荷数(圆圈内)和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弧线上)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

所以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16个族。

.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每一周期中的元素从左至右按照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顺序排列(第一周期除外)。

编排依据:

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排列规则: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向右依次增加;

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时稀有气体元素;

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等量关系:

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意义:

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为寻找新元素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似,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

知识点一化学式

1.化学式的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含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以H2O为例)

含义

实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微观

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以Fe为例)

含义

实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铁单质

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铁由铁元素组成

微观

表示物质的一个原子

一个铁原子

【提醒】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有三个含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有四个含义。

.化学式的写法读法

书写方式

读法

单质

稀有气体

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氦写为He

读作某气,如氦气、氖气、氩气

金属和固态非金属

习惯上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铁写为Fe,碳写为C,磷写为P

直接读即可,如铁、铜、碳、硫、磷

气态非金属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如O2、Cl2、N2

一般读作某气,如氧气、氯气、氮气

化合物

氧化物

一般把氧的元素符号写在右边,另一种元素符号写在左边,如MgO、CaO

一般读作氧化某,如氧化镁、氧化钙,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一般把金属元素的符号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的符号写在右边,如NaCl、KCl

一般读作某化某,如氯化钠、氯化钾

【归纳】判断化学式正误的方法

看元素符号是否书写正确:

一个字母的大写,两个字母的,第一个大写第二个小写。

右下角角码是否遗漏。

氧化物的化学式中氧元素是否写在右边。

其它化合物的化学式中金属元素是否写在左边。

化合价

1.化合价的概念

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做根,如OH-、CO32-等原子团也有化合价,OH-为-1价,CO32--2价.

2.表示方法:

通常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用“+n”或“-n”表示。

3.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负价。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

【提醒】

有些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CO和CO2中C元素分别为+2和+4价

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种元素可以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中N元素分别为-3和+5价。

【归纳】化合价与离子符号表示方法比较

标示位置

数字与符号的位置

联系

化合价

元素符号正上方

符号在前,数字在后,数字不能省略

通常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这种元素的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一致,正、负号相同,如Na和Na+

离子符号

元素符号右下角

数字在前,符号在后,数字1省略不写

4.化合价的应用

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依据:

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写出元素符号,正价的在前,负价的在后:

PO

步骤:

求出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原子个数

P:

=2O:

=5

把原子个数写在各元素符号右下角,即得化学式P2O5

检查化学式,看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是否为零:

(+5)×2+(-2)×5=0

 

【拓展】“十字交叉法”书写化学式

以+4价硫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例

书写

写出元素符号,正价的在前,负价的在后

标出元素的化合价

把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约成最简整数比

将约成最简后的硫的化合价数值写在氧元素的符号的右下角,氧的化合价数值写在硫元素符号的右下角(“1”省略不写)

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判断化学式Cu(OH)2CO3是否正确,可根据各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计算代数和:

(+2)×1+(-1)×2+(-2)×1=-2,不等于0,所以上述化学式错误。

计算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依据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以计算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如求Na2SO4中S的化合价,设S的化合价为x,则有(+1)×2+x+(-2)×4=0,x=+6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

定义: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符号为Mr

求法:

把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即可。

单位:

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例如,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合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的比。

例如,H2O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16=1:

8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100%

例如,H2O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