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5017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x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荆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二〇一六年四月

为统筹规划未来五年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在研究了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设定了服务业发展目标,指明了工作重点,并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相关措施。

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他规划和县(市、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服务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行业结构渐趋优化,空间布局日趋合理,社会贡献明显提升,为“十三五”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总量不断提升。

经过“十二五”以来的持续发展,全市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405.96亿元左右,是2010年的2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2.9%。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1.7%,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从2011年的29.4%提高到32%。

(二)结构有所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结构逐渐改善,传统服务业稳定增长,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物流、商贸、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分别比“十一五”未增长25.8%、103.0%、188.7%,通用航空、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

2014年,科技服务业收入增长率达13.9%,成为服务业发展中的亮点。

(三)投资进一步增长。

2014年,全市服务业固定投资额为54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44%。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102.08亿元,增长28%;批发和零售业完成投资35.76亿元,增长43.38%;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40.94亿元,增长17.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完成投资20.42亿元,增长3.9%。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增幅保持在29%左右,服务业已成为全市投资的重点领域。

(四)就业人数不断扩大。

2014年,全市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57.91万人,比2010年净增10.27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7.45%,比2010年提高3.83个百分点。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5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预计为7元/人,比2010年增加2元/人。

服务业在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京山县、东宝区和沙洋经济开发区成为湖北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掇刀区、漳河新区被纳入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东宝综合物流园、掇刀化工物流园、钟祥空港物流业等现代物流园区集聚功能初步发挥;万达城市广场片区、中天街片区、星球世界城片区的商业核心区集聚效应正在显现;技术服务业正在向荆门高新区、漳河新区产业园集聚。

“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相对其它产业、相对全省其它地市、相对经济发展趋势而言,仍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支撑还明显不足,生活性服务业对改善民生和满足供给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市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1.发展总体规模小。

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相比,严重滞后。

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为447亿元,总量在全省排第8位,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5.2和3.2个百分点;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

2.产业层次不高。

从内部构成看,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偏低,尤其是一些新兴、高端服务业基本处于空白。

2015年,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达52.7%,而研发设计、软件开发、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比重偏低,金融服务、大数据等高端服务业明显不足,通用航空等本地特色服务业发展速度偏慢。

3.竞争力不强。

服务业资源碎片化严重,集聚度不够;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匮乏,创新能力不强;传统服务业经营模式创新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外向度差;竞争机制不健全,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休闲农业等同质化竞争严重;服务业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知名度不高。

4.发展后劲不足。

全市服务业投资增速减缓。

服务业项目储备不足,且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大,现代服务业和服务业新兴业态项目严重不足,将进一步拉大与周边地市及全国、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距离。

5.产业融合不够。

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

荆门是一个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但制造业经营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持续偏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荆门工业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荆门的工业发展亟需服务业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

另一方面,农业服务业也相对滞后,离“中国农谷”现代农业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

荆门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融合互动明显不足。

二、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

综合判断,未来五年,全市处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关口,处于动力加快转换、“五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关口,处于体制机制变革、发展活力释放的重要关口,服务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1)发展机遇

1.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国家、省将加快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等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我市打通对外开放新通道,建立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在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协作、配置资源。

近年来,国家、省密集出台了“工业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和宏观政策,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通用航空、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促进荆门制造业服务化,推进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融合,促进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成长,形成新的增长点。

2.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完善带来的机遇。

随着快速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网的形成,“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将为服务业带来快速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郑州至南宁高速铁路(襄阳—荆门—宜昌段)、沪汉蓉快速铁路(武汉—荆门—宜昌高铁)以及荆荆城际铁路将陆续开工建设,江汉运河建成通航,漳河机场、冷水机场将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运输方式的不断优化,将促进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

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和消费观念改变,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航空运动、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将不断上升,高端金融服务、数据服务、信息消费等新兴领域将成为热点。

4.产业转型升级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这为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研发服务、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1.有效消费需求与有效供给脱节,短板突出。

适应消费加快升级,以消费环境改善释放消费潜力,以供给改善和创新更好满足、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是“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三五”将以信息化牵引工业结构升级,形成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人民大众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

服务业有效供给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够。

一方面,生产性、流通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新的比较优势有待于培育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部分个人服务业的发展还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高质量、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2.区域竞争加剧。

“十三五”期间,各地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服务业。

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我市服务业发展不仅远落后宜昌、襄阳两个副省级市,与荆州、黄冈、孝感等市也存在一定差距。

我市要在同类城市中实现服务业赶超必然面临更加激烈的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竞争。

3.服务业发展短期内仍显滞后。

长期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集聚度低、转型升级困难;新业态增长又十分缓慢,产业基础薄弱,市场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缺乏竞争力。

面对现有发展情况,短时间内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难度较大,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切实把握“三维纲要”,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开展加快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产业融合、完善布局为路径,以提升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为重点,以打造特色服务、知名品牌为突破口,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加快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构建江汉平原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实现荆门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发展。

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

将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增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城互促、产城共融。

(二)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发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促进现代农业产业的服务化转型。

(三)坚持集聚发展。

把握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放大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引导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四)坚持创新发展。

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念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激发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坚持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保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年均增速为11%。

重点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50家,服务业领军人才50人。

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达到7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比重的45%左右,就业人数年均增长6%,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35%。

第三章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专业化水平为导向,以支撑本地制造业发展、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促进制造业服务化为基本目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

一、现代物流

(一)发展目标

优化空间布局、拓展物流通道、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网络化、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第三方、四方物流,建设长江经济带物流节点城市和江汉平原生产性物流基地。

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左右,年均增长20%,物流业增加值约占服务业比重25%。

新增4A级以上物流企业4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20家,建设1个综合物流园区,建成8个专业物流园,打造8个物流中心,多个物流节点,打造1个省级示范园区。

(二)产业布局

按照“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园—物流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点”四级结构,形成“一区、八园、八中心、多网点”物流格局。

优化、整合、新建一批物流节点,支撑物流服务系统建设。

“一区”:

荆门综合枢纽型物流园区。

“八园”:

传化公路港物流园、彭墩汉光农业综合物流、石牌港物流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