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12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docx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班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

2、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3、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1、校正字音

(1)斯恶已

(2)音声相和(3)共一毂(4)埏埴以为器

(5)凿户牖以为室(6)自见者不明,自矜者不长

(7)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8)其脆易泮(9)起于累土

二、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死而不亡者寿

其脆易泮起于累土

2、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

自是者不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其未兆易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3、古今异义(写出古义)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埏埴以为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千里之行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三、研读文本:

(1)诵读。

(2)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

(3)翻译。

(4)分析。

1、研读第1节:

【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译文1】: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的,长和短是互相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的,前和后是互相的,这道理是的。

【赏析1】: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善与、有与、难与、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的。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

2、研读第2节:

【原文2】: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2】:

三十根辐条,到车毂上,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

和陶土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但恰恰是“”使它们。

“无”“有”

“车”毂中心

“器”有器之用

“室”

【赏析2】: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

显然,“有”与“无”是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

的作用。

3、研读第3则。

【原文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3】:

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就好像)的人反而不能明理,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牲畜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

【赏析3】:

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的。

这些的举动都是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这一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的完善,强调了的价值与意义。

4、研读第4则。

【原文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4】:

了解别人的人,了解自己的人(即了解自己更重要)。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仁(即战胜自己更重要)。

就是富人。

有意志。

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

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

课题: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老子》选读

《有无相生》第二课时

【赏析4】:

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更加重要。

“自知者明”,就是说,这才是;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

的人就是富有的人。

因为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

的人才算得上有志。

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

《老子》认为,的人(即能够做到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

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本章中讲述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系列观点。

一个人倘若能自己、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就能够保持

和。

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5、研读第5节。

【原文5】: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赏析5】: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

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

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到,由到,由到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还要重视,行事。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

“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6、研读第6则。

【原文6】: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赏析6】:

本则所说的是关于的智慧。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

①要注意事物的状态,。

②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之处。

③做事要。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

和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从

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开始懈怠,没有保持,缺乏,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7、研读第7则。

【原文7】: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7】: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

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

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

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

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赏析7】:

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

胜刚强。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

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而应,有良好的。

四、小结:

感受选文的思想精华

认识世界:

认识自己:

认识人生:

生存之道:

五、课堂练习

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

提示:

《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

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

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

(“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

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

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

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

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

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

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

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

六、拓展

1、举出能够反映我们这一节课学习到的老子思想的例子。

(成语、俗语、格言、诗句、事例均可)

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几句格言,谈自己的感受。

刘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