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8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docx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和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

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及其治理政策选择分析

摘要

有关通货膨胀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的热点,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形势非常严峻,国家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加息、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行政指导等多项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本文结合宏观经济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从分析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以及成因入手,分析我国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及其治理政策。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表现形式;治理政策

1、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现代经济学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普通大众眼里,通货膨胀就是"钱不值钱了"或者是"又长价了",但是,通货膨胀并不完全等同于物价上涨,物价上涨的原因有

(一)价值增加.由于商品的质量提高,功能增强,需要耗费更多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本身的价值增加,导致价格上升.

(二)供求关系.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回上涨.(三)政府上调查它所能控制的商品价格.(四)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力量,提高其商品的价格.(五)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使物价上涨.在以上五个因素中,只有最后一个因素导致物价上涨可以视同为通货膨胀.因此,通货膨胀可以表现为物价上涨,也可以表现为物价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应短缺,质量下降等.

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

所谓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采取不同形式(公开或变相)的一贯上升的过程。

对于这个定义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一)"一般物价水平"是指通货膨胀必须广泛地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内,

(二)通货膨胀是个"一贯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真正的通货膨胀过程中,个别物价虽有升降,但一般物价则呈长期上升的趋势.(三)通货膨胀是"不同形式(公开或变相)"的物价上涨.(四)通货膨胀表现价格总水平的明显上升,基于通货膨胀的含义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通货膨胀"时期,消费物价指数明显上升,以前吃并不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但现在当你走在大街上,总会听到人们谈论肉价上涨了,水、电、煤气又上涨了,以前只用一小部分的钱用在吃上而现在却不同了,这些都是通货膨胀所引起的。

2、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

1、输入型通胀:

大宗商品等价格的上升致使多数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从而引发终端消费品和投资品价格的上升;

2、热钱的流入:

人民币升值预期、外汇占款的不断攀升致使央行被动增加流动性,致使物价水平攀升;

3、结构型通胀:

部分如房地产、资源类行业过热,但传统行业投资不足,产品价格向终端传导困难(如服装、外贸代工品等)。

和以前的通胀相比,此次通胀的重要结果之一就是国进民退,由于对于资源(资金、技术)的垄断,国企或国企背景的企业受到的冲击有限,应对冲击能力更强,民企在此次通胀过程当中的脆弱,使得民资从众多行业的退出,而国企的对于行业甚至整个经济体的影响进一步加剧。

3、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通货膨胀及结构性通货膨胀。

综合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似乎很难用某一种传统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推动的压力

  

(1)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贡献军,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

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的使用,加工为燃料乙醇,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在本就因为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双重影响而生猪存栏量下降的我国,加大了养猪成本,养猪户更加不愿意养猪,从而更加加大了生猪的供需缺口,直接表现为猪头价格首当其冲的上涨。

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我国粮价也在上涨,从粮食和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看,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2)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性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是经济变量的调整。

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发展,中国从2003年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并重的阶段。

不论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绿色GDP、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力度的加强,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成本。

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了价格的上调。

然而,这样的价格上涨是良性的。

当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价格的阵痛最终调整到更均衡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享受更加良性的发展。

  (3)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推动工资提高。

CPI高企不下,人们明显感觉生存成本加大,企业也将面临提高工资标准的压力。

对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企业而言,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2.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2多万亿增长到42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9多万亿增长到2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16821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

大量的流动性泛滥,支撑着本轮通胀。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大量增加了基础货币量;二是由于中国境内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三是中国连续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扩大,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宏观上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货币政策。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国内金融机构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的通胀压力

  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

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4.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压力

  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

本轮通胀从食品价格开始,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开始,使人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

人们,尤其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们会发现生活成本明显增加。

近期央行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预计物价会再度上扬,而通常情况下仅有半数受访者有此预计。

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继续上涨,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4、通货膨胀的后果

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国民收入的分配、对外经济关系、乃至社会安定都有一定的影响:

  ①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一般来说,收入增长跟不上物价上涨的社会阶层在通货膨胀中将受害,反之则得利。

债权人受到通货膨胀的损害,而债务人得利。

如果采用收入指数化,即用保值条款将价格、工资、利率等同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收入的再分配。

  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轻微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但是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一般会增加目前的消费而减少储蓄。

这对长期的投资和经济增长将产生不良影响。

恶性的通货膨胀则会引致资源分配的不当和浪费,并使企业竭力减少现金持有量,降低生产效率,从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它使固定收入者主要是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对外收支的影响。

因它降低了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会引起黄金外汇储备外流,使汇率贬值。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货膨胀是垄断资产阶级掠夺劳动人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货膨胀的结果使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下降,生活状况趋于恶化。

而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集团,却大量囤积商品,乘机抬高物价,进一步搜刮劳动人民的财富。

下面用一具体的例子可以加以说明:

政府要修建一座桥并做了一个财务预算,需要相当数量的钱——货币,但是由于经济增速有限,政府公共开支短时间内无法满足要求,这时政府可以将修桥和周边土地开发一齐出卖给某企业,但是如果该工程涉及安全等方面的原因必须得政府修建,或者政府始终是大股东,那么政府都面临财政赤字问题:

要么攒够钱后才修,要么筹够钱就修。

这时政府又面临失业率的问题,于是乎政府灵机一动:

借钱,向国民借钱!

政府要做的就是给国家发行货币的银行一张债券(以一定的利息,或者若干年后经济发展结果的分红等等),银行就通过印刷机印刷出了这么多货币。

政府就可以拿这些货币给建筑工人发工资,从而增加社会就业施工方就拿着发行的货币买材料,从而促进建材及其关行业的业务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看起来就如同看魔术表演一样,经过政府的这一变,桥修好了、又增加了就业机会、更带动了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这些交易行为征收不同的税赋。

能量守衡,产量增长有限,到底谁最后为修桥买的单呢?

先看建筑工人,他们是首先使用新货币的人。

表面上看,如果没有修桥,就没有这部份收入,也就没有相应的消费,这时候该工人可能会抑制消费需求,但是他如果去消费,比如购买大米,因为产量和货币增量相对稳定(没有发行修桥的新货币),所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但现在由于新的货币通过建筑工人之手流通到了大米市场,使得大米的价格变高了起来(流通货币数量多了,但大米量没变),那对于建筑工人本身支付了因为新货币的流通而产生的成本,同样,所有持该货币去购买大米的人都付出了成本。

再看建材等行业因为有了新增货币而获得的业务增长,如果该业务的增长效率和货币增长的速度保持相对稳定,那么材料价格也会稳定增长,但是由于流通的行业和区域不均,使得新货币对不同行业和区域产生了不同的业务增长,而形成了对新货币的抢夺现象,甚至完全依赖新货币,造成的结果就是:

产品增量远远跟不上货币的增量,产品价格通涨,那么所有持有该货币的人的购买材料能力变低,相反,持材的人的价格就虚高,不管是持货币还是材料的人,都为因修桥而新发行的货币付出了成本。

5、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第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

记得宏观经济学习这一章时同学给我开了个玩笑,他说:

“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瘦吗?

就是因为通货膨胀,猪肉涨价了,所以你越来越瘦。

”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但却反映出了通货膨胀在生活中的一个明显的表现,生活必需品大米、肉类一类的食物涨价,房价虚高。

第二,债券发行增多,但需求减少。

从图可以看出,债券的发行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引起其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货膨胀;而且由于通货膨胀以及投资的多样化发展等原因,人们对债券的需求处于下降趋势。

第三,利率上升。

第四,汇率下降。

下图为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汇率趋势图,从图可以明显的看出,人民币汇率下降的趋势,而这种变化和相应年份的通货膨胀是不无关系的。

6、通货膨胀的治理政策选择分析

6.1治理配货膨胀的主要措施

由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抑通货膨胀。

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和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

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

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

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6.2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措施

6.2.1货币政策手段

1.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先后提高准备金率15多次,仅2007年就达到10次,存款准备金率从年初的9%提高到年底的14.5%。

2008年上半年又先后5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6月份上调至17.5%。

2.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8日8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仅2007年一年就先后9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07年初的2.52%上调至4.14%,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一年期的贷款基准利率从年初的6.12%上调至年末的7.47%,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

3.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自2003年4月启动发行央行票据以来,发行量就逐年扩大。

2005~2007年每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数额分别为2.79万亿元、3.65万亿元、4.07万亿元。

4.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

央行还运用窗口指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调节货币供求,稳定物价上涨。

央行频繁的加息行为反映了其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取向。

5.结果遗憾的是央行采取的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为代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没有明显降低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

数据显示,2007年5月至2008年8月,广义货币量M2增速仍然高位运行。

我国延续多年的“高通胀,高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

6.调整不到位的原因:

主要还是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没有看清。

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成本推动型或需求拉上型,而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成本推动的作用,也有结构性特征,而且还有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新特点。

使用单一的“数量型”政策工具难以解决各目标,同时证明了主要用于调控短期需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综合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不佳。

6.2.2汇率政策手段

1.国际热钱流入的原因:

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导致国际热钱流入的重要原因。

这些热钱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投资可利用资金;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的可能性,带来了更大不确定性。

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我国的汇率制度。

2.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

在此次经济危机中,美国采取的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元货币供应量不断增长,美元贬值,我国庞大的以美元标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大幅缩水。

因此,我国应改变以往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形成机制,建立更加多元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例如人民币对欧元的汇率机制。

3.“小幅快跑”可以尝试。

有关学者提出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度必须在稳步上升的前提下,加快升值节奏,人民币升值既要改变一开始的“小幅慢走”,又不能跑得太快,“小幅快跑”是可以尝试的新措施。

我国需要继续深化汇率管理体制。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我国政府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4.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这也是汇率政策改革的重要方面。

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汇率机制,在此次危机来临时显现出其不足。

因此,需要改变汇率一味的单一升值趋势,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汇率在合理的区间上下波动,增加汇率的灵活性。

例如,当国际经济环境不佳时,我们可以采取适当贬值的手段。

5.“超主权货币”。

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货币”的观点,他希望IMF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6.2.3财政政策手段

1.财政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各项经济数据显示中央采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手段成效有限,货币发行量仍高于经济需求的货币量,但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却更加有效。

财政政策不仅可以调节需求,对供给方面也能产生影响,而且财政政策较少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政策扭曲效果较小。

2.此次通货膨胀中农产品涨价是重要原因,这就需要政府提高价格管制能力,尤其要从根本上稳定农产品价格。

四个方面:

(1)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生产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保证国内的粮食供应稳定;

(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用科技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规模化、机械化,真正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4)改革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和优惠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政府应加强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4.政府需要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给予企业和居民各项财政补贴。

针对国际收支盈余增长过快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可以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加征出口关税,减少出口。

进一步削减进口关税,给予企业进口补贴,扩大进口,使贸易不平衡问题得以缓解。

对于流进我国的热钱,可以采取征收托宾税的办法,防止资本市场膨胀带来的通货膨胀,稳定汇率和减少资本账户盈余。

针对成本和结构型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要适时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降低企业税率,同时对受到通货膨胀影响较大的企业,如粮油面、石油、电力等给予财政补贴,以减轻这些企业由于成本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

5.通货膨胀还会对居民产生财富效应,尤其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最大。

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要把财政支出不断地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倾斜,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财政收入的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化。

这不仅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有好又快发展。

7、结合通货膨胀问题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一)了解我国经济出现的问题

我国30多年经济运行特征表明,CPI是我国经济波动的稳定滞后指标。

在以往的每次经济波动中,一旦经济复苏,CPI也将随之走高。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轨道,2009年的通货紧缩已经结束,2010年物价走高不仅成为必然趋势,而且还存在众多上涨客观因素。

一是受近期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我国资源品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开始升温;二是当前房地产价格重新反弹促使房产及其他资产价格快速上升;三是2009年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过快,过多的货币投放最终将推动物价上涨;四是水电气等垄断行业的涨价预期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

我国爆发的通货膨胀具有一期惯性,一旦产生就有不断加深的趋势,反映了通货膨胀在短期内是不能立即消除的,而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具有较长的滞后性,即它们对物价的影响是长期的,这些都表明反通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作长远的准备,不能急功近利,一劳永逸。

世界许多国家在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制定上都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强调货币政策,有的强调财政政策,有的还强调汇率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源于各国通货膨胀问题的爆发原因及严重程度并不一致,但是在政策的制定上都避免片面及过激行为。

由于不同的政策之间也会出现出现部分政策相互抵消甚至是冲突的地方,因此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权衡各项政策利弊,尽量发挥政策之间相得益彰的综合效应。

(二)扩大内需

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找出物价波动的结构和范围。

另外,由于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货币供应显著,所以在中国防范和治理通货膨胀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积极改变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发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作用。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对外贸易摩擦,减少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降低经济发展的风险,而且能够积极消化国内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所以应该依据共同富裕的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尤其要惠及低收入人群。

具体而言,应该通过以下三点:

1.尽快推进税制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

2.以长期消费鼓励政策替代短期消费刺激政策

3.关注消费者信心,引导居民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

(三)调整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上,必须打破现在第二产业投资过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不足的局面,合理设置农、轻、重的发展比例,尤其是重视落后产业和经济薄弱环节的发展,从而避免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的问题,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在当前,尤其要加大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资源灾害的能力,从而解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过低的问题,间接遏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同时优化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还要严格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夕阳产业的过度膨胀,支持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有利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严格执行技术、环保、安全和节能等市场准入标准,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低投入高产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投入,把支柱、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大力培育新的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用高新技术和人才的投入改造传统产业,以增量带动存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稳定物价

要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有关物价主管部门必须高度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相配合的方法,适时适度地实施价格调节,引导价格水平平稳回落。

尤其是严格控制公共产品和垄断行业的涨价行为,对于某些行业的生产商协商涨价、某些具有市场势力的大企业的囤积行为、限制竞争者自行定价等价格操控或合谋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行为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尤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部门及垄断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部门,必须进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价格管制。

对新涨项目的出台还要进行严格控制,配合相关部门加大价格检查的力度。

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或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的过快增长可能造成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部门的调控力度,积极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的基本平衡,从而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五)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机制,则能够缓解社会环境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负面效应。

尤其是对于发地产业,应该:

一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满足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二要尽早颁布实施物业税,增大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成本,限制囤房者和炒房者数量;三要落实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规范标准,完成房地产配套设施建设,减少住房者上学难、看病难等社会问题后遗症,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引导理性投资

对于证券和房地产的投资如果不当,则很容易导致大量的资金涌入楼市和证券市场,使得资产价格迅速攀升,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加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同时,资产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又进一步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的追逐热情,助长了社会投机动机和浮躁心理,不利于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长此以往将会给资本市场积累较多不稳定因素,有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对人们进行投资的引导以及调控。

【参考文献】 

[1]潘静毅.中国通货膨胀形势及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45—46.

[2]毕仁飞.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07(6).44—44.

[3]周新普.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思考.上海城市管理学院.2008

[4]易宪.通货膨胀威胁中国经济[J],董事会.2008.1

[5]唐毅亭,白静.目前通货膨胀的性质、特点和趋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