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55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docx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

词汇是发展最快的语言要素,是建筑语言的材料、句子的基本构造单位。

语言的学习中,词汇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

无论是在听、说、读、写、译各个

方面,词汇都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可以说,词汇水平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

的水平。

汉语近义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早在20世纪30年代,同义

词与近义词的现象就得到了学者的关注。

1952年,吕叔湘、朱德熙在《语法修辞讲话》中从意义角度对同义词进行了初步定义,认为“看上去差不多的词”为同义词。

学界也一直沿用“同义词”这一名称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研究。

比如:

刘冠群(1957)《关于同义词的两个问题》,石安石(1961)《关于词义概念》,周

荐(1991)《同义词语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不仅从意义角度出发,还结合了词的形式、词性、可替换性等角度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定义与研究。

使研究角度更为细化。

比如:

周祖谟(1962)把同义词分为“意义完全相同的词”与“意义稍有差别的词”两

类,认为意义相同不再是划分同义词的唯一标准。

王理嘉、侯学超(1963)在《怎

样确定同义词》一文中指出了“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认为“可替换性”

是区分同义词与近义词的标准。

但这种判断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研究方法与

角度的不同,使得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多争议。

概念的不明确,不

仅不利于研究范围的确定,也不利于教学的发展。

虽然“同义词”与“近义词”

的界定一直不清晰,但是对这类词的研究却逐渐细致深入,角度也越来越广泛。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很多学者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从

不同的角度对同义词与近义词进行了研究。

比如杨寄洲(2004)通过对1700对

词语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从意义和用法两个角度提出了课堂上对

近义词进行辨析的几种方法。

敖桂华(2008)首先分析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现状,

指出了现实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从“辨析语义”与“深入语境”两个大方面提

出了对外汉语近义词的教学策略。

刘缙(1997)提出了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范

围相比本体研究要更宽泛,教学中不局限于近义词的辨析;探讨了帮助留学生区

分近义词、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还有学者结合HSK(汉语水平考试)对某一类词

中的近义词进行研究。

比如:

程娟、徐晓华(2004)对HSK中单双音同义动词进

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单双音同义动词进行了分类与界定,找出主要差异,为教

学提供了辨析角度与方法。

综上所述,无论是针对汉语本体还是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学者们从不同的角

度,用不同的方法对近义词进行了深入与细致的研究,但少有从偏误角度进行全

面的分析与研究。

词汇中的近义词辨析给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近义词学

习中出现偏误的频率非常高。

因此,如何从偏误入手,找出留学生常见的偏误类

型,并加以分析与研究,可以对近义词的辨析与教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使近义

词的辨析与教学更有针对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同义词与近义词的界定

问题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然后从留学生近义词习得过程中出

现的偏误实例出发,归纳出偏误的三种类型,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找出其中的

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对策。

郭志良(1988)提出“对外汉语教学词义辨析对象

的范围不仅大于同义词典词义辨析对象的范围,也大于汉语教学词义辨析对象

的范围。

”[4]从此以后,大部分的对外汉语研究成果都将辨析对像改为近义词。

刘绪(1997)提出“与同义词相比较`近义'只要脱离了`同义'的框限,就是

⑴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四月第三版:

138。

?

毛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要素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7。

?

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8(01):

28。

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8(01);24o

个宽泛模糊的概念。

”⑴只要在词义上差不多的、有关系的都可以宽泛的称作

近义词。

基于以上研究理论,张博(2007)提出“`近义词'已不再隶属于`同

义词、词语辨析的范围由同义词扩大到广义的近义词。

”[2]

在对外汉语界,很多学者都对同义词、近义词做了研究。

刘绪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近义词的辨析范围要适当宽泛一些。

扩大近义词教学的范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是汉语非母语的学生掌握汉语的需要。

分清什会是近义词,关键在于寻找词义之间的相同或相近处。

同时,要注意相同词素的误导、一词多义、词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等问题。

在近义词辨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

(1)突出重点,切忌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

(2)调动留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留学生参与到辨析中来,启发他们自己分辨出近义词的异同点。

(3)自编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把近义词辩析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

[3]

台湾学者吴欣达曾“以中央研究院词库小组所完成的研究院语料库(Sinica

Corpus)为语料,分析悬、挂、吊这一组近义词,藉由观察这三个词个别的出现

分布与句法表现,抽离出区隔这三个动词的关键语意成分。

发现事件焦点(event

focus)在这一组动词的区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证明在事件结构的分析上,

事件焦点这个概念,在区分动词语意时,有一定的重要性。

”⑷

敖桂华(2008)分析了近义词的研究现状,并在宏观上提出一些近义词辨析途径和方法。

主张“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正确的教学对策应是:

找准`切入点',就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对症'辨析。

”并在文章中强调无论是近义词搭配网络的建立还是辨析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都要注意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力求简单易懂,切忌一气呵成、全盘托出的教学方法。

部雪的《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2005)、张丽娟,李

芳芳的(200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方清明的(2008)《对外汉语

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以及何晓静的(2009)《从“主观性”看对外汉语

中几组近义词的辨析》都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方

⑴刘绪.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01):

19。

?

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滑词:

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世界汉语教学[J].2007

(03):

99。

[3]刘绪.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01):

18?

22。

吴欣达.从悬、挂、吊看现代汉语近义词的区辨[J].中文信息学报.2003(01):

32?

[5]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03):

106。

面对同义词、近义词进行了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述。

工具书

在对外汉语近义词与反义词研究中,以杨寄洲先生的研究最受关注,他与贾

永芬共同编写的《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从对外汉语

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凭借几十年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经验,根据外国人

和海外华侨人华侨学习汉语的实际需要,对汉语中常用的1700多组近义和反义

词,从语用诸方面进行了有限的而不是穷尽性的分析对比。

在对外汉语教学所用

的工具书中占有一个很高的地位。

他(2004)的辨析思路是结合比较一对同义或

近义的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的主要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理

解词义,掌握用法。

邹雪(2005)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进行辨析的

词有三类:

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词形语音相近的词、以及存在词义义项干扰的

词,对后两种词,在教学中明确词义就行了;对于第一种,即同义词和近义词,

则要作具体分析。

她主张应该将同义词和近义词划分为不同的概念,然后根据不

同词性的词具有的特点进行词义辨析。

邹雪非常详尽地总结了前人的学术成果,

略有遗憾的是词义辨析上没有提出清晰的方法。

孟祥英(1997)和胡亮节(2006)

都结合教学实践积累,对教学中出现的近义词差异进行了分类,在方法上,孟祥

英建议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一是以词为单位,对一组近义词进行整体辨析,二

是对词的义项进行分析,把辨析重点放在有同义关系的义项上。

胡亮节认为辨析

时应注意三个方面:

(1)在讲解词语的词汇意义时着重对语素义进行辨析;

(2)

从语法意义上进行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和搭配特点;(3)讲解词语的色彩意

义时要结合中国的文化。

其中第三点对文化层面的注意是很大的进展,这是直接

从对外汉语角度出发得出的一个重要方面。

方艳(2008)认为近义词辨析可以从

对比基本义、对比感情意义、对比语体意义三个方面入手,这与传统的汉语本体

研究符合,但因近义词辨析并非其讨论的主要内容,故并未深入。

0.2.2局部性研究

由于近义词问题牵涉的范围非常广博,从语义学、语法学、心理认知学、中

介语理论或者从跨文化角度按不同国家考察等等,都有其研究价值。

故针对近义

词的局部性研究也不少见,多集中于按词类与国别分类研究中:

张妍(2006)从中介语角度对欧美国家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的动词近义词偏

误进行分析,指出动词混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知识方面的原因是主要

的,尤其是在母语与目的语对应关系复杂的情况下,学生对目标词较难掌握。

此,应该加强语言对比的研究,利用对比减少偏误的出现;卿雪华(2004)通过

在泰国教学期间积累的丰富材料,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的问题进行了归纳

研究,提出了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解决方法;王顺洪(2008)对日本学生学习

汉语的各方面的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其中提到日本学生对汉语近义词掌握问题上

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语词与汉语词的义项缺位,也涉及到了语言对比问

题;吴颖(2009)对形容词性近义词偏误的研究从句法功能、认知模式上的差异

入手,也颇具启发性。

学者们对近义词的研究都各具特色,尤其在辨析方法上各具千秋,体现了词

汇教学的活跃性与多样性。

本论文正是在这些研究者们辛勤劳动得出的智慧结晶

的基础上,对近义词辨析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试图充分利用反义词与义素分析法

的独特优势,希望能够在词汇教学方面做出一点新的贡献,在论述过程中,相关

方面的文献回顾也将有所介绍。

例句

(2)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而且还要增加生产。

(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

(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8平方米增加到5.5平方米,全面达到了预定的标准。

(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

(4)价格降低导致需求增加,反之,价格上升则导致需求减少。

(王还《汉语近义词典》)

(5)中国主张,有关国家应增加导弹防御的透明度,以利于增信释疑。

(王还《汉语近义词典》)

(6)

(7)在过去,增加机器人可以减少工人,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

(8)

(10)

(11)这个月增长的幅度不大。

(赵金铭《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

(12)这学期学校增加的人数比上个学期的总人数还要多。

(王国璋《常用

词用法释义》)

(13)

(16)

(1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增添”在句中还是常做谓语,一般要带宾语。

2.1.3是否能与副词组合

“增长”、“增加”和“增添”这一组词不属于自主动词,所以我们可以确定这一组词前面是不允许加否定副词,但是能否加形容词性的副词进行修饰呢?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30)(31)第二,世界人口每年成倍{CC2倍}增加{CC2加}了。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32)

(3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疾病也不断增加。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34)作为一位教育者,应[B因]有[BC]前者种树[F樹],百年树人的心志,人才成倍增长{CC倍倍而增},国家才能康福平安。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35)(36)在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例(30)中的“增加”受形容词性副词“日益”的修饰来表达程度一天比一天加深的意思;例(31)中“增加”受“成倍”修饰来表达增长速度极快;例(32)中的“增加”受形容词性副词“明显”的修饰,表达这种“增长”是清楚地显露出来的,容易让人看出或察觉到的;例(33)中的“增加”受形容词性副词“不断”的修饰,表达“增长”是保持或继续,常以没有停顿、没有终止和不间断的方式;例(34)和例(35)中分别由“成倍”和“日益”来修饰“增长”与例(31)和例(30)中修饰所想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例(35)中由“快速”来修饰“增加”。

以上例句当中,词语“增加”和“增长”都有一个负责修饰它们的词语出现在句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词语“增加”和“增长”能受形容词性的副词修饰,但是词语“增添”却不能够前加副词修饰。

2.1.4与动态助词的搭配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吕先生将动态助词分为:

着、了、过。

其实,除了“着、了、过”这种典型的动态助词外,还有非典型的动态助词存在,如“到”“的”、“倒”等。

根据“增加、增长和增添”的实际情况,下面主要对动态助词“了、到”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36)

(37)(38)

(37)

(38)

(39)在以上的例句中,这三个词语后面都加有动态助词“了”表示已经完成的状态,所以这一组词后面都可以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已经完成的状态。

我们再来看以下几个例句:

(40)(41)(42)第二,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换成大海的波涛声,交通量增加到多少都不会影响到道路周围的公寓、学校、所有的因汽车喇叭声而受到不利影响的地方。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43)后营养学和抗生物质的发明使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增加到八十岁左右。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44)人口已经{CC一真}增加到六十亿人口了,人口增加过程中发生了很多问题。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只有“增加”一词后才能接“到”来表示目前多达到的数量或高度,其余两个词语均没有后面加“到”的例句。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一组词当中,只有词语“增加”后面可接助词“到”。

(1)他宁可多在家练习几点钟的画,而不肯去多教几点钟的书,增加一点收入。

(老舍《四世同堂》)

(19)他简直不敢多在父亲面前立着或坐着,恐怕父亲问到市面如何,而增加老人的忧虑。

(老舍《四世同堂》)

(20)因为孙二媳妇也在一旁,他不便当众夸奖孙子,而增长他们小夫妻的娇气。

(老舍《四世同堂》)

(21)(22)他很想把故事中的细节都打听明白,以便作为反对管家的资料,一方面也增长了知识。

(老舍《四世同堂》)

(23)不过有国立大学不远千里来聘请,终是增添身价的事,因为战事起了只一年,国立大学教授还是薪水阶级里可企羡的地位。

(钱钟书《围城》)

(24)

(25)

我们可以看到例(18)与例(19)中“一点收入”和“老人的忧虑”都是做“增加”的名宾语;例(20)、例(21)和例(22)中“他们小夫妻的娇气”、“学问”和“知识”都是做“增长”的名宾语;例(23)、例(24)和例(25)中的“身价”、“痛苦”和“不少乐趣”分别做“增添”的名宾语。

以上的动宾结构都是动词在前,名词在后组成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看下面几个例子:

(26)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

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

(老舍《四世同堂》)

(27)土地的价格增加了好几倍,我们的生活就好多了。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8(29

在上述例子当中,前两例中“他的责任与困难”和“土地的价格”作为“增加”的宾语都提前了出现在“增加”的前面;后两例中的“年龄”和“中国的经济”作为“增长”的宾语也出现在了“增长”的前面;而“增添”作为谓语,是没有出现宾语前置的例子的。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增加”、“增长”和“增添”做谓语动词出现在句子当中时,“增加”和“增长”与宾语搭配时,宾语可以后置,有时需要前置,而“增添”与宾语搭配使用时,一般宾语后置而不能前置。

张斌(2010)主编的《现代汉语描写语法》中指出动词的[+自主]特征的“自主”是指用来区别有意识的动作行为和无意识的动作行为的差别的语义范畴,即动词从性质上可以分为“自主”(volitional)和“非自主”(nonvolitional)两大类

根据鲁健骥(1999)的论述,外国人学习汉语产生的偏误,单从形式上来说,不外乎四大类型,即:

遗漏(少成分)、增添(多成分)、替代(所用不当,应用正确的替换下来)、错序(词序有误)。

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统计“增长”、“增加”和“增添”这三个词语的偏误情况:

一是词性误用,这一组词在句中多充当谓语动词,不可误用;二是宾语搭配不当,这一组动词在大多时候是可以带宾语使用的,但是搭配不当就会产生错误;三是与动态助词搭配不当;四是措辞不当,有时留学生产生的错误并不是仅限于句法错误,这一点我们也应当注意。

五是语序错误,句子的存在条件之一就是语序,也应当引起重视才不会产生错误。

 

3.1使用情况统计

3.1.1“增长”的偏误情况统计

(72)*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得{CC得到}一定的成就,[BC。

]中国人口增长{CC2增长率}比以前慢。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上述关于“增长”的例句中所出现的偏误是由于留学生错把“增长率”当做谓语动词来使用了,“增长”本身应该是一个谓语动词,而加上“率”变身为“增长率”就成为名词了,在上述例句中必须使用的是动词,所以导致偏误。

(73)*那“嫁鸡随鸡”的观念深深地在她心头铭刻{CC增长}。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上述例句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我们都知道,一般的动宾搭配形式是谓语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而上述例句中动词“增长”后面是没有接宾语的,我们稍作分析就可以看出,例(73)中的“增长”所带的宾语应该是“观念”一词,“增长观念”明显是不允许搭配的,所以此例可视为宾语搭配不当,还有一点就是“铭刻”一词也可视为谓语动词,此例句还有动词叠加的错误。

(74)*作为一位教育者,应[B因]有“[BC「]前者种树[F樹],百年树[L]人”[BC」]的心志,人才成倍增长{CC增长着},国家才能康福平[C]安。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通过上一章的本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增长”、“增加”和“增添”这一组词,多描述完成时态的动作,,所以这一组词后面都可以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已经完成的状态。

但是一般不能描述进行时态,后面不可加上动态助词“了”。

(75)*听说目前韩国的经济危机是因为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不景气{CC3下落}的原因,[BC、]经济专家说从今年九{CC9}月开始,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越来越{CQ快}增长{CJX},马上就可以恢复{CC挥服}{CQ到}以前的经济情况{CQ了}。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上述关于“增长”的例句是明显的措辞不当,在使用过程中用“越来越”来修饰“增长”,“增长”作为双音节动词是不能够用“越来越”修饰的,在修改时可加上“快”,用“越来越快”来修饰双音节动词“增长”。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增长”的偏误情况:

偏误类型

句数

所占比例

误加

3

7%

遗漏

3

7%

混用

36

86%

从上表可以看出“增长”出现混用情况较多,所占比例为86%;误加和遗漏的现象各自出现了三个例子,各占7%。

3.1.2“增加”的偏误情况统计

(76)*这样从简[C]单[C]的事情开始,我能够积累{CC增加[C]}{CD了}工作上需[C]要的各种知[C]识和经验。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77)*赶上社会变化的人和赶不上的人的差别扩大{CC增加}了。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78)*我们[F們]可以通过[F過]很多办[F辨]法来增进{CC增加}人与[F舆]人之间[F間]的关[F関]系[F係][BQ,]比如{CC比例}说通过[F過]运[F運]动[F動]比赛,户外活动[F動],学[F學]术[F術]交流等团[F團]体[F體]活动[F動],使人们[F們]知道人类[F類]是“团[F團]体[F體]性”的动[F動]物,而不是“个[F個]人性”的存在物。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79)*我学习汉语是为了掌握{CC增加}一种语言和未来的工作。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80)*在现代城市生活当中,随着人民生活质量[C]的提高,随着人民{CD以}食品的意识的增强{CC增加},“绿色食品”受到{CC2被}人民热烈地{CC的}欢迎。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上述所提取的关于“增加”的例句之所以出现错误,主要就是宾语搭配不当导致错误的,我们来看例(76)中与“增加”搭配的宾语应该是“知识和经验”,“增加知识”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增加经验”是不能够搭配的,所以导致句子出现偏误,应将“增加”改为“积累”搭配“知识和经验”才能够说得通;例(77)中之所以出现偏误,是由于用“增加”搭配“差别”,“增加差别”显然是说不通的,所以应将“增加”改为“扩大”,“扩大差别”符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例(78)中之所以出现偏误是由于句中将“增加”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搭配,“增加关系”是说不通的,应将“增加”改为“增进”,用“增进”来搭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79)中出现的偏误是由“增加”搭配“一种语言”产生的,可将“增加”改为“掌握”,“掌握一种语言”是可以搭配的;例(80)将“人民的食品意识”与“增加”相搭配明显是不符合的,应将“增加”改为“增强”,“增强人民的食品意识是可以说通的。

(81)*因为,资金就会比较宽裕,人力资源也会增加{CC了}。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82)*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天然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CC了}。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83)*由于{CC根据[C]}1989年{CD的}旅游年{CJs},我公司的收入不断地增加{cc了},现在已经达到国家旅游业的发展目的。

{CP为扩大提[C]高快乐家庭旅游公司,本公司由于业务发[C]展[C],{CQ及}。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留学生在经教师反复强调以后一般不会在动词后面加上动词本身通常不会搭配的动态助词,但经常在不能够加动词本身常常搭配的动态助词时加了这样的动态助词,就像上述例子中,例(81)所想要表示的是对将来的预想,而动态助词“了”所表示的往往是动词的完成时态,所以这里应将动态助词“了”去掉;例(82)所表示是进行时,所以“增加”后面同样不能跟表完成时态的动态助词“了;例(83)中“增加”所描述的也是一个持续不断地状态,因此动态助词“了”同样要去掉。

(84)*那也不要担心,四个五个七八个也好[BQ,]越[C]{CJX}人多越[C]{CJX}劳动力增加,他们好几个人能一起合心起来{CLH},在山上最恰[B合]当的位置上,一起挖出个井{CC1井子},挖出个大大的井{CC1井子}就可以了,那样的话不用每天辛苦地在山下抬水,也不用每个人因此而吵闹,也没有{CC不要}不下雨没水的烦恼。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我们来观察上述例句,“增加”前面的宾语,为“越人多越劳动力”,句中明显出现了错序,正确的表达方法是“人越多,劳动力越多。

”而上述例句采用“增加”修饰劳动力,又采取宾语前置的方式来表达,导致句子本身的混乱与错误。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增加”一词的偏误情况:

偏误类型

句数

所占比例

误加

1

4%

遗漏

3

8%

混用

30

88%

从上述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增加”一词由于混用所导致的错误仍然占大多数,有30例,所占比例有88%;误加所导致的错误有1例,所占比例有4%;遗漏所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