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722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docx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大宁县第一中学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

 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主要表现为热能。

 2、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及转化形式,如风能等。

三.分类: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关系

 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其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位移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对岩层的影响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和拗陷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关系

 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分类:

①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沉积岩:

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煤炭)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变质岩:

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石灰岩地区可能具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等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一)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运动结果

地表岩层弯曲变形巨大的褶皱山脉

地表岩层水平位移断裂带

2、垂直运动:

运动形式——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

运动结果——岩层隆起或拗陷,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

S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板块构造学说:

1.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海沟、海岭)分割成许多单位,叫做板块。

六大板块:

亚欧、非洲、印度洋、太平洋、美洲、南极洲。

成因

代号

地理事物

相关板块

板块张裂(生长)

1

2

3

大西洋

红海

东非大裂谷

亚欧、非洲、美洲

非洲、印度洋

非洲板块内部板块

板块碰撞(消亡)

陆-陆

4

5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非洲、亚欧

印度洋、亚欧

陆-海

6

7

8

9

海沟

岛弧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

亚欧、太平洋

亚欧、太平洋

美洲、太平洋

美洲、南极洲

2.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所以多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地热资源也比较丰富。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它们都出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

1.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不断升高;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不断扩大;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

2.我国多地震原因:

位于三个板块(亚欧、印度洋、太平洋)交界处,两个地震带交汇处

3.地震多的国家有:

日本,印度尼西亚,美国西海岸,秘7鲁,墨西哥,新西兰,智利

特别说明阅读地质图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阅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阅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年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是由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所致。

⑤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3)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如不带等高线,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一般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五、山岳的形成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A褶皱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

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判断依据(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一般:

背斜成岭,向斜成谷

特定条件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背斜:

良好的天然气、石油储存构造;修建隧道工程。

向斜:

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构造;修建水库大坝

B.断层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

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常形成块状山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地堑):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常形成谷底(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断层线附近常受风化、侵蚀,有利于地下水的释放,形成温泉;不利于建设大型工程;易找到地热资源、矿产资源

(3)火山爆发

·处在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火山

·火山的结构

没有破坏的:

呈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

火山口破坏后的:

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4)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因素:

修建成本、工程难度

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修筑公路的原则

*要尽量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六、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作用

作用形式

概念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三角洲形成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冲(洪)积扇——发育在山前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多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呈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沿河聚落带,有沿海聚落带--------呈带状、团状

 

外力作用类型

地貌表现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理风化)

普遍

气温高、降水多的地区化学风化强烈

热带雨林气候区

植物根系、动物穴居对掩饰的破坏(生物风化)

普遍

风力

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

堆积作用

新月型沙丘

流水

侵蚀作用

瀑布(溯源侵蚀)---河道变长

河流上游

峡谷(下蚀)---河道变深

河流上游

河曲地貌(侧蚀)---河道变宽

凹岸:

侵蚀凸岸:

堆积

河流中下游

喀斯特地貌(峰林、石林、溶洞、钟乳石、石笋等),其形成也与化学溶蚀有关

气候温暖湿润的石灰岩地区,如云贵高原

黄土地貌(典型地貌:

塬、梁、峁)

黄土高原

丹霞地貌

红色砂岩、页岩地区,如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

堆积作用

冲积扇

山麓地区,如新疆的绿洲

冲积平原

河流中下游地区,如华北平原

三角洲

河口地区,如珠江三角洲

冰川

侵蚀作用

角峰、冰斗、U型谷

高山、高寒地区

峡湾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挪威)西海岸

冰蚀湖

北美五大湖

堆积作用

侧碛、终碛

高山地区

海浪

侵蚀作用

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

海岸地区

堆积作用

沙滩

“V”形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U”形谷分布在冰川请示强烈的山区,“宽谷”︺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

流水的趁机作用在不同位置形成不同地貌类型:

山口---冲积扇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沉积平原

4.根据河流流向

ⅰ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

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

ⅱ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

向心状----盆地辐射状----山地

ⅲ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不良,水土流失严重

②若有结冰现象,说明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

③若出现两次汛期(春汛,夏汛),则说明在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

ⅳ。

更具河流的河床宽度判断地形

河床较宽,该河流流经平原地区。

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特别说明河流地貌及其形成过程

(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积扇。

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黏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

(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

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河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在凸岸堆积。

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

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七、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分异规律

概念

图示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成因

分布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沿纬线延伸

(东西延伸)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南

北更替)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即以热量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沿经线延伸(南北延伸)

沿经度变化的方向更替(东西更替)

受海陆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上沿山体的等高线方向延伸,并随山势的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大致沿与等高线平行方向延伸

沿垂直方向更替

高大山体的水热状况随其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特别说明

(1)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

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图解如下图。

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山麓到山顶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的变化与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同一种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

③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山体海拔:

海拔愈高愈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

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④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有二: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坡向:

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⑤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二:

山体所在纬度:

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坡向:

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2)非地带性现象分析

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与太阳能的分布没有内在联系,它们受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既不存在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也不存在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又没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因此这种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影响的地域差异性称为非地带性。

产生非地带性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类:

①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面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②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应纬度的绝大部分是海洋,缺失这两个带。

③局部水分变化,如荒漠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

④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⑤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沿海平原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⑥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受离岸风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摩尔曼斯克港在高纬度69°N附近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终年不结冰。

如同一自然带,受暖流影响一侧向高纬度延伸且面积要广阔一些,寒流一侧则向低纬度延伸。

⑦局部地热异常,冰岛热泉附近本应是苔原而分布的却是草甸。

⑧人为作用,如沙漠边缘的防护林、围海造陆等活动。

方法技巧

在复习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必须掌握以下三种判断方法: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

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

伸、东西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3)山地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断要结合其主要特点: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出现在中低纬度的高山上。

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相一致。

山地自然带和基带是指山脚处的自然带,这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或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所决定的。

如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取决于山体的高度和纬度。

④高山雪线的分布高度受热量和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在两坡降水差别不大的高山地区,向阳坡日照强,温度高,雪线高于背阴坡,因此,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高度也是向阳坡高于背阴坡,如阿尔卑斯山;在降水差别明显的山区,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如喜马拉雅山和天山。

专题六地壳运动规律和地理分异规律习题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2013·江苏省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测试)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厚D.莫霍界面是岩浆发源地

2.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广布

(2013·江西省西昌市调研测试)下图示意某山地植被分布情况。

读图完成3~5题。

3.该山地位于(  )

A.北半球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纬度地区C.南半球低纬度地区D.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4.甲地的植被应为(  )

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5.与北坡相比,南坡(  )

A.水土流失较严重B.自然带数目较多C.年降水量较小D.气温垂直递减率更大

(2013·天津)读图,回答6~7题。

(图片无法打印)

6.据图中珊瑚礁(岛)分布状况判断,珊瑚适宜生长在(  )

A.岛屿周围的浅海B.有暖流经过的浅海C.温暖清澈的浅海D.有河水注入的浅海

7.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  )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

(2013·浙江省第一次五校联考)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

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交界处发现了波浪谷,它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内陆湖泊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

目前,美国波浪谷景区每天只发放20张进入许可证。

我国波浪谷分布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结合材料及下面两图,回答8~9题。

(图片无法打印)

 

8.下列地区有波浪谷分布的是(  )

A.福建B.陕西C.新疆D.吉林

9.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浪谷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基本不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B.波浪谷地区的红色砂岩可以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右上图中的做法可以大力倡导

C.波浪谷分布的地区曾经是水草肥美的地方

D.美国限制进入该景区的人数,是由于景区开发的范围太小

(2013·北京西城区期末测试)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燕山山脉的接合部,花岗岩石林地貌为其主要特色之一。

结合下图回答10~11题。

10.该地花岗岩石林地貌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地壳抬升—风化、侵蚀—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C.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固结成岩D.风化、侵蚀—岩浆侵入—地壳抬升

11.该地质公园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表现为(  )

A.森林向草原过渡B.湿润区向半湿润区过渡C.水田向旱地过渡D.平原向山地过渡

(2013·辽宁五校联考)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

读图回答12~14题。

12.关于左上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南半球,湖泊对河流能够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发源地

C.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

13.右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沉积岩Ⅰ、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

B.岩浆岩Ⅱ、沉积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C.沉积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Ⅱ、岩浆岩Ⅰ

D.沉积岩Ⅱ、岩浆岩Ⅱ、沉积岩Ⅰ、岩浆岩Ⅰ

14.若左上图中河流主要依靠雨水补给,当正常年份河流水量最大时(  )

A.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B.我国北方秋高气爽

C.台湾沿海地区处于台风活动频繁期D.我国东部沿海盛行东南季风

(2011·江苏地理)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5题。

15.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

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

二、综合题(40分)

16.读中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1)图中数字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4分)

(2)在三座山峰中,天山自然带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3)比较天山南北两坡的雪线,较低的是________坡,导致天山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4分)

(4)造成贺兰山地两侧带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17.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12分)

(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