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865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9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词鉴赏李清照.docx

宋词鉴赏李清照

宋词鉴赏李清照

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你先到上次我给你的那个网站看看里面有什么栏目?

是否一个散文鉴赏?

我不知道我的会否突然没关系我已经麻烦你那么多了等电脑修好我自己找吧

----------------------------------------------------------------------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

“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

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

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

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

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

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骚人”指的是屈原。

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

“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

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

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

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

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

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

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

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贺新辉)

*******************************************************************************

行香子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有可能是建炎三年(1129)写于池阳的。

是年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

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

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

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

浓重的离情别绪,对时局的忧虑,二者交融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词作开首,词人抓住秋天自然现象的两个突出特征落笔。

蟋蟀在草丛中幽凄地鸣叫着,梢头的梧桐叶子似被这蛩鸣之声所惊而飘摇落下。

此时此际,此情此景,在词人看来,正是人间天上离愁别怨最浓最重的时候。

词人开首落笔即蒙上一层凄冷色彩,想象相当阔大,由眼前之景,即联想到人间天上的愁浓时节。

此外,着一“惊”字,表明词人自身也为离愁所“惊”。

词作题为“七夕”,由此可知“人间”的“愁浓”之中也包含了自己,从而含蓄地点出自己也为离情别愁所煎熬。

次二句,“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词人的笔触放得更开,叙说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和织女被千重关锁所阻隔,无由相会。

“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谓天上。

唐杜牧《七夕》诗: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末三句,“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浮槎”,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

张华《博物志》卷三: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

’”词人在此继续展开其想象之笔,描述牛郎、织女一年只有一度的短暂相会之期,其余时光则有如浩渺星河中的浮槎,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

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写自身体验的离愁,和对离愁中牛郎、织女的深切同情。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词作下片首三句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

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

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这两句由想象回到现实。

词人仰望星空,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关注之情溢于言表。

结句“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甚”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耽心与关切。

  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词人一笔两到的写法,词作写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但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

如果没有自己深切的感情体验,又如何能写出如此感人的作品。

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作意境,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

此外,本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文潜少鸣)

**************************************************************************************

好事近李清照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

  这是一首抒发伤春情怀的词。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词人抒发伤春之情,并非因先睹物而引致伤感,而是深处闺中,即敏锐地感悟到大自然细微的变化,由此引起情感变化。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

表现了词人的敏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关注之情。

唐孟浩然《春晓》诗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韩偓《懒起》诗云: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

倒卧卷帘看。

”这两位诗人对风雨后花的状况均无所知,虽有怜花之意,但毕竟不如李清照。

当然,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

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伤感之情已隐然可感。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次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长记”,即常记,说明以往的“伤心时节”之事,常萦绕于心。

此外,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词人的《如梦令》词: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也表达了对海棠的钟爱,其抒情方式与此词上片也相似。

  上片侧重由景生情,为落花而慨叹,而伤春。

下片则自然过渡到对闺门独处、孤寂苦闷生活的描绘。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词人在这里并没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过四个极富象征意味的物体刻画酒阑、歌罢、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灯,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

试想,一个闺中思妇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其心情该是怎样的凄怆孤寂,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白日词人是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愁更愁,想在梦中得到一丝慰藉,然而梦中的情景,依旧使梦魂幽怨哀愁。

醒来之时,听到窗外凄厉的“啼鴂”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因为“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屈原《离骚》),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尽。

  这首词抒写的是伤春凄苦之情,但词人并没有正面来抒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刻画,把自己的凄情浓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词读来,更感其情深沉、凝重。

(文潜少鸣)

**************************************************************************************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

“鞠(菊)有黄花”。

“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

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

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并且是词眼。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

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

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

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夏承焘)

**************************************************************************************

临江仙并序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因各本文字有异,有作于“远安”、“建康”、“建安”三种说法。

远安,在今湖北省,李清照生平足迹未至此地,可排除。

建康,李清照曾从其丈夫赵明诚寓居过,时为建炎元年(1127)秋至建炎三年(1129)五月,赵明诚知江宁府期间。

当时夫妻团聚,生活虽不如南渡前在汴京时,然仍有踏雪赋诗之豪情逸兴,与本词所写“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等词意不甚相符,不似居建康时作。

今从《词学丛书》本《乐府雅词》作建安。

建安,宋属建州,今福建建瓯。

李清照曾途经此地。

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多年,李清照年老无依,在动乱岁月里,颠沛流离,作客异乡,当春归大地之时,触景生情,遂写了这首《临江仙》,抒发感旧伤今的悲凄之情。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

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

次句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

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

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

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

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

“柳梢梅萼渐分明。

”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

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

“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

可如今却怕见春光,为什么呢?

结二句写的就是回答:

“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

”“秣陵”,即金陵、建康。

建康,是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恩爱夫妻死别的地方(赵明诚于建炎三年八月病死建康),至今丈夫还埋葬在那儿。

词人想象春天回到建康,春风吹绿了那儿的树,可是她再也不能与丈夫一起观赏那儿的春光了。

她只身飘泊,暂时客居建安,千里迢迢,战乱频仍,连亲自去他坟上祭奠也不可能,怎能忍心看到这春光呢?

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

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

“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

可如今孤身一人,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

“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

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

“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

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

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

“试灯”,宋人最重元霄节。

每逢元霄,灯市总是热闹非常,往往在节前几天就陆续张灯,称之为试灯。

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

“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

”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

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

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整首词作几乎是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感抒发的深沉,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文潜少鸣)

***************************************************************************************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记写秋天郊游的词作,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

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

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词作开首,词人叙己泛舟湖上,时值深秋,触目所见,秋风阵吹,湖面烟波浩渺,湖上的荷花已是香消玉殒。

首二句的描述,似埋下萧瑟的氛围,悲秋的情调,然而接下却笔触一转,写出: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词人心胸宽阔、朗爽,不仅不感到悲,反以为喜、以为亲。

这里词人不说自己面对湖光山色感到亲切,反说“水光山色”与人亲近。

这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手法,把自己陶醉山水之情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李白诗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辛弃疾词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表现手法略同,只不过李清照写得更自然明白和直接罢了。

  词作下片,词人集中笔触描绘湖面景致。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湖面上已无夏日那种“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盛景,和“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用邦彦《苏幕遮》)的情致,但词人睹此情形,丝毫没有惆怅、悲凉之感,而是觉得枯老的荷叶和饱满的莲房,也一样给人以欢愉。

更何况还有临近岸边的苹花汀草,似经过清露泼洗过一番,清爽,葱俊。

这里用“洗”字,既把秋天肃爽、静朗的特征勾划出来,也把词人不同一般的阔大胸襟给表现了出来。

歇拍二句: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里的表现手法与上片末二句“水光山色与人亲”相似。

词人明明是自己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但却不明说,反婉转地说是眠沙鸥鹭舍不得游人离去,以致不肯理睬归去的游人。

这种表达手法,更深切、更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情怀。

(文潜少鸣)

**************************************************************************************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

  这是一首当春怀人、盼望远人归来之作。

较之表现同一题材的许多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没有写个人独居之苦闷,也没有写良人不归之怨恨,而是热情地呼唤远行在外的丈夫早日归来,一同度过春天的美好时光。

小词将热烈真挚的情感抒发得直率深切,表现出易安词追求自然、不假雕饰的一贯风格。

  起首三句以白描笔法描绘早春景色,但又不同于一般地写景。

“春到长门春草青”,直接袭用五代薛昭蕴《小重山》词之首句,暗寓幽闺独居之意。

“长门”,汉代长安离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曾幽闭于此。

司马相如《长门赋序》:

“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妬。

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

”薛词即借此事以写宫怨。

易安将自己的居处比作长门,意在表明丈夫离家后的孤独。

较之陈皇后,她此时虽然不是被弃,却同是幽居。

“春草青”,字面的意思是说春天已经到来,阶前砌下的小草开始返青,隐含的意思则是春草已青而良人未归。

《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暗用其意。

“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言野梅只有少许嫩蕊初放,尚未遍开,而此时也正是赏梅的好时节。

“些子”,犹言一些。

以上三句突出写春色尚早,目的是要引出歇拍呼唤远人归来“著意过今春”之意。

如果“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青玉案》),也就不会有“著意过今春”的渴望。

  次三句写晨起品茶。

宋人习惯将茶制成茶饼,有月团、凤团等数种,饮用时皆须先碾后煮。

“碧云笼碾玉成尘”,写饮茶前的准备。

“碧云”,以茶叶之颜色指代茶饼;亦可理解为茶笼上雕饰的花纹。

“笼”,贮茶之具。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云:

“(韩魏公)不甚喜茶,无精粗,共置一笼,每尽,即取碾。

”“碾玉成尘”,言将茶饼碾成碎末,犹如碧玉之屑;“玉”亦谓茶之名贵。

明冯时可《茶录》:

“蔡君谟谓范文正公:

《采茶歌》‘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今茶绝品,色甚白,翠绿乃下者,请改为‘玉尘飞’、‘素涛起’,何如?

”所叙之事可资参证。

‘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写晓梦初醒,所梦之事犹残留在心,而香茗一杯,顿使人神志清爽,梦意尽消。

“一瓯春”,犹一瓯春茶之省称。

联系全词来看,“晓梦”似与怀人有关,然含而未露,颇耐人寻味。

  过后三句仍是写景,不过时间由清晓移到了黄昏。

“花影压重门”,言梅花的姿影投射在重门之上显得很浓重。

“花”,指上片所言之江梅。

“重门”,一层一层的门。

由此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来。

“疏帘铺淡月”,言春月的清辉铺洒在窗帘上,显得很均匀。

这两句词以对偶形式出之,匀齐中富于变化。

按照习惯,“花影压重门”本应对以“淡月铺疏帘”,但在这里词人似乎有意将“淡月”和“疏帘”位置互换,一方面为了合于平仄,一方面也避免了雕饰之嫌。

词本不同于律诗,是不必追求对仗的严谨工稳的。

两句词生动地创造出初春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